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鸽—汇聚行业精英
  • 联系客服
  • 帮助中心
  • 投诉举报
  • 关注微信
400-006-1351
您的问题早鸽都有答案
3000+专业顾问
搜索
咨询

穿用物品制作方法

  • 专利名称
    穿用物品制作方法
  • 发明者
    向井敬智, 阿良山贵也
  • 公开日
    2013年1月2日
  • 申请日期
    2011年4月19日
  • 优先权日
    2010年4月19日
  • 申请人
    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 文档编号
    A61F13/496GK102858297SQ20118001977
  • 关键字
  • 权利要求
    1.一种穿用物品,具有基体和吸收体本体,该基体具有腰围区域以及裆下区域,该吸收体本体具有至少设置于上述裆下区域的吸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穿用物品具有 第一弾性部件,在上述裆下区域与上述吸收体的非肌肤面重叠,且在上述穿用物品的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沿上述穿用物品的长度方向延伸地配置;以及 第二弾性部件,从上述穿用物品的宽度方向上的上述腰围区域的两侧端向上述裆下区域内弯曲,构成沿着上述穿用物品的宽度方向横过上述吸收体的伸縮应カ线的至少一部分; 上述伸縮应カ线中的横过上述吸收体的部分的伸缩应カ比上述第一弾性部件的伸縮应カ小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用物品,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弾性部件从上述穿用物品的宽度方向上的上述腰围区域的两侧端向上述裆下区域内弯曲,沿着上述穿用物品的宽度方向横过上述吸收体地配置; 上述第二弾性部件中的横过上述吸收体的部分的伸缩应カ比上述第一弾性部件的伸缩应カ小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穿用物品,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弾性部件中的横过上述吸收体的部分以外的伸缩应カ比横过上述吸收体的部分的伸缩应カ大且比上述第一弾性部件的伸缩应カ大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穿用物品,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弾性部件以及上述第二弾性部件以不交叉的方式配置5.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穿用物品,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弾性部件在横过上述吸收体的部分处不连续6.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穿用物品,其特征在于,上述腰围区域具有前腰围区域以及后腰围区域; 上述第二弾性部件从上述穿用物品的宽度方向上的上述后腰围区域的两侧端向上述裆下区域内弯曲,构成沿着上述穿用物品的宽度方向横过上述吸收体的伸缩应カ线的至少一部分7.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穿用物品,其特征在于,构成上述第一弾性部件的多根第一线状弹性部件的间隔比上述第二弹性部件中的构成横过上述吸收体的部分的多根第二线状弾性部件的间隔小8.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穿用物品,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弾性部件较之上述第一弾性部件设置于非肌肤面侧9.