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鸽—汇聚行业精英
  • 联系客服
  • 帮助中心
  • 投诉举报
  • 关注微信
400-006-1351
您的问题早鸽都有答案
3000+专业顾问
搜索
咨询

筒状渔轮座及钓竿制作方法

  • 专利名称
    筒状渔轮座及钓竿制作方法
  • 发明者
    岩田壮司
  • 公开日
    2013年7月17日
  • 申请日期
    2011年4月18日
  • 优先权日
    2010年11月27日
  • 申请人
    株式会社岛野
  • 文档编号
    A01K87/06GK103209587SQ20118005525
  • 关键字
  • 权利要求
    1.一种筒状渔轮座,其具备具有供渔轮的腿部载置的腿载置面的筒状的座主体;不能移动地设置在该座主体上的固定罩部;具有可动罩部的可动罩体,该可动罩部与该固定罩部对置设置且用于与固定罩部一起来夹持渔轮的腿部;用于将可动罩体向固定罩部侧按压并将该可动罩体保持在该位置处的机构,所述筒状渔轮座的特征在于, 可动罩体具有能够对渔轮的腿部背面进行支承的腿支承面,座主体的腿载置面形成到可动罩部的附近,位于可动罩部的附近的腿载置面的轴线方向的端部和可动罩体的腿支承面至少在与渔轮的腿部背面抵接的部位处彼此成为同一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筒状渔轮座,其中, 可动罩体的腿支承面设置在比可动罩部的前端部靠里侧的位置,腿载置面的轴线方向的端部构成为能够进入到比可动罩部的前端部靠里侧的位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筒状渔轮座,其中, 座主体具备大径部和小径部,在大径部的周向中的形成有腿载置面的部位形成有向小径部侧突出的突出部,腿载置面的轴线方向的端部位于该突出部,且在突出部与小径部之间设有台阶部,通过使突出部进入到可动罩体的内侧,从而使腿载置面的轴线方向的端部位于比可动罩部的前端部靠里侧的位置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筒状渔轮座,其中, 腿载置面的轴线方向的端部和可动罩体的腿支承面在宽度方向的整体上为同一面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筒状渔轮座,其中, 可动罩体具备将可动罩部的内表面沿宽度方向连结的底部,从而构成能够供渔轮的腿部的腿前端部插入的 袋部,且该底部的外表面成为腿支承面6.—种钓竿,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筒状渔轮座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将渔轮固定于钓竿的筒状渔轮座和具备该筒状渔轮座的钓竿
  • 背景技术
  •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参照图1 图9,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筒状渔轮和安装有该筒状渔轮的钓竿进行说明图1中示出钓竿的竿后端侧的规定部分,钓竿具备竿主体1、安装在该竿主体I上的筒状渔轮座2、安装在竿主体I的竿后端部上的后把手3该钓竿为安装纺车式渔轮来使用这种形式的构件,因此,筒状渔轮座2也为安装纺车式渔轮这种形式的构件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中,将筒状渔轮座2朝向纸面的上侧而进行图示,但在安装渔轮后的通常使用状态下,筒状渔轮座2与图示的状态上下相反而朝向下侧在其它的附图中,为了便于说明,也将筒状渔轮座2朝向上侧而进行图示图1中的筒状渔轮座2具备具有供渔轮的腿部4载置的腿载置面20的筒状的座主体10 ;外嵌安装于该座主体10的竿前端侧的前把手11 ;位于座主体10的竿后端侧的可动罩体12 ;位于该可动罩体12的竿后端侧的螺母13,从而通过轴线方向一侧的可动罩部43和轴线方向另一侧的固定罩部14将渔轮的腿部沿轴线方向夹持而固定以下,详细地进行说明如图2 图5所示,座主体10具备大径部21、在该大径部21的竿前端侧形成的筒部22、在大径部21的竿后端侧形成的小径部23在筒部22上安装有所述前把手11,前把手11的外表面以接近大径部21的外表面的粗细向竿前端侧延伸在大径部21的周向的一部位形成有平面,该平面成为所述腿载置面20此外,在腿载置面20的大致中央形成有凹部24,名牌等板构件25以嵌入的方式粘贴于该凹部24其中,在图2及图9中,省略了凹部24、板状部25的图示在该腿载置面20的竿前端侧设有不能移动的固定罩部14固定罩部14与座主体10 —体地形成,在该固定罩 部14中插入渔轮的腿部4的竿前端侧的腿前端部5 ( —方的腿前端部)另外,在大径部21的周向中的形成有腿载置面20的部位形成有朝向小径部23侦彳、即竿后端侧突出的突出部26如图3所示,该突出部26在俯视下为矩形,由此,腿载置面20向小径部23侧延长规定长度即,腿载置面20的竿后端侧的端部20a位于突出部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专利名称:筒状渔轮座及钓竿的制作方法以往,公知有为了将渔轮的腿部安装在钓竿上而在钓竿的竿主体的外周面安装的筒状渔轮座。该筒状渔轮座通过固定罩部和可动罩部将渔轮的腿部沿轴线方向夹持而固定。固定罩部构成为不能移动,另一方面,可动罩部构成为能够沿轴线方向移动。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筒状渔轮座中,在座主体上将筒状的可动罩体安装成能够沿轴线方向移动,并将该可动罩体的周向的规定部位朝向径向外侧鼓出形成来构成可动罩部。然而,在由鼓出部构成可动罩部的情况下,若使可动罩部朝向固定罩部接近来夹持渔轮的腿部,则可动罩部会逐渐上行到渔轮的腿部表面上。若将使可动罩体移动的螺母过于强力地紧入,则可动罩部发生弹性变形而大幅上行到渔轮的腿部表面上,在取下渔轮时,难以解除可动罩部与渔轮的腿部表面的密接状态。另外,若过度紧入,则还存在可动罩体或螺母受损的情况。另一方面,若不使螺母过度紧入,则还存在紧固力不足而在钓鱼的中途渔轮发生松动的情况。这样,在由鼓出部构成可动罩部的情况下,存在渔轮的紧固力、固定力的调节困难的问题。因此,还存在如下结构:在可动罩部的内侧设置底部而由可动罩部和底部构成袋部,使渔轮的腿部的腿前端部能够插入到该袋部(下述专利文献2、3)。这样,若在可动罩体上形成袋部,则能够由可动罩部按压渔轮的腿部表面,并通过底部来支承渔轮的腿部背面。即,从表背两面将渔 轮的腿部夹入,因此即使将螺母强力地紧入,可动罩部也不会过度上行到渔轮的腿部表面上,能够将渔轮的腿部牢固地固定。然而,在下述专利文献3的结构中,由于将载置渔轮的腿部的腿载置面仅设置在固定罩部的内侧,因此在将渔轮的腿部的腿前端部插入袋部时,底部的前端部容易与渔轮的腿部的腿前端部碰触。为了将渔轮的腿部的腿前端部顺利地插入袋部,需要如下述专利文献2那样进行在底部的前端部设置倾斜面等的研究。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昭57-187064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实公平3-13186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0-11789号公报
