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鸽—汇聚行业精英
  • 联系客服
  • 帮助中心
  • 投诉举报
  • 关注微信
400-006-1351
您的问题早鸽都有答案
3000+专业顾问
搜索
咨询

伞具下蜂巢支撑结构制作方法

  • 专利名称
    伞具下蜂巢支撑结构制作方法
  • 发明者
    陈进才
  • 公开日
    2008年6月25日
  • 申请日期
    2007年7月24日
  • 优先权日
    2007年7月24日
  • 申请人
    陈进才
  • 文档编号
    A45B25/06GK201076114SQ2007201217
  • 关键字
  • 权利要求
    1. 一种伞具下蜂巢支撑结构,包括中棒、可滑动地套设在该中棒上的下蜂巢、可滑动地套设在该下蜂巢的滑套;该中棒的上部设有可卡止该下蜂巢的卡止部;该下蜂巢上开设有径向延伸的径向通槽,该径向通槽内可滑动地设有凸耳;该滑套内壁设有内径逐渐减小的过渡斜面,在伞具撑开状态时,该过渡斜面推动该凸耳向中棒中心方向滑动并卡止在该卡止部上,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设置在该滑套与下蜂巢之间的卡环,所述凸耳形成在该卡环上;所述滑套内壁上设有轴向延伸的凸块,收伞时,该凸块可推动该卡环,使该凸耳向远离中棒中心方向滑动并脱离该卡止部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伞具下蜂巢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蜂巢的中部凹设可容纳所述卡环的环形槽,所述径向通槽开设在该环形槽的槽底上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伞具下蜂巢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蜂巢设有可引导所述凸块滑动的轴向通槽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伞具下蜂巢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迷卡环呈半圆环状,该卡环的径向端面为朝向伞具顶部的斜面,所述凸块的远离伞 具顶部的部位为楔形部,该楔形部的楔面与该斜面倾斜角度相应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伞具下蜂巢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蜂 巢的下端设有凸缘,所述滑套的内壁设有第一档位,在伞具撑开状态时,该 第一档位卡止在该凸缘上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伞具下蜂巢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套 的内壁设有第二档位,在伞具收伞状态时,该第二档位卡止在该凸缘上7.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伞具下蜂巢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蜂 巢的下端面为第二档位,在伞具收伞状态时,该第二档位卡止在该凸缘上8. 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伞具下蜂巢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止部是设置在中棒的上部的弓片或凸设在中棒的上部凸圈9. 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伞具下蜂巢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止部是在中棒上部的壁上开设的孔10.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伞具下蜂巢支撑结构,其特征在 于所述下蜂巢的顶端部沿轴向延伸形成开伞状态时插在伞骨之间的插片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伞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伞具下蜂巢支撑结构
