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围护结构式pvc建筑墙体的制作方法[0002]目前,传统建筑行业浇铸水泥墙体、立面和水池等,一般采用竹胶板.木板等钉制模板,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工艺复杂,耗时,耗力,而且墙面必须要粉刷,油漆。[0003]为此 申请人:已经申请了中国发明专利组合式PVC建筑模板(申请号:201110307136.3,申请日:2011-10_12),该专利公开了一种使用PVC板,并且通过连接槽和连接轨将PVC板拼接成建筑墙体模块的技术方案,该方案施工方便,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但是该专利使用的PVC板的强度不高,不能应用于大型建筑项目,推广应用前景有限。
[0004]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围护结构式PVC建筑墙体,该建筑模板具有强度更高,施工方便简捷,安装灵活方便,大量节约人力的特点,而且适用范围更加广泛。[0005]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围护结构式PVC建筑墙体,包括主体模块和连接模块,所述主体模块包括两块面板和两块连接隔板,所述面板包括主面板、“U”型连接槽和延伸凸板,所述主面板的两端分别与两个“U”型连接槽的一外侧壁顶端相固定连接,所述“U”型连接槽的另一外侧壁顶端与延伸凸板的一端相固定连接,延伸凸板的另一端与连接隔板的一端垂直固定;所述连接模块包括相互垂直固定的四块连接模块板,四块模块连接板中至少有两块模块连接板的外侧壁上设有“L”型凸棱,所述“L”型凸棱分别垂直固定在模块连接板的外侧壁的两端,并且分别与相邻的连接模块板处于同一平面,主体模块和连接模块通过“U”型连接槽与“L”型凸棱的配合相连接。[0006]作为优选方案:所述“U”型连接槽与主面板连接的一侧侧壁的高度高于“U”型连接槽与延伸凸板连接的一侧侧壁的高度。
[0007]作为优选方案:所述“L”型凸棱的厚度与“U”型连接槽两侧壁的高度差相等。这样设置使得连接模块与主体模块的外侧壁处于同一平面,后期浇注时墙面更加平整光滑。
[0008]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主体模块的两块面板之间等距固定设置若干加强筋板,所述加强筋板与两块面板均垂直。这样的结构大大加强了主体模块的强度。
[0009]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连接隔板、加强筋板和连接模块板均设有钢筋通口,所有钢筋通口处于相互贯通的同一位置。
[0010]本发明的使用方法如下:将主体模块和连接模块按照建筑图纸拼接完成后,扎钢筋,再用水泥灌浆浇注;由于本发明采用的是卡扣式无限连续拼装方式,安装简便,所需施工人员少,且本发明单面墙体采用框架式的建筑模板,相比之前的单PVC板强度大大增强,再配合钢筋口设计,浇注后使主体模块、连接模块和钢筋连成一体,墙体的强度进一步加强,适用于更多强度要求较高的建筑场合。
[0011]图1为本发明的拼接结构示意图。
[0012]图2为本发明的主体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3为本发明的连接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001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做一个详细的说明。
[0015]如图1、图2和图3所示的一种围护结构式PVC建筑墙体,包括主体模块I和连接模块2,所述主体模块I包括两块面板11和两块连接隔板12,所述面板11包括主面板111、“U”型连接槽112和延伸凸板113,所述主面板111的两端分别与两个“U”型连接槽112的一外侧壁顶端相固定连接,所述“U”型连接槽112的另一外侧壁顶端与延伸凸板113的一端相固定连接,延伸凸板113的另一端与连接隔板12的一端垂直固定;所述连接模块2包括相互垂直固定的四块连接模块板21,四块模块连接板21中至少有两块模块连接板21的外侧壁上设有“L”型凸棱22,所述“L”型凸棱22分别垂直固定在模块连接板21的外侧壁的两端,并且分别与相邻的连接模块板21处于同一平面,主体模块I和连接模块2通过“U”型连接槽112与“L”型凸棱22的配合相连接。
[0016]所述“U”型连接槽112与主面板111连接的一侧侧壁的高度高于“U”型连接槽112与延伸凸板113连接的一侧侧壁的高度。所述“L”型凸棱22的厚度与“U”型连接槽112两侧壁的高度差相等。
[0017]所述主体模块I的两块面板11之间等距固定设置若干加强筋板13,所述加强筋板13与两块面板11均垂直。所述连接隔板12、加强筋板13和连接模块板21均设有钢筋通口 3,所有钢筋通口 3处于相互贯通的同一位置。
一种围护结构式pvc建筑墙体制作方法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
下载专利文献

下载专利
同类推荐
-
杨明珠, 邓佳玮杨明珠, 邓佳玮李远扬, 梁炳康
您可能感兴趣的专利
-
葛主强杨建峰许发明, 小林敏庆
专利相关信息
-
刘满生, 李文龙杨海涛田福祯田福祯付伟峰, 窦涛付伟峰, 窦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