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鸽—汇聚行业精英
  • 联系客服
  • 帮助中心
  • 投诉举报
  • 关注微信
400-006-1351
您的问题早鸽都有答案
3000+专业顾问
搜索
咨询

双气囊小肠转流管制作方法

  • 专利名称
    双气囊小肠转流管制作方法
  • 发明者
    蔡元坤
  • 公开日
    2012年9月19日
  • 申请日期
    2011年12月12日
  • 优先权日
    2011年12月12日
  • 申请人
    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
  • 文档编号
    A61F5/445GK202437433SQ20112051501
  • 关键字
  • 权利要求
    1.一种双气囊小肠转流管,为空心管,前端封闭、末端为两分支,其特征在于,由管体(I)、内支撑管,双气囊和缝线组成,所述的管体(I)上设有侧孔(2)、气囊I (3)、气囊II (4),气囊(3,4)之间设单向瓣膜侧孔I (5),内支撑管和缝线置于管体(I)的内部,所述的管体(I)末端的一个分支上设有单向瓣膜侧孔II (6)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双气囊小肠转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管体(I)长度为4500mmo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双气囊小肠转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管体(I)的管径为F24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双气囊小肠转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侧孔(2)的外形为长圆形5.根据权利要求I或4所述的双气囊小肠转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侧孔(2)设有6个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双气囊小肠转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气囊I(3)与气囊11(4)之间的距离为30mm7.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双气囊小肠转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单向瓣膜侧孔1(5)的外形为长方形8.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双气囊小肠转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支撑管与管体(I)的管径相匹配9.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双气囊小肠转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缝线为可吸收缝线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医疗器械领域,涉及新型小肠内容物的转流装置,具体为ー种双气囊小肠转流管;该转流管可广泛应用于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各种创伤需临时肠造ロ等手术中、
  • 背景技术
  • 专利摘要
    本实用新型属医疗器械领域,涉及一种双气囊小肠转流管;该双气囊小肠转流管为空心管,前端封闭、末端为两分支,由管体、内支撑管,双气囊和缝线组成,所述的管体上设有侧孔、气囊I、气囊II,气囊之间设单向瓣膜侧孔I,内支撑管和缝线置于管体的内部,所述的管体末端的一个分支上设有单向瓣膜侧孔II。临床使用结果表明,本实用新型的双气囊小肠转流管为一种新型小肠内容物的转流装置,可免去造口,减少一次肠造口回纳手术,大大降低医疗费用及病人的痛苦,可广泛应用于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各种创伤需临时肠造口等手术中。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专利名称:双气囊小肠转流管的制作方法有统计显示,近几年来,结直肠肿瘤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而国内低位直肠癌更是有较高的发病率。临床治疗中,为避免术后吻合ロ漏的发生,通常对低位直肠癌必要时作预防性末端回肠造ロ,今后II期手术予以回纳,既增加费用又增添了病人痛苦。目前,临床治疗中,通常采用普通导尿管在第一次手术时置于回肠末端作肠内容物的转流,2周后待确认远处结肠吻合ロ安全后予以拔除,应用了 6例,效果佳,免去了第二 次手术的痛苦。但是,在综合分析上述应用过程时,发现用导尿管有如下缺点(I)管径细,转流效果差;(2)缺乏内支撑管,放置时较繁琐;(3)侧孔少,易堵塞等。临床治疗中迫切需要ー种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具有双气囊、多侧孔、单向瓣膜、粗管径等优点的小肠转流管。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涉及新型小肠内容物的转流装置,具体为ー种双气囊小肠转流管;该转流管可广泛应用于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各种创伤需临时肠造ロ等手术中,可免去造ロ,減少一次肠造ロ回纳手术,降低医疗费用及患者的痛,。具体而言,本实用新型的双气囊小肠转流管,为空心管,前端封闭、末端为两分支,其特征在于,由管体(I)、内支撑管,双气囊和缝线组成,所述的管体(I)上设有侧孔(2)、气囊I (3)、气囊II (4),气囊(3,4)之间设单向瓣膜侧孔I (5),内支撑管和缝线置于管体(I)的内部,所述的管体(I)末端的一个分支上设有单向瓣膜侧孔II (6)。