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鸽—汇聚行业精英
  • 联系客服
  • 帮助中心
  • 投诉举报
  • 关注微信
400-006-1351
您的问题早鸽都有答案
3000+专业顾问
搜索
咨询

止鼾器制作方法

  • 专利名称
    止鼾器制作方法
  • 发明者
    陈宝鑑
  • 公开日
    2012年8月1日
  • 申请日期
    2011年3月3日
  • 优先权日
    2011年1月27日
  • 申请人
    陈宝鑑
  • 文档编号
    A61F5/56GK102614041SQ20111005708
  • 关键字
  • 权利要求
    1.一种止鼾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上牙套,至少由第一咬合部与第一内、外挡墙所构成,该第一外挡墙的高度介于5至10毫米之间,该第一内挡墙的高度小于该第一外挡墙的高度; 下牙套,至少由第二咬合部与第二内、外挡墙所构成,该第二内挡墙的高度介于6至10毫米之间,该第二外挡墙的高度小于该第二内挡墙的高度,该第一、第二外挡墙具有介于5至9毫米之间的距离;以及 连接件,连接该上牙套与下牙套,并间隔该第一、第二咬合部的咬合面,各该咬合面的间隔距离由该些咬合部的中间部位朝两端侧渐减,该连接件具有位于该些咬合面之间的开口 ;其中, 该上、下牙套与连接件由弹性材料一体制成;该第一、第二咬合部咬合面中间部位具有介于12至20毫米的间隔距离;以及该第一、第二咬合部咬合面的两端侧具有介于4至8毫米的间隔距离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止鼾器,其特征在于,该上、下牙套相对于该开口的两端侧具有缺口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止鼾器,其特征在于,该上、下牙套与连接件由橡胶、树脂或塑胶制成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止鼾器,其特征在于,该开口的形状为矩形、椭圆形或圆形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止鼾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第二咬合部的咬合面具有8至15度的倾角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止鼾器,其特征在于,各该挡墙的高度由各该咬合部的中间部位朝两端侧渐减7.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止鼾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撑肋,设于该开口的周壁8.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止鼾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外挡墙或第二内挡墙的中间部位设有凹陷部9.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止鼾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第二咬合部咬合面中间部位的间隔距离介于13至17毫米之间;以及该第一、第二咬合部咬合面两端侧的间隔距离介于5至7毫米之间10.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止鼾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内挡墙的高度介于2至5毫米之间,该第二外挡墙的高度介于5至8毫米之间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有关于一种止鼾器,尤其有关于一种供口腔内部上颚及下颚牙齿的咬合的止鼾器
  • 背景技术