一种穿用物品,具有基体和吸收体本体,该基体具有腰围区域以及裆下区域,该吸收体本体具有至少设置于上述裆下区域的吸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穿用物品具有第一弾性部件,该第一弾性部件在上述裆下区域与上述吸收体重叠,且在上述穿用物品的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沿上述穿用物品的长度方向延伸地配置; 上述第一弾性部件包括在上述穿用物品的长度方向设置于上述穿用物品的大致中央部分的裆下正下方部分、以及在上述穿用物品的长度方向与上述裆下正下方部分连续的接续部分; 上述接续部分的伸缩应カ比上述裆下正下方部分的伸缩应カ小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穿用物品,其特征在于,还具有第二弾性部件,该第二弾性部件从上述穿用物品的宽度方向上的上述腰围区域的两侧端向上述裆下区域内弯曲,沿着上述穿用物品的宽度方向横过上述吸收体地配置; 上述第二弾性部件中的横过上述吸收体的部分的伸缩应カ比上述第一弾性部件的伸缩应カ小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穿用物品,其特征在于,还具有第二弾性部件,该第二弾性部件从上述穿用物品的宽度方向上的上述腰围区域的两侧端向上述裆下区域内弯曲,构成沿着上述穿用物品的宽度方向横过上述吸收体的伸縮应カ线的至少一部分; 上述第二弾性部件在横过上述吸收体的部分处不连续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基体以及吸收体本体的穿用物品该穿用物品例如是幼儿或成人用的短裤型尿布,尤其涉及成人的失禁用的短裤型尿布
  • 背景技术
  •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穿用物品进行说明在以下的附图的记载中,对同样或类似的部分赋予同样或类似的符号但是,应当注意到,附图是示意性的,各尺寸的比率等不同于实际的物品因此,具体的尺寸等应参照以下的说明来判断另外,附图相互之间当然也包括了彼此尺寸的关系、比率不同的部分实施方式的概要第一,实施方式的穿用物品具有基体和吸收体本体,该基体具有腰围区域以及裆下区域,该吸收体本体具有至少设置于裆下区域的吸收体穿用物品具有第一弹性部件,在裆下区域与吸收体重叠,且在穿用物品的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沿穿用物品的长度方向延伸地配置;以及第二弹性部件,从穿用物品的宽度方向上的腰围区域的两侧端向裆下区域内弯曲,构成沿着穿用物品的宽度方向横过吸收体的伸缩应力线的至少一部分伸缩应力线中的横过吸收体的部分的伸缩应力比第一弹性部件的伸缩应力小第一弹性部件和伸缩应力线优选彼此大致正交地延伸第二弹性部件如下所述能够形成伸缩应力线的至少一部分在几个实施方式中,第二弹性部件沿着整个伸缩应力线在穿用物品的宽度方向横过吸收体因此,第二弹性部件形成整个伸缩应力线但是,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二弹性部件在横过吸收体的部分处不连续,在此情况下,在第二弹性部件上没有横过吸收体的部分,或者,横过吸收体的部分的第二弹性部件是断开的即使在第二弹性部件不横过吸收体的情况下,也存在伸缩应力线此时,伸缩应力线利用由第二弹性部件的吸收体的任一侧面处的部分构成的效果来形成而且,在实施方式中,虽然在吸收体的侧面部分,第二弹性部件部分地存在,但也包括完全或间歇性地不横过吸收体的整个宽度的情况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专利名称:穿用物品的制作方法短裤型尿布等穿用物品具有基体以及吸收体本体。基体具有前腰围区域、后腰围区域和裆下区域。在此,为了使穿用物品与穿用者的肌肤紧密贴合,基体具有橡胶等弹性部件。弹性部件例如是用于使穿用物品与穿用者的腿围紧密贴合的腿围弹性体、用于使穿用物品与穿用者的裆下紧密贴合的裆下弹性体等(例如专利文献I)。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7-167166号公报
但是,在失禁用的穿用物品中,考虑到排尿速度慢的情况以及尿量多的情况这两者。在排尿速度慢的情况下,可能沿着穿用者的肌肤传递而漏到穿用物品的外部。因此,穿用者的排泄口(排泄区域)和吸收体的紧密贴合性高非常重要。另一方面,在尿量多的情况下,无法利用吸收体一下子就把尿吸收了,可能会漏到穿用物品的外部。因此,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穿用物品,在排尿速度慢以及尿量多这两种情况下都能够抑制尿漏到穿用物品的外部。第一特征的穿用物品具有基体和吸收体本体,该基体具有腰围区域以及裆下区域,该吸收体本体具有至少设置于上述裆下区域的吸收体。