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双气囊小肠转流管通常采用普通导尿管制成,具有不同规格,管体I通常长度为4500mm、管径根据实际需要有不同规格;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双气囊小肠转流管是在现有普通F24导尿管的基础上,将气囊前端的管体延长3(T40mm后制成,其管径为F24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侧孔2共有6个,位于气囊I 3的前端两侧,可使引流更充分;该侧孔2的外形通常为长圆形;本实用新型中,采用双气囊(囊I 3、气囊II 4),用以加强阻断效果;所述的气囊I 3与气囊II 4之间的距离通常为30mm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单向瓣膜侧孔I 5,位于气囊I 3与气囊II 4间的同侧管体上,一般设两个,用于再转流滑过气囊I 3的部分肠液;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单向瓣膜侧孔I 5的外形为长方形;[0011]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单向瓣膜侧孔II 6位于管体I末端的一个分支上;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内支撑管通常采用塑料管制成,方便术中肠转流管的放置;该内支撑管可与不同管径的双气囊小肠转流管相匹配;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缝线为可吸收缝线,通常设有2根,用于固定所述的气囊I 3和气囊II 4,防止本双气囊小肠转流管在肠腔内移动。使用时,首先将本双气囊小肠转流管置于患者回肠末端,再将内支撑管由本双气囊小肠转流管的末端置入管体1,用于支撑管体I ;然后,给气囊I 3和气囊II 4充气,再采用缝线固定气囊I 3和气囊II 4,防止本双气囊小肠转流管在肠腔内移动;单向瓣膜侧孔I 5用于再转流滑过气囊I 3的部分肠液,单向瓣膜侧孔II 6用于流转肠液。临床试用结果表明,本实用新型的双气囊小肠转流管,能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管径细、转流效果差,缺乏内支撑管、放置时繁琐,侧孔少、易堵塞等缺点,同时,本实用新型 还具有制备简单、使用方便等优点,可减轻患者的痛苦,減少患者感染的机率,临床应用广泛。本实用新型的双气囊小肠转流管,为ー种新型小肠内容物的转流装置,可免去造ロ,減少一次肠造ロ回纳手木,大大降低医疗费用及患者的痛苦,可广泛应用于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各种创伤需临时肠造ロ等手术中。为了便于理解,下面通过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双气囊小肠转流管进行详细的描述。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具体实施例和附图仅是为了说明,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本文说明,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修正或改变,这些修正和改变也将纳入本专利范围之内。图I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I是管体,2是侧孔,3是气囊I,4是气囊II,5是单向瓣膜侧孔I,6是单向瓣膜侧孔II。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中B向视图放大图。实施例I如图I一3所示,本双气囊小肠转流管为空心管,前端封闭、末端为两分支,由管体(I)、内支撑管,双气囊和缝线组成,所述的管体(I)上设有侧孔(2)、气囊I (3)、气囊II(4),气囊(3,4)之间设单向瓣膜侧孔I (5),内支撑管和缝线置于管体(I)的内部,所述的管体(I)末端的一个分支上设有单向瓣膜侧孔II (6)。本双气囊小肠转流管通常采用普通导尿管制成,长度为4500mm,是在现有普通F24导尿管的基础上,将气囊前端的管体延长3(T40mm后制成;侧孔2共有6个,位于气囊I3的前端两侧,可使引流更充分;该侧孔2的外形为长圆形;气囊I 3与气囊II 4之间的距离为30mm;单向瓣膜侧孔I 5,位于气囊I 3与气囊II 4间的同侧管体上,设有两个,用于再转流滑过气囊I 3的部分肠液,该单向瓣膜侧孔I 5的外形为长方形;单向瓣膜侧孔II 6位于管体I末端的一个分支上;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内支撑管通常采用塑料管制成,方便术中肠转流管的放置;该内支撑管可与不同管径的双气囊小肠转流管相匹配;本双气囊小肠转流管中,缝线为可吸收缝线,设有2根,用于固定气囊I 3和气囊
II4,防止本双气囊小肠转流管在肠腔内移动。使用时,首先将本双气囊小肠转流管置于患者回肠末端,再将内支撑管由本双气囊小肠转流管的末端置入管体1,用于支撑管体I ;然后,给气囊I 3和气囊II 4充气,再采用缝线固定气囊I 3和气囊II 4,防止本双气囊小肠转流管在肠腔内移动;单向瓣膜侧孔I 5用于再转流滑过气囊I 3的部分肠液,单向 瓣膜侧孔II 6用于流转肠液。临床使用结果表明,本双气囊小肠转流管,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管径细、转流效果差,缺乏内支撑管、放置时繁琐,侧孔少、易堵塞等缺点,同时,本实用新型制备简単、使用方便,可减轻患者的痛苦,減少患者感染的机率,临床应用广泛。上述实施例的结果表明,本实用新型的双气囊小肠转流管,为ー种新型小肠内容物的转流装置,可免去造ロ,減少一次肠造ロ回纳手木,大大降低医疗费用及患者的痛苦,可广泛应用于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各种创伤需临时肠造ロ等手术中。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