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自卡式带管针灸针的制作方法现有技术中,针灸针通常包括针体、与针体相固定连接的针柄、套在针体和针柄上的套管,而针柄与套管之间通常设置有定位装置,使用时使得该定位装置释放针柄,以将针体插入穴位。但这种针灸针只能应用于针体在针灸穴位转动的一种针灸方法中,对于通常在日本所采用的针体既在针灸穴位转动又在针灸穴位上进退移动的针灸方法,这种针灸针就因无法把握移动的范围而给针灸操作造成不便。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自卡式带管针灸针,其在使用时既便于操作者在针灸穴位部转动针体,又便于操作者在针灸穴位上进针和回针。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卡式带管针灸针,包括针体、与所述的针体相固定连接的针柄、套在所述的针体和针柄上的套管,所述的套管的端部具有槽径较细的细槽和槽径较宽的宽槽,所述的宽槽与细槽相连通。所述的针柄上具有至少两个相间隔一段距离的变扁变宽的宽扁部,所述的各宽扁部的宽度大于细槽的槽径,且所述的各宽扁部的宽度小于宽槽的槽径。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当针柄插在细槽内时,将套管对准人体穴位可将针体准确地扎入穴位,而当针体扎入穴位后,针柄即位于宽槽中,使得操作者可在针灸穴位上进针和回针,从而使该自卡式带管针灸针便于应用于日本医用针灸方法中。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一的主剖视图;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二的主剖视图;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套管的截面图;其中1、管体;2、管塞;3、套管;4、针柄;5、针体;6、宽扁部;7、宽槽;8、细槽;
参见附图1—附图4,一种自卡式带管针灸针,包括针体5、与所述的针体5相固定连接的针柄4、套在所述的针体5和针柄4上的套管3,所述的套管3的端部具有槽径较细的细槽8和槽径较宽的宽槽7,所述的宽槽7与细槽8相连通。所述的针柄4上具有至少两个相间隔一段距离的变扁变宽的宽扁部6,所述的各宽扁部6的宽度大于细槽8的槽径,且所述的各宽扁部6的宽度小于宽槽7的槽径。
参见附图1—附图2,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将套管3对准穴位,下压针柄4,将针体5扎入穴位,由于宽扁部6的宽度比细槽8的槽径大,故通过宽扁部6与细槽8的两端口部之间的阻挡作用,使得两个宽扁部6之间的针柄4可安全地在细槽8内移动,从而使得针体5扎入人体穴位时的对位准确。参见附图2,当针体5扎入人体穴位后,针柄4即脱离细槽8而进入宽槽7,转动针柄4可使针体5在人体穴位内转动,移动针柄4,可使针体5进入穴位后回退。
参见附图4,所述的套管3包括管体1、插在所述的管体1的口部的管塞2,所述的宽槽7和细槽8开在所述的管塞2上并分别沿管体1的径向延伸。所述的宽槽7的槽壁的截面呈圆弧形,所述的细槽8的槽壁的截面也呈圆弧形。管体1与管塞2的两体设置,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套管3便于加工开模,而宽槽7与细槽8的圆弧形设计,便于大致呈圆柱形的针柄4移动,从而可减轻针柄4与套管3之间的磨损程度,且便于该自卡式带管针灸针变换工作状态。
自卡式带管针灸针制作方法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
下载专利文献

下载专利
同类推荐
-
李成伟李成伟李成伟李成伟李成伟李成伟李成伟
您可能感兴趣的专利
-
李成伟李成伟琳 宋, 王力秋琳 宋, 王力秋王力光王力光王力光
专利相关信息
-
王力光王力光王力光王力光王力光王力光王力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