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鸽—汇聚行业精英
  • 联系客服
  • 帮助中心
  • 投诉举报
  • 关注微信
400-006-1351
您的问题早鸽都有答案
3000+专业顾问
搜索
咨询

多功能护理床制作方法

  • 专利名称
    多功能护理床制作方法
  • 发明者
    白云亮, 白巍
  • 公开日
    2011年11月23日
  • 申请日期
    2011年3月29日
  • 优先权日
    2011年3月29日
  • 申请人
    白巍
  • 文档编号
    A61G7/02GK102247252SQ20111007567
  • 关键字
  • 权利要求
    1.一种多功能护理床,包括床架(13);位于床架(13)上方可弯折的床面,该床面包括上体活动部分(41)、下体活动部分(43、44)和固定部分0 ;使上体活动部分Gl)和下体活动部分(43、44)倾斜的坐起驱动机构;翻身机构,该翻身机构包括左翻身架和右翻身架, 其特征在于所述床面包括左床面和右床面,该左床面和右床面均包括可弯折的纵梁1(411)以及该纵梁I (411) 一侧间隔设置的若干悬臂I (1),整体呈梳子状;左床面和右床面相对穿插布置;所述左翻身架和右翻身架均包括支撑左床面或右床面的纵梁11(3 以及纵梁11(32) 两端设置的端梁(67),端梁(67)的另一端设有轴线与纵梁II (3 平行的转轴I (69),整体呈弓形;转轴1(69)位于与该转轴1(69)连接的纵梁11(32)和与该纵梁11(32)平行的床身对称线之间;与每根纵梁II (32)联接的至少一根转轴I (69)由转轴I驱动机构(618)驱动;所述翻身机构还包括设置在床头和床尾的转轴升降机构,该转轴升降机构包括四个呈中心对称布置的导轨滑块机构以及相应的滑块升降机构,滑块(211)设有与相应转轴 1(69)相配的轴孔,导轨(9)与床架(13)固定;所述固定部分0 相应处的纵梁1(411)与支撑固定部分相应的纵梁11(3 固定;所述上体活动部分Gl)和下体活动部分(43、44)相应处的纵梁I (411)设有使该纵梁 K411)与另一纵梁I (411)的悬臂I(I)连接或分离,以及翻转超过90°时,防止上活动部分Gl)和下活动部分(43、44)下落的安全互锁装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护理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II包括两列纵梁III (30),两列纵梁III (30)间隔一定距离平行设置;所述上体活动部分Gl)和下体活动部分(43、44)相应处的纵梁I (411)下方分别设有可插入两列纵梁111(30)之间的长方形框架(27),长方形框架07)与纵梁1(411)固定联接;所述坐起驱动机构包括分别位于上体活动部分Gl)和下体活动部分(43、44)下方的转轴11(23),转轴IK23)两端固定摆臂(62),转轴1^23)位于四个摆臂(62)之间,摆臂 (62)另一端设有滚轮(613),滚轮(61 可沿着其上方的长方形框架(XT)下边滚动并顶起该长方形框架(27),转轴11 通过转轴II驱动机构(614)驱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功能护理床,其特征在于所述摆臂(62)自由端还设有拨销08);所述安全互锁装置包括T形锁闩02);所述上体活动部分Gl)和下体活动部分(43、44)相应处的纵梁I (411)设有导孔(5), 该T形锁闩02)的横臂位于导孔(5)内;所述另一床面的悬臂I(I)自由端设有可接纳横臂的槽孔O) ;T形锁闩02)的立柱自由端设有接纳拨销的斜槽,拨销08)可以推动 T形锁闩02)沿导孔(5)移动,使该纵梁1(411)与相对悬臂I(I)连接或分离;T形锁闩 (22)立柱设有凸耳;所述安全互锁装置还包括第一类杠杆(18),支点09)与纵梁II (3 垂直固定,主动端设有接纳凸耳的开口槽(8),从动端铰接可插入相应长方形框架(XT)中的床面防落杆(6), 使纵梁II (3 与相应床面连接或分离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护理床,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块011)上部设有与相应转轴I (69)相配的轴孔;所述滑块升降机构包括设在床头和床尾的两个V形摆杆(621),V形摆杆(621)的两端均设有滚轮(613);两个V形摆杆(621)通过一平行于纵梁1(411)的转轴111(66)连接, 转轴III (66)通过转轴III驱动机构(619)驱动,以驱动V形摆杆(621)摆动;滚轮(613) 沿滑块下边滚动,抬升或降低滑块01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多功能护理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端梁呈L形(22),包括竖臂和横臂,竖臂一端与转轴I (69)连接,横臂一端与纵梁II (32)连接;所述床头或床尾的导轨(9)设有连接板,该连接板上竖臂内侧相应处设有限位块,防止床面外翻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多功能护理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II(32)下方设有与床架(1 固定的挡锁(25),挡锁0 包括上下方向的槽,槽内设有锁舌,锁舌通过弹性元件与槽底部联接,锁舌与纵梁11(3 的接触部呈直角三角形楔形状,斜面朝外;床面不升高时,翻身架不能翻转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多功能护理床,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I驱动机构(618)、 转轴II驱动机构(614)以及转轴III驱动机构(619)均包括与相应转轴联接的蜗杆传动机构,蜗杆M与驱动手柄(6192)联接,驱动手柄(6192)位于床尾处8.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多功能护理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床面上设有气垫以及充气装置(78),气垫结构与床面相应,气垫四节,相邻两节通过软管(77)连通9.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多功能护理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床面上设有凹槽,以容纳船型便盆(17)10.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多功能护理床,其特征在于还设有与纵梁1(411)连接的护栏(412)
  • 技术领域
    本发明设计一种护理床,尤其是一种供长期卧床者使用的多功能护理床
  • 背景技术
  • 具体实施例方式
