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用于杂交稻制种母本移栽的插秧机分插机构的制作方法目前经试验研究表明,有些地区的杂交稻制种母本移栽所需行距为170mm左右,而目前水稻插秧机的行距多为300mm或240mm,无法满足这些地区的杂交稻制种要求;而且现有的母本移栽方式多为人工移栽,其工序繁琐、耗工量大、工时长、劳动强度大、生产成本高,并且会影响种子的产量和质量。·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弥补已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用于杂交稻制种母本移栽的插秧机分插机构,解决了现有的杂交稻杂交制种大多数使用人工移栽的落后生产方法,其劳动强度大,生产成本高,工作效率低;同时水稻插秧机的行距多为300mm或240mm,不能满足该地区的杂交稻制种要求等问题。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用于杂交稻制种母本移栽的插秧机分插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有支撑臂、链轮轴、栽植臂、曲柄、摇杆、秧爪、凸轮、拨叉、推秧器,所述支撑臂前端设有链轮轴,所述链轮轴的两端分别固定安装有曲柄,所述曲柄的端部固定安装有栽植臂,所述栽植臂后端连接有摇杆,所述摇杆转动安装在支撑臂前端面上的支架上,所述栽植臂前端安装有秧爪和推秧器,所述推秧器位于秧爪的中部,且由凸轮和拨叉驱动,所述凸轮和拨叉相互配合的安装于栽植臂内,所述拨叉上方的栽植臂内设有导向孔,所述导向孔中设有弹簧,所述弹簧下端顶在拨叉上。所述的链轮轴上固定安装有链轮,所述链轮通过支撑臂内的链条与动力传动连接。所述的支架固定安装与支撑臂的前端面上,其呈Y形结构,其两侧分别的固定轴的端部转轴安装有轴套,所述轴套固定安装于摇杆的后端部。所述的推秧器包括有杆体,所述杆体后端部与拨叉固定连接,所述杆体前端面设有推板,所述推板位于秧爪之间的间隙内。所述的拨叉为一杆体,其后端部设有与凸轮配合的圆弧面,所述凸轮转动安装于栽植臂内,所述拨叉的前端部与推秧器固定连接。其原理是曲柄固定在链轮轴上,动力传动到链轮,带动曲柄做圆周运动,摇杆做一定角度的往复摆动,栽植臂做平面内的复杂运动。当秧爪插入田面时,凸轮与拨叉分离接触,并在推秧弹簧的作用下推动推秧器使秧苗脱离秧爪而栽植于田间。如支撑臂两侧栽植臂的行距设计为170mm,比普通插秧机的行距缩短130mm,满足了使用要求。本发明的优点是 本发明结构设计合理,设计其支撑臂两侧的栽植臂行距,能够满足这些地区对母本移栽的行距要求,该机构的整机是独轮乘坐式,因此能够大大降低劳动强度,提高插秧效率,节省农时,降低生产成本,并解决了劳力紧缺和种子质量不稳定等问题。图I是本发明的俯视图。图2是本发明的左侧视图。图3是图I中A-A的剖面图。·图4是本发明与秧箱的装配简图。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杂交稻制种母本移栽的插秧机分插机构,包括有支撑臂、链轮轴、栽植臂、曲柄、摇杆、秧爪、凸轮、拨叉、推秧器,支撑臂前端设有链轮轴,链轮轴的两端分别固定安装有曲柄,曲柄的端部固定安装有栽植臂,栽植臂后端连接有摇杆,摇杆转动安装在支撑臂前端面上的支架上,栽植臂前端安装有秧爪和推秧器,推秧器位于秧爪的中部,且由凸轮和拨叉驱动,凸轮和拨叉相互配合的安装于栽植臂内,拨叉上方的栽植臂内设有导向孔,所述导向孔中设有弹簧,弹簧下端顶在拨叉上。本发明设计其支撑臂两侧的栽植臂行距,能够满足这些地区对母本移栽的行距要求,该机构的整机是独轮乘坐式,因此能够大大降低劳动强度,提高插秧效率,节省农时,降低生产成本。
一种用于杂交稻制种母本移栽的插秧机分插机构制作方法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
下载专利文献

下载专利
同类推荐
-
刘景辉朴淳五朴淳五M.菲尼
您可能感兴趣的专利
-
M.菲尼周杰敏薛童, 高国华三宅康司
专利相关信息
-
冈田悟冈田悟王二成, 王秋成M.奥滕, M.朱格尔大前健介, 笔山悟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