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主体下的软著保护期计算方式
转载:www.zaoge.com
908人看过
2025-11-03 11:05:15
在全球软件产业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美国通过《1976年版权法》及《1998年版权期限延长法案》(CTEA)构建了独特的软件著作权保护体系。其保护期计算规则既遵循国际公约标准,又通过立法创新延长保护期限,形成了对软件创新的长效激励机制。
一、自然人软著的保护期计算
对于自然人开发的软件,美国版权法采用“作者终生+死后70年”的双重计算标准。
1.起算点:保护期自软件创作完成之日起计算,而非首次发表日。例如,某程序员于2020年完成开发的财务软件,其保护期从2020年开始计算。
2.终止点:保护期截止于作者死亡后第70年的12月31日。若该程序员于2050年去世,则其软件著作权保护期至2120年12月31日。
3.合作作品例外:对于多人合作开发的软件,保护期截止于最后死亡作者去世后第70年的12月31日。例如,某三人团队开发的工业设计软件,若最后一位作者于2060年去世,则保护期至2130年12月31日。
这一规则与欧盟的“作者终生+死后70年”标准完全一致,体现了美国在知识产权领域与欧盟的制度对标。
二、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软著保护期计算

对于由公司、机构等法人实体开发的软件,美国版权法采用“首次发表+95年”或“创作完成+120年”的双重标准,以期限较短者为准:
1.首次发表路径:若软件已公开发表,保护期为首次发表后95年。例如,某企业于2010年发布的ERP系统,其保护期至2105年12月31日。
2.创作完成路径:若软件未发表,保护期为创作完成后120年。例如,某军用软件于2000年完成开发但未公开,其保护期至2120年12月31日。
3.期限竞合规则:当两条路径计算结果不同时,取较短期限。例如,某软件于2005年创作完成、2010年首次发表,则保护期至2105年(发表后95年)而非2125年(创作后120年)。
这一规则显著长于中国《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规定的“首次发表后50年”标准,体现了美国对法人软件创新的更强保护力度。
三、特殊情形下的软著保护期计算
1.匿名/笔名作品:若软件未披露开发者身份,保护期为首次发表后95年或创作完成后120年,以期限较短者为准。例如,某开源社区匿名开发的算法库,若其创作完成于2015年、首次发布于2020年,则保护期至2115年(创作后100年)与2120年(发表后95年)中的较短者,即2115年。
2.雇佣作品:对于职务开发的软件,若开发者与雇主存在雇佣关系,则保护期计算适用法人规则。例如,某工程师受雇开发的医疗影像软件,其保护期按企业标准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