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小儿麻醉针的制作方法硬脊膜外麻醉的麻醉针主要供对人体硬脊膜外进行穿刺、插入持续麻醉导管、注射药物等使用。腰椎麻醉针主要对人体腰椎骨进行穿刺、注射药物或抽取脑脊液等使用。目前,常用的小儿硬脊膜外麻醉的麻醉针和腰椎麻醉针与成人用的麻醉针类似(见图1),包括针管4、针座2、衬芯3、衬芯座1、保护套5,其中衬芯3固定在衬芯座1前端中心,针座2前端与针管4后端固定连接,衬芯3可移动地插入针座2及针管4的内腔,衬芯座1插置在针座2后端,保护套5则套装在针管4上。在使用该麻醉针时,将内腔有衬芯3的针管4扎入体内,然后将衬芯座1连同衬芯3拔出,再在针座2尾端接上注射器,将麻醉药液通过针管4注入人体内。但是该结构的麻醉针却不太适宜在小儿身上使用,原因是当针管4刺入人体后,还有一大截硬性针管4裸露在体外,医护人员在注射药物或抽取脑脊液时又要持续一定的时间,使儿童更加害怕,不肯轻易合作,这样会因小儿的挣扎而使露在体外的针管4一起晃动,导致刺入体内的针管4位置移动,使医护人员无从下手,从而引起注射药物或抽取脑脊液失败。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既适于儿童使用的又方便医护人员操作的一次性使用麻醉针。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由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一种小儿麻醉针,包括一针管、一针座、一衬芯、一将衬芯安装在其一端上的衬芯座及一针管可插入其中的安全防护套,衬芯座插置在针座后端,还包括一设在针管与针座之间的导管和一固定在该导管前端部的抵靠架,其中所述导管为一软管,其前端与针管尾端固定连接,后端与针座前端固定连接,所述衬芯从针座后端可移动地插入针座、导管及针管的内腔中;所述抵靠架是由一筒形的套部和一位于套部前端的凸出的止挡部构成的。上述的小儿麻醉针,其中,所述抵靠架的套部为圆筒形的,所述抵靠架的止挡部为至少两个与套部轴线垂直向上的抵靠板。上述的小儿麻醉针,其中,所述止挡部的抵靠板为叶瓣形。上述的小儿麻醉针,其中,止挡部的抵靠板上均布设有若干透气孔。上述的小儿麻醉针,其中,在所述抵靠架的套部与抵靠板连接处还间隔地设有若干加强筋。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带有软性导管和抵靠架的麻醉针,使医护人员在进行麻醉穿刺和注射药物时,当针管刺入人体后,由于露在体外的是软性导管,减小了小孩的害怕程度;再可利用抵靠架将刺入体内的针管固定住位置,任凭小孩怎样挣扎也不会引起刺入体内的针管一起晃动,从而增加了医护人员的注射成功率。本实用新型使用方便、安全可靠,一次性使用。
图1是现有技术的麻醉针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麻醉针结构示意图。
请参阅图2,本实用新型的小儿麻醉针,包括一安全防护套5、一针管4、一衬芯3、一针座2、一衬芯座1、一导管6和一抵靠架7。安全防护套5套置在针管4上,衬芯3一端浇注在的衬芯座1前端的中心部位,衬芯座1插置在针座2后端,将针座2的内腔封堵住,导管6设在针管4与针座2之间,抵靠架7固定在导管6前端部。
导管6为一软管,其前端内壁涂有粘胶使针管4尾端插入后能固定住,后端插在涂有粘胶的针座2前端;衬芯3从针座2后端可移动地插入针座2、导管6及针管4的内腔中。
抵靠架7是由一筒形的套部71和一位于套部71前端的凸出的止挡部构成的,抵靠架7的套部71内腔壁上涂有粘胶使导管6前端部插入后能固定住。
在较佳的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抵靠架7的套部71为圆筒形的,止挡部设置成两个与套部71轴线垂直向上的抵靠板72,抵靠板72为叶瓣形,其上均布设有若干透气孔73;为了加强抵靠板72与套部71壁面的连接强度,在抵靠架7的套部71与抵靠板72结合处还间隔设有三根向后延伸且贴附于套部71壁面的加强筋74。
在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小儿麻醉针时,先把安全防护套取下,将针管段全部刺入人体内,此时抵靠架7位于与人体接触部位,医护人员可将两手指按住抵靠架7上的抵靠板72,使抵靠板72抵靠在人体上,加上抵靠架7后端连接的软性导管6,这样即使小孩再怎样挣扎也不会使体内的针管4一起晃动,从而保证刺入体内的针管4位置不会移动,然后将衬芯座1从针座2尾端向后拔出,即也将衬芯3从针座2、导管6及针管4的内腔抽出,使针座2、导管6及针管4的内腔腾空,再在针座2尾端接上注射器便可放心进行持续一段时间的药物注射或抽取脑脊液。
小儿麻醉针制作方法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
下载专利文献

下载专利
同类推荐
-
宋婷婷, 王寿世宋婷婷, 王寿世张厚山, 徐敬民张厚山, 徐敬民张厚山, 徐敬民张湘君, 李文政
您可能感兴趣的专利
-
焦金莲焦金莲焦金莲焦金莲张谦, 李军生
专利相关信息
-
张谦, 李军生张谦, 李军生张谦, 李军生张谦, 李军生张谦, 李军生张谦, 李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