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鸽—汇聚行业精英
  • 联系客服
  • 帮助中心
  • 投诉举报
  • 关注微信
400-006-1351
您的问题早鸽都有答案
3000+专业顾问
搜索
咨询

一种加强屈服后刚度的防屈曲限位支撑构件制作方法

  • 专利名称
    一种加强屈服后刚度的防屈曲限位支撑构件制作方法
  • 发明者
    马华, 张芳亮, 谢咏平, 于磊磊, 付静, 李振宝
  • 公开日
    2014年8月27日
  • 申请日期
    2014年4月12日
  • 优先权日
    2014年4月12日
  • 申请人
    北京工业大学
  • 文档编号
    E04B1/98GK104005490SQ201410149541
  • 关键字
  • 权利要求
    1.一种加强屈服后刚度的防屈曲限位支撑构件,包括两阶屈服钢芯和外约束钢管(3),其特征在于,所述两阶屈服钢芯包括一级屈服钢芯(I)和上下覆盖的钢板(2);所述一级屈服钢(I)从两端到中间依次为连接段L1、过渡段L2以及屈服工作段L3,连接段LI及过渡段L2为十字形截面,屈服工作段L3为一字形截面,屈服工作段L3位于两过渡段L2之间;所述一级屈服钢芯两侧连接段设置螺栓(3);所述一级屈服钢芯上下覆盖的钢板(2)长度为L4,钢板(2)通过两端的螺栓(3)连接在一级屈服钢芯(I)上表面和下表面,且钢板(2)的两端开槽,一级屈服钢芯(I)的十字形截面伸入到所述的槽中;一级屈服钢芯(I)和钢板(2)在对应螺栓(3)处开螺栓孔,且钢板(2)上的螺栓孔的长度大于螺栓(3)的直径,螺栓(3)可在钢板(2)的螺栓孔洞中滑动;所述两阶屈服钢芯位于外约束钢管(4)内2.按照权利要求1的一种加强屈服后刚度的防屈曲限位支撑构件,其特征在于,钢板(2)上对应螺栓(3)的孔洞的长度需按增加第二刚度的位置需求而确定,比如达到1/100层间位移角时钢芯的变形量作为第二刚度的插入点3.按照权利要求1的一种加强屈服后刚度的防屈曲限位支撑构件,其特征在于,钢板(2)上螺栓孔距钢板端部的距离保证在最大荷载作用下钢板(2)端部不发生剪切破坏4.按照权利要求1的一种加强屈服后刚度的防屈曲限位支撑构件,其特征在于,钢板(2)两端部开槽长度大于十字形截面伸进钢板(2)的长度5.按照权利要求1的一种加强屈服后刚度的防屈曲限位支撑构件,其特征在于,外约束钢管、两阶屈服钢芯及约束填充部件间的缝隙设置无粘结材料层6.按照权利要求1的一种加强屈服后刚度的防屈曲限位支撑构件,其特征在于,外约束钢管(4)为矩形钢管或圆形钢管7.按照权利要求1的一种加强屈服后刚度的防屈曲限位支撑构件,其特征在于,此支撑可为填充钢管混凝土的约束支撑或者纯钢支撑
  • 技术领域
    包括两阶屈服钢芯和外约束钢管,两阶屈服钢芯包括一级屈服钢芯和上下覆盖的钢板;一级屈服钢从两端到中间依次为连接段L1、过渡段L2以及屈服工作段L3,连接段L1及过渡段L2为十字形截面,屈服工作段L3为一字形截面,屈服工作段L3位于两过渡段L2之间;所述一级屈服钢芯两侧连接段设置螺栓;所述一级屈服钢芯上下覆盖的钢板长度为L4,钢板通过两端的螺栓连接在一级屈服钢芯上表面和下表面,且钢板的两端开槽,一级屈服钢芯的十字形截面伸入到所述的槽中所述两阶屈服钢芯位于外约束钢管内本发明取材方便,传力明确,可广泛应用于建筑物的耗能减震及限位控制
  • 专利摘要
    一种加强屈服后刚度的防屈曲限位支撑构件,属建筑施工【专利说明】—种加强屈服后刚度的防屈曲限位支撑构件
  • 发明内容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一种加强屈服后刚度的防屈曲限位支撑构件的制作方法【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属于防屈曲限位耗能支撑构件【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新型的工程结构抗震耗能及限位的支撑构件,尤其是一种内置双屈服点钢芯的加强屈服后刚度的防屈曲限位支撑构件。受荷前期屈服一级屈服工作段钢芯耗能屈服,变形增大使螺栓受到钢芯外覆钢板上孔洞的约束时,钢板与屈服后钢芯共同提供轴向刚度,增加支撑后期刚度,耗能能力增强,有效限制结构整体侧移。[0002]为防止钢支撑受压时局部和整体失稳,增强低周疲劳性能,部分学者采用添加外部约束的方法。通常采用钢管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作为外包约束,称为BRB支撑,日本学者改进了普通BRB支撑构造,在外部约束及钢芯之间设置无粘结材料,并采用低屈服刚度,高延性材料作为核心钢支撑,作为一种位移型阻尼器广泛应用于工程抗震中。[0003]防屈曲支撑由支撑内芯、外围约束构件组成,可为框架或排架结构提供很大的抗侧刚度和承载力,采用支撑的结构体系在建筑结构中应用十分广泛。两者之间通常设置有无粘结材料或适当的间隙以释放支撑内芯受压时所产生的膨胀变形。外套筒和填充材料仅约束芯板受压屈曲,使钢芯在受拉和受压下均能进入屈服,因而防屈曲约束支撑的滞回性能优良。[0004]传统的防屈曲支撑构件具有以下特点,钢芯作为支撑耗能主体只有一阶屈服点,大震时的耗能能力受到限制。目前研究开发的防屈曲支撑主要着重提高其耗能能力,对多级屈服的防屈曲支撑的研究较少。鉴于此,我们准备设计一种可以在钢芯耗能屈服后,增加支撑后期刚度并再次屈服的方法实现支撑两级屈服。更可通过同种方式实现支撑的多级屈服和连续耗能。
[0005]本发明在现有防屈曲支撑基础上,针对现有防屈曲支撑钢芯仅有一级屈服能力,不能应对大震作用下大耗能的需求,提出一种加强屈服后刚度的防屈曲限位支撑构件。一级屈服钢芯的屈服工作段采用一字形截面,过渡段及连接段采用十字形截面;一级屈服钢芯上下通过螺栓固定两片钢板作为二级屈服钢芯,所固定钢板上螺栓孔较长,一级屈服钢芯屈服后利用钢板孔洞对螺栓杆的约束使上下固定钢板参与轴向受力并产生二阶屈服耗能,达到限制整体侧移的目标。[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7]—种加强屈服后刚度的防屈曲限位支撑构件,包括两阶屈服钢芯和外约束钢管3,其特征在于,所述两阶屈服钢芯包括一级屈服钢芯I和上下覆盖的钢板2 ;所述一级屈服钢I从两端到中间依次为连接段L1、过渡段L2以及屈服工作段L3,连接段LI及过渡段L2为十字形截面,屈服工作段L3为一字形截面,屈服工作段L3位于两过渡段L2之间;所述一级屈服钢芯两侧连接段设置螺栓3 ;所述一级屈服钢芯上下覆盖的钢板2长度为L4,钢板2通过两端的螺栓3连接在一级屈服钢芯I上表面和下表面,且钢板2的两端开槽,一级屈服钢芯I的十字形截面伸入到所述的槽中;一级屈服钢芯I和钢板2在对应螺栓3处开螺栓孔,且钢板2上的螺栓孔的长度大于螺栓3的直径,螺栓3可在钢板2的螺栓孔洞中滑动;所述两阶屈服钢芯位于外约束钢管4内。钢板2上对应螺栓3的孔洞的长度需按增加第二刚度的位置需求而确定,比如达到1/100层间位移角时钢芯的变形量作为第二刚度的插入点。钢板2上螺栓孔距钢板端部的距离保证在最大荷载作用下钢板2端部不发生剪切破坏。钢板2两端部开槽长度大于十字形截面伸进钢板2的长度。
[0008]此支撑可为填充钢管混凝土的约束支撑或者纯钢支撑。外约束钢管、两阶屈服钢芯及约束填充部件之间的缝隙设置无粘结材料层。外约束钢管4为矩形钢管或圆形钢管。
[0009]本发明可以获得如下有益效果:
[0010]取材方便:本发明采用的钢材来源广泛,规格齐全,购买方便。
[0011]传力明确:一级屈服钢芯I屈服后利用螺栓3对钢板2的约束使上下固定钢板2参与轴向受力,实现限位功能。
[0012]本发明可广泛应用于建筑物的耗能减震及限位控制。



