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鸽—汇聚行业精英
  • 联系客服
  • 帮助中心
  • 投诉举报
  • 关注微信
400-006-1351
您的问题早鸽都有答案
3000+专业顾问
搜索
咨询

昆虫诱捕器制作方法

  • 专利名称
    昆虫诱捕器制作方法
  • 发明者
    迈克尔W·布里斯
  • 公开日
    1988年3月2日
  • 申请日期
  • 优先权日
  • 申请人
    迈克尔W·布里斯导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
  • 文档编号
  • 关键字
  • 权利要求
    1.一种昆虫诱捕器,包括A.一个有中心轴线的基本呈锥形的壳体,所述壳体具有一个带有顶部和底部的向下向内倾斜的侧壁,该侧壁顶部有向上竖立的环形沿,侧壁的底部围成的下开口,和上述环形沿围成的上开口;B.隔板装置设置于锥形壳体内并由此向上垂直延伸,该隔板装置包括从壳体中心轴线沿径向向外伸出的若干翅板以及由相邻翅板围成的翅板之间的隔板空间,每块翅板具有位于环形沿上方的上缘,在锥形壳体内位于环形沿下方的下缘,一条外缘,具有接触环形沿内表面并在环形沿上方向上伸延的垂直的上部分,和接触锥形壳体侧壁内表面的倾斜的下部分,并且,一条向上伸延的槽开在翅板上缘的下方但高于锥形壳体环形沿的位置,翅板上的那些槽基本上是排列在同等高度,C.基本上扁平的第一昆虫诱饵穿过相邻翅板上的槽,使隔板装置的每个隔板空间中至少有一块扁平诱饵的一段,D.昆虫贮袋有一个开放的顶部,锥形壳体的底部容纳于其中,使锥形壳体的下开口处于昆虫贮袋开放顶部的下方,E.可拆卸地将昆虫贮袋固定在锥形壳体上的装置2.根据权利要求1的昆虫诱捕器,其特征是每个翅板上缘的下方开有小孔,这些小孔基本上水平地布置,并且第二昆虫诱饵可拆地安装在某一翅板的小孔中3.根据权利要求1的昆虫诱捕器,其特征是第一昆虫诱饵为植物诱饵4.根据权利要求2的昆虫诱捕器,其特征是第二昆虫诱饵为性诱饵5.根据权利要求1的昆虫诱捕器,其特征是锥形壳体的侧壁有若干薄片容纳槽,这些槽位于侧壁的底部附近,并且翅板的下部具有向外翻出的薄片,这些薄片穿过侧壁上的薄片容纳槽,以便将翅板保持在锥形壳体中6.根据权利要求5的昆虫诱捕器,其特征是进一步包括一个环形件,该环形件围绕在锥形壳体外表面,直接从上面与薄片接触,薄片穿过锥形壳体侧壁上的薄片容纳槽7.根据权利要求1的昆虫诱捕器,其特征是所述隔板装置包括四块翅板,它们之间围成若干扇形的隔板空间,并且一对第一昆虫诱饵安装在上述翅板的槽中,每块第一昆虫诱饵布置在一扇形空间中,并且穿过两个相邻翅板上的槽,进入两侧相邻的扇形空间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专利名称:昆虫诱捕器的制作方法特别适于捕捉日本甲虫的昆虫诱捕器是公知的。已知的日本甲虫诱捕器典型地包括内部设有隔板装置的漏斗状导管和位于漏斗状导管底部的昆虫贮袋。一般地,性别或植物形式的昆虫诱饵布置于隔板装置之上或之内,用以引诱昆虫进入诱捕器。公知的昆虫诱捕器具有许多缺点,例如公知昆虫诱捕器中诱饵的位置仅仅能引诱昆虫至诱捕器的一侧或部分侧面,这样,在诱捕器附近的许多昆虫没有被吸引入诱捕器,因而未被捕获。另外,许多公知诱捕器的漏斗状导管的构造允许已被诱饵引入诱捕器中的许多昆虫逃掉,而不能捕获。