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鸽—汇聚行业精英
  • 联系客服
  • 帮助中心
  • 投诉举报
  • 关注微信
400-006-1351
您的问题早鸽都有答案
3000+专业顾问
搜索
咨询

牙科植体固定装置以及包含所述牙科植体固定装置的植体系统制作方法

  • 专利名称
    牙科植体固定装置以及包含所述牙科植体固定装置的植体系统制作方法
  • 发明者
    朴洸范, 柳庚虎, 孙圭锡, 孙俊瀷
  • 公开日
    2013年1月9日
  • 申请日期
    2010年12月30日
  • 优先权日
    2010年4月22日
  • 申请人
    美佳境植牙股份有限公司
  • 文档编号
    A61C8/00GK102869313SQ201080066351
  • 关键字
  • 权利要求
    1.一种植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固定装置,包括第一本体及第一连续螺纹部,所述第一连续螺纹部具有螺旋形状并形成于所述第一本体的外圆周表面上;以及 第二固定装置,包括第二本体及第二连续螺纹部,所述第二本体具有与所述第一本体相同的形状及标准,所述第二连续螺纹部具有螺旋形状并形成于所述第二本体的外圆周表面上,其中所述第二连续螺纹部的直径不同于所述第一连续螺纹部的直径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植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续螺纹部的端部区域沿半径方向自所述第一连续螺纹部的前端部进一步向外延伸预定的长度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植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续螺纹部的所述端部区域沿半径方向自所述第一连续螺纹部的前端部相对于所述第一连续螺纹部的上部曲面与下部曲面等同地进一步向外延伸预定的长度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植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装置还包括第一防止骨损坏部件,所述第一防止骨损坏部件形成于所述第一本体的一个端部处并用于防止在所述第一固定装置被植入的孔的开口区域中所存在的牙槽骨被所述第一连续螺纹部损坏;以及 所述第二固定装置还包括第二防止骨损坏部件,所述第二防止骨损坏部件形成于所述第二本体的一个端部处并用于防止在所述孔的所述开口区域中所存在的所述牙槽骨被所述第二连续螺纹部损坏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植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止骨损坏部件及所述第二防止骨损坏部件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及所述第二本体的端部的外表面上其中未形成所述第一连续螺纹部及所述第二连续螺纹部的非螺纹区域中,并在所述第一本体及所述第二本体中每一者的所述一个端部中成一体地形成于所述第一本体及所述第二本体中达预定的长度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植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止骨损坏部件及所述第二防止骨损坏部件中的每一者均具有非线性外表面,使得所述第一防止骨损坏部件及所述第二防止骨损坏部件中每一者的直径从所述第一本体及所述第二本体中每一者的一个端部至其相对侧减小7.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植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体及所述第二本体被设置成使所述第一本体及所述第二本体中的每一者的外侧是锥形的,从而使所述第一本体及所述第二本体中的每一者的直径沿植入方向减小;以及 用于连接所述第一连续螺纹部的前端部及所述第二连续螺纹部的前端部的假想轮廓线形成锥形倾斜线,使得所述假想轮廓线之间的宽度沿所述植入方向逐渐减小8.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植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续螺纹部的螺纹之间的节距与所述第二连续螺纹部的螺纹之间的节距彼此相等9.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植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续螺纹部与所述第二连续螺纹部中的每一者包括 前端部,其是垂直的或者朝一侧倾斜;以及 弯曲部,形成于所述前端部的上表面或下表面上,并用于减小阻力力矩, 其中所述第一固定装置还包括第一进入引导部,所述第一进入引导部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的与所述第一防止骨损坏部件相对的另一端部处,并被形成为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被植入的方向从所述第一本体的所述前端部起沿所述第一本体的长度方向与预定部分一样长,且用于沿初始植入进入方向引导所述第一本体,以及 所述第二固定装置还包括第二进入引导部,所述第二进入引导部设置于所述第二本体的与所述第二防止骨损坏部件相对的另一端部处,并被形成为相对于所述第二本体被植入的方向从所述第二本体的所述前端部起沿所述第二本体的长度方向与预定部分一样长,且用于沿初始植入进入方向弓I导所述第二本体10.