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鸽—汇聚行业精英
  • 联系客服
  • 帮助中心
  • 投诉举报
  • 关注微信
400-006-1351
您的问题早鸽都有答案
3000+专业顾问
搜索
咨询

羽毛球运动用的羽毛球、羽毛球用人工羽毛及它们的制造方法

  • 专利名称
    羽毛球运动用的羽毛球、羽毛球用人工羽毛及它们的制造方法
  • 发明者
    吉田聪, 外村隆, 小川雅央, 竹中寿优
  • 公开日
    2009年11月11日
  • 申请日期
    2008年1月29日
  • 优先权日
    2007年2月2日
  • 申请人
    美津浓株式会社;美津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文档编号
    A63B67/18GK101578121SQ20088000141
  • 关键字
  • 权利要求
    1.一种羽毛球用人工羽毛(3),其特征在于,包括羽部、以及与所述羽部连接的轴(7),所述轴(7)具有固接轴部(10)、与所述固接轴部(10)相连的羽轴部(8),构成所述羽部的部件(9)具有与所述固接轴部(10)接触且宽度比所述固接轴部(10)大的羽本体部(5)、以及从所述羽本体部(5)朝所述羽轴部(8)突出的突出部(12),所述突出部(12)的与所述羽本体部侧(5)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埋设在构成所述羽轴部(8)的部件内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羽毛球用人工羽毛(3),其特征在于,构成 所述羽部的部件(9)中,所述羽本体部(5)和所述突出部(12)由连在 一起的部件构成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羽毛球用人工羽毛(3),其特征在于,构成 所述羽部的部件(9)在其与所述轴(7)的连接部处配置在所述轴(7)的 内部或表层,且与所述轴(7)接触的部分折弯或弯曲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羽毛球用人工羽毛(3),其特征在于,对于 所述羽部中与所述轴(7)接触的接触部分,所述接触部分在所述轴(7) 中的位置发生变化,以使所述接触部分从所述轴(7)的所述羽轴部(8) 侧的端部即根部侧朝向所述固接轴部(10)侧的端部即前端部侧,从埋设 在所述轴(7)内部的状态逐渐在所述轴(7)的表层露出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羽毛球用人工羽毛(3),其特征在于,所述 固接轴部(10)在所述羽本体部(5)中从所述固接轴部(10)与所述羽轴 部(8)连接的一侧即一端部延伸至位于与所述一端部相反的一侧的另一端 部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羽毛球用人工羽毛(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从所述羽轴部(8)的侧面突出的副翼部(31、 33)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羽毛球用人工羽毛,其特征在于,所述副翼部 (31、 33)是所述突出部(12)的一部分8. —种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其特征在于,包括 半球状的底座本体;以及与所述底座本体连接的、权利要求l所述的羽毛球用人工羽毛(3)9. 一种羽毛球用人工羽毛的制造方法,包括 准备片状部件的工序(S10)、在所述片状部件的表面上形成与所述片状部件固接的线状的弹性体的 工序(S40)、以及切断工序(S50),在所述切断工序中通过切断所述片状部件,形成 由形成为线状的弹性体构成的轴、由所述片状部件构成的与该轴相连的羽 部10. —种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的制造方法,包括 准备半球状的底座本体的工序、使用权利要求9所述的羽毛球用人工羽毛的制造方法制造羽毛球用人工羽毛的工序、以及将所述羽毛球用人工羽毛与所述底座本体连接的工序(S200)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羽毛球运动用的羽毛球、羽毛球用人工羽毛及它们的制造方 法,尤其涉及具有优良的耐久性的羽毛球运动用的羽毛球、羽毛球用人工羽毛及它们的制造方法
  • 技术背景
