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新型皮下静脉留置针的制作方法医疗治疗过程静脉注射是一种极为常用方法。疾病治疗过程中同一病人有时一天要静脉注射3-4次,目的是提高药效,但是皮下穿刺给病人带来了痛苦,也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病人为避免多次注射,医生也常将一天的药量一次注射点滴,这样药物对病人脏器的副作用增大,疗效也不如小量多次给药,尤其小儿皮下静脉针难打又易破损。虽然现有皮下静脉留置针,但因价格昂贵,病人也难负担,价格低的缺陷多,特别是针型不好使用,也达不到很小。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缺陷,提供一种制造成本低,适合广大群体,尤其适于对小儿使用的小型针。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方案实现由穿刺针、留置针、留置针内塞及中间连接软管构成,穿刺针由针头、针管及穿刺针手柄构成,留置针由内塞、管壁及留置针手柄构成。穿刺针中间设有一条间缝,穿刺针手柄内侧设有穿刺针凹形槽,相应在留置针手柄后侧设置与凹形槽形状、大小相同的凸块,并在手柄内侧凹形槽与凸块形成凹凸接合固定。本实用新型所述穿刺针靠针管端部或留置针内腔的留置针手柄端部设置有环形凹形槽,并配置有用于固定于留置针前端的固定支架。固定支架为M形。针口呈部分斜面状。本实用新型所述穿刺针头部外侧涂粘胶或贴薄片用以增厚,或在其后部设置鱼磷状微凸起。本实用新型所述留置针内塞为内外全封闭型塞。所述环形凹形槽内绕有环形密封圈。本实用新型所述中间连接软管一头函接留置针,另一头为普通接口。
本实用新型留置针口呈部分斜面状,且与穿刺针口保持一个平面,使穿刺针头部增厚部回抽时易于入留置针管内和拨出,又可使针口面积增大,提高了药液的流速;当穿刺针与留置针刺入血管后,留置针推进了2-5cm,留置针口不损伤血管,此时将留置针固定,穿刺针手柄也固定,同样可完成输液,既使注射部位活动,血管也不会刺破,可替代现有一次性输注解器针,方便患者,且结构简单、实用、成本低、效果好,适合广大群体,尤其适于对小儿使用。
图1为本实用新型穿刺时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注射时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固定支架结构示意图。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由穿刺针1、留置针2、留置针内塞4、中间连接软管5及用于固定于留置针前端的M形固定支架6构成,穿刺针1由针头12、针管15及穿刺针手柄16构成,留置针2由内塞4、管壁3及留置针手柄17构成。穿刺针1中间设有一条间缝8,此间缝8的作用有三,第一可使穿刺针型很小,又便于穿刺时回血(增大空隙)。第二穿刺时针尖受力后两侧微微扩张,增加穿刺针截面,针尖后部与留置针口连接处易于通过皮肤,进入血管。第三刺入血管后穿刺针回抽,针尖后部可微微向内收缩,有利于穿刺针回抽。穿刺针1手柄内侧部长为1.0cm。穿刺针1靠针管端部、留置针2内腔的留置针手柄17端部设置有环形凹形槽9,内绕有环形密封圈10,其作用是当针尖穿破血管看见回血,便停止穿刺,然后让穿刺针固定不动,再推动留置针进入2-4mm,这时两针后端重叠处既不会渗血,而且针头部因无锐利针尖推进2-4mm也不损伤血管,又可使留置针在血管内不易脱落。穿刺针1手柄内侧设有穿刺针凹形槽13,相应在留置针手柄后侧设置与凹形槽13形状、大小相同的凸块14,并在手柄16内侧凹形槽13与凸块14形成凹凸接合固定,穿刺针1头部12露出于留置针2内腔外,留置针内腔11与穿刺针1外围正好吻合,留置针2内塞外围与留置针2内腔恰好吻合,可插入或拨出,中间连接软管4,也恰好可函接于留置针2手柄内腔,另一头为普通接口。留置针2针口呈部分斜面关状,这样整个针尖口斜面平整,便于穿刺进入皮肤血管。穿刺针1头部12外侧涂透明粘胶,厚度与留置针管壁相当,后部鱼磷状微凸起。留置针内塞4为内外全封闭型塞,用于注射结束后,塞入留置针内腔,其大小与留置针内腔正好吻合,包括留置针头部也被阻塞,其目的是防止血流渗漏,又防止留置针管内积血形成血栓,也便于下次注射使用。
本实用新型所用材料以现行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原料为基础,成本低,一套穿刺留置针加五个内塞,五个连接软管及帖胶,网套成本价5-7元,其市场零售价8-10元,那每换针内塞使用一次价格不超过2元,一般群体可广泛接受。
新型皮下静脉留置针制作方法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
下载专利文献

下载专利
同类推荐
-
张洁, 王娴张洁, 王娴富金岗, 富锐捷伊藤亨, 藤井亮至伊藤亨, 藤井亮至伊藤亨, 藤井亮至
您可能感兴趣的专利
-
宋良云, 赵晶晶宋良云, 赵晶晶吴林元吴林元聂芬, 陈耀勇聂芬, 陈耀勇聂芬, 陈耀勇
专利相关信息
-
聂芬, 陈耀勇聂芬, 陈耀勇聂芬, 陈耀勇聂芬, 陈耀勇聂芬, 陈耀勇张军亓四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