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标侵权的法律边界

商标作为企业核心的无形资产,承载着商品或服务的来源识别功能。然而,在市场竞争中,商标侵权行为屡禁不止,不仅损害权利人利益,更扰乱市场秩序。
商标侵权的典型案例
1.制售假冒白酒。
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市场监管局查处五粮液等商标侵权案中,当事人周某某通过非正规渠道购进印有“五粮液”“海之蓝”等商标的白酒,累计违法经营额达8.79万元。经查,其销售的白酒经厂家辨认均为假冒商品。执法部门不仅没收全部侵权商品,还对其处以35.17万元罚款。此案的典型性在于,市场监管部门与公安机关协同作战,从销售环节追溯至生产源头,查清整个制假售假链条。当事人因一年内两次售假被从重处罚,体现了“过罚相当”原则。
2.擅自改装商品。
上海伯尔梅特公司通过刷漆改色、更换垫片的方式,将正常采购的BERMAD品牌阀门改装为高价绿色数控电液阀,并对外销售。经查,其违法经营额合计187.08万元。执法部门依法没收侵权阀门17台,并处以561万元罚款。此案的特殊性在于,当事人并未直接伪造商标,而是通过改装商品实质性改变其特性,导致消费者误认。法院认定,这种行为构成对注册商标专用权的侵害,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环境。
3.网络直播售假。
四川省白月光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在电商直播平台以低价销售假冒“NIKE”“adidas”服装,累计货值20余万元。执法部门在10个直播间内查获侵权商品19227件,并依法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此案反映了直播电商领域的侵权新特点:通过低价策略吸引消费者,利用直播的即时性和隐蔽性规避监管。市场监管总局在专项执法行动中明确指出,直播平台经营者需承担主体责任,对入驻商家资质和商品来源进行严格审核。
4.跨区域制假售假。
重庆市铜梁区市场监管局查处侯氏鞋业假冒注册商标系列案中,当事人非法生产“LV”“Timberland”等品牌鞋具,涉案金额高达1.47亿元。执法部门联合检察院、公安局成立专案组,查处关联企业重庆环宇鞋业有限公司、重庆永鼎鞋业有限公司的制假售假行为,现场查扣假冒成品鞋3600双、鞋材2万件及商标标识3.3万个。此案的典型意义在于,执法部门通过“产储销”全链条打击,摧毁了一个覆盖多省市的制假网络。司法机关对11名犯罪嫌疑人依法追责,体现了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无缝衔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