穿用物品具有第一弹性部件,在上述裆下区域与上述吸收体的非肌肤面重叠,且在上述穿用物品的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沿上述穿用物品的长度方向延伸地配置;以及第二弹性部件,从上述穿用物品的宽度方向上的上述腰围区域的两侧端向上述裆下区域内弯曲,构成沿着上述穿用物品的宽度方向横过上述吸收体的伸缩应力线的至少一部分。上述伸缩应力线中的横过上述吸收体的部分的伸缩应力比上述第一弹性部件的伸缩应力小。第二特征的穿用物品具有基体和吸收体本体,该基体具有腰围区域以及裆下区域,该吸收体本体具有至少设置于上述裆下区域的吸收体。穿用物品具有第一弹性部件,该第一弹性部件在上述裆下区域与上述吸收体的非肌肤面重叠,且在上述穿用物品的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沿上述穿用物品的长度方向延伸地配置。上述第一弹性部件包括在上述穿用物品的长度方向设置于上述穿用物品的大致中央部分的裆下正下方部分、以及在上述穿用物品的长度方向与上述裆下正下方部分连续的接续部分。上述接续部分的伸缩应力比上述裆下正下方部分的伸缩应力小。图I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穿用物品I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穿用物品I的展开图。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穿用物品I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穿用物品I的剖面图(图2所示的A — A剖面)。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穿用物品I的剖面图(图2所示的B — B剖面)。图6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样式I的图。 图7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样式2的图。图8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样式3的图。图9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样式4的图。图10是用于说明变型例I的样式5的图。图11是用于说明变型例I的样式6的图。图12是用于说明变型例I的样式7的图。图13是用于说明制造方法的流程图。图14是用于说明制造方法的图。图15是用于说明制造方法的图。

第一弹性部件和第二弹性部件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在某实施方式中,第一弹性部件和第二弹性部件分别具有彼此平行却向不同方向延伸的多根线状弹性部件。但是,本发明不限于线状弹性部件。第一弹性部件以及第二弹性部件也可以是例如带状弹性片。优选,第一弹性部件具有三根至八根线状弹性部件,第二弹性部件具有一根至四根线状弹性部件。也可以使第一弹性部件具有比第二弹性部件少的线状弹性部件,以使横过吸收体的部分的弹性应力比第一弹性部件的弹性应力小。第一弹性部件优选具有比吸收体小的尺寸,以在所有侧面被吸收体所包围。第一弹性部件在穿用物品的宽度方向配置于大致中央。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弹性部件的长度优选为吸收体本体的长度的六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第一弹性部件优选与吸收体本体的纵向中心重叠。在几个实施方式中,第一弹性部件从吸收体本体的纵向的中央向吸收体本体的正面或背面延伸。根据该特征,第一弹性部件在裆下区域与吸收体重叠,且在穿用物品的宽度方向 的大致中央沿着穿用物品的长度方向延伸地配置。即,利用第一弹性部件来提高排泄区域和吸收体的紧密贴合性。因此,即使在排尿速度慢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尿漏到穿用物品的外部。另外,伸缩应力线中的横过吸收体的部分的伸缩应力比第一弹性部件的伸缩应力小。即,在横过吸收体的部分中,形成伸缩应力相对较小的尿积存部。因此,即使在尿量多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尿漏到穿用物品的外部。尿积存部是用于暂时收容尿的间隙。利用尿积存部来确保直到由吸收体吸收尿为止的时间。第二,实施方式的穿用物品具有基体和吸收体本体,该基体具有腰围区域以及裆下区域,该吸收体本体具有至少设置于裆下区域的吸收体。