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鸽—汇聚行业精英
  • 联系客服
  • 帮助中心
  • 投诉举报
  • 关注微信
400-006-1351
您的问题早鸽都有答案
3000+专业顾问
搜索
咨询

多功能防滑脱胃管制作方法

  • 专利名称
    多功能防滑脱胃管制作方法
  • 发明者
    刘萍, 王俊平, 谢晓芬
  • 公开日
    2012年9月5日
  • 申请日期
    2011年12月22日
  • 优先权日
    2011年12月22日
  • 申请人
    刘萍, 王俊平, 谢晓芬
  • 文档编号
    A61M25/02GK202409778SQ20112054363
  • 关键字
  • 权利要求
    1. 一种多功能防滑脱胃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竹竿状胃管本体(1),胃管本体(I)上穿有弾性固定块(2),弾性固定块(2)上开有孔径小于胃管本体(I)关节处直径的通孔(3),且弾性固定块(2)穿在胃管本体(I)上,弾性固定块(2)上连接在套在头上的弹性带(4),且弹性固定块(2)的侧端面设有卡有鼻导管的卡槽(5),弾性固定块(2)的侧壁开有与通孔(3)相通且侧壁设有锯齿的楔形槽,楔形槽内插入与楔形槽配合的楔子(6)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用胃管,具体为一种多功能防滑脱胃管
  • 背景技术
  • 专利摘要
    本实用新型具体为一种多功能防滑脱胃管,解决了现有胃管使用时易滑脱、固定后不可移动且功能较单一的问题。包括竹竿状胃管本体,胃管本体上穿有弹性固定块,弹性固定块上开有孔径小于胃管本体关节处直径的通孔,且弹性固定块穿在胃管本体上,弹性固定块上连接在套在头上的弹性带,且弹性固定块的侧端面设有卡有鼻导管的卡槽,弹性固定块的侧壁开有与通孔相通且侧壁设有锯齿的楔形槽,楔形槽内插入与楔形槽配合的楔子。本实用新型使的胃管能够在一定长度范围内自由移动,使引流更加彻底,而且改善了多条管道盘曲于患者面部,整理困难、观察困难的现状,同时更易于整理管道,保证管道不打折、扭曲。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专利名称:多功能防滑脱胃管的制作方法目前临床工作中,胃管用胶布沿面部固定,因面部汗腺分泌及油脂分泌旺盛,导致管道易滑脱,拔管率高,而且在患者胃肠减压时,通常要在一定长度范围内随时调整胃管方向及进入人体的长度,但现有的胃管固定后不可移动,同时在留置胃管胃肠减压过程中,通常患者还要使用鼻导管吸氧,治疗过程中,患者的一个鼻孔常常需要插入两种导管,增加了患者的不适感,且患者面部导管过多,容易引起患者的烦躁。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胃管使用时易滑脱、固定后不可移动且功能较单一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多功能防滑脱胃管。本实用新型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多功能防滑脱胃管,包括竹竿状胃管本体,胃管本体上穿有弹性固定块,弹性固定块上开有孔径小于胃管本体关节处直径的通孔,且弹性固定块穿在胃管本体上,弹性固定块上连接在套在头上的弹性带,且弹性固定块的侧端面设有卡有鼻导管的卡槽,弹性固定块的侧壁开有与通孔相通且侧壁设有锯齿的楔形槽,楔形槽内插入与楔形槽配合的楔子。使用时,先将导丝送入胃管本体内,通过导丝手柄上的注射器接口向胃管内注入少许生理盐水润滑管壁,便于导丝抽出,按照留置胃管操作标准置入所需长度,检验胃管在胃内且引流通畅,合格后将胃管穿入弹性固定块的通孔内,然后将楔子插在楔形槽内,使得胃管既不影响引流,又能在一定范围内自由移动,之后将弹性带固定于患者头部,调节长度使患者舒适,并使用魔术贴固定,如需要吸氧时,可将吸氧管嵌入卡槽内,使各个管道通畅不易打折、不易脱落,克服了现有胃管使用时易滑脱、固定后不可移动且功能较单一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可靠,使的胃管能够在一定长度范围内自由移动,避免了体位对引流的影响的问题,使引流更加彻底,而且改善了多条管道盘曲于患者面部,整理困难、观察困难的现状,同时解决了现在临床上胃肠减压患者吸氧时吸氧管放置困难,经常脱出的问题,更易于整理管道,保证管道不打折、扭曲。图I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胃管本体,2-弹性固定块,3-通孔,4-弹性带,5-卡槽,6-楔子。多功能防滑脱胃管,包括竹竿状胃管本体1,胃管本体I上穿有弹性固定块2,弹性固定块2上开有孔径小于胃管本体I关节处直径的通孔3,且弹性固定块2穿在胃管本体I上,弹性固定块2上连接在套在头上的弹性带4,且弹性固定块2的侧端面设有卡有鼻导管的卡槽5,弹性固定块2的侧壁开有与通孔3相通且侧壁设有锯齿的楔形槽,楔形槽内插入与楔形槽配合的楔子6。具体实施过程中,胃管本体采用聚氨酯材料,总长度为110cm,外管径5. 3mm,尾端设计6个大小为O. 5X0. 7cm的引流孔,具有引流功能的管道总长度为5.2cm,从距尾端55cm处开始,胃管直径逐渐变小,至60cm出约为4mm,之后逐渐变大,在65cm处恢复至5. 3mm,管径变化以IOcm为一个循环,直至胃管近端;通孔3的孔径为5mm ;胃管本体I在通孔3内可有将近IOcm的可活动长度。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