    以往,作为羽毛球运动用的羽毛球,已知其羽毛有使用水鸟的羽毛(天然 羽毛球)的情况和使用由尼龙树脂等人工制成的羽毛的情况(人工羽毛球) 天然羽毛球因取得一定品质的这样的天然羽毛很费工夫,因而比使用人工羽毛 的羽毛球价高因此提出了使用廉价、品质稳定的人工羽毛的羽毛球的方案(例如参照日本专利特开昭57 — 037464号公报(专利文献1)和日本专利特开昭 53 — 040335号公报(专利文献2))在专利文献1中,揭示了利用无纺布形成羽部、利用注射成形一体地形成 与该羽部结合的羽轴部的羽毛球用人工羽毛以及使用了该人工羽毛的人工羽 毛球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揭示了利用粘结剂将羽部与以高强度纤维作为 加强材料的羽轴部接合的羽毛球用人工羽毛专利文献l日本专利特开昭57 — 037464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昭53 — 040335号公报发明的公开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然而,使用上述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所揭示的羽毛球用人工羽毛的人 工羽毛球中,根据发明者的实验,实际使用时,羽部与羽轴部的连接部会发生 剥离或应力集中于该连接部而折损,因而从耐久性方面来说差于使用水鸟的羽毛的天然羽毛球另外,若为了提高耐久性而将羽轴部的材质变更为刚性更高 的材料等,则用球拍击打时该羽轴部反而容易折损,无法提高耐久性,而且还 存在飞行性能与使用水鸟羽毛的天然羽毛球有较大差异的问题然而,使用水鸟羽毛的天然羽毛球其水鸟羽毛越来越难得到,因而导致价 格高涨,迫切需要一种飞行性能和耐久性与使用水鸟羽毛的天然羽毛球等同 的、使用人工羽毛的人工羽毛球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与使用水鸟羽毛的羽 毛球同等飞行性能和耐久性的、羽毛球运动用的羽毛球、羽毛球用人工羽毛及 它们的制造方法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本发明的羽毛球用人工羽毛,包括羽部和轴轴与羽部连接轴具有固接 轴部、与该固接轴部相连的羽轴部构成羽部的部件具有与固接轴部接触且宽度比固接轴部大的羽本体部、从羽本体部朝羽轴部突出的突出部突出部的 与羽本体部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埋设在构成羽轴部的部件内这样,羽本体部与固接轴部接触并固定在固接轴部上,而且构成羽部的部 件的突出部埋设在构成羽轴部的部件内,因此可提高羽部与轴的接合强度另 外,由于构成羽部的部件的突出部处于埋设在羽轴部内的状态,因此被埋设的 该突出部起到羽轴部的加强部件的作用因此,可充分提高羽本体部与羽轴部 的接合部和羽轴部的耐久性另外,由于羽本体部对固接轴部也起到加强部件 的作用,因此还可提高该固接轴部的耐久性因此,可实现具有优良耐久性的 羽毛球用人工羽毛其结果,可实现具有接近使用了天然水鸟的羽毛的羽毛球 用羽毛的强度和耐久性因此,可实现具有与使用了天然的羽毛球用羽毛的羽 毛球等同的飞行特性和耐久性的人工的羽毛球本发明的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包括半球状的底座本体,以及与该底座本 体连接的、上述羽毛球用人工羽毛此时,能利用上述羽毛球用人工羽毛实现 本发明的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本发明的羽毛球用人工羽毛的制造方法包括准备片状部件的工序、在片 状部件的表面上形成与片状部件固接的线状的弹性体的工序、以及切断工序在切断工序中,通过切断片状部件,形成由形成为线状的弹性体构成的轴、 由片状部件构成的与该轴相连的羽部这样,能容易地形成本发明的羽毛球用 人工羽毛本发明的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的制造方法包括准备半球状的底座本体的 工序、使用上述羽毛球用人工羽毛的制造方法制造羽毛球用人工羽毛的工序、 以及将羽毛球用人工羽毛与底座本体连接的工序这样,能容易地得到本发明 的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发明效果根据本发明,由于构成羽部的部件的突出部埋设在构成羽轴部的部件内, 因此可提高羽部与羽轴部的接合强度,且被埋设的该突出部起到羽轴部的加强 部件的作用因此,可充分提高羽部与羽轴部的接合部和羽轴部的耐久性因 此,可实现具有优良耐久性的羽毛球用人工羽毛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专利名称:羽毛球运动用的羽毛球、羽毛球用人工羽毛及它们的制造方法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羽毛球的实施方式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表示构成图1所示的羽毛球的、本发明的羽毛球用人工羽毛的实施 方式的俯视示意图。图3是沿图2的线段III一III的截面示意图。 图4是沿图2的线段IV — IV的截面示意图。 图5是沿图2的线段V—V的截面示意图。 图6是沿图2的线段VI—VI的截面示意图。图7是表示图2所示的羽毛球用人工羽毛的羽轴部的下端部外观的照片。图8是表示图2所示的羽毛球用人工羽毛的羽轴部的中央部外观的照片。图9是表示图2所示的羽毛球用人工羽毛的羽轴部的前端部外观的照片。