  • 背景技术
  • 专利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以保证伞具顺利收伞的伞具下蜂巢支撑结构,包括中棒、可滑动地套设在该中棒上的下蜂巢、可滑动地套设在该下蜂巢的滑套;该中棒的上部设有可卡止该下蜂巢的卡止部;该下蜂巢上开设有径向延伸的径向通槽,该径向通槽内可滑动地设有凸耳;该滑套内壁设有内径逐渐减小的过渡斜面,在伞具撑开状态时,该过渡斜面推动该凸耳向中棒中心方向滑动并卡止在该卡止部上,其中其还包括设置在该滑套与下蜂巢之间的卡环,所述凸耳形成在该卡环上;所述滑套内壁上设有轴向延伸的凸块,收伞时,该凸块可推动该卡环,使该凸耳向远离中棒中心方向滑动并脱离该卡止部。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专利名称:伞具下蜂巢支撑结构的制作方法中国实用新型专利02292607.0说明书公开了 一种伞巢定位装置,包含一 中棒、 一可沿该中棒一轴线产生滑动的下巢及一可相对于下巢沿轴线产生位 移并可连动下巢沿轴线产生滑动的操作件,该中棒具有一外周面及一设于外 周面上的挡止部,下巢具有一周壁、 一设置在周壁上且可相对挡止部产生趋 近或远离的卡掣件,该操作件具有一可掣动卡掣件的掣动面。操作该操作件 且连动下巢沿轴线位移至对应于挡止部时,利用操作件上的掣动面掣动嵌制 端部,使嵌制端部嵌卡在挡止部上,从而使卡掣件位于一闭锁位置,操作该 操作件朝远离于顶端部的一底端部拉动时,会使掣动面先自嵌制端部上脱 离,且利用卡掣件本身的弹性可使嵌制端部朝远离于轴线方向产生偏动,可 使嵌制端部自挡止部上脱离,可使卡掣件回复至一解除闭锁位置。上述的伞巢定位装置虽然达到了操作简单、省力和避免夹伤手指的目 的,但是在卡掣件疲劳失效丧失本身的弹性后,伞具收伞的动作就无法实 现。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以保证伞具顺利收伞的伞具下 蜂巢支撑结构。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一种伞具下蜂巢支撑结构,包括中 棒、可滑动地套设在该中棒上的下蜂巢、可滑动地套设在该下蜂巢的滑套; 该中棒的上部设有可卡止该下蜂巢的卡止部;该下蜂巢上开设有径向延伸的 径向通槽,该径向通槽内可滑动地设有凸耳;该滑套内壁设有内径逐渐减小 的过渡斜面,在伞具撑开状态时,该过渡斜面推动该凸耳向中棒中心方向滑 动并卡止在该卡止部上,其中,其还包括设置在该滑套与下蜂巢之间的卡环,所述凸耳形成在该卡环上;所述滑套内壁上设有轴向延伸的凸块,收伞 时,该凸块可推动该卡环,使该凸耳向远离中棒中心方向滑动并脱离该卡止部。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下蜂巢的中部凹设可容纳所述卡环的 环形槽,所述径向通槽开设在该环形槽的槽底上。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下峰巢设有可引导所述凸块滑动的轴 向通槽。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卡环呈半圆环状,该卡环的径向端面为朝向伞具顶部的斜面,所述凸块的远离伞具顶部的部位为楔形部,该楔形部的楔面与该斜面倾斜角度相应。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下蜂巢的下端设有凸缘,所述滑套的 内壁设有第一档位,在伞具撑开状态时,该第一档位卡止在该凸缘上。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滑套的内壁设有第二档位,在伞具收 伞状态时,该第二档位卡止在该凸缘上。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下蜂巢的下端面为第二档位,在伞具 收伞状态时,该第二档位卡止在该凸缘上。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卡止部是设置在中棒的上部的弓片或 凸设在中棒的上部凸圈。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卡止部是在中棒上部的壁上开设的孔。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下蜂巢的顶端部沿轴向延伸形成开伞 状态时插在伞骨之间的插片。