  •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为藉由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发明之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之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之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发明也可以藉由其他不同的具体实例加以施行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不悖离本发明之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与变更请参阅图4至图6,图4为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之止鼾器的结构图,图5为使用者配戴图4之止鼾器的外观图,图6为配戴图4之止鼾器时人体喉咙的结构图本实施例之止鼾器3,以供口腔内部上颚15及下颚13牙齿151、131的咬合定位该止鼾器3包括有上牙套31、下牙套32及连接件33该上、下牙套31、32与连接件33由例如为橡胶、树脂或塑胶的弹性材料所制成,因而在使用者咬合该止鼾器3后,该上、下牙套31、32可受咬合力而变形,以减少该止鼾器3与牙齿间的间隙而提高配戴舒适度,因此无需因应使用者齿形而量身订做齿模,以减少制造程序,进而可批量生产,而大幅降低该止鼾器3的制造成本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专利名称:止鼾器的制作方法睡眠时打鼾的原因多种,例如呼吸通道受阻、年纪大、肥胖等,而主要的打鼾原因,请参阅图1,当呼吸通道11因为软颚、舌根等喉部软组织12的部分受重力牵引下沉而变窄时,吸进的空气就必须强行通过狭窄的地方,此时空气的阻力当然变大,于是呼吸通道11变窄部分的黏膜或分泌物就会产生振动,或者产生摩擦的声音,这种振动声、摩擦声就是打鼻干。医学界对于睡眠时打鼾的情况,亟欲寻找解决之道,例如藉由止鼾器而往前移动下颚即为常见的方法,请参阅图2,为透过套设于牙齿14上的止鼾器2,用以将嘴巴撑开一定角度而往前移动下颚13,以带动软颚、舌根等喉部软组织12往前移动,以防止喉部软组织12的部分往呼吸通道11下沉,以确保呼吸通道11的通畅,而有效防止打鼾。现有技术中的止鼾器2为图3所呈现,如图所示,该止鼾器2包括由硬质材料所制成的上、下牙套21、22,所述牙套21、22需依使用者的齿形设置凹陷部212、222,以减少止鼾器2与牙齿14间的间隙,并于左、右两侧设置黏合垫23,以使间隔特定距离的上、下牙套21、22连接成为一体,以供使用者的咬合。另,上牙套21具有由金属材质制成的定位柱211,用来抵靠使用者的牙龈起到定位的作用。当时,由于上述的凹陷部212、222的设置需要透过制做因应使用者齿形的齿模而量身订做,才能有效减少止鼾器2与牙齿14间的间隙,且需藉由黏合垫23才能连接上、下牙套21、22,而形成止鼾器2,如此将造成止鼾器2的制造成本居高不下,而为止鼾器2无法普及使用的原因之一。此外,为美观考量,上述的定位柱211通常会选用被纤细化的不锈钢金属线,因而定位柱211的抵靠会造成牙龈的局部区域受压,而使配戴止鼾器2的使用者会有不适的感觉,更严重者还会有牙龈发炎的情况产生。因此,如何提供一种止鼾器,以节约制造成本,并提升配戴舒适度,遂为医界技术领域中所亟欲解决之课题。
本发明之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止鼾器,以节约制造成本,并提升配戴舒适度。基于上述及其他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止鼾器,包括上牙套,至少由第一咬合部与第一内、外挡墙所构成,该第一外挡墙的高度介于5至10毫米之间,该第一内挡墙的高度小于该第一外挡墙的高度;下牙套,至少由第二咬合部与第二内、外挡墙所构成,该第二内挡墙的高度介于6至10毫米之间,该第二外挡墙的高度小于该第二内挡墙的高度,该第一、第二外挡墙具有介于5至9毫米之间的距离;以及连接件,连接该上牙套与下牙套,并间隔该第一、第二咬合部的咬合面,各该咬合面的间隔距离由该些咬合部的中间部位朝两端侧渐减,该连接件具有位于该些咬合面之间的开口 ;其中,该上、下牙套与连接件由弹性材料一体制成;该第一、第二咬合部咬合面中间部位具有介于12至20毫米的间隔距离;以及该第一、第二咬合部咬合面的两端侧具有介于4至8毫米的间隔距离。另外,该上、下牙套相对于该开口的两端侧可具有缺口。该上、下牙套与连接件可由橡胶、树脂或塑胶所制成。该开口的形状可为矩形、椭圆形或圆形。该第一、第二咬合部的咬合面可具有8至15度的倾角。该第一、第二内挡墙的高度可由该些咬合部的中间部位朝两端侧渐减。再者,该止鼾器还可以包括设于该开口周壁上的支撑肋。该第一外挡墙或第二内挡墙的中间部位设有凹陷部。该第一、第二咬合部咬合面中间部位的间隔距离可介于13至17毫米之间。该第一、第二咬合部咬合面两端侧的间隔距离可介于5至7毫米之间。该第一内挡墙的高度可介于2至5毫米之间,该第二外挡墙的高度可介于5至8毫米之间。 综上所述,本发明之止鼾器,具有上牙套、下牙套以及连接件,该上、下牙套具有挡墙和咬合部以定位上、下颚牙齿,使下颚向前伸展,而防止部分喉部软组织往呼吸通道下沉,而使呼吸通道内的空气阻力不会变大,进而有效防止打鼾。该止鼾器由弹性材料一体制成,因而可省去连接该上、下牙套的制程,且在经咬合后可弹性变形,而无需因应使用者齿形制做齿模,所以可大幅降低制造成本,且可提高配戴舒适度。图I为打鼾时人体喉咙的结构图。图2为配戴止鼾器时人体喉咙的结构图。图3为现有的止鼾器的结构图。图4为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之止鼻干器的结构图。图5为使用者配戴图4之止鼾器的外观图。图6为配戴图4之止鼾器时人体喉咙的结构图。