    如图1-1、1-2、1-3、3_1以及3_2所示,多功能护理床包括床架13,作为护理床的基础,床架13设有脚轮,以方便护理床移动床架13上方设有床面,沿着床头至床尾方向 (即床身方向),床面分为四部分,从床头61到床尾15依次为上体活动部分41、固定部分 42、下体活动部分I 43和下体活动部分II 44,相邻部分铰接上体活动部分41、固定部分 42、下体活动部分I 43和下体活动部分II 44分别与人体的背部、臀部、大腿和小腿相应 床面又分为左床面和右床面左床面和右床面的结构大致相同,均包括沿床身长度方向设置的纵梁I 411,纵梁I 411 一侧间隔设置若干悬臂I 1,左床面或右床面整体呈梳子状左床面和右床面相对穿插布置,即左床面的悬臂I 1正好位于右床面相应处的两个相邻悬臂 I 1之间,因此左、右床面组合成了床面左床面和右床面相对穿插布置时,相邻两悬臂Ii 间有数毫米间隙,增加人体与床面间的透气性,也是减少压疮发生几率的重要条件之一与上体活动部分41、固定部分42、下体活动部分I 43和下体活动部分II 44相应,每根纵梁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专利名称:多功能护理床的制作方法传统的护理床不具备翻转功能,致使那些灾害和事故中的严重受伤者;因患严重疾病而全身状态恶化者;因意识障碍、神经麻痹等而长期卧床者;因大小便失禁而卫生条件极差者;以及无人照看或无力照看的老年患者等的护理格外困难。以上人等不仅饱受病伤痛折磨,而且极易罹患压疮而导致健康状况更加恶化直至危及生命。护理人员则倍感辛苦。不少有心人试图解决这一难题,效果却至今仍不理想。其中,已面世的护理用“翻身床”产品,功能仅限于使床面作小角度的摆动或对折,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翻身动作, 也无法变换人体与床面间的接触部位。原因在于此类产品的床面无论如何组成,其各部分却总是连为一体的,又多采用螺纹传动的杠杆机构完成升降动作,致使翻转功能受到了结构上的限制和机构上的干涉。同时,整块的床垫和床单也会对翻转产生干扰。能查到的该类发明专利也因各自存在的局限性很难实施推广。本人曾到多家大型医院寻访,包括I⑶(重症监护室)、康复中心等病房在内,均未见有翻身床配备,民间就更少有人使用了。而实际护理工作中的需求则相当迫切。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护理病床。该护理病床包括底座、可弯折的床架、可上下移动的活动床架、侧翻床架以及相应的驱动机构。可弯折的床架包括从床头到床尾依次铰接的上活动部分、固定部分以及下活动部分。通过驱动装置,可以使患者身体上半身坐起和下半身弯曲的状态。侧翻床架包括左侧翻架和右侧翻架。如图0-1所示,侧翻时,驱动装置驱动使得侧翻杆体01绕转轴04转动,人体02分别与侧翻杆体01和支撑杆03接触,分别受力和f2,对人体产生挤压作用,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病痛。这种翻身机构在翻身过程中并不能变换患者体位或受压部位,分散或减轻卧床者身体与床面间的压力。此外,一些特定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则需要床面能翻转0 90乃至180度。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功能护理床,在翻身过程中能变换患者体位或受压部位。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种多功能护理床,包括床架;位于床架上方可弯折的床面,该床面包括上体活动部分、下体活动部分和固定部分;使上体活动部分和下体活动部分倾斜的坐起驱动机构; 翻身机构,该翻身机构包括左翻身架和右翻身架,所述床面包括左床面和右床面,该左床面和右床面均包括可弯折的纵梁I以及该纵梁I 一侧间隔设置的若干悬臂I,整体呈梳子状;左床面和右床面相对穿插布置;所述左翻身架和右翻身架均包括支撑左床面或右床面的纵梁II以及纵梁II两端设置的端梁,端梁的另一端设有轴线与纵梁II平行的转轴I,整体呈弓形;转轴I位于与该转轴I连接的纵梁II和与该纵梁II平行的床身对称线之间;与每根纵梁II联接的至少一根转轴I由转轴I驱动机构驱动;所述翻身机构还包括设置在床头和床尾的转轴升降机构,该转轴升降机构包括四个呈中心对称布置的导轨滑块机构以及相应的滑块升降机构,滑块设有与相应转轴I相配的轴孔,导轨与床架固定;所述固定部分相应处的纵梁I与支撑固定部分相应的纵梁II固定;所述上体活动部分和下体活动部分相应处的纵梁I设有使该纵梁I与另一纵梁I 的悬臂I连接或分离,以及翻转超过90°时,防止上活动部分和下活动部分下落的安全互锁装置。