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卡式半自动注射器的制作方法“自动注射技术”是指不经医务工作者操作或指导,由非医务人员如士兵在战场、患者在医院内外自行进行注射急救、治疗的注射技术。自动注射针在瑞典、美国、法国、俄罗斯等少数国家已小批量装备于从事防化学武器、防细菌武器、防原子武器杀伤的专业部队,用于战场临时急救。而应用于普通医疗领域的还只限于胰岛素或多肽类药物的注射。但这种自动注射针的结构非常复杂,生产成本也高,一支自动注射针在国内销售价格在200元左右。我国也曾有关于自动注射针的专利报道,但其结构不是过于复杂,难以加工制造,就是设计不合理,性能不够稳定,使用起来也不太方便。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为克服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比较简单,便于操作,具有自动进针和手动推药功能的卡式半自动注射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在于与护套连接的上套内设有一带棘爪的芯杆,芯杆上端与上套内顶之间具有一弹簧,推杆与芯杆接触,棘爪与上套壁上的卡口配合。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与上套为一体的套夹上的凸起与卡口及棘爪相对应。上套与护套连接固定。在护套的端头设有针孔。通过以上技术解决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结构非常简单合理,只要按动套夹上的凸起将棘爪顶入,在弹簧的压力下就可使芯杆推动活塞及卡式瓶向下并使导通针穿出护套顶端的针孔而刺入人体,然后推动推杆就能方便地将卡式瓶内的药液注入人体,完全可以达到自动进针而手动推药的目的。本注射器全封闭式包装,无菌程度高,能随身携带,可在家中、户外、工作场所、社交场合随时使用,且非常容易操作。由于结构简单,使得生产成本大幅度降低。这种注射器既是一次性急救针,又可以将一体化的卡式瓶以及滑移架、导通针、活塞整体与上套随时配合连接,上套以及芯杆、弹簧、推杆均可反复多次使用,更能节省大量开支。除装备一些专业群体用于急救外,还能大量用于医院的日常治疗以及个人的院外自我注射。
图1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未注射时)。
图2注射时的结构状态示意图。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部分主要是由一个带有套夹3的上套4,一个带有弹性棘爪5的芯杆7、一个与芯杆7滑动配合的推杆1以及套在推杆1外的弹簧2构成,其中上套4的壁上设有一卡口14;套夹3下端具有一个与卡口14及棘爪5位置对应的凸起6;弹簧2位于芯杆7上端与上套4顶部之间。所说的棘爪5是通过一个弹性条状体与芯杆7连为一体的。下部分主要由一个护套10、一个卡式瓶9、一个位于卡式瓶9内并与芯杆7底端相连的活塞8构成。其中护套10与上套4螺纹连接或实现卡接固定,护套10套于卡式瓶9之外;卡式瓶9瓶口处设有一个可沿瓶口外壁上下滑动的滑移架11,两端带尖且中间直通的导通针12与滑移架11固为一体。在弹簧2未释放时,导通针12的上端并不刺穿卡式瓶9瓶口的胶塞,在护套10的下端设有一个可使导通针12通过的针孔13。
以上所述的均是在未实施注射前的结构状态。
当需要注射时,只需将护套10下端接触注射部位,按动套夹3,通过套夹3的凸起6将与芯杆7为一体的棘爪5顶入,在弹簧2的压力下,就会使芯杆7向下推动卡式瓶9向下运动。此时,由于同时受到弹簧2的力和皮肤、肌肉对导通针12的反作用力,滑移架11就会沿瓶口外壁向上位移,使导通针12同时向上刺穿瓶口内的胶塞而向下刺入人体(参见图2),然后再用手推动推杆1,并通过芯杆7推动活塞8而将卡式瓶9内的药液注入人体,达到注射治疗的目的。
为了进一步提高无菌程度,还可在导通针12外套上一个较薄较软的橡胶套,当导通针12向下时完全可以刺穿这个橡胶套,并将这个橡胶套挤压在滑移架11与护套10底端之间,丝毫不影响正常注射。
卡式半自动注射器制作方法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
下载专利文献

下载专利
同类推荐
-
慕利明慕利明桑·T·特兰, 戴森·W·希琴博瑟姆浅井隆张学亮, 张艳红张学亮, 张艳红
您可能感兴趣的专利
-
刘翔刘翔倪邦发徐宁, 徐 宁徐铭军, 刘玉军张芬芳, 黄锦霞
专利相关信息
-
张芬芳, 黄锦霞张芬芳, 黄锦霞程鸿远, 蒋谊康K·P·考恩罗兰兹·W·坎纳, 布赖恩·A·罗伯茨罗兰兹·W·坎纳, 布赖恩·A·罗伯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