[0013]图1为本发明的支撑钢芯立体图。
[0014]图2为本发明的支撑钢芯平面图。
[0015]图3为本发明的支撑钢芯侧面图。
[0016]图4为本发明的支撑整体图。
[0017]图5为图A-A处截面图。
[0018]图6为图B-B处截面图。
[0019]附图标记:L1_连接段长度、L2-过渡段长度、L3-屈服工作段长度、L4-覆盖钢板长度、1- 一级屈服钢芯、2-钢板、3-螺栓,4-外约束钢管。

[0020]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以下实施例,以权力要求书为准。
[0021]如图1、2所示,一种加强屈服后刚度的防屈曲限位支撑构件,包括两阶屈服钢芯和外约束钢管3,其特征在于,所述两阶屈服钢芯包括一级屈服钢芯I和上下覆盖的钢板2 ;所述一级屈服钢I从两端到中间依次为连接段L1、过渡段L2以及屈服工作段L3,连接段LI及过渡段L2为十字形截面,屈服工作段L3为一字形截面,屈服工作段L3位于两过渡段L2之间;所述一级屈服钢芯两侧连接段设置螺栓3 ;所述一级屈服钢芯上下覆盖的钢板2长度为L4,钢板2通过两端的螺栓3连接在一级屈服钢芯I上表面和下表面,且钢板2的两端开槽,一级屈服钢芯I的十字形截面伸入到所述的槽中;钢板2两端部开槽长度大于十字形截面伸进钢板2的长度。一级屈服钢芯I和钢板2在对应螺栓3处开螺栓孔,钢板2上螺栓孔距钢板端部的距离保证在最大荷载作用下钢板2端部不发生剪切破坏,且钢板2上的螺栓孔的长度大于螺栓3的直径,螺栓3可在钢板2的螺栓孔洞中滑动;所述两阶屈服钢芯位于外约束钢管4内。钢板2上对应螺栓3的孔洞的长度需按增加第二刚度的位置需求而确定,比如达到1/100层间位移角时钢芯的变形量作为第二刚度的插入点。
[0022]本发明所述加强屈服后刚度的防屈曲限位支撑构件的工作原理为:
[0023]外部荷载施加到防屈曲支撑,首先一级屈服钢芯I承受外荷载直至屈服。受压状态下,屈服后钢芯的压缩变形使螺栓3受到钢板2上孔洞的约束作用时,钢板2贡献轴向抗压刚度。受拉状态下,屈服后钢芯的拉伸变形使螺栓3受到钢板2上孔洞的约束作用时,钢板2贡献轴向抗拉刚度。此时钢芯轴向刚度增加,覆盖钢板2参与耗能,限制结构侧向位移。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