所述纵梁II包括两列纵梁III,两列纵梁III间隔一定距离平行设置;所述上体活动部分和下体活动部分相应处的纵梁I下方分别设有可插入两列纵梁III之间的长方形框架,长方形框架与纵梁I固定联接;所述坐起驱动机构包括分别位于上体活动部分和下体活动部分下方的转轴II,转轴II两端固定摆臂,转轴II位于四个摆臂之间,摆臂另一端设有滚轮,滚轮可沿着其上方的长方形框架下边滚动并顶起该长方形框架,转轴II通过转轴II驱动机构驱动。所述摆臂自由端还设有拨销;所述安全互锁装置包括T形锁闩;所述上体活动部分和下体活动部分相应处的纵梁I设有导孔,该T形锁闩的横臂位于导孔内;所述另一床面的悬臂I自由端设有可接纳横臂的槽孔;T形锁闩的立柱自由端设有接纳拨销的斜槽,拨销可以推动T形锁闩沿导孔移动,使该纵梁I与相对悬臂I连接或分离;T形锁闩立柱设有凸耳;所述安全互锁装置还包括第一类杠杆,支点与纵梁II垂直固定,主动端设有接纳凸耳的开口槽,从动端铰接可插入相应长方形框架中的床面防落杆,使纵梁II与相应床面连接或分离。所述滑块上部设有与相应转轴I相配的轴孔;所述滑块升降机构包括设在床头和床尾的两个V形摆杆,V形摆杆的两端均设有滚轮;两个V形摆杆通过一平行于纵梁I的转轴III连接,转轴III通过转轴III驱动机构驱动,以驱动V形摆杆摆动;滚轮沿滑块下边滚动,抬升或降低滑块。所述端梁呈L形,包括竖臂和横臂,竖臂一端与转轴I连接,横臂一端与纵梁II连接;所述床头或床尾的导轨设有连接板,该连接板上竖臂内侧相应处设有限位块,防止床面外翻。所述纵梁II下方设有与床架固定的挡锁,挡锁包括上下方向的槽,槽内设有锁舌,锁舌通过弹性元件与槽底部联接,锁舌与纵梁II的接触部呈直角三角形楔形状,斜面朝外;床面不升高时,翻身架不能翻转。所述转轴I驱动机构、转轴II驱动机构以及转轴III驱动机构均包括与相应转轴联接的蜗杆传动机构,蜗杆M与驱动手柄联接,驱动手柄位于床尾处。所述床面上设有气垫以及充气装置,气垫结构与床面相应,气垫四节,相邻两节通过软管连通。所述床面上设有凹槽,以容纳船型便盆。5还设有与纵梁I连接的护栏。本发明的床面通过呈梳子状的左、右床面穿插布置,并相应的设置左翻身架和右翻身架以及转轴升降结构,在保证了实现坐起抬腿功能的同时,实现了翻身功能。本发明在翻身过程中,以向右翻身为例,转轴升降结构使得左翻身架上升,左翻身架带动左床面旋转,实现了左床面旋转和上升的合成运动,类似于母亲为婴幼儿翻身动作(将孩子抱起,在手臂中改变体位)。因此,在翻身过程中,人体沿轴线旋转,基本不产生挤压,尽量减轻患者的痛苦。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
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1-1为本发明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1-2为图1-1中护理床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1-3为图1-1中护理床的右视结构示意图。图2-1为本发明的翻身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2为图2-1中翻身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3为图2-1中翻身架的右视结构示意图。