一种植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固定装置,包括第一本体及第一防止骨损坏部件,所述第一防止骨损坏部件形成于所述第一本体的一个端部处并用于防止在所述第一固定装置被植入的孔的开口区域中所存在的牙槽骨被损坏;以及 第二固定装置,包括与所述第一本体相同的第二本体以及第二防止骨损坏部件,所述第二防止骨损坏部件形成于所述第二本体的一个端部处并用于防止在所述孔的所述开口区域中所存在的所述牙槽骨被损坏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植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装置包括沿所述第一本体的外圆周方向以螺旋形状形成的第一螺纹部,所述第二固定装置包括沿所述第二本体的外圆周方向以螺旋形状形成的第二螺纹部,且所述第二螺纹部的端部区域沿半径方向自所述第一螺纹部的前端部进一步向外延伸预定的长度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植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螺纹部的所述端部区域沿半径方向自所述第一螺纹部的前端部相对于所述第一螺纹部的上部曲面与下部曲面等同地进一步向外延伸预定的长度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植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体及所述第二本体被设置成使所述第一本体及所述第二本体中每一者的外侧是锥形的,从而使所述第一本体及所述第二本体中的每一者的直径沿植入方向逐渐减小,且用于连接所述第一螺纹部的前端部及所述第二螺纹部的前端部的假想轮廓线形成锥形倾斜线,使得所述假想轮廓线之间的宽度沿所述植入方向逐渐减小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植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螺纹部的螺纹之间的节距与所述第二螺纹部的螺纹之间的节距彼此相等,且所述第一螺纹部及所述第二螺纹部分别是连续形成于所述第一本体上及所述第二本体上的第一连续螺纹部及第二连续螺纹部15.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植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止骨损坏部件及所述第二防止骨损坏部件中的每一者形成于所述第一本体及所述第二本体中每一者的一个端部的外表面的非螺纹区域中,并在所述第一本体及所述第二本体中每一者的所述一个端部中成一体地形成于所述第一本体及所述第二本体中达预定的长度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植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止骨损坏部件及所述第二防止骨损坏部件中的每一者均具有非线性外表面,使得所述第一防止骨损坏部件及所述第二防止骨损坏部件中每一者的直径从所述第一本体及所述第二本体中每一者的一个端部至其相对侧减小17.一种牙科植体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本体;以及 连续螺纹部,沿所述本体的外圆周方向以螺旋形状连续地形成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牙科植体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防止骨损坏部件,所述防止骨损坏部件形成于所述本体的一个端部处并用于防止在所述牙科植体固定装置被植入的孔的开口区域中所存在的牙槽骨被所述连续螺纹部损坏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牙科植体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止骨损坏部件设置于所述本体的端部的外表面上其中未形成所述连续螺纹部的非螺纹区域中,并在所述本体的所述一个端部中成一体地形成于所述本体中达预定的长度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牙科植体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止骨损坏部件在所述本体的一个端部处成一体地形成于所述本体中达预定的长度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牙科植体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止骨损坏部件具有非线性外表面,使得所述防止骨损坏部件的直径从所述本体的一个端部至其相对侧减小22.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牙科植体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进入引导部,所述进入引导部设置于所述本体的与所述防止骨损坏部件相对的另一端部处,并被形成为相对于所述本体被植入的方向从所述本体的前端部起沿所述本体的长度方向与预定部分一样长,并且用于沿初始植入进入方向弓I导所述本体23.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牙科植体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被设置成使所述本体的外侧是锥形的,从而使所述本体的直径沿植入方向减小,以及 用于连接所述连续螺纹部的前端部的假想轮廓线形成锥形倾斜线,使得所述假想轮廓线之间的宽度沿所述植入方向逐渐减小24.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牙科植体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续螺纹部包括 前端部,其是垂直的或者朝一侧倾斜;以及 弯曲部,形成于所述前端部的上表面或下表面上,并用于减小阻力力矩, 其中所述弯曲部是相对于所述前端部而分别形成于上表面或下表面上的上弯曲部或下弯曲部25.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牙科植体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支台耦合部设置于所述本体的一个端部的内侧区域中,支台耦合至所述支台耦合部,且所述支台耦合部包括 第一凹陷部,首先地沿所述本体的长度方向自所述本体的一个端部凹陷; 第二凹陷部,其次地沿所述本体的所述长度方向自所述第一凹陷部的另一端更深地凹陷,并具有多边形形状;以及 螺纹孔,沿所述本体的所述长度方向形成于所述第二凹陷部的中心区域中,用于与所述支台相耦合的支台螺钉耦合至所述螺纹孔26.