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烹调容器的制作方法图10是从底部外面侧看锅的平面图。图11是与锅底平行的局部平面的放大图。图12(a)、12(b)、12(c)分别是被固定在容器本体上强磁性金属板的弯曲部的变型例的局部放大斜视图。图13是用这个锅并通过电磁烹调器具煮沸汤时的沸腾状态的纵截面示意图。图14是示意表示蒸气泡升腾点的放大截面图。图15是表示成型于强磁性金属板上的开口部的另一例子的局部纵截面图。图16是从重叠有强磁性金属板的锅底部看的斜视图。
图17是表示重叠固定强磁性金属板的锅的底部的局部纵截面图。
图1-图7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在这个例子中,烹调容器是在平面视图中呈圆形的锅P,构成容器本体10基材14的非磁性金属材料由铝材构成,该烹调容器经过磨光加工。基材14厚度为2.3毫米,重叠固定于其上的金属板3采用外径为140毫米-220毫米、厚度为0.4毫米的且形成有十字状开口部6的强磁性不锈钢板(以下,代替强磁性金属板3地称为强磁性不锈钢板3)。图1示出了锅P的内面,该锅将圆形不锈钢板3固定在容器本体10的外底平面部11上,所述容器本体是以铝为基材14地在底部1周围垂直设置侧壁部2而形成的。在上述锅P的底部1上,如图2所示,将具有中空十字形开口部6的圆形强磁性不锈钢板3重叠固定在外表面上。如图所示,在锅P的内底平面部12上,呈压印13形状地形成有其轮廓形状大致与强磁性不锈钢板3形状一样的微凸部。尽管容器本体10底部1的厚度最好为1.6毫米-2.6毫米,但在这个例子中,该厚度为2.3毫米。此外,虽然强磁性不锈钢板3的厚度最好为上述底部厚度的15%-25%,但在这个例子中,强磁性不锈钢板3的厚度为0.4毫米,其与上述底部1厚度之比为17%。
如图3所示,强磁性不锈钢板3如此重叠成一体地固定在容器本体10底部1的外表面上,即强磁性不锈钢板从形成锅P容器本体10的底部1外表面那侧被压向外底平面部11。在强磁性不锈钢板3的开口部6处,露出容器本体10的基材14,该基材的一部分嵌埋在开口部6内。强磁性不锈钢板3成圆形,如图4所示,中空十字形开口部6成长圆形。在其开口边缘7上,如图5所示,遍布整个范围地形成了向着容器本体10那侧斜弯曲的弯曲部5。而且,在强磁性不锈钢板3外周的周边部上,也遍布整个范围地形成有向同侧斜弯的弯曲部5。
如图6(a)所示,强磁性不锈钢板3和容器本体10被安装在形成加压平面的一对刚性金属模15、15之间,并用压力机向着容器本体10的底面施压。这样一来,强磁性不锈钢板3被压入并沉埋在容器本体10的底部1中。在这里,如图6(b)所示,成形于强磁性不锈钢板3周边部4和开口边缘7上的弯曲部5从外底平面部11那侧被深深地嵌入底部1中。因而,强磁性不锈钢板3从外表面起被沉埋于该底部1中,结果,在强磁性不锈钢板3朝向容器本体10内的内底平面部12投影的区域内的基材14压缩变形。两个金属模15、15的平面间距在最接近点处约等于底部1的厚度,在被设定为2.3毫米左右时,如图6(b)所示,在内底平面部12上,成对应于强磁性不锈钢板3的区域突出20微米的微凸部形状地形成压印13。结果,在锅P的内面侧上,如图1所示,在内底平面部12上形成有其轮廓与成形于强磁性不锈钢板3上的开口部6一样的纹路。
在如图6(a)、6(b)所示的压入步骤中,弯曲成形于强磁性不锈钢板3周边部4上的弯曲部5从外底平面部11被斜压入基材14内并且周边部4被固定在外底平面部11上。因此,即使反复使用叠置有强磁性不锈钢板3的锅P并且反复升高强磁性不锈钢板3的温度,也能防止强磁性不锈钢板3浮出脱离容器本体10。
当把这样形成的锅P架在电磁烹调器具上使汤沸腾时,如图7所示,在锅P的内底平面部12上,通过蒸气泡B浮现出强磁性不锈钢板3的形状。就是说,在形成于锅P的内底平面部12上的压印13的区域中,沸腾地生成蒸气泡B,在对应于形成于强磁性不锈钢板3上的开口部6的内底平面部12区域内,没有引起强烈沸腾。