图3-1为本发明的左床面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2为图3-1中左床面的主视结构示意4-1为本发明的Γ形锁闩的结构示意图。图4-2为本发明的杠杆的结构示意图。图5-1为本发明的驱动机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5-2为图5-1中驱动机构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6-1为本发明的气垫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悬臂I,2槽孔,3安全带,4斜槽,5导孔,6床面防落杆,7弹簧,8开口槽,9 导轨,11左气垫,13床架,15床尾,16右气垫,17便盆,18杠杆,21导轨滑块机构,22Τ形锁 H,23转轴II,24蜗杆,25挡锁,26连杆,27长方形框架,28拨销,29支点,30纵梁III,32 纵梁11,41上体活动部分,42固定部分,43下体活动部分1,44下体活动部分11,45铰轴, 61床头,62摆臂,66转轴III,67端梁,69转轴I,75气囊,77软管,78充气装置,211滑块, 411纵梁1,412护栏,613滚轮,614转轴II驱动机构,618转轴I驱动机构,619转轴III驱动机构,62IV形摆杆,6192驱动手柄。

I411也分为四段,相邻两端通过铰轴45铰接,因此,床面是可弯折的。由于左床面和右床面对称布置,因此,左床面和右床面中间有一平行于纵梁I 411的床面对称线。如图2-1以及2-2所示,在床面和床架13之间设有翻身机构,翻身机构包括左翻身架和右翻身架。左翻身架位于左床面下方,用于支撑或带动左床面翻转,右翻身架位于右床面下方,用于支撑及带动右床面翻转。左翻身架和右翻身架结构大致相同,均包括纵梁
II32,纵梁II 32平行于纵梁I 411,并位于其下方。纵梁II 32两端均设有端梁67,两端梁67位于纵梁II 32同一侧,每个端梁67的另一端设有其轴线与纵梁II 32平行的转轴
I69,每个纵梁II 32两端的转轴I 69共轴线,纵梁II 32可绕其两端的转轴I 69转动。 左翻身架的轴线位于该翻身架的纵梁II 32与平行于纵梁I 411的床面对称线之间;右翻身架的轴线位于该翻身架的纵梁II 32与平行于纵梁I 411的床面对称线之间,防止左翻身架和右翻身架转动时产生干涉。转轴I 69轴线可以大致位于床面所处的平面上方,此时端梁67为直线形,端梁67 处于床面的平面下方。如图2-3所示,转轴I 69轴线优选位于床面上方,此时端梁67呈L 形,包括竖臂和横臂,竖臂和横臂联接,竖臂一端与转轴I 69连接,横臂一端与纵梁II 32 连接。这种结构的端梁67,可以使床面翻转0 90乃至180度,在上、下方床面之间为人体留有足够的空间,挂上安全带3,可使床面带着人体翻转0 180度,以适应某些特定的治疗和护理需要。作为进一步的改进,防止床面外翻,所述床头或床尾的导轨9设有连接板,连接板连接床头或床尾的两个导轨9。该连接板上竖臂内侧相应处设有限位块,防止床面外翻。左床面的固定部分42处的纵梁I 411与其下方的纵梁1132固定,右床面的固定部分42处的纵梁I 411与其下方的纵梁II 32固定。为了实现左翻身架或右翻身架在转动的同时能够升降,翻身机构还包括设置在床头61和床尾15的转轴升降机构。转轴升降机构包括四个呈中心对称布置的导轨滑块机构21,分别与对应的左翻身架和右翻身架的四个转轴I 69联接,使左翻身架和右翻身架上升。导轨9与床架13固定或者为整体结构,沿上下方向延伸。滑块211可沿着导轨9上下移动,滑块211上与转轴I 69相应处设有与转轴I 69配合的轴孔。滑块211通过滑块升降机构驱动,使滑块211上下移动。滑块升降机构可以是手动亦可以通过液压缸等公知技术实现滑块211移动,优选的,采用V形摆杆621 (请容后面详述)。为了实现坐起功能,设有使上体活动部分41、下体活动部分I 43和下体活动部分