—种牙科植体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本体;以及 防止骨损坏部件,用于防止在所述本体被植入的孔的开口区域中所存在的牙槽骨被损坏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牙科植体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止骨损坏部件设置于所述本体的端部的外表面上的非螺纹区域中,并在所述本体的所述一个端部中成一体地形成于所述本体中达预定的长度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牙科植体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止骨损坏部件具有非线性外表面,使得所述防止骨损坏部件的直径从所述本体的一个端部至其相对侧减小29.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牙科植体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支台耦合部设置于所述本体的一个端部的内侧区域中,支台耦合至所述支台耦合部,且所述支台耦合部包括 第一凹陷部,首先地沿所述本体的长度方向自所述本体的一个端部凹陷; 第二凹陷部,其次地沿所述本体的所述长度方向自所述第一凹陷部的另一端更深地凹陷,并具有多边形形状;以及 螺纹孔,沿所述本体的所述长度方向形成于所述第二凹陷部的中心区域中,用于与所述支台相耦合的支台螺钉耦合至所述螺纹孔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牙科植体固定装置以及一种具有所述牙科植体固定装置的植体系统,更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一种植体系统,使用所述植体系统可方便地执行植入手术,这是因为当第一固定装置的植入失败时,可无需再另外钻孔便使用另一固定装置
  • 背景技术
  • 具体实施例方式
    在以下对优选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参照附图,附图形成本说明的一部分,且在附图中以例示方式显示可用于实践本发明的具体的优选实施例本文详尽地阐述这些实施例,以使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本发明,且应理解,也可利用其他实施例,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条件下,可作出逻辑结构改变、机械改变、电性改变及化学改变为避免阐述对于使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本发明而言不必要的细节,本说明可省略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已知的某些信息因此,以下的详细说明不应被认为具有限制意义,且本发明的范围仅由随附权利要求书限定图I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植体系统的示意性结构图图2为例示其中具有不同尺寸的四个固定装置被植入牙槽骨的具有相同直径的孔中的状态的图像图3为例示图I所示牙科植体的第一固定装置的植入过程的示意性透视图首先参照图3,沿牙龈11排列有多个牙齿12牙齿12是用于在食物被送至胃之前将食物切成小碎块的初级消化装置通常,人类具有二十八颗牙齿如果其中一颗牙齿12缺失(例如,臼齿缺失),则会影响美观,并难以咀嚼因此,可将第一固定装置100植入牙龈11中作为缺失的牙齿12的牙根12a的替代物如果第一固定装置100的尺寸不适合,则可植入第二固定装置200第一固定装置100及第二固定装置200可由人体不会排斥的钛(Ti)或钛(Ti)合金形成如此一来,可将第一固定装置100或第二固定装置200 (无论视需要选择哪一者)植入牙龈11内侧的牙槽骨中为对第一固定装置100进行初始植入,执行钻孔换言之,在牙槽骨中的预定位置处形成钻孔H 以下,将参照图I及图2来阐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植体系统根据本实施例的植体系统通常包括两个固定装置第一固定装置100及第二固定装置200如上所述,将第一固定装置100植入在牙槽骨中所形成的钻孔H (参见图3)中,且当第一固定装置100对孔而言过大时,通过将第一固定装置100拔出而在同一孔中植入第二固定装置200当然,可在相同条件下将尺寸相对大于第二固定装置200的第三固定装置(图未示出)、第四固定装置(图未示出)等植入钻孔H中为在无需额外钻孔且不损坏周围的牙槽骨的条件下将第二固定装置200植入第一固定装置100被植入的同一位置处,第一固定装置100与第二固定装置200可具有共同的条件因此,在根据本实施例的植体系统中,除某些部分之外,第一固定装置100与第二固定装置200具有相同的结构因此,在以下说明中,尽管关于第二固定装置200的结构的说明被大部分省略,然而,将主要详细阐述第一固定装置100的结构并视需要阐述第一固定装置100与第二固定装置200之间的差异为便于参考,以下所述的第一固定装置100可为用于初始植入手术的固定装置或可用于如下紧急情况在手术失败时没有预定骨替代材料的情况下,将第一固定装置100直接植入牙槽骨中而不填充受损部分这也适用于第二固定装置200图4至图7分别为第一固定装置的透视图、侧视图、剖视图、及平面图图8为例示第一固定装置与第二固定装置中每一者的连续螺纹部的局部放大视图图9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欲被耦合至第一固定装置的支台的透视图参照图I及图4至图9,作为本实施例的植体系统的一部分,用于牙科植体的固定装置100包括第一本体120,具有第一防止骨损坏部件170及第一进入引导部160,第一防止骨损坏部件170与第一进入引导部160形成于第一本体160的相对端部处;以及第一连续螺纹部130,以螺旋形状连续地形成