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鸽—汇聚行业精英
  • 联系客服
  • 帮助中心
  • 投诉举报
  • 关注微信
400-006-1351
您的问题早鸽都有答案
3000+专业顾问
搜索
咨询

鞋子结构制作方法

  • 专利名称
    鞋子结构制作方法
  • 发明者
    张映南
  • 公开日
    2008年10月1日
  • 申请日期
    2007年11月20日
  • 优先权日
    2007年11月20日
  • 申请人
    张映南
  • 文档编号
    A43B9/00GK201123445SQ200720193428
  • 关键字
  • 权利要求
    1.一种鞋子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一鞋底,包含有彼此重叠并结合在一起的一鞋内底及一鞋外底,在靠近该鞋内底的外周缘位置具有数个沿着该鞋内底的周缘排列的穿孔;一鞋帮,该鞋帮的下缘具有数个突出的齿状元件,以及一围绕着该鞋帮的周围并靠近其下缘的檐边,该齿状元件分别穿过该鞋内底的相应位置的该穿孔而后反贴于该鞋内底的底面,并且被夹在该鞋内底和该鞋外底之间,该檐边覆盖于该齿状元件和该穿孔的结合位置且延伸至该该鞋内底的顶部的边缘,该檐边由一结合手段与该鞋底结合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子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穿孔的形状与该齿状元 件的横断面形状符合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子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齿状元件之中的任二相 邻者彼此之间保持有一间隔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子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齿状元件的形状呈矩形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子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齿状元件的形状呈三角形6.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鞋子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齿状元件的形状呈梯形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子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檐边的宽度至少可以覆 盖住该鞋内底的顶部的周缘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子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檐边是通过车缝线的结 合手段与该鞋底结合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鞋子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檐边朝向该鞋内底的顶 部的一侧涂布有胶水并黏合于鞋内底的顶部周缘10.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鞋子结构还包括有一 介于该鞋内底和该鞋外底之间的中底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一种鞋子结构,特别是一种将鞋帮下缘穿过和鞋内底 之后与鞋外底结合的结构
  • 背景技术
  • 专利摘要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鞋子结构,包括鞋帮(upper)及其鞋底(sole)的结合。其中在鞋帮的下缘设有数个延伸的齿状元件,这些齿状元件分别穿过靠近鞋内底(insole)的周缘相应位置的穿孔后反贴于鞋内底的底面,再将鞋外底(outsole)与鞋内底黏合构成鞋底,进而将穿过鞋内底的穿孔后的齿状元件夹在鞋内底和鞋外底之间,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地在鞋帮的周缘设有一檐边恰好黏覆于鞋内底的外周缘,并覆盖住齿状元件与穿孔的位置,再利用车缝线将此一檐边车缝于鞋底的外周缘,即完成鞋帮与鞋底的结合;藉此提供一种舒适,可以防止液体或雨水从鞋帮和鞋底结合处渗入的鞋子结构。