本实用新型包括中棒、下蜂巢、滑套和卡环,下蜂巢可滑动地套设在该 中棒上、滑套可滑动地套设在该下蜂巢;该中棒的上部设有可卡止该下蜂巢 的卡止部;卡环上形成有凸耳,该下蜂巢上开设有径向延伸的径向通槽;该 滑套内壁设有内径逐渐减小的过渡斜面;在伞具撑开状态时上推滑套,下蜂 巢中的凸耳相对滑套沿其内壁向下滑动,经过过渡斜面时受到径向挤压向中 棒的圆心移动,从而使凸耳卡止在中棒的卡止部上;所述滑套内壁上设有轴 向延伸的凸块,收伞时,该凸块可推动该卡环,使该凸耳向远离中棒中心方 向滑动并脱离该卡止部。这样相对于现有技术就可以避免因卡掣件疲劳失效 后无法实现伞具收伞的动作,可保证伞具顺利收伞。


下面结合
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伞具下蜂巢支撑结构在开伞状态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伞具中的下蜂巢和卡环的爆炸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伞具中的滑套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伞具中的滑套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伞具下蜂巢支撑结构在合伞状态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伞具中的中棒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伞具中的中棒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伞具中的中棒的又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伞具中的滑套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中棒l、卡止部lh下蜂巢2、伞骨槽21、环形槽22、径向通槽 221、凸缘23、轴向通槽24;滑套3、插片31、过渡斜面32、凸块33、楔面 331、第一档位34、第二档位35;卡环4、凸耳4K径向端面42。

参阅图1至图6,本实用新型主要包括中棒1 、可滑动地套设在中棒l 上的下蜂巢2、可滑动地套设在下蜂巢2上的滑套3 、两个设置在下蜂巢2 与滑套3之间的卡环4 。
在中棒1上的靠近顶端的部位设置卡止部ll,本实施方式采用在中棒1 的周壁上开设通孔状的卡止部ll,见图6。
两个卡环4皆呈半圆环状;每个卡环4的内壁上凸设有一凸耳41,在伞 具撑开状态时,凸耳41向中棒中心方向滑动并卡止在卡止部11上;卡环4的 外壁与滑套3的内壁接触;卡环4的径向端面42为朝向伞具顶部的斜面。
下蜂巢2套设在中棒1上,因下蜂巢2的内壁与中棒1之间留有间隙, 下蜂巢2可以沿中棒1的轴向上下滑动。下蜂巢2的顶部径向开设有用于枢 接伞骨的伞骨槽21。下蜂巢2的中部沿其周向凹设有可以容纳卡环4的环形 槽22,在环形槽22的槽底上开设有可以容纳凸耳41通过的径向通槽221 ;开 伞状态时,凸耳41滑过径向通槽221卡止在卡止部ll。下蜂巢2的末端设有 突出于其外壁的凸缘23,还可以将凸缘23的上、下顶面和侧面的结合处分别倒圆角。
滑套3呈套筒状,套设在下蜂巢2上并可以沿下蜂巢2上下滑动,滑套 3的内壁与卡环4接触。滑套3的顶端沿轴向延伸形成插片31,开伞状态时 插片31插在相邻的两根伞骨之间,这可防止下伞巢2相对中棒1转动。
滑套3靠近伞具顶部的内径大于其远离伞具顶部的内径,在其内壁的中 部设有从大内径段过渡到小内径段的过渡斜面32;在伞具撑开状态时,过渡 斜面32沿径向向圆心的方向推动凸耳41卡止在卡止部11上。
在滑套3的靠近伞具顶部的内壁上设有轴向延伸的凸块33,该凸块33的 远离伞具顶部的部位为楔形部,收伞时向远离伞具顶部的方向滑动滑套3 , 凸块33上的楔面331沿卡环4的径向端面42滑动,将卡环4沿径向向远离圆 心的方向推出。楔形部的楔面331与卡环4的径向端面42的倾斜角度相应, 这样的配合面积较大,可减小楔面331与卡环4的径向端面42之间的磨损。 因本实施方式中有两个卡环4 ,因此每个凸块33的下部具有两个楔面331 , 每个楔面331与一个卡环4的轴向端面相配合,可以是两个凸块33和两个通 孔形式的卡止部ll沿周向地均布,当然也可以不是均匀地沿周向分布;如果 只有一个卡环4 ,凸块33的楔形部相应地只具有一个楔面331 。
