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C分类号的体系结构和查询路径

国际专利分类号(IPC)是专利文献分类的核心工具,通过层级化编码体系将技术领域细分为部、大类、小类、大组和小组五个层级。掌握IPC分类方法,有助于快速定位专利技术领域,提升检索效率。
一、IPC分类体系的结构解析
1.层级划分与编码规则。
(1)部:用A-H的字母表示,如A部为“人类生活必需”,G部为“物理”。
(2)大类:由部号加两位数字组成,如G06代表“计算、推算、计数”。
(3)小类:在大类后添加字母,如G06F代表“电数字数据处理”。
(4)大组/小组:在小类后加斜线和数字,如G06F3/00代表“输入/输出装置”,其下的小组G06F3/048细化至“基于图形用户界面的交互技术”。
2.分类表的使用场景。
IPC分类表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涵盖全球95%以上的专利文献。用户可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或WIPO官网获取最新版本。分类表中的“部”是最高层级,每个部下设多个大类,大类下再细分小类,形成树状结构。
二、确定IPC分类号的三大路径
1.直接查阅分类表。
对于技术主题明确的专利,可通过逐级浏览分类表确定IPC。例如,检索“太阳能光伏板安装支架”时:
(1)定位至F部(机械工程)的F16大类(工程元件或部件)。
(2)在小类F16M下找到“支架”相关大组F16M11/00。
(3)结合技术特征细化至小组,如F16M11/04(可调节支架)。
此方法适用于对技术领域较熟悉的用户,但需注意分类表的更新(平均每5年修订一次)。
2.利用专利数据库的智能推荐。
主流专利数据库(如智慧芽、佰腾网)提供IPC自动推荐功能。用户输入关键词或技术方案后,系统会基于算法匹配相关分类号。例如,在智慧芽中输入“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系统会推荐H01M4/525(含钴的正极材料)和C01G51/00(钴化合物制备)。用户需结合技术细节核对推荐结果,避免因算法误差导致分类偏差。
3.参考同族专利与审查意见。
同族专利(如通过PCT途径进入多国的专利)通常采用一致的IPC分类。例如,某中国专利的IPC为H04W4/80(短距离无线通信),其进入欧洲后的同族专利沿用相同分类号。此外,专利审查意见中常包含审查员对IPC的修正建议,可作为参考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