图10是用于说明图2所示的人工羽毛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图11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羽毛球1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图12是用于说明图10所示的人工羽毛的制造方法中的中途工序的示意图13是沿图12的线段XIII — XIII的截面示意图。 图14是沿图12的线段XIV—XIV的截面示意图。 图15是沿图12的线段XV — XV的截面示意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羽毛球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17是从图16所示的羽毛球的底座本体侧看的立体示意图。 图18是表示构成图16和图17所示的羽毛球的、本发明的羽毛球用人工 羽毛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俯视示意图。图19是表示构成羽毛球的人工羽毛3的其他变形例的俯视示意图。 图20是表示构成羽毛球的人工羽毛3的其他变形例的俯视示意图。 图21是表示构成羽毛球的人工羽毛3的其他变形例的俯视示意图。 图22是表示构成羽毛球的人工羽毛3的其他变形例的俯视示意图。 图23是表示构成羽毛球的人工羽毛3的其他变形例的俯视示意图。 图24是表示构成羽毛球的人工羽毛3的其他变形例的俯视示意图。 图25是表示构成羽毛球的人工羽毛3的其他变形例的俯视示意图。 图26是表示构成羽毛球的人工羽毛3的其他变形例的俯视示意图。 图27是表示实验中使用的实验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 (符号说明) 1羽毛球 3人工羽毛 5羽本体部6应该成为羽本体部的部分 7轴8羽轴部 9片状部件 10固接轴部 12突出部 17台钳 19夹具20张力计 21箭头 31、 33副翼部 32边缘部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和实施例进行说明。不过,在以下 的图中对同一或相当的部分标上同一参照符号,并不再重复其说明。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羽毛球的实施方式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表示构 成图1所示的羽毛球的、本发明的羽毛球用人工羽毛的实施方式的俯视示 意图。图3是沿图2的线段III一III的截面示意图。图4是沿图2的线段 IV—IV的截面示意图。图5是沿图2的线段V — V的截面示意图。图6是沿 图2的线段VI — VI的截面示意图。图7是表示图2所示的羽毛球用人工羽 毛的羽轴部的下端部外观的照片。图8是表示图2所示的羽毛球用人工羽 毛的羽轴部的中央部外观的照片。图9是表示图2所示的羽毛球用人工羽 毛的羽轴部的前端部外观的照片。参照图1 图9对本发明的羽毛球和羽毛 球用人工羽毛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参照图1,本发明的羽毛球1包括半球状的底座本体(前端部件)、 与该底座本体的平坦的表面连接的多个羽毛球用人工羽毛3。底座本体例如 由软木形成。多个(例如16个)人工羽毛3圆环状地配置在底座本体的平 坦的表面上。而且,多个人工羽毛3利用绳状部件(例如木棉线)彼此固 定。越是离开底座本体,多个羽毛3彼此之间的距离越大(由多个人工羽 毛3形成的筒状部的内径随着离开底座本体而增大)。参照图2 图9,构成图1所示的羽毛球1的人工羽毛3包括羽本体部 5和与该羽本体部5连接的轴7。轴7包括配置成从羽本体部5突出的羽轴 部8、在羽本体部5的大致中央部与羽本体部5连接的固接轴部10。羽轴 部8和固接轴部10配置成在同一线上延伸,构成一个连续的轴7。在羽本体部5上连接着以埋设在羽轴部8内部的状态得到保持的突出部12。羽本体部5和突出部12构成一个片状部件9。如图3所示,轴7的直径从根部(图3的右侧端部,或在羽轴部8中 与固接轴部IO连接的一侧的相反侧的端部)朝着前端部(图3的左侧端部, 或在固接轴部10中与羽轴部8连接的一侧的相反侧的端部)逐渐变小。另 外,如图4 图6所示,轴7在与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正交方向)上的截 面形状为四边形,具体而言为菱形。当然,轴7的截面形状并不局限于上 述那样的四边形,可采用任意的形状。例如,作为轴7的截面形状,也可 采用与片状部件9延伸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图4中的纵向)的长度大于该 片状部件9的延伸方向(图4中的横向)的长度的椭圆形状等。如图3、图4和图7所示,对轴7来说,在轴7的根部侧,片状部件9 处于埋设在轴7的内部的状态(片状部件9以圆弧状的截面形状埋设在轴7 的内部),但随着朝向轴7的前端部侧,如图5、图6、图8和图9所示, 片状部件9成为从轴7的表面露出的状态(成为片状部件9与轴7的表面 接触、固定的状态)。图7 图9所示的照片是使用光学显微镜拍摄得到的, 其倍率为10倍。片材部件9在轴7上的配置并不局限于图3 图9所示的那样,在轴7 的根部侧,片状部件9埋设在轴7的内部,而在轴7的中央部和前端部侧, 片状部件9成为从轴7的表面露出的状态的情况,也可以是其他形态。