因此,本发明鉴于上述现有的问题点而提出,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可靠地固定渔轮的腿部,且能 够顺利地进行渔轮的腿部的固定操作的筒状渔轮座和钓竿。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提出,本发明涉及的筒状渔轮座具备:具有供渔轮的腿部载置的腿载置面的筒状的座主体;不能移动地设置在该座主体上的固定罩部;具有可动罩部的可动罩体,该可动罩部与该固定罩部对置设置且用于与固定罩部一起来夹持渔轮的腿部;用于将可动罩体向固定罩部侧按压并将该可动罩体保持在该位置处的机构,所述筒状渔轮座的特征在于,可动罩体具有能够对渔轮的腿部背面进行支承的腿支承面,座主体的腿载置面形成到可动罩部的附近,位于可动罩部的附近的腿载置面的轴线方向的端部和可动罩体的腿支承面至少在与渔轮的腿部背面抵接的部位处彼此成为同一面。需要说明的是,同一面是指径向上的与竿中心、即筒状渔轮座的轴线相距的距离大致相同。在该结构的筒状渔轮座中,由于可动罩体具有能够对渔轮的腿部背面进行支承的腿支承面,因此能够通过可动罩部和腿支承面从表背两面将渔轮的腿部夹入。因而,即使将可动罩体向固定罩部侧强力按压,也不会产生可动罩部过度上行到渔轮的腿部表面上的情况。另外,座主体的腿载置面形成到可动罩部的附近,且该腿载置面的轴线方向的端部和可动罩体的腿支承面至少在与渔轮的腿部背面抵接的部位处彼此成为同一面,因此可使可动罩体的腿支承面顺利地进入到渔轮的腿部的背侧(内侧)而进行支承。即,腿支承面相对于腿载置面的轴线方向的端部不会高一阶,而成为同一面,因此能够使可动罩体顺利地接近而与固定罩部一起固定渔轮的腿部。另外,腿支承面相对于腿载置面的轴线方向的端部不会低一阶,而成为同一面,因此能够通过腿支承面可靠地支承渔轮的腿部背面。另外,座主体的腿载置面形成到可动罩部的附近,且该腿载置面的轴线方向的端部和可动罩体的腿支承面至少在与渔轮的腿部背面抵接的部位彼此成为同一面,因此能够抑制将渔轮的腿部和钓竿一起强力把持时的渔轮的腿部的挠曲。即,如上述专利文献3那样,当渔轮的腿部背面的轴线方向中央部在大范围内从座主体抬起时,将渔轮的腿部和竿主体一起把持,这种情况下,渔轮的腿部的尤其是轴线方向中央附近容易朝向竿中心挠曲。即使发生了挠曲,由于渔轮被牢固地固定,因此也能够无障碍地进行钓鱼。然而,在特别重视从把持钓竿时的手传来的微妙的感觉的一部分的钓鱼人中,还存在想要极力避免渔轮的腿部挠曲这样的人。另外,近些年,伴随渔轮的轻量化,将渔轮的腿部由树脂或镁构成的情况也增多,因此也存在渔轮的腿部容易挠曲这样的状况。相对于此,若如上述结构那样将座主体的腿载置面形成到可动罩部的附近,且该腿载置面的轴线方向的端部和可动罩体的腿支承面至少在与渔轮的腿部背面抵接的部位处彼此成为同一面,则能够抑制将渔轮的腿部和钓竿一起强力把持时的渔轮的腿部的挠曲。 尤其优选可动罩体的腿支承面设置在比可动罩部的前端部靠里侧即轴线方向一侧的位置,且腿载置面的轴线方向的端部构成为能够进入到比可动罩部的前端部靠里侧的位置。由于可动罩体的腿支承面位于比可动罩部的前端部靠里侧的位置,因此与腿支承面比可动罩部的前端部向固定罩部侧突出的情况相比,能够将可动罩部顺利地覆盖到渔轮的腿部上。并且,由于能够使腿载置面的轴线方向的端部进入到可动罩体的内侧,因此能够使腿载置面的轴线方向的端部接近腿支承面,从而能够使两者在轴线方向上不大幅分离的状态下支承渔轮的腿部背面。并且,即使可动罩体的腿支承面位于比可动罩部的前端部靠里侧的位置,由于腿载置面的轴线方向的端部成为进入到可动罩体的内侧的状态而对渔轮的腿部背面进行支承,因此能够使可动罩体的腿支承面顺利地进行到该渔轮的腿部的背侧。并且,优选座主体具备大径部和小径部,在大径部的周向中的形成有腿载置面的部位形成有向小径部侧突出的突出部,腿载置面的轴线方向的端部位于该突出部,且在突出部与小径部之间设有台阶部,通过使突出部进入到可动罩体的内侧,从而使腿载置面的轴线方向的端部位于比可动罩部的前端部靠里侧的位置。