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专利名称:鞋子结构的制作方法已知的鞋子种类繁多,其结构与制造方法虽然不尽相同,但一般而言鞋子的基本结构仍然是由鞋帮(upper)和鞋底(sole)两大部分所组成,其中鞋帮 覆盖了足部的顶部和两侧,而鞋底则结合于鞋帮的底部,用以支撑整个脚掌, 一般而言鞋帮的形状是由鞋楦(last)所决定,在鞋帮与鞋底结合之后,依据 不同的制鞋方法,可能还会进行套入鞋楦来使鞋帮定型的程序,使鞋帮的形 状与鞋楦的设计一致,进而确保穿着的舒适感。已知鞋帮与鞋底的结合结构与方法非常之多,例如已公开的美国专利US 6, 757, 990 B2其中揭露了一种将鞋帮的下缘包覆于鞋内底(insole)的外周缘 的手段,再将鞋外底胶合于鞋内底的底部,使得鞋帮的下缘被夹在鞋内底和 鞋外底之间,即完成了鞋帮和鞋底的组合。另外在已公开的美国专利US 2, 434, 024其中则提出另一种将鞋帮和鞋底结合的结构,其中鞋底部分的鞋内 底边缘具有数个向外突出的齿状物,这些齿状物有一部分穿过靠近鞋帮下缘 以间隔方式排列的数个穿孔,然后绕过鞋帮的下缘以及一重叠在鞋内底下方 的中底外缘,再反贴在中底的底面,另有一部分的齿状物则是直接朝向鞋内 底的中心方向反折,并且包覆着中底的外缘再反贴在中底的底面,最后在中 底的底部黏合一鞋外底,进而将鞋内底的边缘的齿状物夹在中底和鞋外底之 间,即完成了鞋帮和鞋底的组合。前揭美国专利US 2, 434, 024所提出的技术,因为在鞋帮的下缘形成了许 多的穿孔,这种设计将会使得液体或是雨水容易侵入鞋帮之中,另一方面也 需要使用较多的胶水将鞋外底和中底紧密且牢牢地黏合在一起。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提供一种将鞋帮和鞋底结合的鞋子结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鞋子结构,该鞋子结构包括有 一鞋底,包含有彼此重叠并结合在一起的一鞋内底及一鞋外底,在靠近该鞋内底的外周缘位置具有数个沿着该鞋内底的周缘排列的穿孔;一鞋帮,该鞋帮的下缘具有数个突出的齿状元件,以及一围绕着该鞋帮 的周围并靠近其下缘的檐边,该齿状元件分别穿过该鞋内底的相应位置的该 穿孔而后反贴于该鞋内底的底面,并且被夹在该鞋内底和该鞋外底之间,该 檐边覆盖于该齿状元件和该穿孔的结合位置且延伸至该该鞋内底的顶部的边 缘,该檐边由一结合手段与该鞋底结合。本实用新型的特点和优点是本实用新型的揭露的鞋帮的下部周缘具有 数个延伸的齿状元件,而在鞋内底的周缘相应位置则形成有数个穿孔,这些 齿状元件分别穿过相应位置的穿孔后反贴于鞋内底的底面,而鞋内底的下方则是直接与鞋外底(outsole)黏合而构成鞋底,进而将穿过鞋内底的穿孔后的齿状元件夹在鞋内底和鞋外底之间,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地在鞋帮的周缘还 设有一檐边,这种檐边恰好可以覆盖住齿状元件与穿孔结合的位置,檐边可 利用车缝线将此一檐边车缝于鞋底的外周缘,即完成鞋帮与鞋底的结合。而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较佳实施,在该檐边的内侧还可利用胶水黏合于鞋内 底的顶部的周缘,以增加其防止雨水渗入的功效。由于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结构不必使用中底,将使得鞋子更柔软舒适, 而覆盖住齿状元件与穿孔结合的位置并且利用车缝线缝合于鞋内底的顶部周缘的檐边,更可以防止液体或是雨水渗入鞋子的内部。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结构,揭示了鞋帮与鞋底的组合结构。图2揭示了图1中鞋帮和鞋底结合后的结构。图3为图2在A-A位置的结构断面图,显示了齿状元件和鞋内底及鞋外底的结合情形。图4为图2在B-B位置的结构断面图,显示了檐边和鞋底缝合的情形。 图5为鞋帮下缘的齿状元件的形状的另一较佳实施例。 图6为鞋帮下缘的齿状元件的形状的另一较佳实施例。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较佳实施例的断面结构,揭露了在鞋内底及 鞋外底之间设置有一中底的情形。主要组件符号说明10鞋底11鞋内底12鞋外底13中底20鞋帮21齿状元件22檐边30车缝线W檐边的宽度110穿孔111鞋内底的顶部的周缘112鞋内底的底面113鞋底的外侧边缘220车缝线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功效,兹配合如下。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鞋子的较佳实施例如图l所示,包括有 一鞋底10,包含有彼此重叠的一鞋内底11及一鞋外底12,在靠近鞋内 底11的外周缘位置具有数个沿着鞋内底11的周缘排列的穿孔110;一鞋帮20,鞋帮20的下方周缘具有数个突出的齿状元件21,以及围绕着鞋帮20的外周缘的檐边22,这个檐边22可以选用一长条状的材料,利用 车缝线220缝合于鞋帮20下缘处的外周缘,而且这种檐边22至少可以覆盖 住鞋内底11的顶部的周缘部分111,齿状元件21分别穿过鞋内底11的相应 位置的穿孔110,而穿过鞋内底11的穿孔110后的齿状元件21则是反贴于鞋 内底11的底面112,并被夹在鞋内底11和鞋外底12之间(见图3),檐边22 覆盖于齿状元件21和穿孔110的结合位置,并有一沿着鞋底10周缘的连续 车缝线30将檐边22缝合于鞋底IO(见图2)。