例 如,也可在轴7的根部侧和中央部,片状部件9埋设在轴7的内部,而在 轴7的前端部侧,片状部件9成为从轴7的表面露出的状态。或者,也可 在轴7的根部侧、中央部和前端部侧的所有部分将片状部件9埋设在轴7 的内部。下面参照图10 图15对图1和图2所示的羽毛球1和羽毛球用的人 工羽毛3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图IO是用于说明图2所示的人工羽毛的制 造方法的流程图。图11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羽毛球1的制造方法的流程 图。图12是用于说明图10所示的人工羽毛的制造方法中的中途工序的示 意图。图12表示的是成形为最终的人工羽毛3之前的中间产品的俯视示意 图。图13是沿图12的线段XIII — XIII的截面示意图。图14是沿图12的线段XIV —XIV的截面示意图。图15是沿图12的线段XV — XV的截面示意 图。首先,参照图10说明本发明的羽毛球用的人工羽毛3的制造方法。如 图IO所示,在人工羽毛3的制造方法中,首先实施无纺布准备工序(SIO)。 在该工序(S10)所准备的无纺布与图12所示的片状部件9相对应,准备 图12所示的平面形状(四个角成形为圆弧的大致四边形)的无纺布。考虑 到所形成的人工羽毛3的空气阻力和质量平衡等,能对无纺布的厚度适当 地进行选择。另外,作为无纺布可使用由聚酯纤维、丙烯纤维等化学纤维 构成的无纺布。例如,作为无纺布可使用单位面积重量为10g/m2以上90g/m2 以下的无纺布。另外,例如作为无纺布,也可使用由聚酯纤维制成的、单 位面积重量为30g/i^以上80g/i^以下、厚度为0.07mm以上0. 13mm以下的 无纺布。另外,作为聚酯纤维制成的无纺布,以使用单位面积重量为40g/m2 以上60g/V以下、厚度为0. 08mm以上0. 12mm以下的无纺布为佳,最好使 用单位面积重量为40g/V以上50g/i^以下、厚度为0. 09mm以上0. ll腿以 下的无纺布。另外,也可取代无纺布而使用丝织物、棉等天然纤维、纤维 素纤维(所谓的纸)、在它们上面涂上了树脂等的材料。此外,也可取代 无纺布而使用聚酰胺树脂片、聚酯树脂片、PET片等树脂片(厚度为50 100 wm)。此外,作为无纺布,可使用在上述任意的无纺布的表面上形成 有覆盖层的无纺布。作为覆盖层的形成方法,例如可使用将树脂片层压(共 挤压成形)在无纺布上这样的方法。另外,树脂片等覆盖层既可在无纺布 的单面形成,也可在双面形成。覆盖层也可在单面或双面上的局部形成。接着,实施在金属模具内部配置无纺布的工序(S20)。在该工序(S20) 中,在例如使用注射成形法等形成轴7用的金属模具内部配置上述工序 (S10)准备好的无纺布。接着,实施金属模具设定工序(S30)。具体而言,将内部配置了无纺 布的金属模具配置成可向其内部注入用于构成轴7的树脂,且调节金属模 具的温度条件等。下面实施树脂注入工序(S40)。具体而言,从金属模具上设有的树脂注入口向金属模具内部注入树脂。其结果,在金属模具内部,在与由无纺布构成的片状部件9接触、固接的状态下形成图12所示的轴7。接着,实施后处理工序(S50)。具体而言,从金属模具内部将连接、 固接着轴7的片状部件9取出。此时,片状部件9和轴7的截面如图13 15所示。g卩,轴7在其大致整个长度的范围内与片状部件9连接。如图13 所示,在轴7的根部侧(图12的下侧的端部侧),片状部件9处于埋设在 轴7内部的状态。另一方面,如图14和图15所示,越往轴7的前端侧(图 12的上侧的端部侧),片状部件9成为从轴7的表面露出的状态。如图14 和图15所示,在该前端侧,片状部件9成为固接在轴7的表面上的状态。 这样的结构可通过金属模具内部的用于形成轴7的槽的形状和作为片状部 件9的无纺布的配置等来实现。在后处理工序(S50)中,将图12所示的片状部件9的不要部分(应 该成为羽本体部的部分6以外的部分)切断、除去。其结果,能得到图2 所示的人工羽毛3。下面参照图11对图1所示的羽毛球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如图11 所示,首先,实施准备工序(S100)。在该准备工序(S100)中,准备羽 毛球1的底座本体(前端部件)和人工羽毛3等羽毛球1的构成部件。底 座本体的制造方法可以使用以往公知的任意方法。作为人工羽毛3的制造方法可使用上述图IO所示的制造方法。接着,准备组装工序(S200)。在该组装工序(S200)中,将多个人 工羽毛3与底座本体的平坦表面部分连接。此外,利用木棉线等绳状部件 将该多个人工羽毛3彼此固定。这样,可制造图l所示的羽毛球l。作为将 多个人工羽毛3彼此固定的固定部件,并不局限于上述绳状部件,例如也 可使用环状部件等任意的部件。作为上述固定部件的材料,例如可使用树 脂和纤维等任意的材料。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羽毛球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立体示意图。图 17是从图16所示的羽毛球的底座本体侧看的立体示意图。图18是表示构 成图16和图17所示的羽毛球的、本发明的羽毛球用人工羽毛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俯视示意图。