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墙版的钢筋结构及其工法 [0002]消费大众对于住家建物都有耐震安全的需求。然而,住家建物的耐震强度主要是由钢筋混凝土墙版与柱梁的钢筋结构所决定,但是钢筋结构会被混凝土所覆盖,所以非常难检验其耐震强度,往往消费者没办法在建筑工地看到建物的钢筋结构施工过程,也只能选择信赖建筑工人的施工质量。由此可知,传统上,消费者很难确保其所住的建物的安全耐震质量。 [0003]有鉴于目前的钢筋工班素质参差不齐且年纪普遍偏长,若以传统工法施作其施工质量堪虑,已无法达到现今高层建筑对于更高的钢筋结构质量的需求。故,如能在钢筋结构设计及钢筋加工阶段事先考虑钢筋结构的强化,钢筋结构的绑扎定位化与简单化,使得绑扎的钢筋工班能迅速精准地完成钢筋结构设计者的设计要求。 [0004]因此,目前亟需要的是一种钢筋结构与相关工法,其能够让建物结构安全耐震质量从设计延续到工地,让钢筋结构设计端从钢筋材料加工端一直到钢筋结构的施工一并与规划阶段都事先考虑,更能确保工地现场施工的每个细节与细部,让消费大众对于建物质量更放心。
[0005]本发明实施例的态样针对钢筋混凝土墙版的钢筋结构以及用在柱梁的延伸钢筋结构,让使用此钢筋结构的建物的耐震强度更佳化、质量更确保、且施工更迅速。
[0006]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钢筋混凝土墙版的钢筋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有经弯折围绕形成大致上封闭区域的至少一条钢筋。
[0007]优选地,大致上封闭区域由经弯折的多个钢筋部所围绕形成,且多个钢筋部用在绑固与所述钢筋结构不同方向上的其它钢筋。
[0008]优选地,大致上封闭区域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大致上封闭区域约略等距相间隔形成。
[0009]优选地,至少一条钢筋的数量为多条时,多条钢筋上下交错绑固以形成钢筋结构。
[0010]优选地,钢筋结构为大致上直线形状、大致上「Π」形状、大致上直角形状、大致上「T」形状或一弯角形状。
[0011]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间隔型钢筋结构,用在绑固在两条平行钢筋之间,间隔型钢筋结构的特征在于以一条围绕形成大致上封闭区域的钢筋所组成。
[0012]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用在柱梁的延伸钢筋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具有经弯折的至少两个长边钢筋部以及一短边钢筋部的一条钢筋,其中至少两个长边钢筋部的一端与短边钢筋部相连接,而至少两个长边钢筋部的另一端与柱梁相绑固,而至少两个长边钢筋部用在绑固其它横向钢筋。
[0013]优选地,此钢筋更经弯折而有围绕形成大致上封闭区域。
[0014]优选地,本发明的延伸钢筋结构还包含至少一间隔型钢筋结构,间隔型钢筋结构与两个长边钢筋部相绑固。
[0015]优选地,大致上封闭区域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大致上封闭区域约略等距相间隔形成。
[0016]本发明的再一实施例提供一种钢筋混凝土墙版的转角型钢筋结构,其包含第一「U」型钢筋以及第二「U」型钢筋,每一第一「U」型钢筋以及第二「U」型钢筋包含两个长边钢筋部以及一短边钢筋部,其中第一「U」型钢筋的短边钢筋部绑固第二「U」型钢筋的长边钢筋部,而第二「U」型钢筋的短边钢筋部绑固第一「U」型钢筋的长边钢筋部。
[0017]本发明的转角型钢筋结构,还包含第三「U」型钢筋,第三「U」型钢筋的长边钢筋部与第二「U」型钢筋的长边钢筋部相绑固。
[0018]优选地,第一「U」型钢筋或第二「U」型钢筋钢筋还包含经弯折而有围绕形成大致上封闭区域。
[0019]本发明的再一实施例提供一种钢筋混凝土墙版的钢筋结构工法,包含下列步骤:在混凝土楼版面上垂直设置多个预留钢筋;将多个钢筋结构套设在多个预留钢筋内,其中每一钢筋结构包含有经弯折围绕形成大致上封闭区域的至少一条钢筋;分别将多条纵向钢筋放置在多个钢筋结构内;将位在多个钢筋结构的两端部的多条纵向钢筋与多个预留钢筋绑扎固定;依序将多个钢筋结构固定绑扎在位在两端部的多条纵向钢筋,其中多个钢筋结构相间隔一预设距离;将其它纵向钢筋与多个钢筋结构固定绑扎。
[0020]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耐震强度更佳化、质量更确保、施工更迅速、建物的安全看得见。
[0021]本发明的上述及其它特征及优势将由参照附图详细说明其例示性实施例而变得更显而易知,其中:
[0022]图1A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钢筋结构的示意图;
[0023]图1B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钢筋结构的立体透视图;
[0024]图1C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钢筋结构的组装立体透视图;
[0025]图2A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钢筋结构的示意图;
[0026]图2B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钢筋结构的立体透视图;