而依据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方法,用以将鞋底10与鞋帮20结合的较佳 实施例步骤,包括有1. 备制一鞋内底11及一鞋外底12;2. 在靠近鞋内底11的外周缘位置形成数个连续排列的穿孔110;3. 制备一鞋帮20;4. 在鞋帮20的下缘形成数个突出的齿状元件21;5. 制备一檐边22围绕着鞋帮20的下缘并至少可以覆盖住鞋内底11 的顶部的周缘部分lll;6. 将数个齿状元件21分别穿过鞋内底11的相应位置的穿孔110;7. 将穿过鞋内底11的穿孔110后的齿状元件21反黏于鞋内底11的 底面U2(见图3);8. 将鞋外底12黏合于鞋内底11的底面112以构成一鞋底10,而将穿 过鞋内底11的穿孔110后的齿状元件21夹在鞋内底11和鞋外底12之间; 以及9. 将檐边22覆盖住齿状元件21与穿孔110结合的位置,并将檐边22 与鞋底IO结合。依据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鞋内底11可以选用如乙烯-醋酸乙烯共 聚物(EVA, Ethylene Vinyl Acetate)材料,或是其它的发泡材料,在靠近鞋 内底11的外周缘处具有数个沿着外周缘排列的穿孔110,这些穿孔110的形 状(特别是指穿孔110的横切面形状)基本上是与鞋帮20的齿状元件21的横 断面形状符合,恰好可供齿状元件21穿过,而且不宜太大。在本实用新型图l所揭露的较佳实施例中,齿状元件21基本上就是鞋帮 20下缘的延伸,可以直接利用冲压的手段在剪裁鞋帮20的材料的同时,在鞋 帮20的下缘直接冲制或是裁切出数个齿状元件21,这些齿状元件21之中任 二相邻者彼此之间保持有一间隔,而每一个齿状元件21的根部与鞋帮20连 接处的形状最好保持有一导角或是导圆角,这样可以避免齿状元件21和鞋帮 20连接处因为应力集中的关系而容易断裂,至于齿状元件21的形状虽然是以 矩形为原则,但并不以此为限,其它例如三角形(见图5)或是梯形(见图6)或 是其它的多边形或几何图形皆是可能的设计。檐边22基本上是一种长条型的片状材料,其一侧边缘可利用车缝线220 缝合于鞋帮20的周围靠近下缘的位置,相对于齿状元件21而言檐边22是位 于鞋帮20的较外侧位置(见图3),檐边22应具有一足够的宽度W,至少可以 让檐边22覆盖住鞋内底11的顶部的周缘111,具体来说这个檐边22至少应 足以覆盖住穿孔110向外至鞋底10的外侧边缘113之间的周缘111 (见图3), 而其中之一较佳的方法是利用一种大底车线机直接以车缝线30将檐边22缝 合于鞋底10(见图3、图4),但是另一可行的较佳实施例则是在檐边22朝向 鞋内底11的顶部的一侧先涂布胶水并黏合于鞋内底11的顶部的周缘111,再 利用一种大底车线机以连续车缝线30将檐边22缝合于鞋底IO(见图4),其 防水效果更佳。而在完成鞋帮20和鞋底10的结合工序后,还可包括有一打磨修边的工序,具体而言就是对鞋底10及檐边22的外缘进行打磨修边的处理,以确保鞋底10和檐边22的外缘保持平整。依据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鞋帮20和鞋底10结合成型时,并不设 置任何的头前和鞋跟(counter),所以可以保持鞋面的柔软,也不使用鞋楦或 是鞋帮机,故可使得制造更为容易。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较佳实施例,也可以在鞋内底11和鞋外底12之间置 入一中底13(见图7),这个中底13可以选用有弹性的材料,采用胶水黏合的 手段与鞋内底ll和鞋外底结合,使脚与地面的冲击力得到缓解,进而达到保 护足部的效果。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具体实施例揭示,但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 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范围的前提下所作出 的等同组件的置换,或依本实用新型专利保护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与修饰, 皆应仍属本专利涵盖的范畴。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

下载专利文献

下载专利

您可能感兴趣的专利

专利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