参照图16 图18对本发明的羽毛球和羽毛球用人 工羽毛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参照图16和图17,本发明的羽毛球1基本上具有与图1所示的羽毛 球1相同的结构,但人工羽毛3的结构局部不同。具体而言,图16和图17 所示的羽毛球1中,形成有一个从人工羽毛3的羽轴部8 (参照图18)的 侧面朝外侧突出的副翼部31,这点与图l所示的羽毛球l不同。图18所示 的人工羽毛3基本上具有与图2所示的人工羽毛3相同的结构,但形成有 平面形状为三角形的副翼部31。具体而言,副翼部31的平面形状是包含朝 与羽轴部8的中心轴大致垂直的方向延伸的边、与该中心轴斜向交叉的边 的三角形。副翼部31的平面形状上的顶点(离开羽轴部8的表面最远的端 部)如图18所示位于羽本体部5侧,但也可配置在其他位置。除了该副翼部31以外,图18所示的人工羽毛3在羽轴部8的侧面还 形成有缘部32。缘部32与副翼部31的两侧相连,沿着羽轴部8的中心轴 配置。在形成有副翼部31的一侧的相反侧的羽轴部8的侧面也形成有缘部 32。缘部32分别由片状部件9的一部分构成。缘部32的宽度L2在沿羽轴 部8的中心轴的方向的任意位置上都基本一定。宽度L2例如为大于Omm、 小于等于3mm,理想的是0. 5mm以上2.5mm以下。也可不形成缘部32,仅 形成副翼部31。羽本体部5、副翼部31、缘部32实际上位于同一个平面上。 位于羽轴部8两侧的缘部32的宽度相同。副翼部31在沿羽轴部8的中心轴的方向上的长度Ll例如为5mm以上 15mm以下,理想的是7mm以上12mra以下,最好是10誦左右。如图16和图 17所示,副翼部31的长度L1最好小于两个绳状部件之间的距离,以使副 翼部31能配置在用于固定多个人工羽毛3的固定部件即两个绳状部件之 间。另外,副翼部31在沿羽轴部8的中心轴的方向上的位置可任意确定, 但副翼部31最好形成在相对于羽轴部8的中央靠近羽本体部5的区域。这 样,可降低羽毛球1飞行时副翼部31隐藏在羽毛球1的底座本体背后的可 能性。这样,能可靠地发挥副翼部31的维持羽毛球1的旋转性能的功能。另外,图16和图17所示的羽毛球1中,副翼部31最好配置在从半球状的底座本体侧观察时能看见的、底座本体外侧的位置上。这样,当羽毛球1飞行时,不会受底座本体的妨碍,能将空气直接供给副翼部31。因此, 能有效地发挥副翼部31的维持羽毛球1旋转的功能。在图16和图17所示的羽毛球1中,对于配置成圆环状(以围住通过 底座部件的中心轴的形态)的多个人工羽毛3来说,最好在羽轴部8的侧 面中的朝向通过底座部件的上述中心轴的一侧的侧面(面对内周侧的侧面) 上形成副翼部31。这样,能更有效地发挥维持羽毛球1的旋转的功能。图19 图26是表示构成上述羽毛球1的人工羽毛3的其他变形例的 俯视示意图。参照图19 图26说明人工羽毛3的变形例。参照图19,人工羽毛3的其他变形例基本上具有与图18所示的人工 羽毛3相同的结构,但副翼部31的平面形状不同。具体而言,图19所示 的人工羽毛3的副翼部31的平面形状为矩形(四边形)。利用如此形状的 副翼部31也可获得与图18所示的人工羽毛3的副翼部31相同的效果。既 可将副翼部31的平面形状做成图19所示的具有与羽轴部8的中心轴正交 的边的四边形,也可做成其他四边形(例如梯形、平行四边形、菱形等)。参照图20,人工羽毛3的其他变形例基本上具有与图18所示的人工 羽毛3相同的结构,但副翼部31的平面形状不同。具体而言,图20所示 的人工羽毛3中,副翼部31的平面形状的外周为曲线状。利用如此形状的 副翼部31也可获得与图18所示的人工羽毛3的副翼部31相同的效果。图 20所示的副翼部31中,沿羽轴部8的中心轴的方向上的中央部的外周部分 成为离开羽轴部8的中心最远的最远部。但是,根据羽毛球1的飞行特性 的需要,也可使副翼部31中该最远部在沿上述中心轴的方向上的位置从上 述中央部偏向羽本体部5侧或羽本体部5所在的一侧的相反侧。参照图21,人工羽毛3的其他变形例基本上具有与图18所示的人工 羽毛3相同的结构,但副翼部31的平面形状不同。具体而言,图21所示 的人工羽毛3中,作为副翼部31,从羽轴部8的一个侧面,在沿羽轴部8 的中心轴的整个长度范围内形成有矩形的副翼部31。副翼部31的宽度L3在羽轴部8的全长范围内大致一定。这样,由于在羽轴部8的大致全长范围内形成副翼部31,因而与图18等所示的副翼部31仅在羽轴部8的中心 轴方向的一部分区域内形成的情况相比,可提高该副翼部31对羽毛球1产 生旋转力的效果。该副翼部31的宽度L3例如为0. 5mm以上3iiun以下,理 想的是0. 5mm以上2. 5mm以下。在副翼部31和缘部32中,对图16和图17所示的固定有绳状部件的部分也可预先形成缺口部。参照图22,人工羽毛3的其他变形例基本上具有与图18所示的人工 羽毛3相同的结构,不同之处在于,除了副翼部31以外,在羽轴部8的形 成有副翼部31的一侧的相反侧形成有另一副翼部33。副翼部33的平面形 状为三角形。而且,副翼部33的三角形平面形状上的顶点(离开羽轴部8 的表面最远的端部)配置在羽本体部5所在的一侧的相反侧。也就是说, 副翼部33的该顶点在羽轴部8的中心轴方向上位于副翼部31的顶点的相 反侧。这样,通过具有两个副翼部31、 33,可提高该副翼部31、 33对羽毛 球l产生旋转力的效果。参照图23,人工羽毛3的其他变形例基本上具有与图22所示的人工 羽毛3相同的结构,但副翼部31、 33的形状不同。