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鸽—汇聚行业精英
  • 联系客服
  • 帮助中心
  • 投诉举报
  • 关注微信
400-006-1351
您的问题早鸽都有答案
3000+专业顾问
搜索
咨询

分体式供电结构和分体式电煮水壶及分体式组合茶盘制作方法

  • 专利名称
    分体式供电结构和分体式电煮水壶及分体式组合茶盘制作方法
  • 发明者
    余俊忠
  • 公开日
    2010年5月19日
  • 申请日期
    2009年9月8日
  • 优先权日
    2009年9月8日
  • 申请人
    余俊忠
  • 文档编号
    A47J36/24GK201469017SQ200920194439
  • 关键字
  • 权利要求
    一种分体式供电结构,包括底座和插件,插件于中心位置处固定有一根金属柱电极,金属柱电极的周围分布有若干环状的金属环电极,底座藏有经电源和控制电路引入的若干导电极,底座于中心位置处为开有贯通孔的中心绝缘件,中心绝缘件的贯通孔中固定有金属触片,中心绝缘件的周围也分布有若干环状绝缘件,其特征是,插件的金属环电极不等距分布,于接近的金属环电极之间具有由绝缘材料形成的、呈环状的绝缘隔环,而底座的环状绝缘件的侧面分别相应安装有金属触点,所述中心绝缘件的金属触片和所述环状绝缘件侧面的金属触点与所述导电极一一连接,所述金属柱电极和所述金属环电极能够套合入由所述中心绝缘件和所述环状绝缘件构成的贯通孔和环槽中,由所述金属柱电极和所述金属环电极分别与所述中心绝缘件的金属触片和所述环状绝缘件侧面的金属触点对应接触2. 根据权利要求l的分体式供电结构,其特征是,环状绝缘件的侧面形成缺口,弯曲的 金属片一端从环状绝缘件附近的底部伸入并进入缺口中,所述金属触点固定在金属片的该 端部处,且导电极转而与金属片连接3. 根据权利要求2的分体式供电结构,其特征是,底座上位于中间的环状绝缘件于内、 外两侧均设置有所述金属触点,所述两金属触点的抗压力向着不同的方向,一个指向底座 的中心轴,另一个背向中心轴4. 一种分体式电煮水壶,包括壶体和壶座,壶体安装有电发热件,壶座藏有电源和控制 电路板,其特征是,壶体外底部与壶座顶部安装有权利要求l-3之一的分体式供电结构,其 中,壶体外底部中央于凹部处安装有分体式供电结构的插件,且电发热件与插件电连接,壶 座顶部处安装有分体式供电结构的底座,且壶座的电源和控制电路板与底座电连接5. —种分体式组合茶盘,包括壶体和茶盘,壶体安装有电发热件,茶盘藏有电源和控制 电路板,其特征是,壶体外底部与茶盘安装有权利要求l-3之一的分体式供电结构,其中, 壶体外底部于凹部处安装有分体式供电结构的插件,且电发热件与插件电连接,茶盘顶部 处安装有分体式供电结构的底座,且茶盘的电源和控制电路板与底座电连接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家庭或办公场所使用的电器的可分离供电结构,和含有这种结构的壶体与壶座可实施分离的电煮水壶,以及可通过与壶体套合而向壶体提供电源的组 合茶盘,涉及它们供电结构的改良,尤指一种电连接结构上的改进,以改善达到长期使用仍 能保持良好电连接性能以及安全用电的供电结构、电煮水壶和组合茶盘
  • 背景技术
  • 专利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家庭或办公场所使用的电器的分体式供电结构,及含有这种结构的壶体与壶座可实施分离的电煮水壶,和通过与壶体套合而向壶体提供电源的组合茶盘。分体式供电结构包括底座和插件,主要特点是,插件的金属环电极不等距分布,于接近的金属环电极之间具有由绝缘材料形成的、呈环状的绝缘隔环隔离,而底座的环状绝缘件的侧面分别相应安装有金属触点,由各金属环电极与各金属触点在侧面发生接触来实现电连接。在使用过程中,金属触点具有所受作用力大小恒定,能够克服金属易疲劳而导致接触不良,以及防止金属环电极之间可能存在的爬电,有利于提高产品的使用寿命和改善安全用电的问题。