于是,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进的昆虫诱捕器,它消除了公知昆虫诱捕器的上述缺点。本发明的进一步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昆虫诱捕器,它包含性诱饵和植物诱饵。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昆虫诱捕器,它不允许已诱入诱捕器中的昆虫逃掉。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进的昆虫诱捕器,其中至少有部分植物诱饵伸进由隔板装置形成的每段空间。本发明的进一步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进的昆虫诱捕器,其中性诱饵的气味散发到隔板装置形成的所有空间中。本发明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昆虫诱捕器,它具有挡住昆虫贮袋的改进装置,用以保证进入诱捕器的所有昆虫均被捕获。本发明的其它目的和优点在参阅下列详细说明和附图之后将会理解,其中图1是本发明的昆虫诱捕器的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昆虫诱捕器的局部剖侧视图,它未带昆虫贮袋。
图3是沿图2中3-3线的剖视图,并且,图4是沿图2中4-4线的剖视图。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捕捉日本甲虫的改进型的昆虫诱捕器。本发明的昆虫诱捕器包括锥形壳体,它有向下向内倾斜的侧壁,侧壁有顶部和底部,在侧壁顶部有竖直向上的环形外沿。锥形壳体有由环形外沿构成的上开口和由侧壁底部构成的下开口。
隔板装置设在锥形壳体内并由此垂直向上延伸。隔板装置最好包括四块翅板和四个扇形空间,每个扇形空间由相邻的一对翅板构成。每个翅板上有一条基本垂直的槽和一个小孔。扁平的昆虫诱饵穿过翅板上的那些竖槽,以便至少有一个诱饵的一部分伸到隔板装置的每个扇形空间内。弹性柱形式的辅助昆虫诱饵可移动地设置于某一翅板的小孔内。昆虫贮袋安装在锥形壳体下部,以便锥形壳体的下开口伸入昆虫贮袋之内。
使用时,本发明的昆虫诱捕器用诱饵将昆虫吸引过来,昆虫飞进诱捕器,撞在隔板装置的某个翅板上,然后通过锥形壳体落入昆虫贮袋,于是被捕获。
下面参照附图,特别是图1和图2展示本发明的昆虫诱捕器。昆虫诱捕器10包括锥形壳体12,它具有向下向内倾斜的侧壁14,侧壁具有顶部和底部。侧壁14的顶部有一基本上垂直向上的环形沿16。在侧壁14的底部附近最好有若干薄片容纳槽18。锥形壳体12一般对称于转动的垂直中心轴线,并具有由侧壁14的底部构成的下开口19和由环形沿16构成的上开口21。
由许多翅板22构成的隔板装置20设置在锥形壳体内,并由此垂直向上延伸。隔板装置20最好包括四块基本相同的翅板22,翅板22从锥形壳体的转动中心轴线沿径向向外伸出。隔板装置20进一步包括四个接纳昆虫的扇形空间24,每一个扇形空间均由相邻的一对翅板22限定。每个翅板22都有位于环形沿16上方的上缘26和位于环形沿16下方的下缘28。每块翅板还有一条从上缘26伸向下缘28的外缘30。外缘30有一个基本上垂直的上部,它与环形沿16的内表面接触并且在环形沿16的上方向上伸延,外缘30还有一个倾斜的下部分,该部分接触锥形壳体12的侧壁14的内表面。外缘30的下部分有一薄片32向外突出,如图2所示,薄片容纳于侧壁14上的薄片容纳槽18中。