也就是说图23所示的 人工羽毛3的副翼部31、 33的平面形状为矩形。作为该副翼部31、 33的 平面形状,与图19所示的副翼部31的情况相同,可做成任意的四边形。 即使这样,也可获得与将图22所示的人工羽毛3应用于羽毛球1的情况相 同的效果。参照图24,人工羽毛3的其他变形例基本上具有与图22所示的人工 羽毛3相同的结构,但副翼部31、 33的平面形状不同。也就是说,图23 所示的人工羽毛3的副翼部31、 33的平面形状与图20所示的副翼部31相 同,其平面形状的外周为曲线状。另外,副翼部31具有比副翼部33相对 更大的面积。即使利用如此结构也可获得与将图22等所示的人工羽毛3应 用于羽毛球1的情况相同的效果。参照图25,人工羽毛3的其他变形例基本上具有与图22所示的人工 羽毛3相同的结构,但副翼部31、 33的形状不同。g卩,图25所示的人工羽毛3中,在沿羽轴部8的中心轴的整个长度范围内形成有矩形的副翼部 31、 33。副翼部31、 33的宽度彼此大致相同。即使如此也可获得与将图22 所示的人工羽毛3应用于羽毛球1的情况相同的效果。也可使副翼部31、r o ,| |, /tAi cfa rtV P^lJJ 1议JJLW、J见7叉/I、I口J 。参照图26,人工羽毛3的其他变形例基本上具有与图18所示的人工 羽毛3相同的结构,但羽本体部5的平面形状与图18的人工羽毛3不同。 即,图26所示的人工羽毛3中,羽本体部5以固接轴部10为中心左右非 对称。这样,通过对羽本体部5的形状也进行控制,在应用于羽毛球1时 可增大控制该羽毛球1的飞行特性的自由度。如图26所示,在羽本体部5 的形状为左右非对称的结构中,也可以是没有形成副翼部31、 33和缘部32 的结构。或者在羽本体部5的形状为左右非对称的结构中,形成图19 图 25所示的任意形状的副翼部31、 33和缘部32。另外,上述人工羽毛3的变形例中,除了副翼部31禾P/或副翼部33以 外还形成有缘部32,但也可以是仅形成有副翼部31和/或副翼部33而没有 形成缘部32的结构。另外,在使用带有副翼部31、 33的人工羽毛3的羽毛球1中,将副翼 部31、 33配置在两个绳状部件与羽轴部8固接的部分以外的区域(例如两个绳状部件之间的区域或与两个绳状部件夹着的区域以外的区域)内。这 样,通过将副翼部31形成为与绳状部件与羽轴部8固接的部位重叠,可抑 制副翼部31的形状发生变形这样的问题。另外,上述羽毛球l中,也可通过使副翼部31、 33中浸渗粘结剂等树 脂或对副翼部31、 33的表面涂上树脂或薄膜这样的手法使副翼部31、 33 硬化。此时,在使用羽毛球1时可长期维持副翼部31、 33的形状。另外, 对缘部32也可同样地进行硬化。在上述羽毛球l中,人工羽毛3上形成有一处或二处副翼部31、 33, 但根据飞行特性的需要,也可形成三处以上的副翼部31、 33。这样,通过 形成多处的副翼部31、 33,可进一步提高羽毛球1的飞行特性的调节自由 度。另外,在上述羽毛球l中,副翼部31、 33在羽轴部8的中心轴方向上 形成的位置也可彼此不同。另外,既可仅在羽轴部8的一个侧面上形成一 个或多个副翼部31,也可在羽轴部8的两个侧面上分别形成一个或多个副 翼部31、 33。另外,上述羽毛球l中,副翼部31和33的尺寸和形状也可 彼此不同。下面,为了确认本发明的羽毛球用人工羽毛的耐久性,实施了如下的 实验。实验1: (实验内容)利用如图27所示的实验装置,对人工羽毛样品在轴向上的拉伸强度进 行了测量。图27是表示实验所使用的实验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参照图27 对实验内容进行说明。图27所示的实验装置包括把持人工羽毛3的前端部(图2中轴7的 上方端部)的夹具19、固定人工羽毛3的下端部(图2中轴7的下方端部) 的台钳17、与夹具19连接的张力计20。实验中,分别利用夹具19和台钳 17固定作为实验对象的人工羽毛3的前端部和下端部,通过将张力计20 朝箭头21所示的方向拉伸,利用张力计20测量人工羽毛3断裂时的应力 (单位牛顿(N))。实验时,利用夹具19把持人工羽毛3的前端至20mm 的部分。另外,利用台钳17把持人工羽毛3的下端至10mm的位置。 (准备的试件)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试件,准备了两种(实施例1和实施例2)与 图2所示的人工羽毛3结构相同的人工羽毛的试件。准备了一种比较例的 试件。实施例1、 2和比较例的试件的形状相同,全长70ram、最大宽度17mm。 羽本体部5的长度为35mm。作为无纺布,是由聚酯纤维构成的无纺布,单 位面积的重量为40g/m2、厚度为0.09ram。另外,作为构成轴7的材料,作 为树脂的一例使用了尼龙6。实施例1的试件是图2所示的结构的人工羽毛,使作为构成羽本体部 5和突出部12的片状部件9的无纺布的纤维的朝向与轴7的延伸方向相同。16另外,实施例2的试件中,使上述无纺布的纤维朝向与轴7的延伸方向交 叉(正交)。另一方面,比较例的试件中仅在羽本体部5存在片状部件9 (也就是说羽轴部8的内部没有埋设片状部件9的突出部)。另外,比较 例的试件中构成羽本体部5的无纺布的纤维朝向与轴的延伸方向相同。将 上述实施例和比较例的试件各准备了五个。 (实验结果)利用图16所示的实验装置对上述各试件的拉伸强度进行了测量。