穿用物品具有第一弹性部件,该第一弹性部件在裆下区域与吸收体重叠,且在穿用物品的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沿穿用物品的长度方向延伸地配置。第一弹性部件包括在穿用物品的长度方向设置于穿用物品的大致中央部分的裆下正下方部分、以及在穿用物品的长度方向与裆下正下方部分连续的接续部分。接续部分的伸缩应力比裆下正下方部分的伸缩应力小。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可以独立于第一实施方式,也可以与之相关联。第一弹性部件的相应的两个部分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在某实施方式中,两个部分分别具有平行延伸的多个线状弹性部件。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线状弹性部件。第一弹性部件也可以是例如带状弹性片。优选,第一弹性部件的穿用者的裆下正下方部分例如具有三根至八根线状弹性部件,接续部分具有一根至四根线状弹性部件。也可以使接续部分具有比裆下正下方部分少的线状弹性部件,以使接续部分的弹性应力比裆下正下方部分的弹性应力小。在本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弹性部件具有接续部分,吸收体本体的宽度方向的第一弹性部件的上述宽度适用。但是,具有穿用中的穿用者的裆下正下方部分和接续部分的第一弹性部件的长度优选为吸收体本体的大致三分之一至一半的长度。第一弹性部件优选在吸收体本体的纵向大致与中心重叠。一般来说(因此,不限于例示的实施方式),第一弹性部件的裆下正下方部分在穿用物品的长度方向上设置于穿用物品的大致中央部分。即,利用第一弹性部件的裆下正下方部分来提高排泄区域和吸收体的紧密贴合性。因此,即使在排尿速度慢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尿漏到穿用物品的外部。另外,第一弹性部件中的接续部分的伸缩应力比裆下正下方部分的伸缩应力小。即,在与裆下正下方部分连续的接续部分中,形成伸缩应力相对较小的尿积存部。因此,即使在尿量多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尿漏到穿用物品的外部。尿积存部是用于暂时收容尿的间隙。利用尿积存部来确保直到由吸收体吸收尿为止的时间。第一实施方式(穿用物品的概略构成)下面,参照附图对第一实施方式的穿用物品的概略构成进行说明。图I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穿用物品I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穿用物品I的展开图。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穿用物品I的一例,例示了短裤型的尿布。穿用物品I例如是失禁用的尿布。穿用物品I例如是排泄速度慢的尿或者排泄量多的尿的穿用者用的尿布。换言之,穿用物品I是失禁程度高的穿用者用的尿布。 如图I以及图2所示,穿用物品I具有基体100以及吸收体本体200。基体100构成穿用物品I的主体。基体100具有腰围区域110以及裆下区域120。腰围区域110具有前腰围区域IlOF以及后腰围区域110R。前腰围区域IlOF是与穿用者的腹部接触的区域。后腰围区域IlOR是与穿用者的背侧接触的区域。在穿用物品I的宽度方向W,前腰围区域IIOF的一对侧端11IF和后腰围区域IIOR的一对侧端IllR接合。由此,形成短裤型的穿用物品I。裆下区域120是介于前腰围区域IlOF和后腰围区域IlOR之间的区域。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腰围区域110是从前腰围区域IlOF以及后腰围区域IlOR的接合部分沿宽度方向W延伸的带状区域。因此,裆下区域120包括在穿用物品I的长度方向L、朝向基体100的大致中央,宽度方向W上的基体100的尺寸(基体100的宽度)变窄的区域。吸收体本体200具有用于吸收穿用者的尿的吸收体。吸收体本体200设置于基体100的肌肤面侧。(穿用物品的详细构成)下面,参照附图对第一实施方式的穿用物品的详细构成进行说明。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穿用物品I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穿用物品I的剖面图(图2所示的A — A剖面)。