  •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分体式供电结构,其提供电源的 底座,以及可与底座分离和配合的、将电源引出的插件采用环状结构配合,而对环状结构以 及环状结构与金属触点接触的结构提出了改良,以解决金属环间的爬电和克服金属容易产 生疲劳的问题,进而改善分体式供电结构的安全用电和延长分体式供电结构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含有上述供电结构的分体式电 煮水壶,其壶体和壶座之间采用环状结构配合,而对环状结构以及环状结构与金属触点接 触的结构提出了改良,以解决金属环间的爬电和克服金属容易产生疲劳的问题,进而改善 分体式电煮水壶的安全用电和延长分体式电煮水壶的使用寿命[0007]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含有上述供电结构的分体式组 合茶盘,其壶体和茶盘之间采用环状结构配合,而对环状结构以及环状结构与金属触点接 触的结构提出了改良,以解决金属环间的爬电和克服金属容易产生疲劳的问题,进而改善 分体式组合茶盘的安全用电和延长分体式组合茶盘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分体式供电结构由以下方案实现 —种分体式供电结构,包括底座和插件,插件于中心位置处固定有一根金属柱电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专利名称:分体式供电结构和分体式电煮水壶及分体式组合茶盘的制作方法现有的分体式电煮水壶,包括壶体及壶座,其中,壶体自身配置有发热体,其电源 供给由壶座提供,以实现含有发热体的壶体与藏有供电线路的壶座之间的分离,方便消费 者使用。考虑到壶体放置于壶座之上,无论从任何角度放置或取出以及可在壶座上任意转 动的需要,通常,壶体底部和壶座上部采用具备有呈环状结构的部件予以配合,通过相互之 间的套合来实现以上目的。 这种分体式电煮水壶,电连接的构造是通过金属环状结构中环的下边沿与布设在绝缘环状结构围成的凹槽底部的金属触点,由它们之间的接触实现导通的,更为准确地,是依靠壶体的重量来保证两者之间的接触,为了保证接触的可靠性,各金属触点同时被制作成具有弹性的,能够在压縮时具有反抗外力的作用,以试图使各金属触点与各金属环保持着较好的稳定接触,但是,金属触点的弹性,通常在制作上是采用弯曲的金属片实现的,由于金属触点和金属片直接承受着壶体的重量作用,因而,金属触点和金属片易因疲劳而引发接触上的不良现象,尤其是,每次使用时,当壶体放置入壶座中,使用者施加的作用力大小不同,壶体中每次的用水量也不同,因而壶体通过环状结构作用在金属触点和金属片上
的力度也不同,这很容易造成弯曲金属的疲劳,加之多个金属触点需要同时接触良好才能
配合工作,因此,极易造成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供电结构出现因接触不良、不能工作的问题。 另外,这种分体式电煮水壶,由金属环状结构环的下边沿与布设在绝缘环状结构
围成的凹槽底部的金属触点接触来实现电连接,这种结构本身就存在着对金属环状结构中
各环间隔的大小提出了要求的,即环与环之间的间隔不能太小,以防止在它们之间可能发
生爬电的问题。


极,金属柱电极的周围分布有若干环状的金属环电极,底座藏有经电源和控制电路引入的
若干导电极,底座于中心位置处为开有贯通孔的中心绝缘件,中心绝缘件的贯通孔中固定
有金属触片,中心绝缘件的周围也分布有若干环状绝缘件,其特点是,插件的金属环电极不