通过这样设置突出部,由此能够使腿载置面的轴线方向的端部容易进入到可动罩体的内侧。另外,优选腿载置面的轴线方向的端部和可动罩体的腿支承面在宽度方向的整体上为同一面。即使渔轮的腿部在宽度方向上发生位置错动,也能够使可动罩体的腿支承面顺利地进入到渔轮的腿部的背侧。另外,优选可动罩体具备将可动罩部的内表面沿宽度方向连结的底部,从而构成能够供渔轮的腿部的腿前端部插入的袋部,且该底部的外表面即径向外侧的面成为腿支承面。当这样在可动罩体上形成底部时,通过该底部使可动罩体变得更加牢固,从而可动罩部的弹性变形也被进一步抑制,因此可动罩部不会过度上行到渔轮的腿部表面上,从而能够将渔轮的腿部更加牢固地固定。另外,本发明涉及的钓竿上安装有上述的筒状渔轮座。发明效果如上所述,座主体的腿载置面形成到可动罩部的附近,且该腿载置面的可动罩部侧的端部和可动罩体的腿支承面至少在与渔轮的腿部背面抵接的部位处彼此成为同一面,因此能够可靠地固定渔轮的腿部,且能够顺利地进行渔轮的腿部的固定操作。并且,也能够抑制渔轮的腿部的挠曲量。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安装有筒状渔轮座的钓竿的主要部分的主视图。图2是该实施方式的筒状渔轮座的主要部分纵向剖视图。
`
图3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筒状渔轮座中的座主体的俯视图。图4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筒状渔轮座中的座主体的仰视图。图5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筒状渔轮座中的座主体的主视图。图6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筒状渔轮座中的可动罩体的立体图。图7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筒状渔轮座中的可动罩体与座主体的关系的图,以纵向剖视图表示可动罩体,以主要部分主视图表示座主体。图8是图7的A-A线切断部端面图。图9是表示从图2的状态将可动罩体向图中右侧移动后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纵向剖视图。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中的筒状渔轮座的座主体的俯视图。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中的筒状渔轮座的座主体的主视图。

26。腿载置面20的轴线方向的长度比渔轮的腿部4的长度短,因此,如图2或图3所示,渔轮的腿部4的竿后端侧的腿前端部6 (另一方的腿前端部)比腿载置面20的竿后端侧的端部20a向竿后端侧突出。另外,大径部21与小径部23之间的交界部相对于轴线方向不正交,而成为相对于轴线方向倾斜的方向。即,交界部构成为,周向中的腿载置面20侧最靠竿后端侧(小径部23侧),以腿载置面20为起点沿着周向越远离该起点越逐渐朝向竿前端侧,在与腿载置面20呈180度相反侧的部位最靠竿前端侧。此外,可动罩体12的竿前端侧的端面12a也沿着交界部形成。并且,在交界部形成有比大径部21小径且比小径部23大径的罩支承部
