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鸽—汇聚行业精英
  • 联系客服
  • 帮助中心
  • 投诉举报
  • 关注微信
400-006-1351
您的问题早鸽都有答案
3000+专业顾问
搜索
咨询

软管式输液器制作方法

  • 专利名称
    软管式输液器制作方法
  • 发明者
    王又平
  • 公开日
    2006年9月20日
  • 申请日期
    2005年9月15日
  • 优先权日
    2005年9月15日
  • 申请人
    王又平
  • 文档编号
    A61M39/00GK2817861SQ20052007562
  • 关键字
  • 权利要求
    1.一种软管式输液器,该输液器包括上软管和下软管,其特征是上软管和下软管之间串接有维压仪、滴速阀、闭气阀和防回流阀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管式输液器,其特征是维压仪包括维压管,维压管下端为出液口,维压管内上端连接有维压帽,维压帽与维压芯活动连接;维压帽上部为进液口,维压帽中部设有活动腔,维压帽下部为锥形口,维压芯下部为气囊,维压芯中部为锥形体,维压芯上端为T形连接杆,T形连接杆上端位于活动腔内,锥形体位于锥形口内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管式输液器,其特征是滴速阀包括阀体,阀体上端设有进液口,阀体下端设有出液口,阀体内设有缝隙,控速杆在缝隙中间与阀体内壁螺纹连接,控速杆的一端位于阀体外面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管式输液器,其特征是闭气阀包括包括观察腔,观察腔上端设有进液口,观察腔下端连接有阀管,阀管的上端位于观察腔内,阀管的上端设有漏斗状口,阀管的中部设有活动空腔,阀管的下端设有出液口,阀管与阀芯活动连接,阀芯上端为气囊,阀芯中部为漏斗体,漏斗体位于漏斗状口内,阀芯下端为T形连杆,T形连杆位于活动腔内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管式输液器,其特征是防回流阀包括入液管,入液管下端右侧设有斜口,入液管的下面连接有储液腔,下弹性软膜与储液腔右侧相连,上弹性软膜上端与入液管相连并覆盖于斜口和下弹性软膜右侧,入液管右侧连接有出液腔,出液腔与出液管相连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管式输液器,其特征是上软管和下软管之间还串接有过滤器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软管式输液器,其特征是过滤器包括入水管和出水管,入水管与出水管之间连接有滤液储管,入水管的下端为上过滤管,上过滤管位于滤液储管内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软管式输液器,其特征是过滤器包括入水管和出水管,入水管与出水管之间连接有滤液储管,入水管的下端为上过滤管,上过滤管位于滤液储管内,出水管上端为下过滤管,下过滤管位于滤液储管内,下过滤管上端连接有软体阀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部门用于给病人静脉输液的软管式输液器
  • 背景技术
  • 专利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软管式输液器,该输液器包括上软管和下软管,上软管和下软管之间串接有维压仪、滴速阀、闭气阀和防回流阀。能有效地防止气体栓塞和血液反流,压力速度控制准确,不需要另外配备体积大、笨重且昂贵的电子记速计,成本低,易于大范围地推广应用。可供医疗部门用于给病人静脉输液。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专利名称:软管式输液器的制作方法公知的软管式输液器是一根串接有透明观察瓶的软管。该软管式输液器不能防止气体栓塞,也不能有效地防止血液反流,同时需要另外配备体积大、笨重且昂贵的电子记速计,成本高,难于大范围地推广应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软管式输液器,该软管式输液器能防止气体栓塞和血液反流,记速准确,不需电子记速计。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该输液器包括上软管和下软管,上软管和下软管之间串接有维压仪、滴速阀、闭气阀和防回流阀。所述的维压仪包括维压管,维压管下端为出液口,维压管内上端连接有维压帽,维压帽与维压芯活动连接;维压帽上部为进液口,维压帽中部设有活动腔,维压帽下部为锥形口,维压芯下部为气囊,维压芯中部为锥形体,维压芯上端为T形连接杆,T形连接杆上端位于活动腔内,锥形体位于锥形口内。所述的滴速阀包括阀体,阀体上端设有进液口,阀体下端设有出液口,阀体内设有缝隙,控速杆在缝隙中间与阀体内壁螺纹连接,控速杆的一端位于阀体外面。所述的闭气阀包括包括观察腔,观察腔上端设有进液口,观察腔下端连接有阀管,阀管的上端位于观察腔内,阀管的上端设有漏斗状口,阀管的中部设有活动空腔,阀管的下端设有出液口,阀管与阀芯活动连接,阀芯上端为气囊,阀芯中部为漏斗体,漏斗体位于漏斗状口内,阀芯下端为T形连杆,T形连杆位于活动腔内。所述的防回流阀包括入液管,入液管下端右侧设有斜口,入液管的下面连接有储液腔,下弹性软膜与储液腔右侧相连,上弹性软膜上端与入液管相连并覆盖于斜口和下弹性软膜右侧,入液管右侧连接有出液腔,出液腔与出液管相连。
所述的上软管和下软管之间还串接有过滤器。
所述的过滤器包括入水管和出水管,入水管与出水管之间连接有滤液储管,入水管的下端为上过滤管,上过滤管位于滤液储管内。
所述的过滤器包括入水管和出水管,入水管与出水管之间连接有滤液储管,入水管的下端为上过滤管,上过滤管位于滤液储管内,出水管上端为下过滤管,下过滤管位于滤液储管内,下过滤管上端连接有软体阀。
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上软管和下软管之间串接有维压仪、滴速阀、闭气阀和防回流阀的结构,能有效地防止气体栓塞和血液反流,压力速度控制准确,不需要另外配备体积大、笨重且昂贵的电子记速计,成本低,易于大范围地推广应用。可供医疗部门用于给病人静脉输液。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维压仪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的滴速阀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的闭气阀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中的防回流阀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的关闭状态示意图。
图7是图1中的过滤器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1中的过滤器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上软管、2.维压仪、3.过滤器、4.滴速阀、5.闭气阀、6.防回流阀、7.下软管;8.活动腔、9.T形连接杆、10.锥形口、11.锥形体、12.气囊、13.维压管;14.进液口、15.缝隙、16.控速杆、17.出液口;18.观察腔、19.圆气囊、20.漏斗体、21.漏斗状口、22.T形连杆、23.活动空腔;24.入液管、25.出液腔、26.斜口、27.储液腔、28.下弹性软膜、29.出液管、30.上弹性软膜;31.入水管、32.滤液储管、33.上过滤管、34.软体阀、35.下过滤管、36.出水管。