等距分布,于接近的金属环电极之间具有由绝缘材料形成的、呈环状的绝缘隔环,而底座的
环状绝缘件的侧面分别相应安装有金属触点,所述中心绝缘件的金属触片和所述环状绝缘
件侧面的金属触点与所述导电极一一连接,所述金属柱电极和所述金属环电极能够套合入
由所述中心绝缘件和所述环状绝缘件构成的贯通孔和环槽中,由所述金属柱电极和所述金
属环电极分别与所述中心绝缘件的金属触片和所述环状绝缘件侧面的金属触点对应接触。 这样,可以将插件固定于电器上,通过插件插入底座,由金属柱电极与中心绝缘件
的金属触片接触、各金属环电极分别与各环状绝缘件侧面的金属触点接触而实现电连通,
于是,固定于插件上的电器同样可从底座处获得电源,并受到控制电路的控制。 较好的是,环状绝缘件的侧面形成缺口 ,弯曲的金属片一端从环状绝缘件附近的
底部伸入并进入缺口中,所述金属触点固定在金属片的该端部处,另外,导电极转而与金属
片连接则可。 这样,金属触点具有弹性,有沿径向的抗压力的作用,当插件插入底座,金属触点 将在径向上受到金属环电极的压縮,并同时沿径向对金属环电极产生弹力的作用,从而能 够保证了金属触点与金属环电极之间具有牢固的接触。 更好的是,底座上位于中间的环状绝缘件于内、外两侧均设置有所述金属触点,两
金属触点的抗压力向着不同的方向,一个指向底座的中心轴,另一个背向中心轴。 因此,能够通过利用各金属触点间的弹力的相互作用,使各金属触点与各金属环
电极之间的接触位置更加稳定,以保证它们之间具有更可靠的接触。 本实用新型的分体式电煮水壶由以下方案实现 —种分体式电煮水壶,包括壶体和壶座,壶体安装有电发热件,壶座藏有电源和控
制电路板,其特点是,壶体外底部中央于凹部处安装有上述的插件,且电发热件与插件电连
接,壶座顶部处安装有上述的底座,且壶座的电源和控制电路板与底座电连接。 这样,壶体可通过插件插入底座而位于壶座上,由金属柱电极与中心绝缘件的金
属触片接触、各金属环电极分别与各环状绝缘件侧面的金属触点接触而实现电连通,于是,
壶体的电发热件可从壶座的电源获得电能,并受到控制电路的控制。 本实用新型的分体式组合茶盘由以下方案实现 —种分体式组合茶盘,包括壶体和茶盘,壶体安装有电发热件,茶盘藏有电源和控
制电路板,其特点是,壶体外底部于凹部处安装有上述的插件,且电发热件与插件电连接,
茶盘顶部处安装有上述的底座,且茶盘的电源和控制电路板与底座电连接。 这样,壶体可通过插件插入底座而位于茶盘上,由金属柱电极与中心绝缘件的金属触片接触、各金属环电极分别与各环状绝缘件侧面的金属触点接触而实现电连通,于是, 壶体的电发热件可从茶盘的电源获得电能,并受到控制电路的控制。 本分体式供电结构以及分体式电煮水壶、分体式组合茶盘,由于金属环电极与环 状绝缘件的金属触点系在侧面处发生接触的,因而,金属触点所受的作用力大小将较为恒 定,不会受到因外施力大小、电器承载重量多少变化的影响,有利于克服金属易疲劳而导致 接触不良的问题,进而有利于提高产品的使用寿命。 本分体式供电结构以及分体式电煮水壶、分体式组合茶盘,还由于在相互接近的 金属环电极之间引入了布设的绝缘隔环进行隔离,因而,能够彻底地解决金属环电极之间 可能存在的爬电问题,譬如,当连接电源的两金属环电极被接通,而插件与底座还未能完成 套合时,位于上部的金属环电极之间便存在爬电的可能,因此,能够从根本上消除产品存在 的安全隐患。 采用上述的分体式供电结构,由于采用绝缘隔环进行隔离,中间的金属环电极,它 们之间的间距可以做得很小,这有利于产品小型化,同时,将金属触点从原来设置于环状绝 缘件围成的槽道底部,改为设置于环状绝缘件的侧壁,这将带来金属触点设置数量上的增 加,因为同一环状绝缘件其环壁的内、外两侧均可供设置金属触点,这也有利于满足解决产 品由于越来越多的控制需要而要求增加布设金属环电极和金属触点的数量所带来的问题, 可减少环状结构环的数量而使结构获得简化。