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穿用物品I的剖面的剖面图(图2所不的B — B剂面)。如图3所示,穿用物品I具有外装顶片21、前外装底片22F、后外装底片22R、前腰部弹性部件23F、后腰部弹性部件23R、前腿部弹性部件24F和后腿部弹性部件24R。与它们不同的部件以及该部件的配置也能用于其它实施方式中。外装顶片21从前腰围区域IlOF经过裆下区域120 —直形成到后腰围区域110R。前腰围区域IlOF以及后腰围区域IlOR中的外装顶片21的宽度(宽度方向W的尺寸)比裆下区域120中的外装顶片21的宽度(宽度方向W的尺寸)的尺寸大。外装顶片21可以由气流成网无纺布、纺粘无纺布、SMS无纺布、防水薄膜等形成。前外装底片22F在前腰围区域110F,设置于外装顶片21的非肌肤面侧。长度方向L上的前外装底片22F的一端被向肌肤面侧折返。前外装底片22F的折返部分包入长度方向L上的外装顶片21的一端(例如参照图5)。后外装底片22R在后腰围区域110R,设置于外装顶片21的非肌肤面侧。长度方向L上的后外装底片22R的一端被向肌肤面侧折返。后外装底片22R的折返部分包入长度方向L上的外装顶片21的一端(例如参照图5)。前外装底片22F以及后外装底片22R可以由气流成网无纺布、纺粘无纺布、SMS无纺布、防水薄膜等形成。前腰部弹性部件23F在前腰围区域110F,设置于外装顶片21和前外装底片22F之间。例如,前腰部弹性部件23F是多根线状弹性体(具有伸缩性的橡胶等)。前腰部弹性部件23F从宽度方向W上的前腰围区域IIOF的两侧端11IF沿宽度方向W配置。前腰部弹性部件23F在沿着宽度方向W伸长的状态下,利用粘接剂(例如,热熔粘接剂)接合于外装顶片21和前外装底片22F之间(例如参照图2、图5)。后腰部弹性部件23R在后腰围区域110R,设置于外装顶片21和后外装底片22R之间。例如,后腰部弹性部件23R是多根线状弹性体(具有伸缩性的橡胶等)。后腰部弹性部件23R从宽度方向W上的后腰围区域IlOR的两侧端IllF沿宽度方向W配置。后腰部弹性 部件23R在沿着宽度方向W伸长的状态下,利用粘接剂(例如,热熔粘接剂)接合于外装顶片21和后外装底片22R之间(例如参照图2、图5)。前腿部弹性部件24F在前腰围区域110F,设置于外装顶片21和前外装底片22F之间。例如,前腿部弹性部件24F是多根线状弹性体(具有伸缩性的橡胶等)。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前腿部弹性部件24F在前腰围区域IIOF内沿着宽度方向W配置。即,前腿部弹性部件24F从宽度方向W上的前腰围区域IlOF的两侧端111F,不向裆下区域120内弯曲地配置成大致直线状。前腿部弹性部件24F在沿着宽度方向W伸长的状态下,利用粘接剂(例如,热熔粘接剂)接合于外装顶片21和前外装底片22F之间(例如参照图2、图 5)。后腿部弹性部件24R在后腰围区域110R,设置于外装顶片21和后外装底片22R之间。例如,后腿部弹性部件24R是多根线状弹性体(具有伸缩性的橡胶等)。在此,后腿部弹性部件24R从宽度方向W上的后腰围区域IIOR的两侧端向裆下区域120内弯曲,构成在宽度方向W横过设置于吸收体本体200上的吸收体(第一吸收体层33以及第二吸收体层34)的伸缩应力线的至少一部分。但是,后腿部弹性部件24R也可以如图2所示配置成从宽度方向W上的后腰围区域IlOR的两侧端向裆下区域120内弯曲,在宽度方向W横过设置于吸收体本体200的吸收体(第一吸收体层33以及第二吸收体层34)。即,后腿部弹性部件24R可以构成整个伸缩应力线。后腿部弹性部件24R在沿着伸缩应力线伸长的状态下,利用粘接剂(例如,热熔粘接剂)接合于外装顶片21和后外装底片22R之间(例如参照图5)。返回图3,穿用物品I具有表面片31、吸收体表面片32、第一吸收体层33、第二吸收体层34和吸收体背面片35。穿用物品I的构成不限于这样的构成。表面片31是形成能与穿用者的肌肤直接接触的肌肤接触面的片。表面片31由亲水性无纺布或纺织布、开口塑料薄膜、开口疏水性无纺布等透液性的片形成。吸收体表面片32设置于吸收体(第一吸收体层33以及第二吸收体层34)的肌肤面侧。即,吸收体表面片32设置于表面片31和吸收体(第一吸收体层33以及第二吸收体层34)之间(例如参照图4)。吸收体表面片32由亲水性无纺布或纺织布、开口塑料薄膜、开口疏水性无纺布、薄纸等透液性的片形成。在长度方向L,吸收体表面片32比表面片31短。第一吸收体层33构成吸收体的一部分,设置于穿用者的肌肤面侧。第一吸收体层33具有沿着长度方向L延伸的狭缝33A。狭缝33A并非必须的构成。第二吸收体层34构成吸收体的一部分,设置于穿用者的非肌肤面侧。第二吸收体层34在宽度方向W的大致中央具有开口 34A(例如参照图4)。开口 34A具有沿着长度方向L延伸的纵长形状。长度方向L上的开口 34A的尺寸(长度)是大约200mm,宽度方向W上的开口 34A的尺寸(宽度)是大约40mm。第一吸收体层33以及第二吸收体层34由絮状浆和高分子吸收性聚合物(SAP)构成。第一吸收体层33是通过混合衆200g/m2和SAP90g/m2而形成的,厚度方向T上的厚度是大约2. 0mm。第二吸收体层34是通过混合衆300g/m2和SAP150g/m2而形成的,厚度方向T上的厚度是大约3. 0mm。
