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多功能脑穿刺引流针的制作方法目前临床使用的脑穿刺针为YL-1型穿刺针,其缺点1、不能固定留置;2、需导入输液管;3、管的长度无法调节;4、需重新剪辑侧孔。此新型多功能脑穿刺引流针克服了以前脑穿刺过深或过浅,不能留置于颅内,需多次颅内穿刺等缺点,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能提高临床治疗成功率和安全性,具有一针多用的优点的新型多功能脑穿刺引流针。血肿清除率高,临床疗效好,能提高病人生存质量,改善病残程度,降低致残率及病死率。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准确率高等。另外,可根椐不同的病变,病变的深浅,选择不同型号的一种多功能脑穿刺引流针。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脑穿刺引流针,包括穿刺针和导芯两部分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穿刺针由至少一只可以将所述的导芯插入其中套接的针管组成,所述穿刺针管上设有针芯、针柄和针头,针头的管壁上开有侧孔。所述的穿刺针分为脑室型、脑内血肿型和硬膜下、外型三种,上述脑室型导芯和由4只配套的针管次第插入套接组成;上述脑内血肿型和硬膜下、外型分别由一只导芯和一只针管配套组成。本实用新型根据常规脑的穿刺深度,病变性质,确定各型号脑穿刺针,避免穿刺引流管过深;脑室只需要穿刺一次;利用脱节或者套入法来调节引流管的长短;可以根椐病变的性质选择粗细的穿刺针,创伤小、操作简单;包装消毒,一次性使用,预防颅内感染。此穿刺针操作简单,疗效好,避免了颅内多次穿刺的危险性,节省住院时间和费用,提高临床治疗的准确性、成功率和安全性,具有安全可靠,一针多用的优点,便于血肿穿刺、冲洗,达到了血肿的清除率高,临床疗效好,对病人创伤小,能提高病人生存质量,改善病残程度,降低致残率及病死率,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图1为本实用新型脑室型导芯示意图图2为7号管穿刺针示意图图3为6.5号管号管穿刺针示意图图4为6号管穿刺针示意图图5为5.5号管号管穿刺针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脑内血肿型穿刺针管示意图图7为脑内血肿型导芯示意图图8为硬膜下、外型用穿刺针管示意图图9为硬膜下、外型用导芯示意图本实用新型分三种型号1、脑室型适合各种年龄的脑室穿刺,根据脑室的深浅大小,CT复查,穿刺针的位置,可脱节拔除较长的引流管而留置适宜长度的引流管,或者插入较长的,脑穿刺针的长短分别为脑室穿刺针的长度分别为7cm(7号)、6.5cm(6号半)、6cm(6号)、5.5cm(5号半),最粗的直径为5mm,最细的2mm,依次从细到粗,从长到短依号套装。2、脑内血肿型适合于各种类型的颅内血肿穿刺引流,尿激酶溶解引流术,根据CT扫描确定血肿的深浅度,选择与其深度相符的脑穿刺针分别为7cm(7号)、6.5cm(6号半)、6cm(6号)、5.5cm(5号半)、5cm(5号)、4.5cm(4号半)4cm(4号),各号均有导芯,便于引流管送入颅内。管径5mm粗、软质硅胶管,管的头端1cm以内不同层面、不同方向打出2-3mm直径的侧孔8-10个,管的头部为盲端,便于冲洗及引流管的针芯导入血肿腔内。3、硬膜下、外型适用于硬膜下及硬膜外的血肿、脓肿、积液穿刺及穿刺引流术,管径5mm,管长2cm,管头端也为盲端,从头端1cm以内8-10个侧孔(不同层面、不同方向),针栓部逐渐地由细到锥眼大小,出口处能与注射器或输液器紧密连接而不漏液。一个号的穿刺针管一个无菌包装,便于随时使用。
脑室型头端开口,最粗的最短,可套上小一号的,从针柄到针尖长一厘米的针管上,最里面的穿刺引流管最细、最长。各号分装,标明名称、标准号码,便于临床选用。
脑内血肿型①头端盲管;②均为5mm直径;③分号消毒包装;④最长7厘米,最短4厘米,一个穿刺引流管比另一个引流管短0.5厘米,例如长7厘米标7号脑穿刺引流管,6.5厘米标6号半……。
硬膜下、外型①头端盲管;②均为5mm直径;③分号消毒包装;④穿刺引流管2厘米长,侧孔段呈弧形90度弯曲,插入导芯后撑直,便于穿刺。附件三通管,与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三通管基本相似,不同点①一端能与脑室穿刺针相连接;②一端与输液器相连接;③一端可与注射器相连接,它的用途①需要时注入尿激酶或者抗生素、止血剂等;②拔管前可关闭引流管观察;③可取脑脊液作常规化验。
多功能脑穿刺引流针制作方法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
下载专利文献

下载专利
同类推荐
-
程得钧刘梦龙刘梦龙刘梦龙刘梦龙张志强
您可能感兴趣的专利
-
张志强程得钧程得钧程得钧程得钧王洪建
专利相关信息
-
王洪建王洪建钟永华, 陈跃森钟永华, 陈跃森曾小玲曾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