通过蒸气泡B浮现的纹路与形成于内底平面部12上的纹路大致是一致的。如果用电磁烹调器具来加热锅P,则强磁性不锈钢板3发热,所发出的热通过是铝质基材14被传给形成于内底平面部12上的压印13,从而在压印13区域中生成蒸气泡B。不过,在形成于强磁性不锈钢板3上的开口部6处,在此外露的铝质基材14没有发热,所以在对应于开口部6的内底平面部12区域内没有象压印13那样升高温度,因而没有生成蒸气泡B。结果,如图所示,蒸气泡B是把内底平面部12一分为四而形成的并且产生了这样的纹路。因此,如果设计形成于强磁性不锈钢板3上的开口部6的形状和布置,则能够在锅P的内底平面部12上通过蒸气泡B形成各种纹路。例如,如果在强磁性不锈钢板3上成星状地布置并形成开口部6,则由蒸气泡B形成的纹路呈星状。
图8-图14表示本发明的另一个优选实施形式。在这个例子中,烹调容器是在平面视图中呈圆形的锅,构成其容器本体的非磁性金属材料是铝材,其厚度为2.3毫米,固定于其上的强磁性不锈钢板3采用0.4毫米厚的强磁性不锈钢板,该强磁性不锈钢板分散设置有圆形开口部6,所述开口部是通过使用圆形模具和由圆棒构成的模具的内缘翻边加工而形成的。图8表示经过内缘翻边加工的强磁性不锈钢板3被重叠固定在外底平面部11上而形成的锅P的内面。而且,如图9的局部放大图所示,在内底平面部12上,成表面磨光且具有光泽度的压印13形式地分散形成有多个圆环形微凸部。图10是从锅P的底部外表面看的平面图,圆形强磁性不锈钢板3被一体固定在容器本体10的外底平面部11上。而且,在形成于强磁性不锈钢板3上的多个开口部6处,如图11的局部放大图所示,露出了是容器本体10基材14的铝材。在开口部6中,局部填充了由铝材构成的基材14。而且,在其圆周部上,形成有略微突出的环形突起。就是说,通过阻止把弯曲部5压入铝材中的阻力,在弯曲部5的背后即在强磁性不锈钢板3的开口部6的开口边缘7的位置上,强磁性不锈钢板3略微突出。
在强磁性不锈钢板3上,首先和图4所示的周边部4一样地在周边上形成开口部6,同时,在整个面上并且向着容器本体10那侧地形成有多个分散成形的圆形开口部6。而且,在开口边缘7上也弯曲形成弯曲部5。当在强磁性不锈钢板3上通过内缘翻边加工等冲压形成开口部6时,如放大表示开口部6的图12(a)、12(b)、12(c)所示,弯曲形成于开口部6周围的且高约为1.8毫米的竖起部8构成所述弯曲部5。在图中,上侧是压出冲头的内侧。竖起部8的形状随下孔尺寸、冲头和模具的间隙以及强磁性不锈钢板3厚度的关系等而变,它可以是最简单的形状(参见图12(a)),或是在竖起方向上裂开的开裂筒状(参见图12(b)),或是前端T成尖锐状的突起(参见图12(c))。
首先,如参见图6(a)、6(b)所述地,强磁性不锈钢板3如此被重叠固定在容器本体10上,即,使略微弯曲形成弯曲部5的内侧被压向容器本体10的外底平面部11,强磁性不锈钢板3从底部1外表面那侧被压入容器本体10中。在这里,形成多个弯曲部5,而且,由于几乎是直立设置的,所以该弯曲部5如图13所示从外底平面部11那侧被深深地压入该容器本体10的基材14内,在被牢固固定的同时,比较刚性地形成上述竖起部8,从而其前端T接近容器本体10的内底平面部12的内表面。该前端T从内面起深达不到0.5毫米。就是说,成压印13状地形成上述圆环形微凸部是接近竖起部8前端T地形成的。
此外,在用锅P并通过电磁烹调器具使汤沸腾的场合下,如图13所示,使蒸气泡B生成点位于成型于在接近形成弯曲部5的竖起部8的前端T的内底平面部12上的压印13处。换句话说,压印13形成加热点。因此,在内底平面部12上,如放大图14所示,从各压印13起连续地生成蒸气泡B,该发泡点不移动。这样,蒸气泡B的生成点不移动并连续生成蒸气泡B,在这样的状态下,气泡几乎向正上方升起并且来自对流沸腾液面F的汤A在气泡间下降。结果,在锅P的内部引起了在小区域内的对流,而没有引起强烈对流,从而使汤均匀沸腾。因此,沸腾状态变得稳定,汤A的沸腾液面F几乎不上升地变稳定了。结果,象传统锅那样,能够防止沸腾液面F成环形涌腾并引起喷溅。而且,防止引起在所产生蒸气泡沿底面边移动边合并的普通锅底中常看到的突沸。
在这样构成的情况下,通过垂直设置在多个开口部6的开口边缘7上的竖起部8并主要在其前端T附近形成压印13。因此,如果改变开口部6的开口直径和布置,则形成于内底平面部12上的纹路能随之变化。由于这样形成的压印13分别成为加热点,所以能够在汤A沸腾时理想地控制锅P内的对流形态并能够使沸腾状态稳定下来。