吸收体背面片35设置于吸收体(第一吸收体层33以及第二吸收体层34)的非肌肤面侧(例如参照图4)。吸收体背面片35由不透液性薄膜等(例如聚乙烯)的片形成。返回图3,穿用物品I具有防漏弹性部件41A、防漏弹性部件41B、中央弹性部件41C、防漏弹性部件片42A、防漏弹性部件片42B和中央弹性部件覆盖片42C。穿用物品I的构成不限于该构成。防漏弹性部件41A在裆下区域120,设置于宽度方向W上的吸收体(第一吸收体层33以及第二吸收体层34)的一个外侧。防漏弹性部件41A沿着长度方向L配置。例如,防漏弹性部件41A是多根线状弹性体(具有伸缩性的橡胶等)。防漏弹性部件41A在沿着长度方向L伸长的状态下,利用粘接剂(例如,热熔粘接剂)接合于防漏弹性部件片42A和吸收体背面片35之间(例如参照图4)。防漏弹性部件41B在裆下区域120,设置于宽度方向W上的吸收体(第一吸收体层33以及第二吸收体层34)的另一个外侧。防漏弹性部件41B沿着长度方向L配置。例如,防漏弹性部件41B是多根线状弹性体(具有伸缩性的橡胶等)。防漏弹性部件41B在沿着长度方向L伸长的状态下,利用粘接剂(例如,热熔粘接剂)接合于防漏弹性部件片42B和吸收体背面片35之间(例如参照图4)。中央弹性部件41C在裆下区域120与吸收体(第一吸收体层33以及第二吸收体层34)重叠。另外,中央弹性部件41C在宽度方向W上的大致中央沿着长度方向L延伸地配置。中央弹性部件41C设置于吸收体(第一吸收体层33以及第二吸收体层34)的非肌肤面侦U。“非肌肤面侧”主要是指除了“肌肤面侧”以外的意思。例如第一实施方式那样,在第二吸收体层34具有开口 34A的情况下,中央弹性部件41C也可以设置于开口 34A内。或者,如第一实施方式那样,在吸收体由第一吸收体层33以及第二吸收体层34构成的情况下,中央弹性部件41C也可以配置于第一吸收体层33和第二吸收体层34之间。例如,中央弹性部件41C是多根线状弹性体(具有伸缩性的橡胶等)。中央弹性部件4IC在沿着长度方向L伸长的状态下,利用粘接剂(例如,热熔粘接剂)接合于中央弹性部件覆盖片42C和吸收体背面片35之间(例如参照图4)。在此,若中央弹性部件41C设置于吸收体的肌肤面侧,则长度方向L上的吸收体的中央部分在中央弹性部件41C的伸缩应力的作用下向非肌肤面侧弯曲,从而排泄区域和吸收体的紧密贴合性降低。而与之相对地,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中央弹性部件41C设置于吸收体的非肌肤面侧,所以,这样的紧密贴合性的降低被抑制。防漏弹性部件片42A在宽度方向W上的吸收体(第一吸收体层33以及第二吸收体层34)的一端被折返。防漏弹性部件片42A的折返部分在宽度方向W包入表面片31、吸收体表面片32以及吸收体背面片35的一端(例如参照图4)。防漏弹性部件片42B在宽度方向W上的吸收体(第一吸收体层33以及第二吸收体层34)的另一端被折返。防漏弹性部件片42B的折返部分在宽度方向W包入表面片31、吸收体表面片32以及吸收体背面片35的另一端(例如参照图4)。防漏弹性部件片42A以及防漏弹性部件片42B由不透液性的无纺布等片形成。防漏弹性部件片42A、防漏弹性部件片42B、防漏弹性部件41A以及防漏弹性部件41B构成用于防止尿的侧漏的防漏壁。中央弹性部件覆盖片42C设置于外装顶片21和吸收体背面片35之间。如上所述, 在中央弹性部件覆盖片42C和吸收体背面片35之间配置中央弹性部件41C。在此,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构成中央弹性部件41C的多根线状弹性部件的间隔P(参照图4)比后腿部弹性部件24R中的、构成横过吸收体的部分的多根线状弹性部件的间隔Q (参照图5)小。另外,构成后腿部弹性部件24R的一根线状弹性部件的伸缩应力优选比构成中央弹性部件41C的一根线状弹性部件的伸缩应力大。在该情况下,由于间隔P比间隔Q小,在中央弹性部件41C的作用下吸收体相对于排泄区域的紧密贴合性高。另一方面,间隔Q比间隔P大,所以,穿用物品I相对于穿用者的腿围部分的肌肤的触感弱,穿用物品I的一部分不推压穿用者的腿围部分的肌肤,所以,能够减轻穿用时的弹性部件所带来的束缚感。