II44倾斜的坐起驱动机构。坐起驱动机构可以通过液压缸顶起等公知技术实现,优选的, 采用摆臂62 (请容后面详述)。为了达到翻转时,左右床面分离,不翻转时,左右床面成为一整体。上体活动部分 41和下体活动部分相应处的纵梁I 411设有使该纵梁I 411与另一纵梁I 411的悬臂I 1 连接或分离,以及翻转超过90°时,防止上活动部分和下活动部分下落的安全互锁装置。为了使不翻身状态下床面稳定,翻身时,左床面和右床面分离,床面抬起时,左床面和右床面应连接为一整体结构。为此,可以采用在左床面的纵梁I 411设有导孔5,与导孔5相应处的右床面的悬臂自由端设有槽孔2,然后通过插销分别插入导孔5和槽孔2中, 实现左右床面的对接。右床面的结构亦是如此。优选的,采用T形锁闩22(请容后面详述)。为了防止左床面或右床面翻转超过90°时,上体活动部分41和下体活动部分I 43掉落,在翻转时,将上体活动部分41和下体活动部分I 43的纵梁I 411与相应的纵梁II 32固定,这种联接可以是捆绑或者孔槽插销结构,优选的,采用杠杆18(请容后面详述)。如图5-1以及5-2所示,为了实现坐起功能,坐起驱动机构优选采用摆臂62结构, 下述为其具体结构每根纵梁II 32包括两列纵梁III 30,两列纵梁III 30间隔一定距离平行设置, 中间通过连接件将两列纵梁III 30联接为一整体结构。上体活动部分41和下体活动部分I 43相应处的纵梁I 411下方分别设有长方形框架27,共为四个,长方形框架27固定与相应的纵梁I 411下方。长方形框架27正好可插入相应的纵梁II 32中间中,位于两列纵梁III30之间。这种结构增强了床面的抗扭转刚度,长方形框架27的下边框兼作起坐、抬腿滚轮轨道。上体活动部分41和下体活动部分I 43下方分别设有转轴II 23,两个转轴II 23 轴线平行,转轴II 23轴线平行于床面且垂直于纵梁II 32。转轴II 23的两端设有摆臂 62,每个转轴II 23联接有两个摆臂62,因此共四个摆臂62,两个转轴II 23均位于四个摆臂62中间。四个摆臂62分别对应四个长方形框架27。摆臂62的自由端设有滚轮613,摆臂62摆动时,滚轮613可沿着其上方的长方形框架27下边滚动并顶起该长方形框架27,因此长方形框架27带动其上方的相应部分上移倾斜,上体活动部分41和下体活动部分I 43 倾斜,实现坐起或抬腿功能。转轴Π 23通过转轴II驱动机构614驱动。在下体活动部分I 43倾斜的同时,下体活动部分I 43带动下体活动部分II 44 倾斜,为了使下体活动部分II 44稳定,下体活动部分II 44自由端两侧分别铰接连杆沈, 连杆26的另一端与纵梁II 32铰接。这样,下体活动部分I 43带动下体活动部分II 44 时,下体活动部分II 44自由端增加了支撑。如图4-1以及4-2所示,上述的安全互锁装置优选采用T形锁闩22和杠杆18结构,下述为其具体结构T形锁闩22和杠杆18均设有四组,分别对应于上体活动部分41和下体活动部分 I 43。以左床面为例,上体活动部分41和下体活动部分I 43相应处的纵梁I 411设有导孔5,T形锁闩22的横臂位于导孔5内,并可沿导孔5左右移动。相应的右床面的悬臂自由端设有可接纳横臂的槽孔2,当T形锁闩22的立柱移动时,T形锁闩22的横臂可插入或抽出悬臂的槽孔2。当T形锁闩22的横臂插入右床面悬臂的槽孔2时,左床面和右床面联接为一整体,保证抬起后的床面稳固。当T形锁闩22的横臂抽出右床面悬臂的槽孔2时, 左床面和右床面分离,可以实现翻身功能。右床面的结构与左床面大致相同。T形锁闩22的动作通过下述结构实现上述四个摆臂62的自由端均还设有拨销28,拨销观与滚轮613不干涉。T形锁闩22立柱自由端(即下端)设有接纳拨销观的斜槽4,当摆臂62上、下摆动时,拨销28可推动T形锁闩22左右移动。