此外,作为本发明的另一个优选实施形式,如是表示强磁性金属板中央部的纵截面图的图15所示,在强磁性不锈钢板3的中央部上,成开口部6之一地形成圆形中央开口部9(此外,在图15中未示出除中央开口部9外的开口部6)。如图16所示,中央开口部9的开口边缘7在整个范围内向着强磁性不锈钢板3的容器本体1(图外)那侧(图中上侧)斜弯曲,从而在开口边缘7上形成弯曲部5。在其它方面,除了在上述两个实施形式中说明的结构适用于在强磁性不锈钢板3的周边部4之间形成的其它开口部6(未示出)外,也能采用任意的结构。如图17所示,如果强磁性不锈钢板3重叠固定在锅P的外底平面部11上,则弯曲部5通过具有朝着中央开口部9的中心的分力的嵌入力而比周围更深地被压入外底平面部11的基材14中,从而可靠地将强磁性不锈钢板3固定在外底平面部11中。
在这种场合下的把强磁性不锈钢板3压入外底平面部11中也能采用如图6(a)、6(b)所示的步骤。这样,在强磁性不锈钢板3被固定在容器本体10的状态下,如图所示,作为基材14的铝材在强磁性不锈钢板3的几乎整个厚度或其在板厚方向的部分上被填充在中央开口部9中并露出。而且,其外表面比强磁性不锈钢板3的表面略低几分。这样,在中央开口部9内露出的铝质基材14通过开口边缘7承受朝向其中心的阻力,该强磁性不锈钢板3通过中央开口部9被可靠地固定住。此外,强磁性不锈钢板3因存在中央开口部9而在中央部上释放径向应力,因而能够抑制应变。即便通过电磁烹调器具反复加热,它也很难脱离容器本体10。而且,在对应于中央开口部9的内底平面部12的中央,即在锅P的中央,不生成蒸气泡B,于是,在烹调容器被用作豆腐汤锅的场合下,从设置在锅中央的出汁容器的下方不产生蒸气泡,所以,出汁容器不在蒸气压力下涌动地变得稳定并易于操作。
而且,通常电磁烹调器具在其顶面的中央具有检测锅底温度并防止过热的温度传感器,如果因电磁感应而发热的强磁性金属板位于该传感器的位置上,则无法检测到是实际烹调容器温度的容器本体温度,而是由此检测到高温强磁性金属板的温度。结果,即便容器本体温度未达到极限温度,也认为烹调容器达到极限温度而停止加热,因而以比用于防止过热的极限温度更低的温度为最高温度地进行温度调节。就是说,在用该温度传感器检测温度的部位上,设置发热的强磁性金属板的中央开口部,因而,该温度传感器检测构成露出的容器本体的基材的温度,从而能够避免象降低上述烹调温度这样的危害。工业实用性如上所述,本发明的烹调容器使内面具有纹路而变得更美观并且在用电磁烹调器具煮沸汤的场合下能够通过蒸气泡显现出该纹路。而且,容器本体由导热性良好的非磁性金属材料制成并能改善在被用于电磁烹调器具时的热效率,而且能够防止喷溅。此外,由于开口边缘被压入容器本体的基材中,所以强磁性金属板很难脱离地被固定在容器本体上,由此成为能忍受用电磁烹调器具反复加热的烹调容器。
在由非磁性金属材料构成的基材(14)制成的容器本体(10)的外底平面部(11)上重叠强磁性金属板(3)而成的烹调容器中,在强磁性金属板(3)上设有其开口边缘面向外底平面部(11)侧且形成有弯曲部(5)的开口部(6),在容器本体(10)的内底平面部(12)支撑在有刚性的平面内的状态下,以朝向外底平面部(11)的姿势对弯曲部(5)施压,通过把弯曲部(5)压入容器本体(10)的底部内,改变内底平面部(12)上的对应于强磁性金属板(3)的弯曲部(5)的压印(13)的表面状态,从而在内底平面部(12)上形成具有所述表面状态的差异的纹路。
烹调容器制作方法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
下载专利文献

下载专利
同类推荐
-
罗兰·比塞特严叡智严叡智
您可能感兴趣的专利
-
三宅正光三宅正光何晓亮, 史丹利·何何晓亮, 史丹利·何乔晓军乔晓军B·莱曼, H·皮特
专利相关信息
-
佟英文, 姚月英佟英文, 姚月英S·戈尔顿, S 戈尔顿广富敬治S·L·洪, C·内维尔S·L·洪, C·内维尔斯蒂芬·希尔格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