此外,因该上、下牙套31、32与连接件33为一体制成,所以该止鼾器3的制做可省去连接该上、下牙套31、32的制程,因而也能降低该止鼾器3的制造成本。
该上牙套31由第一咬合部313与第一内、外挡墙312、311所构成。如图所示,该些挡墙312、311为片状结构,具有相应于上颚15齿列形状的断面(例如为U字形),因而可对上颚15牙齿151平均施力,以提高配戴舒适度。该第一咬合部313具有咬合面,以供上颚15牙齿151的咬合(请参阅图5及图6)。该第一外挡墙311的高度大于或等于上颚15门齿齿冠的1/2高度,藉以提供足够的面积抵靠上颚15牙齿151的外齿面,用以朝口腔内部的方向推抵上颚15的牙齿151。一般而言,上颚15门齿齿冠的高度大约介于8至9毫米之间,因此该第一外挡墙311的高度大致介于5至10毫米之间,较佳地,介于7至9毫米之间。该第一内挡墙312的高度小于该第一外挡墙311的高度(例如小于上颚15门齿齿冠的1/2高度),以提供足够的面积抵靠上颚门齿的内齿面,用以与该第一外挡墙311配合而避免上颚15牙齿151离开与该第一咬合部313的咬合。该第一内挡墙312的高度大致介于2至5毫米之间,较佳地,介于3至4. 5毫米之间。应说明的是,于本说明书中所述之门齿即为惯称的门牙或前齿。于本实施例中,该第一内、外挡墙312、311朝上颚15牙龈的方向延伸,以确保能有效抵靠上颚15牙齿151的齿面,而将该上牙套31套设于上颚15牙齿151上,该第一内、夕卜挡墙312、311的间隔距离依上颚15齿列厚度而决定,以令该上牙套31能套设于上颚15牙齿151上。此外,该第一外挡墙311的中间部位可设置一供识别及方便配戴的凹陷部3111,以辅助使用者正确使用该止鼾器3。如图6所示,该第一外挡墙311可依上颚15齿形由上而下逐渐加大其厚度,以增加该第一外挡墙311的结构强度。该下牙套32由第二咬合部323与第二内、外挡墙322、321所构成。如图所示,该些挡墙322、321为片状结构,具有相应于下颚13齿列形状的断面(例如为U字形)。该第二咬合部323具有咬合面,以供下颚13牙齿131的咬合(请参阅图5及图6)。该第二内挡墙322的高度大于或等于下颚13门齿齿冠的1/2高度,藉以提供足够的面积抵靠下颚13门齿的内齿面,以使在仰卧时,朝口腔外部的方向推抵下颚13门齿,而以上颚15为定点将下颚13向前伸展,即往前移动下颚13,以带动喉部软组织12往前移动,而防止喉部软组织12的部分往呼吸通道11下沉,以保持呼吸通道11的通畅(即不会变窄),而使呼吸通道11内的空气阻力不会变大,进而减少呼吸通道11的黏膜或分泌物产生振动,或者产生摩擦的声音,所以本发明之止鼾器3能有效防止打鼾。于本实施例中,该第二内挡墙322的高度大致介于6至10毫米之间,较佳地,介于7至9毫米之间。该第二外挡墙321的高度小于该第二内挡墙322的高度(例如小于下颚13门齿齿冠的1/2高度),以提供足够的面积抵靠下颚13门齿的外齿面,用以与该第二内挡墙322配合而避免下颚13牙齿131离开与该第二咬合部323的咬合。该第二外挡墙321的高度介于5至8毫米之间,较佳地,介于6至7毫米之间。该第二内、外挡墙322、321朝下颚13齿龈的方向延伸,用以确保能有效抵靠下颚13牙齿131的齿面,而将该下牙套32套设于下颚13的牙齿131上,该第二内、外挡墙321、322的间隔距离依下颚13齿列厚度而决定,用以令该下牙套32能套设于下颚13牙齿131上。如图6所示,该第二内挡墙321可依人体下颚13的齿形由上而下逐渐加大其厚度,用以增加该第二内挡墙321的结构强度,及该止鼾器3的配戴舒适度。
该连接件33连接该上、下牙套31、32,用以令该第一、第二外挡墙311、321的牙齿接触面间隔距离Dl为上、下颚15、13门齿齿冠厚度的I. 5至2. 5倍,一般而言,上、下颚15、13门齿齿冠厚度大约介于3至4毫米之间,因此该第一、第二外挡墙311、321的间隔距离介于5至9毫米之间,较佳地,介于5. 5至7. 5毫米之间。该连接件33间隔该第一、第二咬合部313、323的咬合面,各该咬合面的间隔距离由该些咬合部313、323的中间部位朝两端侧渐减以使该第一、第二咬合部313、323的咬合面具有约略8至15度(较佳地,9至13度)的倾角9,藉以将上、下颚15、13撑开一定角度而往前推动下颚13,用以防止喉部软组织12的部分往下沉,以确保呼吸通道11的通畅,而有效防止打鼾。换言之,本发明之止鼾器3藉由上、下牙套31、32定位上、下颚牙齿151、131,使下颚13向前伸展,进而避免下颚13的后缩,因而不会有 因气管受到压迫而缩小呼吸通道11的情事发生。