T形锁闩22立柱设有凸耳。杠杆18为第一类杠杆18,即支点四在动力点和阻力点的中间。支点四轴线垂直于纵梁II 32,支点四与纵梁II 32固定。杠杆18可以在与床面平行的平面内转动。杠杆 18的主动端(动力端)设有接纳T形锁闩22凸耳的开口槽8,随着T形锁闩22的左右移动,T形锁闩22凸耳拨动杠杆18的主动端。杠杆18的从动端铰接可插入床面相应长方形框架27中的床面防落杆6,使纵梁II 32与相应床面连接或分离。安全互锁装置的动作过程如下坐起前,杠杆18的床面防落杆6处于插入长方形框架27的状态。摆臂62上摆, 拨销观首先进入T形锁闩22的立柱下端的斜槽4,推动T形锁闩22横向移动。T形锁闩 22横臂插入另一床面的悬臂槽孔2,左床面和右床面联接为一整体。在T形锁闩22横向移动过程中,凸耳拨动杠杆18的主动端,杠杆18旋转,从动端的床面防落杆6从长方形框架 27中抽出,使纵梁II 32与相应床面分离。摆臂62继续上摆,滚轮613与长方形框架27下边接触,并沿着其滚动,顶起长方形框架27,上体活动部分41或下体活动部分I 43倾斜实现坐起或抬腿功能。同理,床面下降至终点后,摆臂62继续下摆,拨销观进入T形锁闩22的立柱下端的斜槽4,推动T形锁闩22反方向移动。T形锁闩22横臂抽出另一床面的悬臂I 1槽孔2, 左床面和右床面分开。同时,T形锁闩22的凸耳进入杠杆18的开口槽8中,反方向拨动杠杆18的主动端,杠杆18反向旋转从动端的床面防落杆6插入长方形框架27中,使纵梁II 32与相应床面联接。左床面和右床面分开,纵梁II 32与相应床面联接状态下,可以实现翻身。滑块 211上移,纵梁II 32与相应床面上移,并且转轴I 69旋转,带动纵梁II 32绕轴线旋转,由于纵梁II 32与相应床面联接,床面旋转。在床面旋转的同时,实现翻身动作。当左床面或右床面翻转超过90°时,由于上体活动部分41、下体活动部分I 43和下体活动部分II 44 均通过床面防落杆6与纵梁II 32联接,不会掉落。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悬臂I 1槽孔2里端设有永磁铁,横臂插入到位后,吸住T形锁闩22。T形锁闩22横臂的另一端处的纵梁II 32上设有永磁铁,横臂抽出到位后,吸住 T形锁闩22。为防止T形锁闩22意外脱出,还设有横臂插入到位后,靠自重下落且限制横臂另一端的外退的挡板。T形锁闩22抽出时,挡板被顶起以使T形锁闩22顺利抽出。杠杆18与纵梁1132之间还设有弹簧7,用来防止床面起升后杠杆18自行缩回,以免对T形锁闩22的回程产生干涉。上述的转轴升降机构优选采用V形摆杆621结构,下述为其具体结构滑块211大致呈长方体状,上部设有与相应转轴I 69相配的轴孔。滑块升降机构包括设在床头61和床尾15的两个V形摆杆621。每个V形摆杆621 位于床头61的两个滑块211(或床尾15的两个滑块211)的下方,其两端均设有滚轮613, 以选择的沿着其上方的两个滑块211其中之一的下边滚动。两个V形摆杆621的脊部通过一平行于纵梁I 411的转轴III66连接,实现两个V形摆杆621同步调摆动。转轴III66通过转轴III驱动机构619驱动。随着V形摆杆621摆动,其端部的滚轮613沿滑块211下边滚动,抬升或降低滑块211,从而实现床面的升降。V形摆杆621摆动使得左床面和右床面其中之一升降。
为了进一步保证护理床的安全操作,所述纵梁II 32下方设有与床架13固定的挡锁25。挡锁25包括上下方向的槽,槽内设有锁舌,锁舌通过弹性元件与槽底部联接,锁舌与纵梁1132的接触部呈直角三角形楔形状,斜面朝外。在翻身架复位过程中,其纵梁II 32 与锁舌的接触部的斜面接触,并下压锁舌。翻身架复位后,锁舌在弹性元件的弹性作用下伸长,锁舌的另一面阻挡纵梁II 32,床面不升高时,翻身架不能翻转。转轴I驱动机构618、转轴II驱动机构614以及转轴III驱动机构619优选采用蜗杆传动机构,涡轮与转轴同轴连接,蜗杆M延伸至床尾15,联接有驱动手柄6192。蜗杆传动机构不仅操作轻便、安全可靠,而且借助于蜗杆传动机构的自锁作用可以在任意位置停留。转轴III驱动机构619的驱动手柄6192位于床尾15顶部中间位置。