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椎间融合器的制造方法 [0002]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脊柱椎间退变性疾病及其他病变的发生率逐渐上升,因退变导致腰椎滑脱或不稳及其他椎间盘疾病,需要进行椎体间融合术,目前用于椎体间融合的方式种类较多。其中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是一种较新的方法,该技术具有行单侧关节突关节不完全切除即可实现椎体间融合,保护硬膜囊及神经根、减少相邻节段失代偿、恢复脊柱正常序列、早期制动及融合率高,创伤小,不用牵拉神经根,符合生物力学,能提供即刻的稳定度,减少骨性结构医源性的破坏等特点。然目前的椎间融合器在植入比较困难,操作难度大,利用把持器操作并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椎间融合器,该椎间融合器结构合理,利用把持器植入操作简单,植入快速准确,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椎间融合器,包括本体和显隐棒,所述本体包括前侧壁、后侧壁、上表面、下表面、头部及尾部,所述本体的形状与脊椎形状适配,该本体上设置有竖直贯穿上表面和下表面的竖直植骨窗、水平贯穿前侧壁和后侧壁的水平植骨窗,该水平植骨窗与竖直植骨窗相互连通;所述尾部设置有水平延伸的凹槽,该凹槽前后贯穿前侧壁和后侧壁且与水平植骨窗互相独立;所述凹槽内设置有竖直设置的方便与把持器连接的连接轴,所述上表面和下表面设置有粗糙面。 [0005]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上表面上靠近头部设置有倾斜的导向槽,该导向槽靠近头部一端高度低于远离头部的一段。 [0006]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上表面与头部的相交处设置有方便植入的斜面。
[0007]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显隐棒的数量为三个,一个显隐棒设置于头部上,另外两个显隐棒设置于上表面上。
[0008]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设置于上表面的两个显影棒分别靠近竖直植骨窗的前端和后端O
[0009]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前侧壁处的厚度大于后侧壁的厚度,上表面和下表面之间存在5°的夹角。
[0010]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粗糙面为若干个四棱锥构成的粗糙面。
[0011]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头部还设置有与竖直植骨窗贯通的水平植骨窗。
[0012]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前侧壁和后侧壁均为弧形,所述竖直植骨窗的形状与前侧壁和后侧壁的弧形形状匹配。
[0013]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的效果是:由于一种椎间融合器,包括本体和显隐棒,所述本体包括前侧壁、后侧壁、上表面、下表面、头部及尾部,所述本体的形状与脊椎形状适配,该本体上设置有竖直贯穿上表面和下表面的竖直植骨窗、水平贯穿前侧壁和后侧壁的水平植骨窗,该水平植骨窗与竖直植骨窗相互连通;所述尾部设置有水平延伸的凹槽,该凹槽前后贯穿前侧壁和后侧壁且与水平植骨窗互相独立;所述凹槽内设置有竖直设置的方便与把持器连接的连接轴,所述上表面和下表面设置有粗糙面,该融合器结构合理,利用凹槽和连接轴方便把持器的插入到凹槽内与连接轴连接,同时也方便把持器与连接轴分离,这样融合器的植入角度、植入位置都可控制精确,植入快速准确,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0014]又由于所述上表面上靠近头部设置有倾斜的导向槽,该导向槽靠近头部一端高度低于远离头部的一段,这样,该导向槽可方便将融合器放入到理想位置。
[0015]又由于所述上表面与头部的相交处设置有方便植入的斜面,该斜面可在植入时自动撑开椎体间隙的斜面。
