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软著保护期的起算逻辑

软件著作权(软著)保护期是确定权利存续时间的核心问题,其起算点的判定直接影响权利边界与侵权追责时效。中国《著作权法》及《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通过“自然人作品”与“法人作品”的二元划分,构建了差异化的起算规则体系。
一、法律框架下的软著起算规则
根据《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十四条,软著保护期起算点因权利主体性质不同而存在本质差异:
1.自然人作品:
保护期自自然人死亡次年1月1日起算,持续至其死亡后第50年的12月31日。
示例:开发者李某于2025年10月1日去世,其独立开发的软件保护期自2026年1月1日起算,至2075年12月31日终止。
2.法人或非法人组织作品:
(1)已发表软件:保护期自首次发表日次年1月1日起算,持续50年。
(2)未发表软件:保护期自创作完成日次年1月1日起算,若50年内未发表,则保护终止。
示例:某公司于2023年6月完成软件创作但未发表,若至2073年6月前仍未发表,则该软件自始不受保护;若于2030年1月1日首次发表,则保护期自2031年1月1日起算,至2080年12月31日终止。
二、软著起算标准的关键要素
1. 自然人作品的“死亡日”认定。
(1)身份证明:需通过身份证、户籍档案等官方文件固定作者身份及死亡时间。
(2)匿名/假名作品:若无法证明自然人身份,则按法人作品规则处理,以发表日或创作完成日起算。
(3)合作开发:以最后死亡的合作者死亡日为基准,保护期相应顺延。
2. 法人作品的“发表日”认定。
发表日:指软件首次以有形形式复制并向公众提供的时间,需保留以下证据:
(1)版权登记证书(记载发表日期)。
(1)软件上线记录(如应用商店发布时间戳)。
(3)用户协议或授权合同中的日期条款。
3.法人作品的“创作完成日”认定。
创作完成日:指软件最后定稿且具备功能性的时间,可通过以下方式证明:
(1)版本控制系统日志(如Git提交记录)。
(2)开发合同约定的交付日期。
(3)第三方测试报告或验收文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