于第一本体120的外圆周表面上为便于参考,如图I所示,与第一固定装置100—样,作为本实施例的植体系统的另一部分,用于牙科植体的第二固定装置200也包括第二本体220,具有第二防止骨损坏部件270及第二进入引导部260,第二防止骨损坏部件270与第二进入引导部260形成于第二本体260的相对端部处;以及第二连续螺纹部230,以螺旋形状连续地形成于第二本体220的外圆周表面上第一本体120与第二本体220可被设置成具有实质上相同的尺寸首先,第一本体120构成本实施例的第一固定装置100的中心主干由于第一固定装置100是沿图3的箭头方向被植入,因此第一本体120的外侧是锥形的,从而使第一本体120的直径沿植入方向减小这普遍适用于第二固定装置200的第二本体220在现有技术中,固定装置的本体(图未示出)具有圆柱形形状,该圆柱形形状具有一致的直径然而,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装置100的本体120与第二固定装置200的本体220中的每一者是部分地为锥形的,以使第一本体120的直径沿植入方向减小,从而利于植入第一本体120与第二本体220可在其外表面的整个区域中具有相同的倾斜度,或者仅在特定部分中具有锥形倾斜在后一种情形中,在图I中对从第一本体120与第二本体220中每一者的顶端至其中间部分的部分应用锥形倾斜,而其他部分可具有线性形状(如圆柱)在此种情形中,容易进行初始植入,并可提供强的固定力第一本体120的一个端部的边缘区域处形成有斜面部121斜面部121提供比牙槽骨相对大的接触面积,并因此提供强的固定力此外,在第一本体120的形成有第一斜面部121的一个端部的内侧区域中,设置有第一支台耦合部140,支台150 (参见图9)耦合至第一支台I禹合部140 参照图9,现在将简要地阐述支台150支台150具有截锥形形状支台150包括支台本体151,贯穿支台本体151形成有穿透孔151a ;第一耦合部152,设置于支台本体151的下端处;以及第二耦合部153,设置于第一耦合部152的下端处第一耦合部152可配合入第一支台耦合部140的第一凹陷部141 (在下文中阐述)中,且第二耦合部153可配合入第一支台耦合部140的第二凹陷部142 (在下文中阐述)中由于第一凹陷部141具有如下所述的锥形内壁,因此支台150的第一耦合部152的外表面也是锥形的第二耦合部153的形状对应于第二凹陷部142的形状详细而言,与支台150相耦合的第一支台耦合部140包括第一凹陷部141、第二凹陷部142、及螺纹孔143第一凹陷部141首先地沿第一本体120的长度方向自第一本体120的一个端部凹陷第二凹陷部142其次地沿第一本体120的长度方向自第一凹陷部141的另一端更深地凹陷,并具有六边形形状螺纹孔143沿第一本体120的长度方向形成于第二凹陷部142的中心区域中支台螺钉(图未示出)耦合至螺纹孔143,以与支台150相耦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专利名称:牙科植体固定装置以及包含所述牙科植体固定装置的植体系统的制作方法原则上,植体是指用以修复受损的人体组织的替代物。然而,在牙科学中,植入是指用于植入人工牙(artificial tooth)的一系列医疗程序。在所述医疗程序中,将固定装置植入牙槽骨中的牙齿被拔出处,随后固定牙科植体以修复牙齿的功能,所述固定装置是 由诸如钛等无排异性材料形成的牙根并用以取代受损的牙根。典型的假牙(prosthesis)或义齿(denture)可能会随着时间的进行而伤害相邻的牙齿及骨。然而,植体不会伤害相邻的牙齿组织,并可被半永久性地使用,这是因为其在具有与天然牙相同的功能及形状的同时不会导致龋齿。在医疗程序(也被称为植入或植入程序)中,使用指定的钻头在植入位置处钻孔,随后将固定装置植入牙槽骨中,并将其与牙槽骨骨整合于一起,然而,所述程序可根据各种类型的固定装置而有所不同。因此,一般而言,将支台(abutment)与固定装置相耦合,并将修整假牙(finishing prosthesis)应用于支台来完成所述程序。植体可修复单一的缺失牙齿,增强患有部分无牙症(anodontia)或完全无牙症的患者的义齿的功能,改善假牙的外观,分散作用于相邻的支撑骨组织上的过大应力,以及帮助固定一组牙齿。一般而言,此种植体包括固定装置,其为欲被植入的人工牙根;支台,与所述固定装置相耦合;支台螺钉,用于将所述支台固定至所述固定装置;以及人工牙,与所述支台相耦合。此处,在支台与固定装置耦合之前(即,直至固定装置与牙槽骨骨整合于一起为止),可将愈合支台(healing abutment,图未示出)与固定装置相I禹合以维持I禹合状态。作为植体的一部分的固定装置被植入牙槽骨中的钻孔中,并用作人工牙根,其中将在钻孔处施加医疗程序。因此,需将固定装置牢固地植入牙槽骨中。因此,可在固定装置的外表面上设置螺纹部(螺纹),使得固定装置在钻孔形成处与牙槽骨的内侧壁牢固地耦合。所述螺纹部通往牙槽骨中,使得固定装置与牙槽骨牢固地相互耦合,并通过增大固定装置与牙槽骨的接触面积来增强固定装置用于固定牙槽骨的力。同时,如上所述,通过以下方式执行植入手术使用钻头在牙槽骨中形成孔,将固定装置植入所述孔中,在进行骨整合时将所述固定装置与支台相耦合,随后施加人工牙来完成程序。在此种植入手术中,可根据操作条件来使用具有不同尺寸(最大螺纹直径)的固定装置。因此,需要使用不同的钻头。通常,大型的钻头用于大的固定装置,且小型的钻头用于小的固定装置,这是因为固定装置的本体会根据固定装置的尺寸而异。然而,当需要选择与固定装置的尺寸相对应的钻头时,或当在牙槽骨中已形成用于植入固定装置的孔的情况下需要额外的孔来植入更大的固定装置时,需要进行繁重的操作。尤其是,当在初始植入失败之后植入另一固定装置时,需要使用额外的钻头进行额外的钻孔,这是因为固定装置的本体尺寸是不同的。因此,需要开发一种新的植体系统,以实现更加方便的植入程序。另一方面,在典型的传统牙科植体固定装置中,螺纹部的某一部分是不连续的(即,螺纹部不连续),且不连续区域中形成有切割边缘部,从而能够容易地植入固定装置。然而,因螺纹部中断而形成的切割边缘部可使固定装置相对于期望的植入方向错位,因此需要解决此问题。此外,在传统的牙科植入固定装置中,由于螺纹部形成于固定装置的本体的外表面的整个区域上,因此,当孔的入口相对窄时,例如,在孔的开口区域中所存在的骨(牙槽骨)可被形成于本体的外表面的整个区域中的螺纹部损坏。因此,植入手术可能会失败,因 此需要解决此问题。
