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鸽—汇聚行业精英
  • 联系客服
  • 帮助中心
  • 投诉举报
  • 关注微信
400-006-1351
您的问题早鸽都有答案
3000+专业顾问
搜索
咨询

一种墙体托换技术及结构制作方法

  • 专利名称
    一种墙体托换技术及结构制作方法
  • 发明者
    赵福龙, 田涌, 冉群, 曲清飞, 李新刚, 王林枫, 潘佩瑶
  • 公开日
    2014年9月10日
  • 申请日期
    2014年3月28日
  • 优先权日
    2014年3月28日
  • 申请人
    贵州中建建筑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
  • 文档编号
    E04G23/02GK104032973SQ201410121649
  • 关键字
  • 权利要求
    1.一种墙体托换技术,其特征在于该技术采用在所需拆卸旧墙体上开设预留孔,支撑装置安置在预留孔内并两端与墙体连接固定,逐步拆除支撑装置下方的墙体,重新建造墙体并与支撑装置组成为新墙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墙体托换技术,其特征在于预留孔沿着旧墙体的结构梁下方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墙体托换技术,其特征在于在拆卸旧墙体时,与支撑装置两端连接的部分旧墙体不拆除,并该部分旧墙体的宽度在200mm?500m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墙体托换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装置的横截面为矩形,并支撑装置两端下方与部分旧墙体连接固定,支撑装置上方与结构梁连接固定5.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墙体托换技术所构建的结构,包括结构梁(1),其特征在于在结构梁(I)下方设有支撑装置(2),支撑装置(2)两端与旧墙体(3)连接,新墙体(4 )设置在支撑装置(2 )与旧墙体(3 )之间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旧墙体(3)的宽度为200mm?500mm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装置(2)的横截面为矩形,并在支撑装置(2 )两端设有缀板(5 )
  •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墙体托换技术及结构,属于建筑施工
  • 专利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墙体托换技术,该技术采用在所需拆卸旧墙体上开设预留孔,并该预留孔沿着结构梁下方设在,然后把支撑装置安置在预留孔内,支撑装置上方与结构梁连接固定,支撑装置两端下方与旧墙体连接固定,逐步拆除支撑装置下方的墙体,在拆除并清理完后,重新建造墙体,并通过灰浆将旧墙体与建造的墙体连接固定为一体,支撑装置作为墙体的一部分构成新的墙体,在新墙体两侧抹灰和清理;本发明所需装置结构简单,便于现场施工拆塔,且施工周期短,安装便捷,进而在施工中能够减少托换梁截面高度,从而大幅提高改造托换使用空间,减少成本,并且托换施工过程简单、传力明确充分使梁挠度降低,墙体裂缝减少。
  • 发明内容
  • 专利说明
    一种墙体托换技术及结构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一种墙体托换技术及结构的制作方法【技术领域】。[0002]传统房屋底层或多层大空间结构施工改造过程中,常常采用底层圈梁或板底设计钢筋混凝土托换梁的方法进行改造托换设计。而这种设计及施工方法需要各阶段施工步骤必须严格统一时间,且极其容易出现混凝土托换梁浇筑前,墙体垂直度及裂缝水平为出现异常,而在混凝土浇筑后,墙、托换梁构件裂缝及挠度却出现超出规范限制的情况。这是主要因为,混凝土托换梁在进行设置及浇筑时,由于混凝土材料的非匀质性及强度未完全到达设计强度,所以导致在上部墙体荷载传递至托换梁时极易造成墙体开裂,梁挠度过大,导致托换程序延期,严重者导致墙体改造施工的中断或失败。
[000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安装迅捷、减少成本、安全可靠,并且能有解决当前墙体托换施工过程缓慢且墙体容易开裂的墙体托换技术及结构,从而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0004]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一种墙体托换技术,该技术采用在所需拆卸旧墙体上开设预留孔,支撑装置安置在预留孔内并两端与墙体连接固定,逐步拆除支撑装置下方的墙体,重新建造墙体并与支撑装置组成为新墙体。[0005]前述的墙体托换技术中,预留孔沿着所需拆卸旧墙体的结构梁下方设置,结构梁为独立整体,本身强度较高,设置尺寸较小的预留孔对其影响不大,并通过预留孔设置在结构梁下方,支撑装置能更有效的辅助结构梁支撑(支撑装置与结构梁连接接触辅助支撑),大大减少结构梁的挠度和对结构梁上方墙体的破坏,也可避免结构梁由于长时间悬空出现裂纹现象。
[0006]前述的墙体托换技术中,在拆卸旧墙体时,与支撑装置两端连接的部分旧墙体不拆除,并该部分旧墙体的宽度在200mm?500mm,通过此方案,可一次性拆除绝大多数的旧墙体(支撑系统下方的旧墙体),又能通过部分旧墙体与支撑装置形成的稳定的框架结构保证墙体垂直度不出现异常,也不会出现竖向结构梁有裂纹现象。
[0007]前述的墙体托换技术中,所述支撑装置的横截面为矩形,并支撑装置两端下方与部分旧墙体连接固定,支撑装置上方与结构梁连接固定,此结构的支撑装置的抗弯强度最好,并且通过设置为一整体,大大提高了强度和稳定性。
[0008]一种前述的墙体托换技术所构建的结构,包括结构梁,在结构梁下方设有支撑装置,支撑装置两端与旧墙体连接,新墙体设置在支撑装置与旧墙体之间。
[0009]前述的结构中,所述旧墙体的宽度为200mm?500mm。
[0010]前述的结构中,所述支撑装置的横截面为矩形,并在支撑装置两端设有缀板。[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适用于在建筑物中对部分墙体进行拆除改造,通过本发明中把支撑装置直接安装在结构梁底部,然后拆除旧墙体,最后在建造墙体时与支撑装置作为一体形成新墙体;本发明所需装置结构简单,便于现场施工拆塔,且施工周期短,安装便捷,进而在施工中能够减少托换梁截面高度,从而大幅提高改造托换使用空间,减少成本;再就是,由于托换梁为钢结构,当与原砌体墙之间将形成钢砌体组合截面,能充分发挥二种材料互补的优点。使得托换施工过程简单、传力明确充分使梁挠度降低,墙体裂缝减少。



