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两用疝气带的制作方法儿童疝气为多发病,最为常见的是腹股沟部位的疝,它是因小肠通过腹股沟区的腹壁肌肉弱点,坠入阴囊内而引起,症状是腹股沟凸起或阴囊肿大,这种现象通常为腹股沟斜疝;轻者通常采用佩带疝气带、疝气托等物理治疗,重者则采用药物及手术治疗;由于现有的疝气带结构设计不合理,佩带时易产生位移,影响治疗效果,而手术治疗必然会给小儿患者带来极大痛苦。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佩带方便,不位移,采用物理疗法与药物疗法相结合治疗儿童疝气的两用疝气带。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一种两用疝气带,包括背带、带体,其前带体与后带体上部设置有背带,下部设置有腿部束带,两侧设置有腰带。所述的前带体与后带体两侧设置有臀部束带。所述的前带体的前裆处设置有椭圆形或小圆形开口,后带体的后裆处为开裆裤状。所述的开口两侧设置有中草药药包,所述的药包为圆形或梯形,分为薄型或厚型,单层或双层,药包与前带体为纽扣或粘扣活动连接。所述的背带由横拉带连接。
所述的背带、臀部束带、腰带及腿部束带材质为宽、窄松紧带或布带,与前带体和后带体固定连接或纽扣、粘扣活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所具有的积极有益效果;1.设置有前后带体及束带,穿着时药包紧贴患部,使疝内容物不再脱出,疝口逐渐缩小,最终达到闭合治愈的目的;2.疝气药包由传统中药研制而成,具有温中理气、法寒散滞、顺气生机、促进疝口闭合的作用,能促进血液循环流通、增强组织再生能力;3.疝气带与疝气药包相结合,治疗过程中贴身穿着,无副作用,避免了住院手术的痛苦;4.式样新颖,物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两用,佩带方便,活动自如,不易位移,不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5.规格型号系列化,可根据儿童患者的年龄及身体发育情况选择或及时更换不同规格型号的疝气带,适用于0-15岁儿童疝气患者,可治疗斜疝、直疝、切口疝及脐疝等。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参阅图1所示,一种两用疝气带,主要是由横拉带1、背带2、前带体3、药包4、腿部束带5、后带体6、臀部束带7、腰带8等构成的;其前带体3与后带体6采用纯棉布制作,上部设置有背带2,背带2可由横拉带1连接,下部设置有腿部束带5,两侧设置有臀部束带7及腰带8,均可采用缝制固定连接或纽扣、粘扣活动连接,所述的横拉带1、背带2、臀部束带7、腰带8及腿部束带5可采用宽松紧带及窄松紧带或布带制作,与前带体3和后带体6为固定连接或纽扣、粘扣活动连接。
所述的前带体3的前裆处设置有椭圆形或小圆形开口301,开口301两侧及肚脐部可放置药包4,药包4与前带体3可采用纽扣或粘扣活动连接;所述的后带体6的后裆处为开裆裤形状,便于大小便。
所述的药包4呈不同规格形状,较佳为圆形或梯形,分为薄型或厚型、单层或双层,药包4内放置有由传统中草药研制而成的药粉。
使用时患者平躺,将突出疝口外的脏器用手轻轻推回腹内,将药包对准疝口处,治疗过程中要全天佩戴,夜间等孩子熟睡后,可适当放松背带、臀部束带,避免疝口容物对疝环口的反复冲击,以免影响治疗效果;对于斜疝为条状的患者宜选用梯形药包偏下部的疝气带,斜疝为球状的患者宜选用圆形药包或梯形药包偏上部的疝气带,肚脐部的疝可选用带肚脐药包的疝气带;佩戴后轻者几天可以治愈,重者因人而异。
使用注意事项1.对于突出物不能入位的儿童患者,不宜使用;2.使用前或使用过程中,如发现孩子哭闹不止,应及时检查,因消化不良、便秘形成的嵌顿疝(肠阻塞),症状是腹痛激烈,甚至出现绞痛、恶心、呕吐等要及时与医生取得联系,帮患者扶上去,因嵌顿疝不及时缓解会出现肠坏死、肠穿孔、腹膜炎等严重后果;3.如发现孩子嫩肤摩伤,或出现嵌顿疝症状时暂停使用,待皮肤愈合或嵌顿疝扶上后方可继续使用;4.洗涤带体时,必须将药包取下,药包不可湿水。
两用疝气带制作方法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
下载专利文献

下载专利
同类推荐
-
柴俊霞柴俊霞柴俊霞G·C·罗伯特森G·C·罗伯特森刘国栋, 林璐刘国栋, 林璐
您可能感兴趣的专利
-
宋春雪李成荣, 潘道波李成荣, 潘道波李成荣, 潘道波李成荣, 潘道波
专利相关信息
-
李成荣, 潘道波赵琰森赵琰森赵琰森赵琰森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