商标碰瓷的方式和应对策略

在商业的浩瀚海洋中,商标宛如企业的旗帜,是品牌身份的鲜明标识,承载着企业的声誉、信誉与市场价值。
一、商标“碰瓷”的方式
1.恶意抢注
一些不法分子或企业,瞄准知名品牌尚未注册的商标类别或相关近似商标,抢先进行注册,企图借此谋取不正当利益。比如,某知名互联网企业专注于核心业务发展,在拓展新业务领域时,发现其品牌名称已被别人在新业务对应的商标类别上抢注。抢注者随后以商标侵权为由,向该企业索要高额的商标转让费用或许可使用费用,给企业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和经济损失。
随着中国企业国际化步伐的加快,一些国内知名品牌在海外市场遭遇了商标被抢注的尴尬局面。当中国企业准备进入海外市场时,才发现自己的品牌已被别人注册,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和资金进行商标维权或重新塑造品牌,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国际化战略推进。
2.近似商标混淆
除了恶意抢注,一些企业还会通过注册与知名品牌近似的商标,来误导消费者,搭知名品牌的“便车”。这些近似商标在字形、读音、含义或外观设计上与知名品牌商标极为相似,容易让消费者产生混淆和误认。例如,市场上曾出现过“康帅傅”方便面、“粤利粤”饼干等近似商标产品,这些产品借助知名品牌的影响力,在市场上获取了一定的销量,但却严重损害了知名品牌的声誉和消费者的利益。
二、应对商标“碰瓷”的措施
1.面对商标“碰瓷”,企业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维权。从收集证据、提起商标异议或无效宣告申请,到参与行政诉讼或民事诉讼,整个过程漫长而复杂。然而,正是通过这些艰难的抗争,企业逐渐增强了商标保护意识,完善了商标管理体系。
2.企业应加强对商标的监测和管理,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商标侵权行为。例如,华为公司在商标保护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建立了专业的商标管理团队和监测系统,对全球范围内的商标动态进行实时监控,有效防范了商标“碰瓷”事件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