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用于垃圾回收设备的吸入管的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如上所述,旋风式运动是通过使空气流以切线方式进入到分离室内来获得的。由 于吸入管也用于使吸尘器位移,所以需要使其按照吸尘器的轴线的定位并且有内部节管 (raccord)以使空气流定向良好。专利US7210192的申请人描述了一种带有旋风式分离的吸尘器,该吸尘器包括机 架,在该机架上安装有分离室。该分离室定位在吸尘器的后部在轮子处。吸入管连接在吸尘 器的前部并位于吸尘器的轴线中。在吸入管和分离室之间的空气动力连接是通过内部节管 来实现的。根据该文献,该节管连接由刚性管形成,该刚性管包括多个弯头,用于绕过吸尘 器的不同内部构件。该结构招致内部连接中的充气损失。再者,吸尘器的组装复杂。最后, 有必要考虑在吸入管和内部节管之间的密封性、以及在内部节管和分离室之间的密封性。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对照仅作为非限制性实施例给出的附图从以下 描述中表现出来。图IA是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固定装置的吸尘器的立体图。图IB是吸尘器的立体图,其中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固定装置被拆下。图2A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吸入管的连接装置的分解详细图。图2B是安装在吸尘器上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吸入管的连接装置的详细图。图3A和图3B是分别装上和拆下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吸入管的连接装置的其他详 细图。图IA和图IB示出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吸入管的固定装置的旋风式吸尘器。该 设备通常包括由轮子2和多向前轮支撑的机架1,该多向前轮1允许吸尘器在其工作时的 位移和定向。机架1收纳吸尘器的不同构件。例如,如图所示,产生空气流的电机组(未图 示)定位在机架1内,位于与设备后部的轮子2相适配处。然而,使电机位于前部或中央的 结构是可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装置兼容的。机架1还包括特别是由主分离室6形成的旋风式分离装置。根据本身公知的旋风 式过滤原理,携带垃圾的空气流以切线方式被引导到分离室6内。携带垃圾的空气流借助于吸入管3被传送直到分离室6。通常,吸入管3包括挠性 管,该挠性管的第一端部与在长度上可调整的刚性管(未图示)连接。刚性管包括吸入头 或吸嘴(未图示)。挠性管的另一端部3与吸尘器连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特征之一,挠性管3在其端部包括与旋风式分离装置6连接的 连接装置5。该连接装置5确保吸入管3的固定,以使携带垃圾的空气流以切线方式被直接 引导到旋风式分离装置的分离室6内。吸入管3的端部的固定例如是在吸尘器的侧面和在分离室6的上部内进行。在该结构中,从吸入管3出来并进入到分离室6内的气流的轴线大致垂直于吸尘器的纵向平面。 然而其它的固定配置在所有情况下也是可以预计到的,吸入管3的固定点不必位于该轴线 中或者吸尘器的纵向平面内。连接装置5还确保在吸入管3和分离室6之间的连接密封性,并且是可以取下或 拆下的,即,用户可以随意地将吸入管3与吸尘器连接和分开。现在将参照图2A和图2B更详细地描述连接装置5。为了简化图2A和图2B的阅 读,仅图示出机架1和连接装置5。机架1包括侧部12,该侧部12允许吸尘器的不同构件 (未图示)的组装。机架1包括空腔或沟槽14,用于收纳旋风式装置的分离室。空腔14包 括凹口 15,该凹口 15与分离室的互补部分一起形成携带垃圾的空气流的进入管15。该管 15的形状和定向允许将空气流沿着切线方向引导到分离室内。连接装置5包括例如采用注塑实现的接头50。接头50具有入口 51和出口 52。入 口 51和出口 52例如是柱形。入口 51适合用于确保挠性管(未图示)的端部的固定。入 口 51的内径大于挠性管的外径,以使挠性管能够用力被嵌入到套筒50内。挠性管的固定 可以由位于挠性管的端部的销或夹(未图示)补足,该销或夹接合到在接头50上的入口 51 的附近设置的缝隙55内。挠性管的固定可以借助于安装在接头50的入口 51的密封圈来 实现。出口 52的形状适合用于与分离室的外表面接触。在分离室是柱形的情况下,出口 52例如具有斜断面形状。在接头50和分离室之间的组装密封性由接合部(未图示)来确 保。该接合部(joint)通过嵌合在凹槽54内或者通过粘合或所有其他合适手段固定在出 口 52的边缘。出口 52的外径例如稍小于形成在机架1内的管15。因此,在组装时,接头50的 一部分滑动到管15内。这允许改善在吸入管和分离室之间的连接密封性,同时还限制接头 50的运动。出口 52还包括位于吸尘器的机架1上的固定装置53。根据所示的变型例,该固 定装置包括导轨53,该导轨53突出到接头50的外部。导轨53的方向平行于出口 52的轴 线。导轨53的截面形状是大致U形。