[0016]又由于所述显隐棒的数量为三个,一个显隐棒设置与头部上,另外两个显隐棒设置于上表面上,设置于上表面的两个显影棒分别靠近竖直植骨窗的前端和后端。该显影棒可以准确的显示融合器的位置,显示融合器的整体位置,使植入位置更加准确。
[0017]又由于所述前侧壁处的厚度大于后侧壁的厚度,上表面和下表面之间存在5°的夹角。这样可便于恢复脊柱整体曲度。
[0018]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0019]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图;
[0020]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侧视图;
[0021]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个角度的立体图;
[0022]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安装示意图;
[0023]图5是安装后的立体图;
[0024]附图中:1.本体;11.前侧壁;12.后侧壁;13.头部;14.尾部;15.竖直植骨窗;16.导向槽;17.斜面;18.上表面;19.下表面;110.水平植骨窗;111.凹槽;112.连接轴;2.显影棒;3.椎间骨;31.椎间盘;4.把持器。
[0025]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0026]如图1至图5所不,一种椎间融合器,包括本体I和显隐棒,所述本体I包括前侧壁11、后侧壁12、上表面18、下表面19、头部13及尾部14,所述本体I的形状与脊椎形状适配,该本体I上设置有竖直贯穿上表面18和下表面19的竖直植骨窗15、水平贯穿前侧壁11和后侧壁12的水平植骨窗110,该水平植骨窗110与竖直植骨窗15相互连通;所述尾部14设置有水平延伸的凹槽111,该凹槽111前后贯穿前侧壁11和后侧壁12且与水平植骨窗110互相独立;所述凹槽111内设置有竖直设置的方便与把持器4连接的连接轴112,所述上表面18和下表面19设置有粗糙面。
[0027]所述上表面18上靠近头部13设置有倾斜的导向槽16,该导向槽16靠近头部13一端高度低于远离头部13的一段。所述上表面18与头部13的相交处设置有方便植入的斜面17。
[0028]所述显隐棒的数量为三个,一个显隐棒设置于头部13上,另外两个显隐棒设置于上表面18上。设置于上表面18的两个显影棒2分别靠近竖直植骨窗15的前端和后端。
[0029]所述前侧壁11处的厚度大于后侧壁12的厚度,上表面18和下表面19之间存在5°的夹角,便于恢复脊柱整体曲度。
[0030]所述粗糙面为若干个四棱锥构成的粗糙面。该粗糙面可以使固定更加牢固。所述头部13还设置有与竖直植骨窗15贯通的水平植骨窗110。所述前侧壁11和后侧壁12均为弧形,所述竖直植骨窗15的形状与前侧壁11和后侧壁12的弧形形状匹配。
[0031]本实用新型融合器的植入步骤是:
[0032]1.入路,在透视的情况下确定正确的手术节段,将克氏针植入手术节段的关节突
-U.-K-
夫.ρ ;
[0033]2a.使用扩张管道;2b.使用扩张牵开器签开;
[0034]3.建立经椎间孔入路骨窗,椎间盘31切除;
[0035]4.椎间隙准备和椎间隙植骨;
[0036]5.使用试模确定融合器的尺寸;
[0037]6.将融合器连接到把持器4上;
[0038]7.植入融合器;
[0039]8.融合器最终定位;
[0040]9.把持器4与融合器分离;
[0041]10.填充椎间隙。
[0042]该椎间融合器结构合理,利用把持器4植入操作简单,可快速准确将融合器植入到病变椎间骨3之间的椎间盘31,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一种椎间融合器的制造方法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
下载专利文献

下载专利
同类推荐
-
贾恩卡洛·圭扎尔迪贾恩卡洛·圭扎尔迪贾恩卡洛·圭扎尔迪贾恩卡洛·圭扎尔迪刘炎, 邓晓云陈长青
您可能感兴趣的专利
-
王新, 王桂英杨德娟J·H·阿伦斯J·H·阿伦斯刘建兴唐印乔, 唐淼林唐印乔, 唐淼林
专利相关信息
-
蒂莫·皮沃斯基, 贝恩德·威尔维斯蒂莫·皮沃斯基, 贝恩德·威尔维斯蒂莫·皮沃斯基, 贝恩德·威尔维斯丘云灵, 熊玉李宗武吴健, 徐刘彬阿德里亚那·布里西奥, 阿德里亚那 布里西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