[0027]图2C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钢筋结构的组装立体透视图;
[0028]图3A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钢筋结构的示意图;
[0029]图3B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钢筋结构的立体透视图;
[0030]图3C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钢筋结构的组装立体透视图;
[0031]图4A为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钢筋结构的示意图;
[0032]图4B为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钢筋结构的立体透视图;
[0033]图4C为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钢筋结构的组装立体透视图;
[0034]图5A为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钢筋结构的示意图;
[0035]图5B为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钢筋结构的立体透视图;
[0036]图5C为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钢筋结构的组装立体透视图;
[0037]图6A为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钢筋结构的示意图;
[0038]图6B为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钢筋结构的立体透视图;
[0039]图6C为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钢筋结构的组装立体透视图;
[0040]图7A为根据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钢筋结构的示意图;
[0041]图7B为根据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钢筋结构的立体透视图;
[0042]图7C为根据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钢筋结构的组装立体透视图;以及
[0043]图8A至图8F为根据本发明钢筋混凝土墙版的钢筋结构工法的流程示意图。
[0044]附图标记说明
[0045]11、12、13、131、132、142、143、152、153、64、71、711:钢筋;14、141、15、151、16、51、82:钢筋结构;20、21、22、23、24、25、26、27、28、29、52:大致上封闭区域;53:平行钢筋;61、
62,63:「U」型钢筋;70:柱梁;72:短边钢筋部;73:长边钢筋部;80:混凝土楼版面;81:预留钢筋;83:纵向钢筋;84:绑扎固定处;90:纵向补强钢筋;R1:标不区域。
[0046]在此使用,词汇“与/或”包含一或多个相关条列项目的任何或所有组合。当“至少其一”的叙述前缀在一组件清单前时,修饰整个清单组件而非修饰清单中的个别组件。
[0047]本发明实施例针对钢筋混凝土墙版有较薄厚度以及高长宽比,且同时有较大面积的特性,透过改良钢筋结构以加强钢筋混凝土墙版的水平间隔维持、两端部、中间位置或是转角位置,以有效提升钢筋混凝土墙版,甚至是整体建物的耐震安全性。
[0048]图1A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钢筋混凝土墙版的钢筋结构的示意图。图1B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钢筋结构的立体透视图,而图1C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钢筋结构的组装立体透视图。
[0049]参阅图1A的(i)部份与图1B的(i)部份,本发明的钢筋结构的特征在于包含有经弯折围绕形成大致上封闭区域20的至少一条钢筋11。透过将钢筋11弯折以形成一体成型的钢筋结构,用在钢筋混凝土墙版时可强化其耐震度。请注意,为方便说明与较好理解起见,在图1A的(i)部份绘示的钢筋11的两端部相分隔而有开口,但是实施时,钢筋11的两端部原则上为紧密相重迭,如图1B的标示区域Rl所示,使得提升开口端部的混凝土围束力,强化结构的耐震效果,且避免钢筋分开绑扎造成耐震度下降的产生。再者,在标示区域Rl中钢筋11的两端部上下紧密重迭,但其非未限制,钢筋11的两端部视需要亦可在水平方向或其它方向上紧密重迭。上述的绘图方式适用在以下的所有实施例。
[0050]由于在一建物结构中,钢筋混凝土墙版通常是比较薄的结构或是长宽比较大的结构,因此还需要提升钢筋混凝土墙版的强度,可有效地提升整体建物的施工质量以及耐震安全性。所以,第一实施例的钢筋结构可介于15公分到50公分之间,或者其长宽比可大于
2.5比I的比例,在此条件下,本发明的钢筋结构可以有效地提升钢筋混凝土墙版的强度以及施工质量。
