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鸽—汇聚行业精英
  • 联系客服
  • 帮助中心
  • 投诉举报
  • 关注微信
400-006-1351
您的问题早鸽都有答案
3000+专业顾问
搜索
咨询

一种一次性芯片识别负压筒制作方法

  • 专利名称
    一种一次性芯片识别负压筒制作方法
  • 发明者
    董志刚
  • 公开日
    2012年10月3日
  • 申请日期
    2011年12月23日
  • 优先权日
    2011年12月23日
  • 申请人
    武汉市九头鸟医疗仪器开发有限公司
  • 文档编号
    A61M1/00GK202459464SQ201120545978
  • 关键字
  • 权利要求
    1.一种一次性芯片识别负压筒,包括筒身(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筒口(2)、一次性识别模块(3)和仪器感应模块(6),筒口(2)与筒身(I)连通,一次性识别模块(3)设置在筒身(I)上,一次性识别模块(3)发出无线识别信号到仪器感应模块(6),仪器感应模块(6)根据无线识别信号发送无线作废信号到一次性识别模块(3)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一次性芯片识别负压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筒身(I)上设置有负压输出口(4)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一次性芯片识别负压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筒身(I)上设置有气泡输入口(5)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一次性芯片识别负压筒,适用于非器质性或轻度器质性男性性功能障碍的康复和治疗
  • 背景技术
  • 专利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一次性芯片识别负压筒,包括筒身,还包括筒口、筒口与筒身连通,一次性识别模块和仪器感应模块,一次性识别模块设置在筒身上,一次性识别模块发出无线识别信号到仪器感应模块,仪器感应模块根据无线识别信号发送无线作废信号到一次性识别模块。一次性识别模块设置在筒身上距离筒口的外侧口径边缘7cm处。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有效避免负压筒的重复使用,避免了因重复使用而引起的交叉感染。
  •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一次性芯片识别负压筒,有效的保证了对医疗器械一次性使用的监控,避免重复使用而引起的交叉传染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种一次性芯片识别负压筒,包括筒身、筒口、一次性识别模块和仪器感应模块,筒口与筒身连通,一次性识别模块设置在筒身上,一次性识别模块发出无线识别信号到仪器感应模块,仪器感应模块根据无线识别信号发送无线作废信号到一次性识别模块如上所述的筒身上设置有负压输出口如上所述的筒身上设置有气泡输入口如上所述的一次性识别模块设置在筒身上距离筒口的外侧口径边缘7cm处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和优点I、结构简单,使用方便;2、可靠标识医疗使用的负压筒的使用状态,有效避免重复使用;3、有效避免交叉感染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专利名称:一种一次性芯片识别负压筒的制作方法过去10年来,全球一次性医疗器械产业获得前所未有的长足发展,其品种涵盖卫生材料、一次性医用手套、一次性输液器/输血器、医用纺织品、外科手术用器械、一次性导管(如导尿管、引流管等等)、心内手术用器械、血管手术器械、产科器械、麻醉器械、吸氧面罩等等,具体品种多达上千种。一次性医疗器械的产生,无疑大大缩短手术准备时间,方便手术操作,有效的防止交叉感染。但因利益的驱使,很多医院存在一次性医疗器械产品重复使用的现象。这种行为的直接后果是某些重大疾病的迅速传播。主要缺陷表现在以下两方面1、严重的交叉感染,多名患者共同使用一个一次性医疗器械产品不但使患者未能达到 预期的治疗效果,还会因多名患者交叉使用而传染其它非自身疾病,造成更为严重的医疗事故;2、多数患者不知情,重复交费,很多患者支付了较高的一次性医疗器械使用费,却不清楚自身使用产品的状态。
图I是一种一次性芯片识别负压筒的结构示意图。[0014]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实施例I如图I所示,一种一次性芯片识别负压筒,包括筒身I、筒口 2、一次性识别模块3和仪器感应模块6,筒口 2与筒身I连通,一次性识别模块3设置在筒身I上,一次性识别模块3发出无线识别信号到仪器感应模块6,仪器感应模块6根据无线识别信号发送无线作废信号到一次性识别模块3。筒身I上设置有负压输出口 4。筒身I上设置有气泡输入口 5。一次性识别模块3设置在筒身I上距离筒口 2的外侧口径边缘7cm处。负压输出口 4和气泡输入口 5为患者提供两种治疗模式,分别为负压抽吸模式和气泡治疗模式。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