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鸽—汇聚行业精英
  • 联系客服
  • 帮助中心
  • 投诉举报
  • 关注微信
400-006-1351
您的问题早鸽都有答案
3000+专业顾问
搜索
咨询

可调式微创脊椎融合器及其撑开器械制作方法

  • 专利名称
    可调式微创脊椎融合器及其撑开器械制作方法
  • 发明者
    王建华
  • 公开日
    2006年10月25日
  • 申请日期
    2005年7月8日
  • 优先权日
    2005年7月8日
  • 申请人
    王建华
  • 文档编号
    A61F2/44GK2829650SQ20052006104
  • 关键字
  • 权利要求
    1.一种可调式微创脊椎融合器,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下体及与下体卡合使用的上体,上体与下体组合的高度可调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式微创脊椎融合器,其特征在于上述上体及下体上均设置开口,上体的开口处设置具尖端的上体卡合部,下体的开口处对应上述尖端设置截面形状为锐角的卡槽,扣合时尖端容置于卡槽内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式微创脊椎融合器,其特征在于上述上体及下体的一侧均设置开口,上体的开口处两侧设置连续的截面为锐角的外齿面,下体的开口处两侧设置连续的截面为锐角的内齿面,外齿面与内齿面上同侧的任意齿可以相互啮合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调式微创脊椎融合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可调式微创脊椎融合器还包括一通过螺钉安装于其上的多孔钛板,上体及下体上设置螺钉孔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式微创脊椎融合器,其特征在于上述上体及下体的一侧均设置开口,上体的开口处两侧设置连续的截面为锐角的外齿面,下体的开口处两侧设置截面为锐角的内齿,内齿可与同侧的外齿面上的任意齿相互啮合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可调式微创脊椎融合器,其特征在于上述上体或下体设置配合槽,而对应的下体或上体的对应位置设置配合孔,通过配合孔的螺钉延伸到配合槽内7.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可调式微创脊椎融合器,其特征在于上述上体或下体设置弹片,而对应的下体或上体的对应位置设置开口,弹片容置于开口内8.一种用于操作可调式微创脊椎融合器的撑开钳,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第一钳脚、由第一钳脚驱动的可动杆以及相互固结的第二钳脚及固定杆,可动杆的前端包括由若干顶起片相互铰接而成的顶起部,顶起部的前端铰接于固定杆上,当第一钳脚推动可动杆时,顶起部向外顶起9.一种用于操作可调式微创脊椎融合器的撑开器,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固定杆、可动杆及推动可动杆的手柄,可动杆的前端设置顶端固结于固定杆上的弹性部,当手柄推动可动杆时,弹性部向外隆起10.一种用于操作可调式微创脊椎融合器的撑开器,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固定杆、可动杆及推动可动杆的手柄,固定杆的前端分为可分离的上、下两叶,当手柄推动可动杆时,上、下两叶分别向外隆起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医学领域的手术器械,尤指一种可调式微创脊椎融合器及其撑开器械
  • 背景技术