转轴I驱动机构618的驱动手柄6192位于床尾15左右侧靠上部位。转轴II驱动机构614的驱动手柄 6192位于床尾15左右侧靠下位置。这样,操作十分方便,在进行床面升降和翻转操作时站立即可,无须下蹲,更为操作中对危重病员的监控提供了方便。如图6-1所示,护理床床面上设有气垫以及充气装置,气垫结构与床面相应,分为左气垫11和右气垫16,呈梳子状,每根“梳齿”均为一个独立气囊75。左气垫11或右气垫 16与相应的纵梁I 411固定连接。左气垫11和右气垫16相应的分为四节,相邻两节通过软管77连通,通过充气装置充气。充气床垫的作用是分散人体与床面的接触压力,消除引起压疮的应力集中现象;气垫的上面还敷有相应形式的床单,让使用者更加舒适和方便换洗。在人体裆部位置,床面设计成了用于放置接便器的凹槽形,配有船型便盆17。便盆 17放入凹槽后,打开盖,盆盖可对被服起到支撑作用,并阻挡便溺物外喷,减少污染;盆底端部有用于连接接尿袋的接头,使失禁者的尿液可随时流入接尿袋中。不放接便盆17时, 凹槽通过气囊75下面带卡口的张紧带扯平,以消除侧卧时的不适感。所述床架13还设有与纵梁I连接的护栏412,每侧护栏412分为三部分,分别与上体活动部分41、下体活动部分I 43和下体活动部分II 44相应。本发明的标准宽度为1米,适用于长期卧床者的护理;应医院I⑶(重症监护室) 的需求,可将床面总宽度减小至80厘米、单侧床面宽度小于65厘米以下,左、右床面呈垂直相对时,可方便出入标准单扇门房间。左右床架并可以快换方式拆装、转移,进一步适应抢救护理实际需要,进或接合手术、转运设备的改造,改革ICU的现有工作模式。正反向摇转转轴III驱动机构619驱动手柄6192,左、右床面交替升降,可随即 (交替)改变身体与床面的接触部位,避免这些部位的长时间受压,预防压疮。另外,当一床面产生旋转时,卧床者的体位即发生改变,人体与床面的接触部位、 压力以及体内脏器、血流、乃至呼吸等状态都会随之发生改变。避免了单一卧床状态所致的各种弊端。本发明在操作过程中,人体始终未离开床面,无任何剧烈运动,因而不会造成重伤员的额外伤痛和重症患者的生命威胁,却能对预防压疮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仅就预防压疮而言,护理用床即应具备以下最基本的功能一是帮助卧床者变换体位或受压部位,二是分散或减轻卧床者身体与床面间的压力。此外,一些特定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则需要床面能翻转0 90乃至180度。依据以上理念,发明人结合亲身护理相关病人的实际体会,并通过与医护人员座谈,多方征求意见后,从模拟母亲为婴幼儿翻身动作(将孩子抱起,在手臂中改变体位)开始构思,最终确立了梳子型左右交插配置的床面结构、两床面可交替升降和各自独立绕转轴I 69旋转,并敷装分体式充气床垫的初步方案,进而反复推敲,借助于计算机辅助设计, 千百次修改设计图纸,历经数年,终于设计成功一种创新性的多功能护理用床。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功能护理床,包括床架;位于床架上方可弯折的床面,该床面包括上体活动部分、下体活动部分和固定部分;使上体活动部分和下体活动部分倾斜的坐起驱动机构;该翻身机构包括左翻身架和右翻身架。所述床面包括左床面和右床面,该左床面和右床面整体呈梳子状,相对穿插布置;所述左翻身架和右翻身架均包括支撑左床面或右床面的纵梁II以及纵梁II两端设置的端梁,端梁的另一端设有轴线与纵梁II平行的转轴I;所述翻身机构还包括设置在床头和床尾的转轴升降机构,该转轴升降机构包括四个呈中心对称布置的导轨滑块机构以及相应的滑块升降机构,滑块设有与相应转轴I相配的轴孔。本发明在翻身过程中能变换患者体位或受压部位。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