导轨53的长度被设置用于使导轨53超过接头50的 出口 52的端部,以便于接头50的定位。机架1包括与接头50的导轨53形状互补的槽沟13。根据所示的实施变型例,槽 沟13的截面形状是C形,以使导轨53在槽沟13内的可能的唯一运动是沿着凹槽13的纵 向轴线平移。槽沟13是在机架1的管15的入口实现的。当吸入管与分离室连接时,导轨 53首先被引导到槽沟13内。然后导轨13在槽沟13内滑动直到接头的出口 52与分离室接 触。接头例如包括位于机架上的锁定/解锁装置。该本身公知的装置包括闩锁,该闩 锁可以接合到在槽沟中设置的口 18内。闩锁的解开是利用按钮57来进行。在实施变型例中,接头50包括从外部周边突出的接触片56。机架1包括凹口 19, 当吸入管与吸尘器连接时,该凹口 19位于接触片56的对面。接触片56确保接头50在其 定位于机架内时的引导。接头50还形成弯头,该弯头的角度是根据接头50在机架上的固定点的位置来决 定的。如上所述,吸入管还用于吸尘器的牵引。吸入管直接与分离室的连接引起牵引点的位移,于是该牵引点不再位于吸尘器的轴线中。由接头50形成的弯头允许通过使挠性管朝 向组装装置7来部分地校正该位移,该组装装置7的功能是使吸入管3的固定点大致重新 定位在吸尘器的位移轴线中。根据图1所示的实施变型例,组装装置7定位在吸尘器的前部和下部,并且接头50 的连接是在吸尘器的侧面。由接头形成的弯头的角度是在85°至95°之间,以使接头的入 口 51的轴线大致平行于吸尘器的纵向平面。组装装置7被设置用于恢复在借助于吸入管牵引吸尘器时产生的力并使牵引点 重新定位在吸尘器的轴线中。因此,连接装置5很少受到或不受到牵弓I力,这允许一方面减 轻连接装置5的结构,另一方面确保在吸入管3和分离室6之间的连接的最佳密封性。如图3A和图3B所示,组装装置7包括例如由塑料实现的套筒70。套筒70是柱 形,以便紧围挠性管(未图示)。套筒70例如是由利用螺钉或通过粘合组装起来的两部分 73、74来实现的。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套筒70固定在吸尘器的机架的下部11在该吸尘器的 纵向平面附近。套筒70的固定点主要取决于吸尘器的结构并特别是分离室的位置。固定 在机架的下部11上允许释放在吸尘器的前面的空间,以便于例如由用户操作分离室。套筒70形成弯头,以使套筒70的出口 77的轴线大致平行于吸尘器的位移方向。 这样使挠性管大致重新定位在吸尘器的轴线中。套筒70的入口轴线的定向取决于连接接 头5在吸尘器上的位置。当吸尘器在使用过程中,弯头的角度例如是在85°至95°之间并 且套筒的纵向平面大致平行于地面。根据所示的实施变型例,套筒70的出口 77的轴线还平行于地面。然而,能考虑其 他定向。因此,套筒70的出口 77的轴线可以朝上倾斜,以便于吸尘器的位移。套筒70借助于钩75被组装在机架的下部11。钩75形成在板71上,该板1径向 地在套筒70的外部延伸。在组装时,板71被引导到形成在机架的下部11中的缝隙16内 直到该钩75接合在缝隙16的边缘。板71包括挡块76,该挡块76抵靠在机架上,用于对钩75引导入缝隙16内进行限 制。因此,当钩75接合在缝隙16内时,板71被锁定在机架上。钩75优选地包括解锁装置,以便将板71从缝隙16中取出。为此,使钩75与挠性 或弹性薄片72成为整体。当操作挠性薄片72时,可以将钩75与缝隙16脱开,并可以将板 71从缝隙16取出。缝隙16相对于位于机架的下部11之下的多向轮定位在吸尘器的纵向平面的附 近,例如在沟槽17的附近。缝隙16还可以定位在与连接接头50的固定点的相同侧。该具 体位置由于挠性管的固有曲率而允许容易地移动并操作吸尘器。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吸入管的固定装置允许通过特别是消除在吸入管和分离 室之间的内部连接管来简化吸尘器的内部结构。因此,吸尘器可以更轻且占地更少。另外,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装置允许减少针对使吸入管与吸尘器连接的接头的机械应力。还简化了 接头的结构。挠性管直接连接到分离室允许减少由内部连接件的定位引起的充气损失。最后,与组装套筒7不同的连接接头5的定位允许使挠性管的安装更容易适合于 吸尘器的结构,而不会降低吸尘器的可操作性。吸入管的可全部拆下允许使布置更容易并 使吸尘器的清洗作业更便利。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作为实施例所述和所示的实施方式,而是也包含所有技术等同物以及组合物。
用于垃圾回收设备的吸入管的固定装置制作方法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
下载专利文献

下载专利
同类推荐
-
埃里克·普弗罗, 赛里·拉涅尔埃里克·普弗罗, 赛里·拉涅尔埃里克·普弗罗, 赛里·拉涅尔安德鲁·约翰·伊德, 丹尼尔·彼德森·戈弗雷安德鲁·约翰·伊德, 丹尼尔·彼德森·戈弗雷安德鲁·约翰·伊德, 丹尼尔·彼德森·戈弗雷
您可能感兴趣的专利
-
安德鲁·约翰·伊德, 丹尼尔·彼德森·戈弗雷安德鲁·约翰·伊德, 丹尼尔·彼德森·戈弗雷李安平, 杨宏宜李安平, 杨宏宜李安平, 杨宏宜李安平, 杨宏宜A·I·雪利, S·-C·黄
专利相关信息
-
A·I·雪利, S·-C·黄A·I·雪利, S·-C·黄王安琪朴淳五朴淳五宋文超陶国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