图1分体式供电结构的插件的一种
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分体式供电结构的底座的一种
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分体式电煮水壶的一种
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分体式组合茶盘的一种
的结构示意图。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
进行详述 参照图3,该分体式电煮水壶包括壶体1和壶座2 ;壶体1安装有电发热件3,壶体 1外底部中央于凹部处固定有插件4,电发热件3与插件4相互电连接;壶座2于顶部处安 装有一对底座5 (可各自独立使用),壶座2中藏有电源和控制电路板,电源和控制电路与底 座5相互电连接。插件4和底座5可参见图1和图2以及下面的叙述。 参照图4,该分体式组合茶盘包括壶体1和茶盘6,壶体1安装有电发热件3,壶体 1外底部中央于凹部处固定有插件4,电发热件3与插件4相互电连接;茶盘6于顶部处安 装有底座5,茶盘6中藏有电源和控制电路板,电源和控制电路与底座5相互电连接。插件 4和底座5可参见图1和图2以及下面的叙述。 参照图1和图2,该分体式供电结构包括插件4和底座5。插件4于中心位置处固 定有一根金属柱电极41,金属柱电极41的周围分布有若干环状的金属环电极42,于相互接 近的金属环电极42之间具有由绝缘材料形成的、呈环状的绝缘隔环43 ;底座5藏有经电源 和控制电路引入的若干导电极50(图中仅示出其中一极),底座5于中心位置处为开有贯通 孔55a的中心绝缘件51,中心绝缘件51的贯通孔55a中固定有金属触片53a,中心绝缘件51的周围也分布有若干环状绝缘件52,各环状绝缘件52的侧面形成缺口 52a,弯曲的金属 片54 —端从环状绝缘件52附近的底部伸入并进入缺52a中,金属触点53b固定在金属片 54的该端部处,另外,金属片54与导电极50对应连接;金属柱电极41和各金属环电极42 能够套合入由中心绝缘件51和各环状绝缘件52构成的贯通孔55a和各环槽55b中,当它 们套合时,金属柱电极41和各金属环电极42分别与中心绝缘件51的金属触片53a和各环 状绝缘件52侧面的各金属触点53b对应接触。这样,插件4与底座5既可分离,又可套合, 且金属柱电极41对应着中心绝缘件51的金属触片53a,它们构成了一个电通路,各金属环 电极42对应着各环状绝缘件52侧面的各金属触点53b,它们也构成了若个电通路,这些电 通路可用于传递相应的信号或电源。 介绍转到分体式电煮水壶、分体式组合茶盘及分体式供电结构的工作过程。参见 图1-图4,当壶体1置于壶座2或茶盘6上时,壶体1下方的插件4通过金属柱电极41插 入壶座2上部安装的底座5的中心绝缘件51的贯通孔55a中,同时,各金属环电极42插入 壶座2上部安装的底座5的中心绝缘件51和各环状绝缘件52构成的各个槽道55b中,这 时,金属柱电极41与金属触片53a接触而电连接,各金属环电极42从侧面压縮各环状绝缘 件52的各金属触点53b而分别电连接,这样,插件4的金属柱电极41和各金属环电极42 能够从底座5的金属触片53a和各金属触点53b处获得电源,并通过它们向底座5传递信 号,于是,壶体1的电发热件3受控于壶座2或茶盘6的控制电路,在控制电路控制下得电 工作。 从本例中还可以体会到,由于壶体1的重量系由底座5直接承受的,不再经过各金 属触点53b,因此,各金属触点53b和各金属片54受到的作用力不再受到壶体重量的影响, 因而所受作用力能够稳定,金属不容易发生疲劳,有利于电接触的稳定。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