在滑套3的远离伞具顶部的内壁上间隔地设有可与下蜂巢2上的凸缘23 相卡止的第一档位34和第二档位35,第一档位34的内径小于过渡斜面32的最 小内径,滑套3的内壁在第一档位34和第二档位35之间的内径大于过渡斜面 32的最小内径;过渡斜面32、第一档位34和第二档位35可以是在内壁的圆周 上间断地设置,也可以采用在内壁的圆周上连续设置的形式;在伞具撑开状 态时,凸缘23和第二档位35相卡止;在伞具收伞状态时,凸缘23和第一档位 34相卡止。
与该滑套3上的凸块33相应,下蜂巢2的巢壁上开设有轴向通槽24,该 轴向通槽24可引导凸块33从中轴向经过;在下蜂巢2受到径向压力时,该轴 向通槽24还可与下蜂巢2和中棒1之间的间隙共同提供可供其径向收缩的余 量;在伞具开伞的过程中,滑套3沿中棒1向靠近伞具顶部的方向滑动,下 蜂巢2的外壁与滑套3内壁产生相对运动,下蜂巢2的凸缘23从与第一档位 34卡止滑到与第二档位35卡止,在越过第二档位35时,下蜂巢2的末端的凸 缘23受到径向挤压,下蜂巢2的巢壁受挤压变形,从而使下蜂巢2的壁上的 轴向通槽24的间隙、下蜂巢2和中棒1之间的间隙减小,直至下蜂巢2的凸缘23卡在滑套3的第二档位35上;在伞具收伞的过程中,滑套3沿中棒1向远离伞具顶部的方向滑动,下蜂巢2的凸缘23从与第二档位35卡止滑到与第 一档位34卡止,在越过第二档位35时,下蜂巢2的末端的凸缘23受到径向挤 压力,下蜂巢2的巢壁受挤压变形,从而使下蜂巢2的壁上的轴向通槽24的 间隙、下蜂巢2和中棒1之间的间隙减小,直至下蜂巢2的凸缘23卡在滑套 3的第一档位34上。
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卡止部ll采用在中棒1的周壁上开设通孔的形式,此 外卡止部ll还可以在中棒1的周壁上设置凸圈的形式,见图7;或者采用传 统的在中棒1上设置弓片结构,见图8。
第一档位34和第二档位35除了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的形式,还可采用如 图9的形式,过渡斜面32以下的内壁小于过渡斜面32的最小内径形成台阶状 的第一档位34,以下蜂巢2的底面作为第二档位35,上述第一档位34可以是 在滑套3的内壁的圆周上连续设置,当然也可以是不连续的形式。
在伞具收伞状态时,下蜂巢2套在中棒1上并位于卡止部ll以下;滑套 3套在下蜂巢2上并位于伞骨槽22以下;卡环4嵌在环形槽23中,卡环4的 外壁与滑套3的大内径段的内壁相接触,凸耳41嵌在通槽231中并抵在中棒 l上;滑套3上的凸块33置于下蜂巢2的轴向通槽24内;下蜂巢2的凸缘23 位于滑套3的第一档位34之下。
在伞具撑开过程中,向上推动滑套3,滑套3和下蜂巢2—起在中棒1 上滑动,滑到下蜂巢2的最上限位置即下蜂巢2上的通槽24与通孔状的卡止 部11重合。
将伞打开后,继续向上推动滑套3,此时的滑套3相对下蜂巢2向上运 动;滑套3上的凸块33沿着下蜂巢2的轴向通槽24的引导向上滑动。卡环4 的外壁受到滑套3上内径逐渐减小的过渡斜面32的径向挤压,卡环4沿径向 向靠近圆心的方向移动;卡环4内壁上的凸耳41卡止在中棒1上的卡止部 11;直到下蜂巢2上的凸缘23与滑套3上的第二档位35卡合。下蜂巢2和滑 套3的相对运动完成,此为开伞状态。
若要收伞,向下拉轻滑套3,因下蜂巢2上的凸缘23的上、下顶面和侧 面的结合处具有圆角,向下轻拉滑套3时凸缘23向内收縮脱离第二档位35; 再向下拉滑套3时,滑套3上的凸块33沿着下蜂巢2的轴向通槽24的引导向 下滑动,楔面331将凸块33向下的轴向运动分解为远离圆心的径向分运动和
向下的轴向分运动;凸块33的下部的两个楔面331分别与卡环4的径向端面 42接触,上述的轴向分运动因卡环4受到下蜂巢2上的径向通槽221限制而 没有位移,上述的径向分运动可使卡环4脱离卡止部11。这样滑套3相对下 蜂巢2向下滑动的同时,卡环4上的凸耳41向远离圆心的方向径向移动解除 与卡止部ll的卡止。套筒3相对下蜂巢2下滑到凸缘23抵在套筒3内壁的第 一档位34。最终,滑套3和下蜂巢2—起向下沿中棒1滑动到中棒1的底 部,收伞完成。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