[0051]请续参阅图1A的(ii)部份与图1B的(ii)部份,其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变化型,钢筋12经过弯折后在整体钢筋结构的两侧上分别围绕形成两个大致上封闭区域21与22。大致上封闭区域21与22由经弯折的多个钢筋部所围绕形成,而且多个钢筋部可用在绑固与钢筋结构不同方向上的其它钢筋,例如图1C所示的纵向补强钢筋90,所以大致上封闭区域21与22不仅可透过一体成型的相围绕钢筋部来提高其强度,并且也决定了纵向补强钢筋90绑固的位置。因此,由使用本发明的钢筋结构,施工的工人有一致性的绑固纵向补强钢筋90的位置,不须自行决定,使得安全耐震质量能够从设计延续到工地,工地现场施工的每个细节与细部都能确保,建物的安全质量也能提升。
[0052]请续参阅图1A的(iii)部份与图1B的(iii)部份,其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变化型,钢筋13经过弯折后在整体钢筋结构的中间位置围绕形成大致上封闭区域23,其由经弯折的多个钢筋部所围绕形成,而且钢筋部可控制墙版厚度的横向钢筋绑扎的间距,以维持横向钢筋的平行距离,使能符合结构设计施工图的要求,并提升施工质量。此外,大致上封闭区域23视需要可为多个,如图1A的(V)部份所示,分别维持横向钢筋的水平距离。而且多个大致上封闭区域最佳可约略等距相间隔形成。
[0053]请续参阅图1A的(iv)部份以及图1B的(iv)部份,其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变化型,钢筋131结合钢筋12与钢筋13的弯折特征,在整体钢筋结构的两端与中间位置分别围绕形成大致上封闭区域21、22、23。
[0054]请续参阅图1A的(V)部份,其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变化型,钢筋132经弯折而在整体钢筋结构的两端分别围绕形成大致上封闭区域21、22,并且在中间位置围绕形成多个封闭区域23。其中,多个大致上封闭区域最佳可约略等距相间隔形成。
[0055]图2A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钢筋结构的示意图,图2B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钢筋结构的立体透视图,图2C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钢筋结构的组合立体透视图。
[0056]第二实施例为大致上直角型的钢筋结构14,如图2A的(i)部份与图2B的(i)部分所示,钢筋结构14经弯折后形成一直角造型,且具有围绕形成一个大致上封闭区域24,其分别可用在绑固纵向补强钢筋90。如图2A的(ii)部分与图2B的(ii)部分所示,钢筋结构141经弯折后形成一直角造型,且具有围绕形成两个大致上封闭区域24与25,其分别可用在绑固纵向补强钢筋90,如图2C所示。
[0057]此外,直角造型的钢筋结构除了使用一条钢筋弯折而一体成型之外,亦可用两条钢筋来实现,图2A的(iii)部分即显示第二实施例的此变化型。在图2A的(iii)部分包含两条围绕形成大致上封闭区域的钢筋142与143,然后再上下交错绑固以形成直角造型的钢筋结构。
[0058]图3A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钢筋结构的示意图,图3B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钢筋结构的立体透视图,图3C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钢筋结构的组合立体透视图。
[0059]第三实施例为大致上「T」型的钢筋结构15,如图3A的(i)部份与图3B的(i)部分所示,钢筋结构15经弯折后形成一「T」型形状,且具有围绕形成大致上封闭区域26,其分别可用在绑固纵向钢筋。图3A的(ii)部份与图3B的(ii)部分为第三实施例的变化型,钢筋结构151经弯折后形成一「T」型形状,且具有两个围绕形成大致上封闭区域26与27,其分别可用在绑固纵向补强钢筋90,如图3C所示。
[0060]此外,「T」型钢筋结构除了使用一条钢筋弯折而一体成型之外,亦可用两条钢筋来实现,图3A的(iii)部分即显示第三实施例的此变化型。在图3A的(iii)部分包含两条围绕形成大致上封闭区域的钢筋152与153,然后再上下交错绑固以形成直角造型的钢筋结构。
[0061]图4A为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钢筋结构的示意图,图4B为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钢筋结构的立体透视图,图4C为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钢筋结构的组合立体透视图。
[0062]第四实施例为大致上「Π」型的钢筋结构16。,如图4A的(i)部份与图4B的(i)部分所示,钢筋结构16经弯折后形成一「π J型形状,且具有围绕形成两个大致上封闭区域28与29,其分别可用在绑固纵向补强钢筋90,如图4C所示。
[0063]在第四实施例中,除了在转角处形成大致上封闭区域之外,亦可在钢筋结构的其它区域围绕形成大致上封闭区域,例如图3Α的大致上封闭区域26。
[0064]综上所述,本发明的钢筋混凝土墙版的钢筋结构为大致上直线形状、大致上「Π」形状、大致上直角形状、大致上「Τ」形状、一弯角形状或其它相似的墙版形状,但不以此些实施例为限制,凡符合本发明的一体成型概念的钢筋混凝土墙版的钢筋结构,皆在本发明的范围内。此外,钢筋结构的弯角形状的角度也不受限制。
