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全自动智能化输液控制器的制作方法目前,临床上对重症和心血管疾病患者采用输液泵进行临床输液监控,由于设备结构复杂,调节速度慢,控制精度低,容易发生误报,影响患者的治疗,有时还可能由于一些意外因素产生严重后果。另外,该设备体积庞大笨重,安装使用非常不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体积小巧的专用于输液控制的全自动智能化输液控制器。输液过程中能够精确控制液体流量,且调节速度快,控制精度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全自动智能化输液控制器由外壳、输液管总成、机械控制部分和电子控制部分组成。输液管总成设置在外壳一侧装有流量传感器的通道内,通道下端装有调节门;机械控制部分设置在外壳下部,由步进电机带动齿轮组变速,由末级齿轮轴心的丝母带动丝杠做上下往复运动,丝杠下端与凸轮臂铰接,凸轮设置在调节门和输液管一侧;外壳顶端设置卡装吊瓶的悬臂,卡环两侧装有液面传感器;电子控制部分的中央处理器采用8位微处理器,感应通道的流量传感器采集的信号进入微处理器分析处理后,控制步进电机;液面传感器采集的信号进入微处理器分析处理后,发出报警。输液时,通过面板控制按键输入设定的药液滴数,具体数值通过显示屏显示。输液过程中,感应通道中的流量传感器通过感应茂菲氏管中液体的滴速,产生的信号经过整形放大后进入微处理器分析处理,以控制步进电机的步长。步进电机通过齿轮、丝杠丝母传动,带动凸轮压在调节门一侧的输液管上,凸轮对输液管施加的压力的大小通过微处理器控制步进电机动态即时调节。当输液管受到的压力增大时,液体流速变小;当输液管受到的压力变小时,液体流速增大。同时,在输液期间,如意外出现阻塞现象时,药液停滴,传感器可将信号送入微处理器,通过报警系统发出报警。吊瓶卡装在外壳顶端悬臂的卡环上,卡环两侧装有的液面传感器用于监控瓶内药液的液面高度。当液面低于设定的高度时,信号送入微处理器,通过报警系统发出报警。本实用新型全自动智能化输液控制器结构简单、性能可靠、体积小、携带方便,能够动态、即时、精确控制液体流量,且调节速度快,控制精度高,使用非常方便。采用全自动智能化输液控制器可同时实现药液的滴数控制、药液意外停滴及液面监控的三大功能。该装置制作成本低,不仅适用于重症和心血管疾病患者,对于一般患者都可采用,这样不仅可避免输液过程中因手动误差导致的医疗失误,同时还可以大大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是一种新型的全自动智能化输液控制器。
图1为全自动智能化输液控制器结构示意图;图2为固定吊瓶的卡环结构示意图;图3为电子控制部分电路原理图。
其中1、电子控制部分 2、步进电机 3、齿轮组 4、丝母 5、丝杠6、外壳 7、凸轮臂 8、支承轴 9、凸轮 10、调节门 11、调节通道 12、输液细管 13、感应通道 14、流量传感器 15、茂菲氏管 16、输液管 17、卡环 18、液面传感器 19、显示屏 20、控制按键 21、齿轮箱 22、流量传感电路 23、中央处理器 24、液面传感电路
如图1所示,电子控制部分1安装在外壳6内。由茂菲氏管15、与茂菲氏管连接的上下输液管16组成的输液管总成卡装在外壳6一侧的通道内,通道上部为感应通道13,下部为调节通道11,调节通道外侧装有调节门10。传感器14与茂菲氏管15位于感应通道13内,与茂菲氏管15连接的下输液管设为细输液管12,细输液管的直径为0.5-3mm,细输液管上端与茂菲氏管15连接,下端与常规输液管16连接,细输液管设置在调节通道11内。
机械控制部分由步进电机2、齿轮组3、丝母4、丝杠5、凸轮臂7和凸轮9组成,齿轮组3安装在齿轮箱21内。由步进电机2带动齿轮组3变速,由末级齿轮轴心的丝母4带动丝杠5做上下往复运动,丝杠下端与凸轮臂7铰接,凸轮支承轴8固定在外壳6上,凸轮9设置在调节门10和输液细管12一侧。
图2所示为固定吊瓶的卡环结构示意图,卡环17固定在外壳顶部的悬臂上,在卡环两侧设置液面传感器18。
如图3所示,控制装置的中央处理器23采用八位微处理器,面板控制按键20、显示屏19、流量传感电路22、液面传感电路连接24分别与微处理器连接。感应通道的流量传感器采集的信号进入微处理器分析处理后,控制步进电机;液面传感器采集的信号进入微处理器分析处理后,发出报警。
全自动智能化输液控制器制作方法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
下载专利文献

下载专利
同类推荐
-
刘坤埃米利奥·鲁伊斯莫拉莱斯埃米利奥·鲁伊斯莫拉莱斯
您可能感兴趣的专利
-
埃米利奥·鲁伊斯莫拉莱斯埃米利奥·鲁伊斯莫拉莱斯埃米利奥·鲁伊斯莫拉莱斯埃米利奥·鲁伊斯莫拉莱斯王永萍王永萍张峻梓
专利相关信息
-
赵芳, 吴淑站曹志敏程建中, 陈文寿程建中, 陈文寿程建中, 陈文寿卜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