[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植体系统,使用所述植体系统可方便地执行植入手术,这是因为当第一固定装置的植入失败时,无需额外钻孔便可使用具有不同尺寸的另一固定装置。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牙科植体固定装置以及一种具有所述牙科植体固定装置的植体系统,所述牙科植体固定装置可防止由于在传统固定装置中所形成的切割边缘部而使固定装置相对于期望的固定装置植入方向错位,从而引导进行成功的植入手术。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牙科植体固定装置以及一种具有所述牙科植体固定装置的植体系统,所述牙科植体固定装置可防止在固定装置被植入的孔的开口区域中所存在的牙槽骨如在传统的固定装置中一般被形成于本体的外表面的整个区域上的螺纹部损坏,从而引导进行成功的植入手术。[技术解决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植体系统,其包括第一固定装置,包括第一本体及第一连续螺纹部,所述第一连续螺纹部具有螺旋形状并形成于所述第一本体的外圆周表面上;以及二固定装置,包括第二本体及第二连续螺纹部,所述第二本体具有与所述第一本体相同的形状及标准,所述第二连续螺纹部具有螺旋形状并形成于所述第二本体的外圆周表面上,其中所述第二连续螺纹部的直径不同于所述第一连续螺纹部的直径。所述第二连续螺纹部的端部区域可沿半径方向自所述第一连续螺纹部的前端部进一步向外延伸预定的长度。所述第二连续螺纹部的所述端部区域可沿半径方向自所述第一连续螺纹部的前端部相对于所述第一连续螺纹部的上部曲面与下部曲面等同地进一步向外延伸预定的长度。所述第一固定装置还可包括第一防止骨损坏部件,所述第一防止骨损坏部件形成于所述第一本体的一个端部处并用于防止在所述第一固定装置被植入的孔的开口区域中所存在的牙槽骨被所述第一连续螺纹部损坏;且所述第二固定装置还可包括第二防止骨损坏部件,所述第二防止骨损坏部件形成于所述第二本体的一个端部处并用于防止在所述孔的所述开口区域中所存在的所述牙槽骨被所述第二连续螺纹部损坏。所述第一防止骨损坏部件及所述第二防止骨损坏部件可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及所述第二本体的端部的外表面上其中未形成所述第一连续螺纹部及所述第二连续螺纹部的非螺纹区域中,并在所述第一本体及所述第二本体中每一者的所述一个端部中成一体地形成于所述第一本体及所述第二本体中达预定的长度。所述第一防止骨损坏部件及所述第二防止骨损坏部件中的每一者均可具有非线性外表面,使得所述第一防止骨损坏部件及所述第二防止骨损坏部件中每一者的直径从所述第一本体及所述第二本体中每一者的一个端部至其相对侧减小。所述第一本体及所述第二本体可被设置成使所述第一本体及所述第二本体中的每一者的外侧是锥形的,从而使所述第一本体及所述第二本体中的每一者的直径沿植入方向减小;且用于连接所述第一连续螺纹部的前端部及所述第二连续螺纹部的前端部的假想轮廓线形成锥形倾斜线,使得所述假想轮廓线之间的宽度沿所述植入方向逐渐减小。所述第一连续螺纹部的螺纹之间的节距与所述第二连续螺纹部的螺纹之间的节距可彼此相等。所述第一连续螺纹部与所述第二连续螺纹部中的每一者可包括前端部,其是垂直的或者朝一侧倾斜;以及弯曲部,形成于所述前端部的上表面或下表面上,并用于减小阻力力矩,其中所述第一固定装置还包括第一进入引导部,所述第一进入引导部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的与所述第一防止骨损坏部件相对的另一端部处,并被形成为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被植入的方向从所述第一本体的所述前端部起沿所述第一本体的长度方向与预定部分一样长,且用于沿初始植入进入方向引导所述第一本体,且所述第二固定装置还包括第二进入引导部,所述第二进入引导部设置于所述第二本体的与所述第二防止骨损坏部件相对的另一端部处,并被形成为相对于所述第二本体被植入的方向从所述第二本体的所述前端部起沿所述第二本体的长度方向与预定部分一样长,且用于沿初始植入进入方向弓I导所述第二本体。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植体系统,其包括第一固定装置,包括第一本体及第一防止骨损坏部件,所述第一防止骨损坏部件形成于所述第一本体的一个端部处并 用于防止在所述第一固定装置被植入的孔的开口区域中所存在的牙槽骨被损坏;以及第二固定装置,包括与所述第一本体相同的第二本体以及第二防止骨损坏部件,所述第二防止骨损坏部件形成于所述第二本体的一个端部处并用于防止在所述孔的所述开口区域中所存在的所述牙槽骨被损坏。所述第一固定装置可包括沿所述第一本体的外圆周方向以螺旋形状形成的第一螺纹部,所述第二固定装置可包括沿所述第二本体的外圆周方向以螺旋形状形成的第二螺纹部,且所述第二螺纹部的端部区域可沿半径方向自所述第一螺纹部的前端部进一步向外延伸预定的长度。所述第二螺纹部的所述端部区域可沿半径方向自所述第一螺纹部的前端部相对于所述第一螺纹部的上部曲面与下部曲面等同地进一步向外延伸预定的长度。所述第一本体及所述第二本体可被设置成使所述第一本体及所述第二本体中每一者的外侧是锥形的,从而使所述第一本体及所述第二本体中的每一者的直径沿植入方向逐渐减小,且用于连接所述第一螺纹部的前端部及所述第二螺纹部的前端部的假想轮廓线形成锥形倾斜线,使得所述假想轮廓线之间的宽度沿所述植入方向逐渐减小。所述第一螺纹部的螺纹之间的节距与所述第二螺纹部的螺纹之间的节距可彼此相等,且所述第一螺纹部及所述第二螺纹部可分别是连续形成于所述第一本体上及所述第二本体上的第一连续螺纹部及第二连续螺纹部。所述第一防止骨损坏部件及所述第二防止骨损坏部件中的每一者可形成于所述第一本体及所述第二本体中每一者的一个端部的外表面的非螺纹区域中,并在所述第一本体及所述第二本体中每一者的所述一个端部中成一体地形成于所述第一本体及所述第二本体中达预定的长度。所述第一防止骨损坏部件及所述第二防止骨损坏部件中的每一者均可具有非线性外表面,使得所述第一防止骨损坏部件及所述第二防止骨损坏部件中每一者的直径从所述第一本体及所述第二本体中每一者的一个端部至其相对侧减小。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牙科植体固定装置,其包括本体;以及连续螺 纹部,沿所述本体的外圆周方向以螺旋形状连续地形成。