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鸽—汇聚行业精英
  • 联系客服
  • 帮助中心
  • 投诉举报
  • 关注微信
400-006-1351
您的问题早鸽都有答案
3000+专业顾问
搜索
咨询

一种复合结构的锅底制作方法

  • 专利名称
    一种复合结构的锅底制作方法
  • 发明者
    孔黄宽, 张劲松
  • 公开日
    2011年5月11日
  • 申请日期
    2010年7月27日
  • 优先权日
    2010年7月27日
  • 申请人
    孔黄宽, 张劲松
  • 文档编号
    A47J36/04GK201822671SQ20102027316
  • 关键字
  • 权利要求
    1.一种复合结构的锅底,其特征是由接触食物的金属层A、碳化硅材料B、接触火焰的 金属层C依次叠合组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结构的锅底,其特征是碳化硅材料B,具有两个可选的形 态特征其一是多孔结构的碳化硅泡沫,其二是散装的碳化硅颗粒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结构的锅底,其特征还在于碳化硅材料B的外形,无论是 多孔结构的泡沫还是散装颗粒的集合形态,都正好与在其上方的金属层A以及在其下方的 金属层C之间叠合时形成的空腔形状一致,碳化硅材料B正好密实填充该空腔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结构的锅底,其特征还在于碳化硅材料B与其上的金属 层A以及其下的金属层C之间,还可以夹入一层或者多层具有一定可压缩特性的金属网L, 用以进一步改善碳化硅材料B与金属层A以及金属层C之间的贴合紧密度以及传热接触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日用炊具制作工艺技术领域,特别针对解决薄壁金属锅底部,在 燃气火焰上受热时的传热不均勻问题,以及有效提高锅体热容量同时避免锅体自重过大的 工艺问题
  • 背景技术
  • 专利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日用炊具制作工艺技术领域,采用两个薄壁金属层夹持一层多孔碳化硅泡沫材料或者散装碳化硅颗粒材料的方式,利用碳化硅的高热容以及高热辐射特点,解决了锅体底部在燃气火焰上加热时的局部温度不均匀问题,并可以有效提高锅体热容量,避免锅体自重过大。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专利名称:一种复合结构的锅底的制作方法日用锅体在燃气火焰上受热的时候,锅底面通常会出现接触火焰点部位温度明显 高于其他部位的温度状况,致使食用油接触局部高温锅底面而产生不利健康的油烟问题; 同时由于避免锅体自重过大以及节约金属材料的缘故,锅体金属厚度都趋向减薄。然而烹饪的时候,又希望锅体在自重小的前提下,又有比较大的热容量,避免冷食 品入锅后立即导致锅体温度骤降。传统炊具制作工艺中的锅体薄壁情况下的自重减轻与材料的节省好处与锅体热 容量降低以及锅底面的温度不均勻性能缺陷问题之间,构成了无法兼顾的矛盾。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复合结构的锅底制作工艺,即能够采用相对薄壁的金 属材料做锅底,达到减少锅体自重与节省材料的目的,又能够利用多孔的碳化硅泡沫或者 散装的碳化硅颗粒材料之高热容、高热辐射、低比重特性,达到锅底温度均勻化目的,以及 锅体热容明显提升的目的。明内容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将传统的单层金属材料的锅底,做成一种复合结构的锅底,由接触食物的金属层 (A)、碳化硅材料(B)、接触火焰的金属层(C)依次叠合组成;这里所述的复合结构的锅底,其特征是碳化硅材料(B),具有两个可选的形态特 征其一是多孔结构的碳化硅泡沫,其二是散装的碳化硅颗粒;这里所述的复合结构的锅底,其特征还在于碳化硅材料(B)外形,无论是多孔结 构的泡沫还是散装颗粒的集合,正好与在其上方的金属层(A)以及在其下方的金属层(C) 之间叠合时形成的空腔形状一致,碳化硅材料(B)正好密实填充该空腔。