在图1中,该输液器包括上软管1和下软管7,上软管1和下软管7之间串接有维压仪2、过滤器3、滴速阀4、闭气阀5和防回流阀6。维压仪2主要是维持液面一定高度,并和外面大气压保持一致,以保持压力不变。过滤器3用于过滤液体中的杂质,减少对人体的损害,同时也维护了滴速阀4的准确度。滴速阀4通过调节控速杆16可以定量液体的滴速。闭气阀5主要是当液体滴完时或有大量气泡时及时关闭,以减少气体栓塞。防回流阀6是当液体滴完时防止血液回流。
在图2中,维压仪2包括维压管13,维压管13下端为出液口,维压管13内上端连接有维压帽,维压帽与维压芯活动连接;维压帽上部为进液口,维压帽中部设有活动腔8,维压帽下部为锥形口10,维压芯下部为气囊12,维压芯中部为锥形体11,维压芯上端为T形连接杆9,T形连接杆9上端位于活动腔8内,锥形体11位于锥形口10内。气囊12可用圆球形,也可用圆柱形。
维压仪2是利用气囊12在液体中浮力,控制维压帽上部的进液口的入液量恒定,从而维持维压管13内液面高度一致,以便滴速阀4内压力恒定,减少压力改变对滴速的影响。
当维压管13内液面下降,维压芯在重力作用下下降,维压帽固定不动,锥形体11与锥形口10之间间隙加大,维压仪2为开放状态,液体由进液口进入维压管13内;当维压管13内液面高度逐渐上升时,气囊12在浮力作用下推动锥形体11压紧锥形口10,维压仪2为关闭状态,液体不能通过,从而维持维压管13内液面高度一致。
在图3中,滴速阀4包括阀体,阀体上端设有进液口14,阀体下端设有出液口17,阀体内设有缝隙15,控速杆16在缝隙15中间与阀体内壁螺纹连接,控速杆16的一端位于阀体外面。
液体由缝隙15上部经控速杆16前面出现的空间进入缝隙15的下部,当控速杆16向外旋转时,液体滴速增加;反之控速杆16向内旋转时,液体滴速减少。滴速阀4的阀体外壁标有刻度时,就可以准确的读出当时的滴速。
在图4中,闭气阀5包括包括观察腔18,观察腔18上端设有进液口,观察腔18下端连接有阀管,阀管的上端位于观察腔18内,阀管的上端设有漏斗状口21,阀管的中部设有活动空腔23,阀管的下端设有出液口,阀管与阀芯活动连接,阀芯上端为圆气囊19,阀芯中部为漏斗体20,漏斗体20位于漏斗状口21内,阀芯下端为T形连杆22,T形连杆22位于活动空腔23内。
当闭气阀5的观察腔18内充满液体时,阀芯向上浮起,漏斗体20与漏斗状口21之间的间隙加大,液体可以自由通过;当闭气阀5的观察腔18内无液体充满气体时,阀芯因浮力降低,在自身重力作用下使漏斗体20压向漏斗状口21而使气体不能通过闭气阀5。
在图5和图6中,防回流阀6包括入液管24,入液管24下端右侧设有斜口26,入液管24的下面连接有储液腔27,下弹性软膜28与储液腔27右侧相连,上弹性软膜30上端与入液管24相连并覆盖于斜口26和下弹性软膜28右侧,入液管24右侧连接有出液腔25,出液腔25与出液管29相连。
上弹性软膜30和下弹性软膜28柔软而富有弹性,不工作状态下,两片薄膜闭合。由上端入液管24进入的液体使两片薄膜张开,液体可以经斜口26、储液腔27、出液腔25及出液管29排出。而出液管29回流的液体,会使两片薄膜外侧受力而闭合,液体不能通过,从而防止液体回流。储液腔27可以起到暂时转流液体的作用。
在图7中,过滤器3包括入水管31和出水管36,入水管31与出水管36之间连接有滤液储管32,入水管31的下端为上过滤管33,上过滤管33位于滤液储管32内。
在图8中,过滤器3包括入水管31和出水管36,入水管31与出水管36之间连接有滤液储管32,入水管31的下端为上过滤管33,上过滤管33位于滤液储管32内,出水管36上端为下过滤管35,下过滤管35位于滤液储管32内,下过滤管35上端连接有软体阀34。
上过滤管33和下过滤管35为孔纹细密的纸质或布质材料作成的管状物,控制孔纹的大小即可滤过不同大小的杂质。软体阀34是柔软的布质、橡胶质或塑料质材料制成。当液体由出水管36返流时,软体阀34可以开放;当液体由入水管31流入时,由于自身重量和液体流动的作用使软体阀34闭合,液体只能通过下过滤管35流向出水管36。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