对各 试件的测量结果求出了实施例1、实施例2和比较例各自的拉伸强度的值的 平均值。其结果,若以比较例的拉伸强度为基准的话,实施例1的拉伸强 度提高了约20%,实施例2的拉伸强度提高了约5%。各试件都是轴7在 羽部与轴7的羽轴部8的边界部断裂。实验2: (实验内容)基本上与实验l相同,利用图16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了拉伸强度的测 量。不过如后所述对准备的试件的轴的材质进行了变更。 (准备的试件)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试件,准备了两种(实施例3和实施例4)与 图2所示的人工羽毛3结构相同的人工羽毛的试件。准备了一种比较例的 试件。此处准备的实施例和比较例的试件如后所述,构成轴7的材料与上 述实施例1的试件等不同。实施例3的试件基本上与实施例1的试件的结构相同,不同之处在于 轴7的材质不是尼龙6,而是在尼龙6中含有玻璃纤维。实施例4的试件基本上具有与实施例1的试件相同的结构,不同之处 在于轴7的材质不是尼龙6而是无定形尼龙。作为比较例的试件,准备了其外观形状与实施例3相同、但与实验1 的比较例的试件相同地仅在羽本体部5存在片状部件(也就是说羽轴部8 的内部没有埋设作为突出部的片状部件)的试件。作为轴7的材质,与实 施例4的试件相同,使用了无定形尼龙。将上述实施例3、实施例4和比较例的试件各准备了五个。 (实验结果)利用图16所示的实验装置对上述各试件的拉伸强度进行了测量。对各 试件的测量结果求出了实施例3、实施例4和比较例各自的拉伸强度的值的 平均值。其结果,若以上述实验1的比较例的拉伸强度为基准的话,各实施例的拉伸强度都得到了提高。具体而言,实施例3的试件的拉伸强度比 实验1的比较例提高了约47%。另外,实施例4的试件的拉伸强度比实验 1的比较例提高了约67%。实验2的比较例的试件的拉伸强度也比实验1 的比较例提高了约20%。另外,试件的断裂部位是在羽本体部5与羽轴部 8的边界部、利用夹具19和台钳17把持的部分的内侧端部(被把持的部分 与未被把持的部分的边界部)等。这样,作为构成轴7的材料,即使不是使用尼龙6,而是使用无定形尼龙,也可实现较大的拉伸强度。下面列举本发明的典型的结构,其中有一部分与上述实施方式重复。 本发明的羽毛球用人工羽毛3具有羽部和轴7。轴7与羽部连接。轴7 包括固接轴部IO和与该固接轴部10相连的羽轴部8。构成羽部的部件即片 状部件9包括与固接轴部10接触、宽度比固接轴部10大的羽本体部5; 从羽本体部5朝羽轴部8突出的突出部12。突出部12的与羽本体部5侧相 反一侧的端部埋设在构成羽轴部8的部件内。这样,羽本体部5与固接轴部IO接触并固定在固接轴部IO上,而且 构成羽部的片状部件9的突出部12埋设在构成羽轴部8的部件内,因此可 提高包含羽本体部5的片状部件9与羽轴部8的接合强度。另外,由于构 成羽部的片状部件9的突出部12处于埋设在羽轴部8内的状态,因此被埋 设的该突出部12起到羽轴部8的加强部件的作用。因此,可充分提高羽本 体部5与羽轴部8的接合部和羽轴部8的耐久性。另外,由于羽本体部5 对固接轴部10也起到加强部件的作用,因此还可提高该固接轴部10的耐 久性。因此,可实现具有优良耐久性的羽毛球用人工羽毛3。其结果,可实 现具有接近使用了天然水鸟的羽毛的羽毛球用羽毛的强度和耐久性的人工羽毛3。因此,可实现具有与使用了天然的羽毛球用羽毛的羽毛球等同的飞 行性能和耐久性的人工的羽毛球1。突出部12可延伸到羽轴部8的下端(羽轴部8的与羽本体部5侧相反 的一侧的端部),但也可延伸至到达该下端之前的途中的区域。例如,突 出部12可存在于羽轴部8的全长的50%以上的范围内,最好存在于80% 以上的范围内。在上述羽毛球用人工羽毛3的构成羽部的片状部件9中,羽本体部5 和突出部12由连在一起的(日文 一連O)部件构成。这样,能利用片状 部件9可靠地加强轴7。尤其是对于轴7上的羽轴部8与固接轴部10的边 界部来说;由于配置了连在一起的部件即片状部件9,因此能可靠地加强该 边界部的强度。在上述羽毛球用人工羽毛3中,构成羽部的片状部件9在与轴7的连 接部配置在轴7的内部或表层,且如图4 图6所示,与轴7接触的部分(埋 设在轴7内的部分或与轴7的表层接触、固定的部分)也可折弯或弯曲。 这样,可增大片状部件9与构成轴7的部件的接触面积,提高片状部件9 与轴7的连接强度。因此,可提高羽毛球用人工羽毛3的强度和耐久性。 此处,片状部件9的与轴7接触的部分折弯或弯曲不仅是指如图6所示的 片状部件9的与轴7接触的部分曲线状弯曲的情况,还包含片状部件9的 该部分以具有明确的角部的形态弯折(折弯)的状态,而且片状部件9在该部分弯曲的部分(角部)数不限于一个,也可是两个以上。在上述羽毛球用人工羽毛3中,如图3所示,从轴7的羽轴部8侧的 端部即根部侧朝向固接轴部IO侧的端部即前端部侧,羽部中与轴7接触的 接触部分也可从埋设在轴7内部的状态逐渐成为在轴7的表层露出的状态, 如此地使轴7中的接触部分的位置发生变化。这样,与将上述接触部分整 体埋设在轴7内部的状态相比,可增大轴7与片状部件9的接触部分的面 积。因此,可提高片状部件9与轴7的连接强度。其结果,可进一步提高 羽毛球用人工羽毛3的强度,而且能尽可能地防止片状部件9从轴7剥离 (可提高耐久性)。在上述羽毛球用人工羽毛3中,固接轴部10在羽本体部5中也可从固 接轴部10与羽轴部8连接的一侧即一端部延伸至位于与一端部相反的一侧 的另一端部。