  •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至图7,该可调式微创脊椎融合器1可以设计成多种形式其包括下体2及与下体2卡合使用的上体3上体2及下体3一般采用医用钛合金制造,并对部件进行相应热处理,使各项指标符合制造融合器的要求上体2及下体3为弹性体结构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上体2及下体3均为长条状,截面为圆弧形上体2的圆弧状的开口处设置上体卡合部21,该上体卡合部21包括两个相对的尖端211下体3的圆弧状的开口处设置下体卡合部31,下体卡合部31包括两个相对的卡槽311,上体2的两个尖端211分别容置于下体3的两个卡槽311内卡槽311沿着下体3的长度方向延伸,卡槽311的截面为锐角另外,为了防止上体2及下体3在长度方向上的相对位移,上体2的外侧壁上可开设贯通的配合槽22,而下体3的对应位置设置配合孔(未图示),通过一个穿过配合孔并延伸到配合槽22内的螺钉33可以有效防止上体2及下体3在长度方向上的相对运动
  • 专利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调式微创脊椎融合器及其撑开器械,可用于微创椎间融合手术或用于椎体切除后重建手术。其包括下体及与下体卡合使用的上体,上体与下体组合的高度可调。植入前将上体与下体拢合,体积较小,通过一个直径很小的工作通道进入椎间隙,满足脊柱微创手术的要求;植入体内后通过撑开器械将其撑开,达到并有效维持工作高度,满足椎间隙融合的需要。本实用新型可减少手术创伤,达到微创手术效果,并可对脊椎骨及该可调式微创脊椎融合器之间的界面实现主动加压作用。而用于椎体重建的可调式微创脊椎融合器通过微型螺钉将多孔钛板与工作高度的上、下体结合,形成一体化结构,既保留了钛笼的支撑重建作用,又具备钢板的固定性能。
  •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体积小巧可变、可有效减小手术创伤的可调式微创脊椎融合器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专利名称:可调式微创脊椎融合器及其撑开器械的制作方法脊椎退行性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它主要包括脊椎间盘突出症,脊椎不稳症,脊椎滑脱症等。其中各种原因引起的脊椎不稳症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它是导致腰腿痛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许多脊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脊椎不稳从病因上分类可以分为几类1.退变性脊椎不稳;2.医源性脊椎不稳;3.外伤性脊椎不稳等等。治疗脊椎不稳最好的方法就是实施脊椎融合。随着内固定技术及骨科手术器械的不断改进,脊椎融合手术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融合方法从取自体骨块植骨术,异体骨块植骨术发展到椎间融合融合器置入术等方法,融合效果也较七八十年代明显提高。另一方面,随着内窥镜技术在外科学中的应用,脊柱微创外科学也悄然兴起,在内镜的辅助下,一些常规的脊椎手术已经逐步向小型化,微创化的方向发展,如椎间盘镜子下的椎间盘摘除术,经皮椎间盘摘除术,腹腔镜辅助下的前路椎间盘摘除术等。1997年Mayer等在腹腔镜辅助下实施脊椎融合手术,手术通过腹腔镜将后腹膜切开后,显露腰5骶1椎间隙,通过特制的器械将椎间盘切除后,刮除软骨板,准备植骨床,将脊椎融合器植入椎间隙,实现了脊椎融合的微创手术。Dikman等则开展了胸腔镜辅助下的胸椎融合手术也获得成功。国内吕国华等也率先开展了腹腔镜辅助下的脊椎滑脱椎间融合术,手术方法与Mayer相似。目前开展的腔镜辅助下的脊柱融合手术使用的椎间融合器均为常规手术使用的普通融合器,其体积较大,用于微创手术时存在一定的缺陷,如手术创伤较大,置入比较困难等,另外如果采用侧后方入路的方法置入几乎不可能。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用于操作可调式微创脊椎融合器的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撑开器械。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该可调式微创脊椎融合器包括下体及与下体卡合使用的上体,上体与下体组合的高度可调。