每块翅板22上均有一基本垂直的槽34,槽34位于翅板22的上缘26下方,并在锥形壳体12的环形沿16的上方伸展。每块翅板22上穿有小孔36,小孔36最好位于翅板22上的槽34的上方。翅板22上的槽34最好基本上径向地排列在隔板装置20内,与其类似,翅板22上的小孔36也基本上径向地排列在隔板装置20内。
从图2和图4中清楚地看出,昆虫诱捕器10进一步包括两块基本上扁平的、柔性的昆虫诱饵38,诱饵38最好是植物诱饵。扁诱饵38穿过翅板22上的槽34放在隔板装置20内。其中一个扁诱饵38穿过第一对相邻翅板22上的两个槽34,使该扁诱饵的两端分别处于隔板装置20的相对的两扇形空间24中。另一扁诱饵38穿过第二对相邻翅板22上的槽34,使该扁诱饵的两端处在与前一扁诱饵两端相同的扇形空间。这样,隔板装置20的每一个扇形空间24中至少有一段扁诱饵38。
从图2和图3可清楚的看出,柱状诱饵40也安置在隔板装置20上,它最好是性诱饵。这一柱状诱饵可拆装的安在翅板22的某一小孔36内。该柱状诱饵40最好用柔性及弹性材料制成,这样使柱状诱饵能容易地拆卸或更换。翅板22上径向排布了小孔36,保证了柱状诱饵40散发的气味扩散到隔板装置20的所有扇形空间24中。
参见图2,可以看出昆虫诱捕器10进一步包括一个圆环42,它围绕在锥形壳体12底部附近的外表面上。圆环42在昆虫诱捕器10中起两个作用,圆环42恰好设置在锥形壳体侧壁14上的薄片容纳槽18上方,由此保持翅板22外缘30上的薄片32在槽18中的位置。这样,圆环42构成了这样一种装置,它用于可动地保持隔板装置20在锥形壳体12内的位置。圆环42进一步用于将昆虫贮袋44系到锥形壳体12。昆虫贮袋44,如图1所示,最好是一种典型的用于昆虫诱捕器的柔性袋。昆虫贮袋44有一个开口,锥形壳体的底部通过该开口插入昆虫贮袋中。昆虫贮袋44由任何适当的连接装置46固定到锥形壳体12上,连接装置46恰好牢固的系在或紧固在圆环42上方。
使用时,昆虫诱捕器10安装在虫害区内的任何适当的支承上。支架上悬挂昆虫诱捕器10的装置可以系到翅板22上部的小孔50中。昆虫被诱饵38、40诱向昆虫诱捕器10附近,然后,昆虫飞入隔板装置20的某一个扇形空间24并撞在某块翅板22上,此后,被撞晕的昆虫通过锥形壳体12的下开口落进昆虫贮袋44中。锥形壳体12的下开口的尺寸对于昆虫通过它落下来说,是足够大的,但是当昆虫的翅膀张开要通过它向上飞逃时开口就显得太小了。因此,昆虫无法飞出昆虫贮袋。锥形壳体12的环形沿16确保那些撞击翅板22的昆虫不会反弹出昆虫诱捕器10。因此,环形沿16确保那些飞进翅板22的昆虫掉进锥形壳体12然后落入昆虫贮袋44中。
尽管本发明已经参照具体的实施例作了详细的描述,很明显,还能作出各种变化,但是它们没有超出上面描述的和下面要求的本发明的范围。


本发明的昆虫诱捕器包括锥形壳体,其侧壁向下向内倾斜,侧壁顶部有向上竖立的环形沿。隔板装置布置在锥形壳体内并向上竖起。锥形壳体的底部开口伸入昆虫贮袋中。昆虫诱捕器的隔板装置最好包括四块翅板,每块翅板上有一条槽和一小孔。扁平的昆虫诱饵穿过翅板上的槽,布置在隔板装置中,并且柱状昆虫诱饵安置在隔板装置的某块翅板上的小孔中。两种类型的昆虫诱饵有效地将昆虫引诱进入昆虫诱捕器,使昆虫趋向隔板装置,并穿过锥形壳体下落,在昆虫贮袋中被捕获。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