此时,在羽本体部5的另一端部(人工羽毛3的前端侧), 与构成羽本体部5的片状部件9埋设在该固接轴部10内部的状态相比,能 增大构成羽本体部5的片状部件9中与固接轴部10接触的区域的面积。因 此,在固接轴部10与羽本体部5的连接部中尤其强度成为问题的固接轴部 IO的另一端部(前端部),与构成羽本体部5的片状部件9埋设在固接轴 部10内部的状态相比,能进一步增大羽本体部5与固接轴部10的连接强 度。另外,上述本发明的羽毛球用人工羽毛3利用连在一起的片状部件9 来加强轴7,因此在轴7中不会形成应力容易集中的凹口部等,耐久性优良。 另外,通过对轴7整体配置片状部件9,使轴7整体呈现自然弯曲挠曲的状 态,因而使用了该羽毛球用人工羽毛3的羽毛球1的飞行性优良。此外, 由于构成羽本体部5的片状部件9的一部分即突出部12埋设在羽轴部8内, 因而可提高羽本体部5与羽轴部8的连接强度。上述羽毛球用人工羽毛3还可具有从羽轴部8的侧面突出的副翼部31、 33。这样,除了羽本体部5以外也可通过副翼部31、 33来控制羽毛球1的 飞行特性。具体而言,通过对副翼部31、 33的形状和尺寸等进行控制,即 使羽毛球1的羽本体部5被球拍击打而发生变形时,也可一定程度地维持 羽毛球1的飞行时的旋转性能。在上述羽毛球用人工羽毛3中,副翼部31、 33也可以是突出部12的 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与将副翼部作为其他部件在之后设置在人工羽毛3 上的情况相比,能在形成突出部12的同时形成该副翼部31、 33,因而能简 化人工羽毛3的制造工序。本发明的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包括半球状的底座本体、与该底座本 体连接的上述羽毛球用人工羽毛3。此时,使用上述羽毛球用人工羽毛3 就可实现本发明的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如图IO所示,本发明的羽毛球用人工羽毛的制造方法包括准备片状部件的工序(无纺布准备工序(S10))、在片状部件的表面上形成与片状部件固接的线状的弹性体的工序(树脂注入工序(S40)、切断工序(包含 在后处理工序(S50)中,将片状部件9的不要部分(应该成为羽本体部的 部分6以外的部分)切断、除去的工序)。在切断工序中,通过切断片状 部件9,形成由形成为线状的弹性体构成的轴7的羽轴部8、与该轴7相 连并由片状部件9构成的羽本体部5。这样,能容易地形成本发明的羽毛球 用人工羽毛3。如图11所示,本发明的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的制造方法包括准备 工序(S100)中含有的准备半球状底座本体的工序、同样包含在准备工序(S100)中的使用上述羽毛球用人工羽毛的制造方法制造羽毛球用人工羽 毛3的工序、将羽毛球用人工羽毛与底座本体连接的工序(组装工序(S200))。这样,能容易地得到本发明的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作为构成羽本体部5等的片状部件9的材质可使用任意的纤维。例如, 可使用由合成纤维和天然材料构成的纤维或使用这些纤维的无纺布等。例 如,可将由聚酯纤维和丙烯纤维等化学纤维构成的无纺布、丝织物、棉等 天然纤维、纤维素纤维(所谓的纸)以及在它们上面涂上了树脂等的材料、 聚酰胺树脂片、聚酯树脂片、PET片等的树脂片、或者在无纺布的单面或双 面覆盖(例如使用共挤压的方式层压)了作为覆盖层的树脂膜的材料等用 作片状部件9的材料。另外,作为轴7的材料可使用任意的树脂。例如,作为轴7的材料,可使用聚酰胺树脂、聚酯树脂、聚碳酸酯树脂、聚酰亚 胺树脂、聚砜树脂等、或在这些材料中混入了玻璃纤维、碳纤维等的复合 塑料等。另外,在羽轴部8处于埋设状态的突出部12也可成为其端部从羽轴部 8的侧面局部突出的状态。采用这样的结构,在羽轴部8也可调节人工羽毛 3的空气阻力。以上揭示的实施方式全部是例示,并不构成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应该 由权利要求书来表示而不是由上述实施方式来表示,并包含与权利要求书 等同的意思和范围内的所有变更。工业上的可利用性本发明涉及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和羽毛球用人工羽毛,尤其能很好地 适用于飞行性能与以往的使用水鸟羽毛的羽毛球为同等程度且要求更好的 耐久性的人 工羽毛球和人工羽毛。本发明能得到一种具有与使用水鸟羽毛的羽毛球同等飞行性能和耐久性的、羽毛球运动用的羽毛球、羽毛球用人工羽毛及它们的制造方法。本发明的羽毛球用人工羽毛(3)包括羽部和轴(7)。轴(7)与羽部连接。轴(7)具有固接轴部(10)、与该固接轴部(10)相连的羽轴部(8)。构成羽部的部件即片状部件(9)具有与固接轴部(10)接触且宽度比固接轴部(10)大的羽本体部(5)、从羽本体部(5)朝羽轴部(8)突出的突出部(12)。突出部(12)的与羽本体部(5)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埋设在构成羽轴部(8)的部件内。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