上述上体及下体可设置为如下形式上述上体及下体上均设置开口,上体的开口处设置具尖端的上体卡合部,下体的开口处对应上述尖端设置截面形状为锐角的卡槽,扣合时尖端容置于卡槽内。上体及下体也可设置为如下形式上述上体及下体的一侧均设置开口,上体的开口处两侧设置连续的截面为锐角的外齿面,下体的开口处两侧设置连续的截面为锐角的内齿面,外齿面与内齿面上同侧的任意齿可以相互啮合。上体及下体还可设置为如下形式上述上体及下体的一侧均设置开口,上体的开口处两侧设置连续的截面为锐角的外齿面,下体的开口处两侧设置截面为锐角的内齿,内齿可与同侧的外齿面上的任意齿相互啮合。本实用新型的撑开器械可以为一种撑开钳,其包括第一钳脚、由第一钳脚驱动的可动杆以及相互固结的第二钳脚及固定杆,可动杆的前端包括由若干顶起片相互铰接而成的顶起部,顶起部的前端铰接于固定杆上,当第一钳脚推动可动杆时,顶起部向外顶起。
本实用新型的撑开器械也可为一种撑开器,其包括固定杆、可动杆及推动可动杆的手柄,可动杆的前端设置顶端固结于固定杆上的弹性部,当手柄推动可动杆时,弹性部向外隆起。
撑开器还可设置成以下形式其包括固定杆、可动杆及推动可动杆的手柄,固定杆的前端分为可分离的上、下两叶,当手柄推动可动杆时,上、下两叶分别向外隆起。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该可调式微创脊椎融合器的高度可以调节,植入前将上体与下体拢合,体积较小,可以通过一个直径很小的工作通道进入椎间隙,满足脊柱微创手术的要求;植入体内后通过撑开器械将其撑开,达到并有效维持工作高度,满足椎间隙融合的需要。该可调式微创脊椎融合器可减少手术创伤,达到微创手术效果,并可对脊椎骨及该可调式微创脊椎融合器之间的界面实现主动加压作用。而用于椎体重建的可调式融合器增加了椎体螺钉及用于增加稳定性的复合多孔钛板设计,通过微型螺钉将多孔钛板与工作高度的融合器上下体结合,形成可调式一体化结构,既保留了钛笼的支撑重建作用,又具备钢板的固定性能。

图1是本实用新型可调式微创脊椎融合器的一个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可调式微创脊椎融合器的一个实施例拢合时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可调式微创脊椎融合器的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可调式微创脊椎融合器的再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可调式微创脊椎融合器的撑开钳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可调式微创脊椎融合器的撑开器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可调式微创脊椎融合器的另一种撑开器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可调式微创脊椎融合器的第四种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可调式微创脊椎融合器的第四种实施例去掉多孔钛板的立体图。
图10是图8中所示多孔钛板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可调式微创脊椎融合器的第四种实施例的侧视图。

另外,可以采用一个撑开器械操作该可调式微创脊椎融合器1。撑开钳4的结构如图5所示,其包括第一钳脚41、第二钳脚42、与第二钳脚42固结的固定杆43以及由第一钳脚41驱动的可动杆44。可动杆44的前端包括由两片顶起片440相互铰接而成的顶起部441,顶起部441的前端铰接于固定杆43上。当第一钳脚41受到压力时,其推动可动杆44向前端运动,顶起部441则向外顶起进而撑开可调式微创脊椎融合器1。
撑开器5如图6所示,其包括固定杆43、可动杆44及推动可动杆44的手柄45。可动杆44的前端包括一弹性部442,弹性部442的顶端固定于固定杆43的顶端。当手柄45旋动时,其推动可动杆44向前端运动,弹性部442则向外隆起进而撑开可调式微创脊椎融合器1。
撑开器5还可设置成如图7所示的形式,其包括固定杆43、可动杆44及推动可动杆44的手柄45。固定杆43的前端分为可分离的上叶46及下叶47,当手柄45旋动时,其推动可动杆44向前端运动,上、下两叶46、47分别向外隆起进而撑开可调式微创脊椎融合器1。