28。该罩支承部28除了在突出部26和后述的一对引导槽31这些部位以外沿着周向连续地形成。该罩支承部28形成为比可动罩体12的竿前端侧开口缘部的内表面略微小径。如图2所示,在可动罩体12位于最靠竿前端侧时,罩支承部28由可动罩体12的竿前端侧开口缘部覆盖,即使在可动罩体12要相对于座主体10相对地倾斜的情况下,罩支承部28也对可动罩体12的竿前端侧开口缘部的内表面进行支承来阻止该倾斜。另外,如图3及图5所示,罩支承部28的轴线方向的长度比突出部26的轴线方向的突出长度短,例如为大致一半左右。小径部23大致划分的话划分为两个区域。即,小径部23被划分为接近大径部21的直管部23a和远离大径部21的外螺纹部23b。直管部23a的外形为与外螺纹部23b的螺纹牙大致相同的直径。另外,在小径部23的周向的一部位遍及全长地形成有平面部29。该平面部29与腿载置面20位于同一线上,该平面部29的部位与其它部位相比壁厚薄。该平面部29不仅在直管部23a上连续地形成,在外螺纹部23b上也连续地形成,因此,外螺纹部23b在平面部29处螺纹牙局部地消失。另外,如图2及图5所示,在平面部29与突出部26之间形成有台阶部30,通过台阶部30而平面部29比腿载置面20低一阶。此外,如图3所示,平面部29的宽度比突出部26的宽度、腿载置面20的宽度窄。另外,在小径部23上遍及全长地形成有一对呈180度对置的引导槽31。该引导槽31成为可动罩体12沿轴线方向移动时的引导件。如图6 图8所示,可动罩体12整体为筒状,从座主体10的竿后端侧安装于座主体10,其外周面与座主体10的大径部21的外周面具有连续性。如上所述,可动罩体12的竿前端侧的端面12a倾斜并沿着座主体10的交界部形成。在竿后端侧的端部外周面上形成有环状突起41,使螺母13与该环状突起41卡合,由此可动罩体12被螺母13向竿前端侧按压或向竿后端侧拉拽而能够与螺母13 —起沿轴线方向移动。为了防止该移动时的周向的旋转,在内表面形成一对与座主体10的引导槽31卡合的卡合突条42。并且,可动罩体12在其周向的一部位具备可动罩部43。另外,在可动罩部43的径向内侧形成有将可动罩部43的内表面沿水平方向连结的底部44,通过该底部44和可动罩部43,形成能够供渔轮的腿部4的腿前端部6插入的袋部。该底部44的外表面成为能够对渔轮的腿部背面4b进行支承的腿支承面45,底部44的厚度比上述的台阶部30的高度略薄。因此,如图2及图9所示,底部44在空出微小的间隙的同时在座主体10的小径部23中的平面部29的外侧移动。底部44位于比可动罩部43的前端部43a靠里侧、即靠竿后端侧的位置。并且,在底部44的前端部的两侧部分别形成有朝向竿前端侧而逐渐向径向内侧倾斜的第一倾斜面46、与该第一倾斜面46连设而延伸到卡合突条42,并以比第一倾斜面46急剧的角度倾斜的第二倾斜面47。如图7所示,作为底部44的外表面的腿支承面45与座主体10的腿载置面20为同一面,第一倾斜面46成为沿着座主体10中从突出部26延伸到罩支承部28的侧倾斜面32的倾斜,第二倾斜面47成为沿着座主体10的罩支承部28的倾斜。在可动罩体12最接近竿前端侧的最接近时,第一倾斜面46能够与侧倾斜面32抵接,第二倾斜面47能够与罩支承部28的端面28a抵接。此外,如图5所示,在最接近时,可动罩体12的竿前端侧的端面12a未与座主体10的大径部21的竿后端侧的端面21a抵接,在两者之间略微地形成有间隙。但是,可动罩体12的竿前端侧的端面12a也可以与座主体10的大径部21的竿后端侧的端面21a抵接。 用于将这样的可动罩体12向固定罩部14侧按压并将该可动罩体12保持在被按压到的位置处的机构即螺母13为筒状,且在其内周面形成有内螺纹部(省略图示),螺母13与座主体10的外螺纹部23b螺合而进行旋转并同时沿轴线方向移动。在以上那样构成的筒状渔轮座2中,首先将渔轮的腿部4的竿前端侧的腿前端部5插入到固定罩部14的内侧,将渔轮的腿部4载置到腿载置面20上,在该状态下旋转螺母13而使可动罩体12向竿前端侧移动。当可动罩体12向竿前端侧移动时,如图9所示,渔轮的腿部4的竿后端侧的腿前端部6相对地进入到可动罩部43的内侧。在该状态下,可动罩体12的底部44尚未到达渔轮的腿部4的竿后端侧的腿前端部6。