所述牙科植体固定装置还可包括防止骨损坏部件,所述防止骨损坏部件形成于所述本体的一个端部处并用于防止在所述牙科植体固定装置被植入的孔的开口区域中所存在的牙槽骨被所述连续螺纹部损坏。所述防止骨损坏部件可设置于所述本体的端部的外表面上其中未形成所述连续螺纹部的非螺纹区域中,并在所述本体的所述一个端部中成一体地形成于所述本体中达预定的长度。所述防止骨损坏部件可在所述本体的一个端部处成一体地形成于所述本体中达预定的长度。所述防止骨损坏部件可具有非线性外表面,使得所述防止骨损坏部件的直径从所述本体的一个端部至其相对侧减小。所述牙科植体固定装置还可包括进入引导部,所述进入引导部设置于所述本体的与所述防止骨损坏部件相对的另一端部处,并被形成为相对于所述本体被植入的方向从所述本体的前端部起沿所述本体的长度方向与预定部分一样长,并且用于沿初始植入进入方向引导所述本体。所述本体可被设置成使所述本体的外侧是锥形的,从而使所述本体的直径沿植入方向减小,且用于连接所述连续螺纹部的前端部的假想轮廓线形成锥形倾斜线,使得所述假想轮廓线之间的宽度沿所述植入方向逐渐减小。所述连续螺纹部可包括前端部,其是垂直的或者朝一侧倾斜;以及弯曲部,形成于所述前端部的上表面或下表面上,并用于减小阻力力矩,其中所述弯曲部是相对于所述前端部而分别形成于上表面或下表面上的上弯曲部或下弯曲部。支台耦合部可设置于所述本体的一个端部的内侧区域中,支台耦合至所述支台耦合部,且所述支台耦合部可包括第一凹陷部,首先地沿所述本体的长度方向自所述本体的一个端部凹陷;第二凹陷部,其次地沿所述本体的所述长度方向自所述第一凹陷部的另一端更深地凹陷,并具有多边形形状;以及螺纹孔,沿所述本体的所述长度方向形成于所述第二凹陷部的中心区域中,用于与所述支台相耦合的支台螺钉耦合至所述螺纹孔。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牙科植体固定装置,其包括本体;以及防止骨损坏部件,用于防止在所述本体被植入的孔的开口区域中所存在的牙槽骨被损坏。所述防止骨损坏部件可设置于所述本体的端部的外表面上的非螺纹区域中,并在所述本体的所述一个端部中成一体地形成于所述本体中达预定的长度。所述防止骨损坏部件可具有非线性外表面,使得所述防止骨损坏部件的直径从所述本体的一个端部至其相对侧减小。支台耦合部可设置于所述本体的一个端部的内侧区域中,支台耦合至所述支台耦合部,且所述支台耦合部可包括第一凹陷部,首先地沿所述本体的长度方向自所述本体的一个端部凹陷;第二凹陷部,其次地沿所述本体的所述长度方向自所述第一凹陷部的另一端更深地凹陷,并具有多边形形状;以及螺纹孔,沿所述本体的所述长度方向形成于所述第二凹陷部的中心区域中,用于与所述支台相耦合的支台螺钉耦合至所述螺纹孔。[有利效果] 根据各实施例,即使第一固定装置的植入失败,也可无需额外钻孔而直接植入第二固定装置。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可更容易地执行植入手术。此外,根据各实施例,可防止由于在传统的固定装置中所形成的切割边缘部而使固定装置相对于期望的固定装置植入方向错位,从而引导进行成功的植入手术。此外,根据各实施例,可防止在固定装置被植入的孔的开口区域中所存在的牙槽骨如在传统固定装置中一般被形成于本体的外表面的整个区域中的螺纹部损坏,从而引导进行成功的植入手术。


图I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植体系统的示意性结构 图2为例示其中具有不同尺寸的四个固定装置被植入牙槽骨的具有相同直径的孔中的状态的图像;
图3为例示图I所示牙科植体的第一固定装置的植入过程的示意性透视 图4至图7分别为第一固定装置的透视图、侧视图、剖视图、及平面 图8为例示第一固定装置与第二固定装置中每一者的连续螺纹部的局部放大视图;以

图9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欲被耦合至第一固定装置的支台的透视图。


口 ο第一凹陷部141与支台150(参见图9)的第一耦合部152相耦合。此时,可能需要使支台150的第一耦合部152强有力地或紧紧地接触第一固定装置100的第一凹陷部141。这是为了防止分离并保证密封以避免感染。第一凹陷部141的内壁向下逐渐变细,使得内壁的直径自上侧至下侧减小。如支台150的第一耦合部152的外表面的倾斜角度一样,第一凹陷部141的内壁的倾斜角度可介于2度至6度的范围内。如果第一凹陷部141的内壁的倾斜角度处于上述角度范围内,则当支台150耦合至第一固定装置100时,支台150的第一耦合部152可牢固地或紧紧地耦合至第一凹陷部141。支台150的第二耦合部153穿过第一凹陷部141并通过形状匹配而耦合至第二凹陷部142。如图9所示,如果支台150的第二耦合部153例如具有六角螺母形状,则第二凹陷部142也可被形成为六角螺母形状,以具有匹配的形状。换言之,第二凹陷部142具有六边形形状,且支台150的具有匹配形状的第二耦合部153被插入于第二凹陷部142中,从而防止支台150旋转。当支台150的第一稱合部152及第二稱合部153被分别插入于第一支台稱合部140的第一凹陷部141及第二凹陷部142中时,支台螺钉(图未示出)穿过支台150的穿透孔151a而耦合至螺纹孔143。螺纹孔143被制造成具有与支台150的穿透孔151a相同的尺寸。接着,以下将阐述形成于第一本体120的相对端部处的第一防止骨损坏部件170及第一进入引导部160。第一防止骨损坏部件170形成于第一本体120的一个端部处,以防止在将第一固定装置100植入钻孔H中时,钻孔H (参见图3)的开口区域中所存在的牙槽骨被第一连续螺纹部130损坏。第一防止骨损坏部件170形成于第一本体120的一个端部的外表面上其中未形成第一连续螺纹部130的非螺纹区域中,并在第一本体120的所述一个端部处与第一本体120成一体地形成达预定的长度。具体而言,第一防止骨损坏部件170具有非线性外表面,使得第一防止骨损坏部件170的直径从第一本体120的所述一个端部至其相对侧减小,如图5的放大部分所示。因此,当第一防止骨损坏部件170设置于第一本体120的所述一个端部处其中未 形成第一连续螺纹部130的非螺纹区域中时,可防止钻孔H的开口区域中所存在的牙槽骨如在现有技术中一般被形成至第一本体120的所述一个端部(图面的最顶部)的螺纹部(图未示出)损坏,从而引导进行成功的植入手术。如图I所示,在第二固定装置200处形成第二防止骨损坏部件270,第二防止骨损坏部件270具有与第一防止骨损坏部件170相同的结构及功能。第一进入引导部160设置于第一本体120的与第一防止骨损坏部件170相对的另一端部处。