该可调式微创脊椎融合器1在置入体内前,上体2及下体3合拢,体积较小,如图2所示;置入体内后,通过撑开器械将其撑开,达到椎间隙适合高度,上体2弹开,随后上体卡合部21合拢,尖端211扣于下体卡合部31的卡槽311内,由于卡槽311为锐角,阻止了尖端211从卡槽311内弹出,当可调式微创脊椎融合器1受压时,上体2与下体3会越扣越紧,保持对相邻椎体的支撑作用。
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上体2及下体3的截面为一面开口的矩形。上体2的两边外侧设置连续的外齿面23,下体3的两边的内侧对应上体2的外齿面23的位置设置连续的内齿面33,上述连续的外齿面23及内齿面33的设计使可调式微创脊椎融合器1的高度连续可调,其可根据手术的需要方便选用不同的高度。同样,上述外齿面23及内齿面33均为锐角,当调节上述可调式微创脊椎融合器1到某一确定的高度后,由于外齿面23及内齿面33的锐角相互卡合,使其配合状态十分稳定,当其受到压力时,上体2和下体3不会向两侧弹开。另外,上体2的侧壁切割设置弹片25,弹片25贯穿整个上体2的侧壁的厚度。在下体3上对应弹片25的位置设置开口35,开口35贯穿整个下体3的侧壁的厚度。当上体2与下体3相互配合时,内齿面33与外齿面23卡合,而弹片25的一部分则延伸到开口35内,弹片25的侧边抵靠于开口35的对应侧壁上,从而防止上体2及下体3在长度方向上的相对位移。该弹片25及开口35的配合设置可以应用于本发明的任意实施例中。同样,本实施例及其他实施例中也可采用图1中所示的配合槽22与配合孔的设计来防止上体2与下体3在长度方向上的相对位移。
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再一实施例。上体2设置连续的外齿面23,下体3上设置内齿34。内齿34可与上体2的外齿面23上的任意齿相配合。下体3的上述结构可以增加其弹性,更方便使用撑开器械对其进行操作。当上体2与下体3相互配合时,内齿34与外齿面23上的某一齿相卡合以保持上体2与下体3的相对位置。
上述可调式微创脊椎融合器1的植入方法包括如下主要步骤1.摘除相应椎间隙的椎间盘,刮除软骨板,进行融合骨床的准备;2.用夹持钳把持可调式微创脊椎融合器1,置入相应椎间隙内;3.撑开可调式微创脊椎融合器1,使其发挥对椎间隙高度的支撑作用;4.在可调式微创脊椎融合器1内部以及周围植入松质骨粒。
上述具骨诱导能力的人工松质骨粒,可以诱导上下椎体接触面的骨组织长入,实现脊椎间隙融合的效果。
该可调式微创脊椎融合器1的高度可以调节,植入前将上体2与下体3拢合,体积较小,可以通过一个直径很小的工作通道进入椎间隙,满足脊柱侧后方入路的要求;植入体内后通过撑开器械将其撑开,达到并有效维持工作高度,满足椎间隙融合的需要。该可调式微创脊椎融合器1可减少手术创伤,达到微创手术效果,并可对脊椎骨及该可调式微创脊椎融合器1之间的界面实现主动加压作用。前路手术主要用于腹腔镜辅助下的脊椎融合术(如腰5骶1);后路手术主要用于,椎板开窗,椎间融合手术;侧后方入路关节镜辅助下的脊椎融合术;也可用于常规手术,手术创伤比一般的融合器更小。
另外,如图8至图11所示,该可调式微创脊椎融合器1还可以用于脊椎椎体次全切除后椎体重建的需要。该可调式微创脊椎融合器1由大开孔的上体2和下体3组成。上体2的两边内侧设置连续的内齿面33,下体3的两边的外侧对应上体2的内齿面33的位置设置连续的外齿面23,内齿面33与外齿面23配合使用,可调式微创脊椎融合器1的高度可调,其内部放置骨粒,发挥骨诱导作用,有利于骨的长入。上体2和下体3分别有螺钉孔50,通过椎体螺钉51固定在上下椎体上。另有微型螺钉孔52,供多孔钛板53固定使用,多孔钛板53对整体结构起到支撑作用,并且可以对融合器空间进行密闭,防止骨粒外漏。手术时候,将可调式微创脊椎融合器1置入切除椎体后待重建的部位,用撑开器械将其撑开,使其上下表面与上下椎体的骨面接触,重建脊椎生理弧度。选择多孔钛板53,裁剪为合适长度,贴于可调式微创脊椎融合器1前方,用微型螺钉54固定,形成一个稳定的刚性结构。通过微型螺钉54将多孔钛板53与工作高度的上、下体2、3结合,形成可调式一体化结构,既保留了钛笼的支撑重建作用,又具备钢板的固定性能。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