因此,渔轮的腿部4的竿后端侧的腿前端部6通过被可动罩部43覆盖而大致确定其位置、尤其是宽度方向的位置。之后,当进一步使可动罩体12朝向固定罩部14接近时,最终可动罩体12的底部44以钻入的方式进入到竿后端侧的腿前端部6的背侧(内侧)。此时,由于渔轮的腿部背面4b由腿载置面20的竿后端侧的端部20a支承而确定了其高度(径向的位置),并且,腿载置面20的竿后端侧的端部20a与腿支承面45为同一面,因此可动罩体12的底部44能够顺利地进入到竿后端侧的腿前端部6的背侧。并且,可动罩部43的内表面与腿部表面4a抵接而对其进行按压。与此同时,可动罩部43的内表面要沿着腿部表面4a上行,但由于存在底部44,因此能够防止过度的上行。另外,即使可动罩体12的竿前端侧要朝向图2的上侧倾斜,通过底部44的存在也能够阻止该倾斜动作,同时通过罩支承部28中的尤其是与腿载置面20相反侧的部位也能够阻止该倾斜动作。这样,渔轮的腿部4由固定罩部14和可动罩部43沿轴线方向夹持而固定,可动罩体12为袋状,因此能够牢固地固定渔轮的腿部4,且还能够容易地进行紧固力的调节。另夕卜,由于腿载置面20的竿后端侧的端部20a与腿支承面45成为同一面,因此即使将渔轮的腿部4和钓竿一起强力地把持,也不会发生渔轮的腿部4朝向竿中心大幅挠曲的情况,从而从钓竿传来的振动不会被吸收缓和,能够更直接地向手传递。另外,即使为底部44位于里侧而可动罩部43先覆盖到腿部4上的结构,由于腿载置面20的竿后端侧的端部20a进入到可动罩部43的内侧,因此能够使底部44可靠地进入到腿部4的背侧。另外,通过可动罩部43的前端部43a和腿载置面20也将腿部4固定,从而能够更加牢固地固定。此外,在图
2中,以在可动罩部43的前端部43a与腿部表面4a之间形成有间隙的方式进行了图示,但即使在腿部表面4a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处这样形成有间隙的情况下,在腿部表面4a的宽度方向两侧部处也不会形成间隙,能够通过可动罩部43的前端部43a从径向外侧进行按压。需要说明的是,渔轮的腿部背面4b在横向剖视下形成为宽度方向中央向表侧凹陷的弯曲形状的情况也较多,这种情况下,渔轮的腿部背面4b仅在其宽度方向两侧部与腿载置面20抵接。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使腿载置面20的竿后端侧的端部20a和腿支承面45在宽度方向的整体上形成为同一面,但只要至少在与渔轮的腿部背面4b抵接的部位处形成为同一面即可。但是,若使腿载置面20的竿后端侧的端部20a和腿支承面45在宽度方向(周向)的整体上形成为同一面,则对渔轮的腿部背面4b的宽度尺寸、宽度方向的位置错动的允许度提闻。另外,如图10所示,也可以采用`在腿载置面20上设置轴线方向的槽50等方式。在该情况下,使水等有效地向外部流出。并且,如图11所示,也可以将大径部21与小径部23之间的交界部不倾斜形成,而沿着与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形成。这种情况下,优选可动罩体12的竿前端侧的端面12a也对应形成为与轴线方向正交的面,由此来确保外周面彼此的连续性。另外,虽然将罩支承部28形成在除了突出部26和两引导槽31之外的大致整个区域上,但也可以将罩支承部28沿周向不连续地形成,或者仅形成在周向的一部分上。在将罩支承部28仅形成在周向的一部分上的情况下,优选形成在与腿载置面20相反侧的部位上。并且,虽然形成突出部26而使腿载置面20的竿后端侧的端部20a进入到可动罩体12的内侧,但也可以不形成突出部26,使腿载置面20的竿后端侧的端部20a不进入到可动罩体12的内侧,而停留在竿前端侧。