这里所述的复合结构的锅底,其特征还在于碳化硅材料(B)与其上的金属层(A) 以及其下的金属层(C)之间,还可以夹入一个具有一定可压缩特性的金属网,用以进一步 改善碳化硅B与金属层(A)以及金属层(C)之间的贴合紧密度。本发明的益处是,能够兼顾传统工艺中为节省金属材料而采用的薄壁锅底结构, 同时又通过上述的三层叠合工艺,利用夹在金属层(A)与金属层(C)中间的碳化硅材料(B) 的高热容以及高热辐射特性以及多孔泡沫或者散装颗粒情况下的密度降低特性,达到锅体 在燃气加热方式情况下,接触食物的金属层(A)受热均勻化以及整个锅体重量降低的目 的。以下结合附图做进一步的复合结构的锅底制作工艺说明图1是平底锅的叠合结构锅底剖面图。图中(A)是接触食物的金属锅底;(B)是多孔的碳化硅泡沫材料或者是散装的颗粒碳化硅材料;(C)是接触燃气火焰的金属层。图2是锥底炒锅的叠合结构锅底剖面图。图中(A)是接触食物的金属锅底;(B)是多孔的碳化硅泡沫材料或者是散装的颗粒碳化硅材料;(C)是接触燃气火焰的金属层。图3是平底锅或者锥底炒锅的叠合结构锅底剖面图放大图。图中(A)是接触食物的金属锅底;(B)是多孔的碳化硅泡沫材料或者是散装的颗粒碳化硅材料;(C)是接触燃气火焰的金属层;(L)是单层或者多层金属网。实施例1 采用普通的制锅工艺与用材方式,冲压出一个常规尺寸的锅体金属层(A)厚度为 Imm ;如图1所示,采用预先设计的外形尺寸,冲压出叠合结构的锅体金属层(C),厚度 为 Imm ;如图1所示,采用预先设计的外形尺寸,加工烧制出多孔形状的泡沫碳化硅材料(B),厚度约为5mm;如图1所示,将锅体金属层(A),以及多孔形状的泡沫碳化硅材料(B),和金属层(C)三层叠合,在金属层(A)与金属层(C)接触的整个圆周处,采用金属焊接的方式,使金属 层㈧与金属层(C)粘接,正好将碳化硅材料⑶包容在金属层㈧与金属层(C)造型构 成的腔体里面。经过上述工艺加工的锅体,在同样的燃气火力干烧方式情况下,同样的锅体材料 品种以及同样的材料厚度与造型情况下,单层金属锅底出现局部火焰红斑后10分钟,本发 明复合结构锅底A仍然没有出现局部的火焰红斑。同样体积的水(比如50毫升),倒入用同样的火力,加热了同样时间(比如5分 钟)的热锅内,结果单层金属的传统锅体内的水,温度上升的速度,明显不如本专利技术 方案做成的复合结构锅底内的水温快。表明传统工艺做成的锅体与本发明做成的锅体,热容量存在明显差异。由于多孔的泡沫碳化硅材料,可以将材料的密度做到 1. 1克/立方厘米,远比常 规的炊具用金属密度小,为此同样体积与造型的实心金属锅体自重,一定远高于本专利技 术所采用的多孔碳化硅泡沫材料夹心结构的锅体自重。实施例2 采用普通的制锅工艺与用材方式,冲压出一个常规尺寸的锅体金属层(A)厚度为1mm ;如图2所示,采用预先设计的外形尺寸,冲压出叠合结构的锅体金属层(C),厚度 为 Imm ;如图3所示,采用散装的碳化硅颗粒材料(B),平均厚度约为5mm,在颗粒碳化硅上 面以及下面各铺垫2层铜网(L),铜网外形尺寸正好覆盖金属层(A)与金属层(C)构成的腔 体上下表面;如图2以及图3所示,将锅体金属层(A),内衬铜网(L)以及散装的碳化硅颗粒材 料(B),再用内衬铜网(L)和金属层叠合,在金属层(A)与金属层(C)接触的整个圆周处,采 用金属焊接的方式,使金属层(A)与金属层(C)粘接,正好将内衬铜网(L)以及散装碳化硅 颗粒材料(B)包容在金属层(A)与金属层(C)造型构成的腔体里面。经过上述工艺加工的锅体,在同样的燃气火力干烧方式情况下,同样的锅体材料 品种以及同样的材料厚度与造型情况下,单层金属锅底出现局部火焰红斑后10分钟,本发 明复合结构锅底(A)仍然没有出现局部的火焰红斑。同样体积的水(比如50毫升),倒入用同样的火力,加热了同样时间(比如5分 钟)的热锅内,结果单层金属的传统锅体内的水,温度上升的速度,明显不如本专利技术 方案做成的复合结构锅底内的水温快。表明传统工艺做成的锅体与本发明做成的锅体,热容量存在明显差异。由于颗粒堆积的碳化硅材料,可以通过颗粒形态的设计,增加堆积孔隙率,将材料 的堆积密度做到 1.1克/立方厘米,远比常规的炊具用金属密度小,为此同样体积与造型 的实心金属锅体自重,一定远高于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多孔碳化硅泡沫材料夹心结构的锅体自重。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