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后腿部弹性部件24R较之中央弹性部件41C配置于非肌肤面侧(参照图5)。即,后腿部弹性部件24R较之中央弹性部件41C设置于远离吸收体的位置。因此,后腿部弹性部件24R中的横过吸收体的部分难于使吸收体的宽度(宽度方向W上的吸收体的尺寸)收缩,排泄区域和吸收体的紧密贴合性的降低被抑制。另一方面,中央弹性部件41C较之后腿部弹性部件24R设置于靠近吸收体的位置。因此,吸收体易于与排泄区域紧密贴合地变形。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吸收体本体200由表面片31、吸收体表面片32、第一吸收体层33、第二吸收体层34以及吸收体背面片35构成。或者,吸收体本体200在此基础上由防漏弹性部件41A、防漏弹性部件41B、中央弹性部件41C、防漏弹性部件片42A、防漏弹性部件片42B以及中央弹性部件覆盖片42C构成。(伸缩应力的关系)下面,参照附图对第一实施方式的伸缩应力的关系进行说明。下面,参照图6 图9对样式I 样式4进行说明。在图6 图9中示出了长度方向L上的穿用物品I的整体。如图6 图9所示,作为样式I 样式4的共同构成,穿用物品I具有以下构成。具体地说,穿用物品I具有后腰围区域IlOR以及裆下区域120。裆下区域120具有裆下正下方区域120M以及中间区域120R。裆下正下方区域120M是与在穿用者两腿并拢时两腿之间的宽度变得最窄的穿用者的胯裆(排泄区域)接触的区域。中间区域120R是介于裆下正下方区域120M和后腰围区域IlOR之间的区域。
上述的中央弹性部件41C在裆下正下方区域120M沿着长度方向L延伸地配置。但是,中央弹性部件41C并未达到中间区域120R。上述的伸缩应力线310从宽度方向W上的后腰围区域IlOR的两侧端向裆下区域120内弯曲,在宽度方向W横过设置于吸收体本体200的吸收体(第一吸收体层33以及第二吸收体层34)。在此,伸缩应力线310中的横过吸收体的部分的伸缩应力在样式I 样式4中相同,都比中央弹性部件41C的伸缩应力小。由此,在中间区域120R中,在伸缩应力线310中的横过吸收体的部分,形成伸缩应力相对较小的尿积存部320。尿积存部320是暂时收容尿的间隙。利用尿积存部来确保直到由吸收体吸收尿为止的时间。在以下的说明中,中央弹性部件41C和后腿部弹性部件24R的应力范围以及应力 比率优选下面那样的值。优选,中央弹性部件41C的应力范围为O. 05 I. ON/cm,后腿部弹性部件24R (横过吸收体部分)的应力范围为O O. 4N/cm,后腿部弹性部件24R (非横过吸收体部分)的应力范围为O. 2 3. ON/cm。另外,优选,后腿部弹性部件24R (横过吸收体部分)/中央弹性部件41C的应力比率不足I. 0,后腿部弹性部件24R (横过吸收体部分)/后腿部弹性部件24R (非横过吸收体部分)为O. 9以下,中央弹性部件41C/后腿部弹性部件24R (非横过吸收体部分)为O. 9以下。(样式I)下面,参照图6对样式I进行说明。如图6所示,后腿部弹性部件24R构成伸缩应力线310的一部。后腿部弹性部件24R在伸缩应力线310上,在横过吸收体的部分不连续。即,在伸缩应力线310上,在横过吸收体的部分并未设置后腿部弹性部件24R。由此,伸缩应力线310中的横过吸收体的部分的伸缩应力比中央弹性部件41C的伸缩应力小。在样式I中,后腿部弹性部件24R的伸缩应力优选比中央弹性部件41C的伸缩应力大。(样式2)下面,参照图7对样式2进行说明。如图7所示,后腿部弹性部件24R构成整个伸缩应力线310。后腿部弹性部件24R具有横过部分24R1以及非横过部分24R2。横过部分24R1构成伸缩应力线310中的横过吸收体的部分。非横过部分24R2构成伸缩应力线310中的横过吸收体的部分以外的部分。在样式2中,横过部分24R1被间歇性地切断。例如,利用切刀等在横过部分24R1上设置间歇性的孔眼线。即,在伸缩应力线310上,在横过吸收体的部分,后腿部弹性部件24R残留成点线状。由此,横过部分24R1的伸缩应力变得比中央弹性部件41C的伸缩应力小。在样式2中,优选,非横过部分24R2的伸缩应力比横过部分24R1的伸缩应力大,比中央弹性部件41C的伸缩应力大。(样式3)下面,参照图8对样式3进行说明。如图8所示,后腿部弹性部件24R构成整个伸缩应力线310。后腿部弹性部件24R具有横过部分24R1以及非横过部分24R2。横过部分24R1构成伸缩应力线310中的横过吸收体的部分。非横过部分24R2构成伸缩应力线310中的横过吸收体的部分以外的部分。在样式3中,后腿部弹性部件24R由多根线状弹性部件构成。构成横过部分24R1的线状弹性部件的根数比构成非横过部分24R2的线状弹性部件的根数少。由此,横过部分24R1的伸缩应力变得比中央弹性部件41C的伸缩应力小。在样式3中,优选,非横过部分24R2的伸缩应力比横过部分24R1的伸缩应力大,比中央弹性部件41C的伸缩应力大。(样式4)下面,参照图9对样式4进行说明。如图9所示,后腿部弹性部件24R构成整个伸缩应力线310。