[0065]图5Α为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钢筋结构的示意图,图5Β为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钢筋结构的立体透视图,图5C为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钢筋结构的组装立体透视图。
[0066]第五实施例的钢筋结构用在间隔型钢筋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一条有围绕形成大致上封闭区域52的钢筋51,如图5Α与图5Β所示。此间隔型钢筋结构可绑固在两条平行钢筋53之间,特别是长度较长的钢筋,以维持两条平行的钢筋的距离,如图5C。此外,此间隔型钢筋结构并不限于使用在两条独立的平行钢筋,在上述实施例的钢筋结构的任两个平行的钢筋部之间也可使用此间隔型钢筋结构,以加强维持两个钢筋部的距离。
[0067]上述实施例的钢筋结构以一条钢筋说明,然而本发明的钢筋结构还包含用多条钢筋相绑固而形成的钢筋结构。
[0068]图6Α为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钢筋结构的示意图。图6Β为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钢筋结构的立体透视图。图6C为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钢筋结构的组装立体透视图。
[0069]第六实施例为钢筋混凝土墙版的转角型钢筋结构,图6Α的(i)部分以及图6B的
(i)部分所示的钢筋结构包含一第一「U」型钢筋61以及一第二「U」型钢筋62,每一第一「U」型钢筋以及第二「U」型钢筋包含两个长边钢筋部以及一短边钢筋部,其中第一「U」型钢筋的短边钢筋部绑固第二「U」型钢筋的长边钢筋部,而第二「U」型钢筋的短边钢筋部绑固第一「U」型钢筋的长边钢筋部。藉此,以形成转角型钢筋结构。
[0070]请续参见图6A的(ii)部分以及图6B的(ii)部分,此钢筋结构包含图1A所示的钢筋11以及经弯折围绕形成两个大致上封闭区域的钢筋64,钢筋11与钢筋64相绑固以形成转角型钢筋结构,而大致上封闭区域可用在绑固纵向补强钢筋90,如图6C所示。
[0071]图7A为根据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钢筋结构的示意图,图7B为根据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钢筋结构的立体透视图,图7C为根据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钢筋结构的组装立体透视图。
[0072]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为适用在柱体或者梁体的钢筋结构,为方便说明起见,以下以“柱梁”进行描述。在图7A的(i)部份以及图7B的(i)部份中,此实施例为用在一柱梁70的延伸钢筋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具有经弯折的至少两个长边钢筋部73以及一短边钢筋部72的一条钢筋71,其中至少两个长边钢筋部73的一端与短边钢筋部72相连接,而至少两个长边钢筋部73的另一端与柱梁70相绑固,而至少两个长边钢筋部用在绑固其它横向钢筋,藉此能够提高距离较长的墙的耐震强度以及施工质量。
[0073]请续参阅图7A的(ii)部份以及图7B的(ii)部份,其绘示第七实施例的变化型,钢筋711可弯折而在中间部份围绕形成至少大致上封闭区域,以形成延伸钢筋结构。此大致上封闭区域可用在绑固纵向补强钢筋90,如图7C所示。
[0074]请参阅图8A至图8F,其绘示根据本发明钢筋混凝土墙版的钢筋结构工法的流程示意图。本发明的钢筋结构工法包含下列步骤。首先,在图8A,依工程设计图将欲施工位置正确放样在混凝土楼版面80上,混凝土楼版面80上垂直设置多个预留钢筋81。接着,图8B,将多个本发明的钢筋结构82套设在预留钢筋81内。在图8C中,将多条纵向钢筋83放置在钢筋结构82内。接着,图8D,将位在钢筋结构82的两端部的纵向钢筋83先与预留钢筋81绑扎固定,使纵向钢筋83能够直立。图中,标示「X」的部分即是纵向钢筋83与预留钢筋81绑扎固定处84,且以较粗直线来表示绑扎固定的两条钢筋。
[0075]在图SE中,接着依照工程设计图的钢筋结构位置,依序由上而下将每一钢筋结构82固定绑扎在位在两端部的纵向钢筋83,亦即先绑扎较高位置的钢筋结构82后再绑扎较低位置的钢筋结构82。在图8F中,依照工程设计图的纵向钢筋位置,依序将其它纵向钢筋83固定绑扎,已完成整体的混凝土墙版的钢筋结构组装。
[0076]虽然本发明已参照其例示性实施例而特别地显示及描述,将为所属【技术领域】具通常知识者所理解的是,在不脱离以下权利要求范围及其等效物所定义的本发明的精神与范畴下可对其进行形式与细节上的各种变更。
钢筋混凝土墙版的钢筋结构及其工法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
下载专利文献

下载专利
同类推荐
-
袁继雄, 陈志远袁继雄, 陈志远袁继雄, 陈志远袁继雄, 陈志远杨雪平杨雪平杨雪平
您可能感兴趣的专利
-
O·米尔盖, R·L·M·戈斯米尼O·米尔盖, R·L·M·戈斯米尼O·米尔盖, R·L·M·戈斯米尼陈发荣, 赵正杨陈发荣, 赵正杨陈发荣, 赵正杨陈发荣, 赵正杨
专利相关信息
-
陈发荣, 赵正杨刘先锋罗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