[0012]附图1为本发明开设预留孔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发明设有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本发明设有支撑装置的结构A-A图;
附图4为本发明完成后结构示意图。
[0013]附图中的标记为:1_结构梁、2-支撑装置、3-旧墙体、4-新墙体、5-缀板、6-插槽,7-预留孔、8-连接钢筋。

[001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任何限制。
[0015]本发明的一种墙体托换技术,该技术采用在所需拆卸旧墙体上开设预留孔,并该预留孔沿着结构梁下方设在,预留孔截面尺寸比支撑装置大1mm?30mm,然后把支撑装置安置在预留孔内,支撑装置横截面为矩形,并支撑装置上方与结构梁连接固定,支撑装置两端下方与旧墙体连接固定,逐步拆除支撑装置下方的墙体,但在与支撑装置的两端连接部分旧墙体不需拆除,该部分旧墙体的宽度为200mm?500mm,在拆除并清理完后,重新建造墙体(若该墙体为混泥土结构,则在绑扎钢筋时,钢筋应穿入部分旧墙体内;若为砖墙结构,也应在旧墙体与建造的墙体之间插入钢筋,并通过灰浆将旧墙体与建造的墙体连接固定为一体),支撑装置(不能拆掉)作为墙体的一部分构成新的墙体,在新墙体两侧抹灰和清理。
[0016]其中可在部分旧墙体上设有插槽,支撑装置上的缀板5可插入插槽内实现支撑系统与旧墙体的更加稳定。
[0017]一种根据述墙体托换技术所构建的结构,如图所示:包括结构梁1,在结构梁I下方设有支撑装置2,支撑装置2两端与旧墙体3连接,旧墙体3的宽度为200mm?500mm,新墙体4设置在支撑装置2与旧墙体3之间。
[0018]其中支撑装置2可选用常用槽钢、工字钢或H型钢组成横截面为矩形的整体,并该支撑装置的尺寸和强度应该根据实现现场情况而制定,在支撑装置2两端设有缀板5便于与支撑梁I和旧墙体3的连接,在旧墙体3可设有插槽6,支撑装置上的缀板5插入插槽6内。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