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鸽—汇聚行业精英
  • 联系客服
  • 帮助中心
  • 投诉举报
  • 关注微信
400-006-1351
您的问题早鸽都有答案
3000+专业顾问
搜索
咨询

一种可测温度的奶瓶制作方法

  • 专利名称
    一种可测温度的奶瓶制作方法
  • 发明者
    罗继雄
  • 公开日
    2014年7月23日
  • 申请日期
    2014年4月17日
  • 优先权日
    2014年4月17日
  • 申请人
    罗继雄
  • 文档编号
    A61J9/02GK103932890SQ201410154732
  • 关键字
  • 权利要求
    1.一种可测温度的奶瓶,其特征在于该可测温度的奶瓶包括瓶体(1)、温度计(2)、热消色型感温材料(4)和热发色型感温变色材料(3),所述瓶体(1)采用双层工艺制作,温度计(2)、热消色型感温材料(4)和热发色型感温变色材料(3)置于瓶体(1)夹层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可测温度的奶瓶,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计(2)为L形温度计,液泡(5)部分位于瓶底3.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一种可测温度的奶瓶,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发色型感温变色材料(3)为红色颜料,热 消色型感温材料(4)为蓝色颜料
  •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奶瓶,特别是一种可测温度的奶瓶
  • 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 专利摘要
    本发明涉及可测温度的奶瓶包括瓶体(1)、温度计(2)、热消色型感温材料(4)和热发色型感温变色材料(3),所述瓶体(1)采用双层工艺制作,温度计(2)、热消色型感温材料(4)和热发色型感温变色材料(3)置于瓶体(1)夹层中。本发明能安全、准确又直观的观察到奶瓶内液体的温度,简单方便,方便用户正确选择恰当的温度进行哺育宝宝。
  • 发明内容
  • 专利说明
    —种可测温度的奶瓶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一种可测温度的奶瓶的制作方法[0002]通常市面上销售使用的奶瓶,大部分不具有测温功能,有些具有简单的温度计测量温度,而婴幼儿在使用奶瓶喂养的时候,对奶瓶内液体温度有严格的要求,如果不能准确的掌握奶瓶内液体的温度将会有可能对婴幼儿的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而使用温度计测量却经常因为远距离看不清楚,而需要近距离观察,也带来一定的不方便之处,温度计简单放置更有可能因为破损而造成危险。
[0003]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测温度的奶瓶,能安全、准确又直观的观察到奶瓶内液体的温度。[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一种可测温度的奶瓶包括瓶体、温度计、热消色型感温材料和热发色型感温变色材料,所述温度计为L形温度计,液泡部分位于瓶底,所述瓶体采用双层工艺制作,温度计、热消色型感温材料和热发色型感温变色材料置于瓶体夹层中。[0005]采用这样的结构以后,奶瓶灌入液体以后,可以根据热消色型感温材料和热发色型感温变色材料的颜色变化直观的知道液体的大概温度范围,可以避免不小心而烫伤或冻伤,而温度计可以精确地读出具体的温度值,将温度计液泡部分位于瓶底可以更准确的测量奶瓶内液体的温度,将温度计、热消色型感温材料和热发色型感温变色材料置于瓶体夹层中能使得奶瓶更加安全,更适合婴幼儿使用。[0006]本发明能安全、准确又直观的观察到奶瓶内液体的温度,简单方便,方便用户正确选择恰当的温度进行哺育宝宝。


[0007]下面结合附图和
[0008]图1本发明一种可测温度的奶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09]图1所示一种可测温度的奶瓶包括瓶体1、温度计2、热消色型感温材料4和热发色型感温变色材料3,所述温度计2为L形温度计,液泡5部分位于瓶底,所述瓶体I采用双层工艺制作,温度计2、热消色型感温材料4和热发色型感温变色材料3置于瓶体I夹层中。
[0010]本发明一种可测温度的奶瓶在应用时,奶瓶灌入液体以后,热消色型感温材料温度4升高的时候会从深色变浅色,热发色型感温变色材料3温度升高的时候会从浅色变深色,可以这样可以根据热消色型感温材料4和热发色型感温变色材料3的颜色变化直观的知道液体的大概温度范围,可以避免不小心而烫伤或冻伤,而温度计2可以精确地读出具体的温度值,将温度计2、热消色型感温材料4和热发色型感温变色材料3置于瓶体I夹层中能使得奶瓶更加安全,更适合婴幼儿使用。
[0011 ] 热发色型感温变色材料3可选红色颜料,热消色型感温材料4可选蓝色颜料,这样在低温显示蓝色,高温显示红色,使人可以很容易进行区分。
[0012]本发明能安全、准确又直观的观察到奶瓶内液体的温度,简单方便,方便用户正确选择恰当的温度进行哺育宝宝。
[0013]上面结合附 图对本发明优选的【具体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