该第一、第二咬合部313、323咬合面中间部位的间隔距离D2为上、下颚15、13门齿齿冠高度的I. 5至2倍,一般而言,上颚15门齿齿冠的高度大约介于8至9毫米之间,因此该第一、第二咬合部313、323咬合面中间部位的间隔距离大致介于12至20毫米,较佳地,介于13至17毫米之间。于本实施例中,该第一、第二咬合部313、323咬合面两端侧的间隔距离介于4至8毫米之间,较佳地,介于5至7毫米之间。该连接件33还提供一位于该上、下牙套31、32之间的开口 331,以供气体进出口腔的呼吸通道,即使睡眠中的使用者呼吸顺畅。于本实施例中,该开口 331的形状为矩形,但依使用者的呼吸情况,仍可将该开口331的形状设计为椭圆形或圆形等。该止鼾器3还包括支撑肋34,该支撑肋34设于该开口331的周壁上,以提高该止鼾器3的结构强度。于本实施例中,该上、下牙套31、32之内、外挡墙312、311、322、321分别抵靠上、下颚15、13牙齿151、131的内、外齿面,藉以使牙齿151、131平均受力,用以可有效解决习知之止鼾器对牙齿的局部区域施压的问题,而使配戴该止鼾器3的使用者不会产生不适的感觉。较佳地,该上牙套31之第一咬合部313与第一内、外挡墙312、311延伸至对应上颚15白齿的位置,而该下牙套32之第二咬合部323与第二内、外挡墙322、321延伸至对应下颚13白齿的位置,用以确保该第一、第二咬合部313、323有足够的咬合面积,及该第一内、外挡墙312、311与第二内、外挡墙322、321有足够的抵靠面积,而将该上、下牙套31、32套设于上、下颚15、13牙齿151、131上。第二内挡墙322的中间部位可设有供识别及方便配戴的凹陷部。如图4所示,该上、下牙套31、32相对于该开口 331的两端侧分别具有缺口 314、324,以分别穿过上、下颚15、13牙齿151、131,而方便使用者装戴该止鼾器3。该第一、第二内挡墙312、322于相对该开口 331 —端的高度分别依上、下颚15、13的形状而渐减,以避免挤压上、下颚15、13,而更佳提升该止鼾器3配戴的舒适度。综上所述,本发明之止鼾器,以供口腔内部上、下颚牙齿的咬合,具有上牙套、下牙套以及连接件,该上、下牙套具有挡墙和咬合部以定位上、下颚牙齿,使下颚向前伸展,而防止喉部软组织的部分往呼吸通道下沉,因而气管不会受到压迫而缩小呼吸通道,使呼吸通道内的空气阻力不会变大,进而减少呼吸通道的黏膜或分泌物产生振动,或者产生摩擦的声音,所以本发明之止鼾器能有效防止打鼾。
另外,该上、下牙套与连接件由弹性材料而一体制成,因此该止鼾器的制做可省去连接该上、下牙套的制程,且在经咬合后可弹性变形,以有效减少止鼾器与牙齿间的间隙,因而无需因应使用者齿形制做齿模,因而可减少制程,并具有通用性且可批量生产,以大幅降低制造成本。再者,该上、下牙套的挡墙分别抵靠上颚、下颚牙齿,据以提供足够的抵靠面积,用以有效避免牙龈的局部区域受压,使得使用者不会产生不适的感觉。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发明之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任何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员均可在不违背本发明之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与改变。因此,本发明之权利保护范围,应如权利要求所列。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1呼吸通道12 舌根13 下颚131 牙齿14 牙齿15 上颚151 牙齿2止鼾器21上牙套211定位柱212凹陷部22下牙套222凹陷部23黏合垫3止鼻干器31上牙套311第一外挡墙3111 凹陷部312第一内挡墙313第一咬合部32下牙套321第二外挡墙322第二内挡墙323第二咬合部324 缺口33连接件331 开口34支撑肋


一种止鼾器,供口腔内部上、下颚牙齿的咬合,具有上牙套、下牙套以及连接件,该上、下牙套具有挡墙和咬合部,以定位上、下颚牙齿,并使牙齿平均受力,使下颚向前伸展,而防止喉部软组织的部分往呼吸通道下沉而缩小呼吸通道,使呼吸通道内的空气阻力不会变大,进而减少呼吸通道的黏膜或分泌物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是以有效防止打鼾。该止鼾器由弹性材料一体制成,所以可省去连接该上、下牙套的制程,且在经咬合后可弹性变形,因而无需因应使用者齿形制做齿模,可大幅降低制造成本,且可提高配戴舒适度。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

下载专利文献

下载专利

同类推荐

您可能感兴趣的专利

专利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