第一进入引导部160被形成为相对于第一本体120被植入的方向从第一本体120的前端部起沿第一本体120的长度方向与预定部分一样长,并沿初始植入进入方向引导第一本体120。如果如在现有技术中一般不形成第一进入引导部160,即如果第一连续螺纹部130甚至形成于第一进入引导部160上,则可能会由于第一连续螺纹部130而难以初始地插入第一本体120。然而,根据本实施例,当第一进入引导部160设置于其中未形成第一连续螺纹部130的非螺纹区域中时,第一进入引导部160可被自由地插入钻孔H中,并因此可适当地保持植入方向而不发生扭曲。随后,可借助第一连续螺纹部130来植入第一固定装置100。因此,可容易地执行植入。如上所述,第一进入引导部160可设置于第一本体120的另一端部(图面上的下端部)的区域中其中未形成第一连续螺纹部130的非螺纹区域中。可在制造第一固定装置100时将非螺纹区域形成为第一固定装置100的一部分,或者可在第一本体120的外表面的整个区域中形成第一连续螺纹部130之后通过后续工艺形成非螺纹区域。可自第一本体120的底侧至第一本体120的与第一本体120的底侧向上间隔开I mm至3 mm的位置处形成第一进入引导部160。第一进入引导部160包括第一平部161,其为水平的及平的;第一倾斜部162,自第一平部161的圆周表面以向上逐渐增大的半径向上延伸;以及第一圆部163,其连接第一倾斜部162与第一连续螺纹部130,并具有朝第一固定装置100的中心线向内变圆的至少一个区域。与图4所示不同,第一圆部163与第一倾斜部162 —起形成弧线。如图I所示,在第二固定装置200中形成有第二进入引导部260,第二进入引导部260具有与第一进入引导部160相同的结构及功能。另一方面,第一连续螺纹部130以螺旋形状形成于第一本体120的外圆周表面上,使得可以螺旋方法植入第一固定装置100。本实施例的第一固定装置100中的第一连续螺纹部130连续地形成于第一本体120的外表面上。此外,在传统固定装置(图未示出)的外表面上,螺纹部的某一部分是不连续的(即,螺纹部不连续),且一或多个切割边缘部沿本体的长度方向形成于该区域中。切割边缘部的锋利的垂直前端部可导致固定装置相对于固定装置植入方向错位。然而,在本实施例的第一固定装置100中,由于不存在切割边缘部,因此在第一本体120的外表面上形成有连续的第一连续螺纹部130。因此,可防止由于第一连续螺纹部130而使第一固定装置100相对于固定装置植入方向错位。换言之,第一连续螺纹部130连续地形成于第一本体120的除第一防止骨损坏部件170及第一进入引导部160之外的外圆 周表面上。相同的条件也适用于第二固定装置200的第二连续螺纹部230。参照图8,对照第二固定装置200的第二连续螺纹部230来阐述第一连续螺纹部130的形状及结构特性。如图8所示,第一连续螺纹部130包括第一前端部131a,其是垂直的或者朝一侧倾斜;第一上弯曲部131b,其形成第一前端部131a的上表面;以及第一下弯曲部131c,其形成第一前端部131a的下表面。详细而言,第一连续螺纹部130的螺纹的形状(即本实施例的第一连续螺纹部130的形状)不是典型的三角形螺纹形状或矩形螺纹形状,而是被处理成使其上表面及下表面相对于第一前端部131a具有凸面形状而非线性形状。此外,第一前端部131a具有实质上垂直且线性的形状,而相对于第一前端部131a而言的上部及下部则分别形成具有向上凸出及向下凸出的形状(从相对侧观察时为凹的)的第一上弯曲部131b及第二下弯曲部131c。当然,可形成仅第一上弯曲部131b与第一下弯曲部131c其中任何一者。然而,如在本实施例中一般,第一上弯曲部131b与第一下弯曲部131c可被设置成相对于第一前端部131a对称。此种形状及结构特性可利于第一固定装置100的植入,这是因为在植入第一固定装置100的过程中会产生较小的阻力力矩。为便于参考,尽管用于形成第一上弯曲部131b及第一下弯曲部131c的假想直线(参见图8的虚线)之间的Θ角度可为约30。,然而本发明并仅不限于此。此外,尽管在上文中第一上弯曲部131b与第一下弯曲部131c被例示及阐述为彼此对称的,然而,第一上弯曲部131b与第一下弯曲部131c可具有非对称形状。在此种情形中,第一下弯曲部131c可更厚。因此,由于使第一上弯曲部131b及第一下弯曲部131c能够在第一固定装置100的植入过程中减小阻力力矩来有利于植入即可,因此可根据情况来适当地改变第一上弯曲部131b与第一下弯曲部131c之间的角度以及第一上弯曲部131b与第一下弯曲部131c的对称或非对称结构。第二固定装置200的第二连续螺纹部230也具有与第一固定装置100的第一连续螺纹部130相同的结构。换言之,第二连续螺纹部230也包括第二前端部231a以及第二上弯曲部231c及第二下弯曲部231c,第二上弯曲部231b及第二下弯曲部231c分别形成第二前端部231a的上表面及下表面。第一连续螺纹部130的螺纹之间的节距P与第二连续螺纹部230的螺纹之间的节距P相同。第二连续螺纹部230的端部区域(图8的阴影部分Λ H)沿半径方向自第一连续螺纹部130的前端部131a相对于第一连续螺纹部130的第一上弯曲部131b与第一下弯曲部131c等同地进一步向外延伸预定的距离。在上述结构中,可在不进行额外钻孔的情况下将第二固定装置200植入第一固定装置100此前所被植入的钻孔H (参见图3)中,而且也不会损坏其周围的牙槽骨。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可方便地执行植入手术。为便于参考,就第一连续螺纹部130的轮廓线而言,用于从第一防止骨损坏部件170至第一进入引导部160连接第一连续螺纹部130的前端部的假想轮廓线形成锥形倾斜线,使得所述假想轮廓线之间的宽度逐渐减小。这等同地适用于第二连续螺纹部230。当然,第一连续螺纹部130的轮廓线与第二连续螺纹部230的轮廓线可在整个区域中具有相同的倾斜度,或者仅部分区段可具有锥形倾斜。该条件可属于本发明的权利的范围内。最后,简而言之,在参照图I所述的本实施例的植体系统中,第一固定装置100与第二固定装置200具有几乎相同的结构。换言之,第一固定装置100的第一本体120与第二固定装置200的220可被制造成彼此相同,且其共同之处在于,第一进入引导部160及第二进入引导部260设置于第一防止骨损坏部件170及第二防止骨损坏部件270处。然而,在第一固定装置100的第一连续螺纹部130与第二固定装置200的第二连续螺纹部230之间的对照中,第一连续螺纹部130的螺纹之间的节距P与第二连续螺纹部230的螺纹之间的节距P彼此相同,而其不同之处在于,第二连续螺纹部230的端部区域(图8的阴影部分Λ H)沿半径方向自第一连续螺纹部130的前端部131a相对于第一连续螺纹部130的第一上弯曲部131b与第一下弯曲部131c等同地进一步向外延伸预定的距离。