另外,虽然使可动罩体12的底部44位于比可动罩部43的前端部43a靠里侧的位置,但也可以使可动罩体12的底部44位于与可动罩部43的前端部43a大致相同的位置,或者反之比可动罩部43的前端部43a向竿前端侧突出。另外,即使在形成突出部26的情况下,也可以不像上述那样形成为矩形,而形成为例如仅宽度方向的两侧部分向小径部23侧突出的形状。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将固定罩部14配置在竿前端侧,并将可动罩体12、螺母13配置在竿后端侧,但也可以相反配置。另外,虽然使腿载置面20、腿支承面45形成为平面,但也可以形成为沿着宽度方向弯曲的曲面。并且,虽然使固定罩部14与座主体10—体地形成,但也可以使固定罩部14与座主体10不同体地形成,并将该固定罩部14通过螺钉等不能移动地安装在座主体10上。另外,虽然使螺母13与可动罩体12连结,但也可以不连结。即使在使螺母13与可动罩体12不连结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螺母13将可动罩体12朝向固定罩部14侧按压。但是,在取下渔轮时,即使松开螺母13,可动罩体12也不会一起后退,因此需要另行使可动罩体12向离开固定罩部14的方向移动。另外,只要是将可动罩体12向固定罩部14侧按压并将该可动罩体12保持在被按压到的位置处的机构即可,可以为螺母13以外的结构。并且,虽然对安装纺车式渔轮的纺车式渔轮用筒状渔轮座2进行了说明,但也能够适用于安装被称为所谓的诱饵渔轮(I卜U —>)的两轴渔轮的两轴渔轮用筒状渔轮座2。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结构中,将腿载置面20从固定罩部14的内侧的位置形成到可动罩部43的附近,但在不那么担心渔轮的腿部4的挠曲或者渔轮的腿部4的强度充分的情况下,也可以将腿载置面20例如在固定罩部14的内侧和可动罩部43的附近这两个部位彼此沿轴线方向分离而形成。这种情况下,使可动罩部43的附近的腿载置面20与可动罩体12的腿支承面45成为同一面。尤其是只要以使可动罩部43的附近的腿载置面20的至少一部分进入到可动罩部43的内侧的方式构成即可。符号说明:1竿主体2筒状渔轮座3后把手4 腿部4a 表面4b 背面5腿前端部(一方的腿前端部)6腿前端部(另一方的腿前端部)10座主体11前把手12可动罩体12a竿前端侧的端面13 螺母14固定罩部20腿载置面20a竿后端侧的端部(轴线方向的端部)
21大径部21a竿后端侧的端面22 筒部23小径部23a直管部23b外螺纹部

24 凹部25板构件26突出部28罩支承部28a 端面29平面部30台阶部31引导槽32侧倾斜面41环状突起42卡合突条43可动罩部43a前端部44 底部45腿支承面46第一倾斜面47第二倾斜面50 槽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可靠地固定渔轮的腿部,且能够顺利地进行渔轮的腿部的固定操作的筒状渔轮座和钓竿。该筒状渔轮座具备具有供渔轮的腿部(4)载置的腿载置面(20)的筒状的座主体(10);固定罩部(14);具有用于与固定罩部(14)一起夹持渔轮的腿部(4)的可动罩部(43)的可动罩体(12)。可动罩体(12)具有能够对渔轮的腿部背面(4b)进行支承的腿支承面(45),座主体(10)的腿载置面(20)形成到可动罩部(43)的附近,位于可动罩部(43)的附近的腿载置面(20)的轴线方向的端部(20a)和可动罩体(12)的腿支承面(45)至少在与渔轮的腿部背面(4b)抵接的部位处彼此成为同一面。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

下载专利文献

下载专利

您可能感兴趣的专利

专利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