因此,如上所述,由于第一固定装置100的第一本体120与第二固定装置200的第二本体220相同,因此可使用同一钻头(图未示出)在牙槽骨中形成钻孔H (参见图3)。此夕卜,如图I所示,当将第一固定装置100植入通过使用共用钻头而在牙槽骨中形成的钻孔H(参见图3)中时,即使第一固定装置100的植入失败,也可将第二固定装置200直接植入同一钻孔H中,而无需扩大钻孔H或形成另一孔。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可容易地执行牙科植入。上述情况之所以可行,是因为第一固定装置100的第一本体120与第二固定装置200的第二本体220相同,且仅第一连续螺纹部130与第二连续螺纹部230的尺寸彼此不同。参照图2,例如,当将螺纹直径为4. O mm的第一固定装置100植入通过共用钻头而形成于牙槽骨13中的钻孔H (参见图3)中时,即使第一固定装置100的植入失败,也可将螺纹直径例如为4. 5 _的第二固定装置200植入同一钻孔H中,而无需额外钻孔。此外,如果第二固定装置200的植入失败,贝U可将螺纹直径为5. O mm及5. 5 mm的第三固定装置及第四固定装置植入同一钻孔H中。基于以上说明,现在将解释实例性的植入手术。首先,通过使用共用钻头(图未示 出)对植入位置进行冲孔而形成如图3所示的钻孔H。此时,钻孔H的直径可与第一本体120的最大宽度相似或相等。接下来,朝植入位置放置第一固定装置100并将其插入牙槽骨13的钻孔H (参见图3)中。当将第一固定装置100插入钻孔H (参见图3)中时,由于第一固定装置100的第一进入引导部160可被平滑地插入钻孔H中,因此,第一固定装置100的插入方向不会扭曲。换言之,由于可容易地引导初始植入方向,因此可更容易且更方便地执行植入手术。在由第一进入引导部160设定植入方向之后,在旋转第一固定装置100的同时来植入第一固定装置100。随后,第一连续螺纹部130会在结构上有利于第一固定装置100的植入。当完成植入时,第一固定装置100通过强大的固定力固定至牙槽骨。在此期间,位于第一固定装置100的所述一个端部(即,图面上的最顶部处)的第一防止骨损坏部件170会防止钻孔H的开口区域中所存在的牙槽骨被损坏。另一方面,尽管在如上所述植入第一固定装置100之后等待预定的时间是理想的,然而在某些情形中,第一固定装置100的植入可能会失败。在此种情形中,可将第二固定装置200直接植入钻孔H (参见图3)中,而无需额外钻孔。如上所述,此种情形之所以可行,是因为第一固定装置100的第一本体120与第二固定装置200的第二本体220是相同的。具体而言,上述情形之所以可行,是因为第一连续螺纹部130的螺纹之间的节距P与第二连续螺纹部230的螺纹之间的节距P彼此相等,而其不同之处在于,第二连续螺纹部230的端部区域(图8的阴影部分Λ H)沿半径方向自第一连续螺纹部130的前端部131a相对于第一连续螺纹部130的第一上弯曲部131b与第一下弯曲部131c等同地进一步向外延伸预定的距离。如果第一固定装置100被成功地植入,则在第一固定装置100进行骨整合之后,将支台150 (参见图9)耦合至第一固定装置100的第一支台耦合部140。当支台150稱合至第一支台稱合部140时,支台150的第一稱合部152及第二率禹·合部153被分别插入并耦合至第一支台耦合部140的第一凹陷部141及第二凹陷部142。随后,通过支台150的第二耦合部153与第一支台耦合部140的第二凹陷部142之间的耦合来防止支台150旋转。此外,由于支台150的第一耦合部152与第一支台耦合部140的第一凹陷部141之间强有力地或紧紧地耦合,因而支台150不会轻易地分离,且由于所述强有力的或紧紧的耦合形成可靠的密封,因而可减小感染的可能性。在支台150的第一I禹合部152及第二I禹合部153被分别插入第一支台I禹合部140的第一凹陷部141及第二凹陷部142之后,将支台螺钉(图未示出)插入支台150的穿透孔151a中并将支台螺钉耦合至第一支台耦合部140的螺纹孔143。随后,通过将假牙附装至支台150来完成植入手术。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的植体系统,即使第一固定装置100的植入失败,也可无需额外钻孔便直接植入第二固定装置200。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可方便地执行牙科植入。此外,在根据本实施例的用于牙科植体的第一固定装置100及第二固定装置200中,可防止在钻孔H的开口区域中所存在的牙槽骨被在传统固定装置中形成于本体的整个外表面上的螺纹部(图未显示)损坏。因此,可更方便地执行牙科植入。尽管已参照本发明的多个例示性实施例阐述了各实施例,然而应理解,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设想出许多其他修改及实施例,且所述修改及实施例将属于本发明原理的精神及范围内。更具体而言,在本发明、附图及随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可对组成部件及/或标的物组合排列的排列方式作出各种变更或修改。除组成部件及/或排列方式的变更及修改之外,替代用途对于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也将显而易见。[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可应用于牙科植入手术领域。


本发明公开一种牙科植体固定装置以及一种包含所述牙科植体固定装置的植体系统。本发明的植体系统包括第一固定装置,具有第一本体部及第一连续螺纹部,所述第一连续螺纹部以螺旋围绕所述第一本体部的外圆周表面形成、且连续无间断地形成;以及第二固定装置,具有第二本体部及第二连续螺纹部,所述第二本体部与所述第一本体部相同,所述第二连续螺纹部以螺旋围绕所述第二本体部的外圆周表面形成、并具有不同于所述第一连续螺纹部的外直径。本发明容许以迄今为止最简单的方式执行植入操作,即使初始固定装置放置失败,也可立即放置下一固定装置,而无需任何进一步的钻孔工作。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

下载专利文献

下载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