后腿部弹性部件24R具有横过部分24R1以及非横过部分24R2。横过部分24R1构成伸缩应力线310中的横过吸收体的部分。非横过部分24R2构成伸缩应力线310中的横过吸收体的部分以外的部分。在样式4中,横过部分24R1的伸缩应力比非横过部分24R2的伸缩应力小。例如,在外装顶片21和后外装底片22R之间配置后腿部弹性部件24R时,可通过改变后腿部弹性部件24R的伸长程度来改变横过部分24R1以及非横过部分24R2的伸缩应力。另外,横过部分24R1以及非横过部分24R2可以由不同种类的材料构成。在样式4中,优选,非横过部分24R2的伸缩应力比横过部分24R1的伸缩应力大,比中央弹性部件41C的伸缩应力大。在此,若线状弹性部件是相同的弹性部件,则线状弹性部件的根数越多,配置线状弹性部件的部分的伸缩应力越大。若线状弹性部件是相同的弹性部件且线状弹性部件的根数相同,则线状弹性部件越粗,配置线状弹性部件的部分的伸缩应力越大。在此,横过部分24R1的伸长率例如是不足80%。S卩,横过部分24R1的伸长倍率例如是不足I. 8倍。非横过部分24R2的伸长率例如是50% 300%。即,非横过部分24R2的伸长倍率例如是I. 5倍 4. O倍。中央弹性部件41C的伸长率例如是20% 200%。即,中央弹性部件41C的伸长倍率例如是I. 2倍 3. O倍。另外,对于配置线状弹性部件的部分的伸缩应力,可以根据以下所示的顺序进行测定。在配置线状弹性部件的部分中,应注意到例如由无纺布等一对布料夹着线状弹性部件。(I)在松弛状态(非伸长状态)下,切出配置线状弹性部件的部分(测定对象部分)。例如,在线状弹性部件延伸的方向(以下称为伸长方向)上的测定对象部分的长度为150mm,在与伸长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的测定对象部分的宽度为25mm。(2)使测定对象部分沿着伸长方向伸长,直到测定对象部分成为自然长度。然后,在伸长方向,按规定标记间隔(自然长度)对测定对象部分赋以一对标记。例如,一对标记的规定标记间隔(自然长度)为100mm。(3)在松弛状态下,放置测定对象部分。例如,在恒温(20 23°C)且恒湿(60 65% RH)的环境下,将测定对象部分放置24小时。在恒温且恒湿的环境下放置测定对象部分的理由是因为需要在一定条件下放置直至应力恢复稳定。另外,在如下所示的拉伸试验中,同样地为了防止对弹性施加影响,也在恒温恒湿的同样的环境下进行。
(4)拉伸试验机在松弛状态下,在伸长方向与一对标记对齐地夹住测定对象部分的两侧。然后,拉伸试验机使测定对象部分伸长,直到标记的间隔成为规定标记间隔(测定)。规定标记间隔(测定)比规定标记间隔(自然长度)小。例如,规定标记间隔(测定)是规定标记间隔(自然长度)的70%。另外,测定对象部分的伸长速度为IOOmm/分。规定标记间隔(测定)比规定标记间隔(自然长度)小的理由是为了防止夹着线状弹性部件的无纺布等布料破损。另外,作为拉伸试验机,例如可以使用株式会社岛津制作所制的autograph型拉伸试验机(型号AG-I)。(5)在伸长到标记的间隔为规定标记间隔(测定)的状态下,测定在测定对象部分作用的应力(伸缩应力)。伸缩应力的单位例如为N。但是,在比较伸缩应力时,应当注意到存在测定对象部分所包含的线状弹性部件的根数不同的情况。例如,在上述的样式3中,从横过部分24R1切出的测定对象部分所包含的线状弹性部件的根数比从非横过部分24R2切出的测定对象部分所包含的线状弹性部 件的根数少。具体地说,以褶裥宽度(例如,由四根弹性部件构成的褶裥)切出想要测定应力的褶裥,对切出的褶裥的整体应力进行测定。将测定的整体应力按切出的褶裥宽度换算成每IOmm (Icm)的应力,将换算后的值作为褶裥的应力。对这样换算后的伸缩应力进行比较。例如,例如以25mm宽度取出的测定对象部分中含有四根弹性部件,这四根弹性部件的外外间(四根中的第一根宽度方向的外侧端部 第四根宽度方向的外侧端部)的距离为15_,测定值为A,则每单位宽度的应力值Xl成为Xl = AX 10/15 (N/cm)。在弹性部件的间隔(外外间的距离)在取出的测定对象部分中存在部分不同的情况下,求出测定对象部分中的间隔的大致平均值,用于计算。另外,若弹性部件并非线状而是片状,则求出选取宽度中所包含的弹性部件的宽度(Cmm),通过测定值除以该宽度而求出。在此,若测定值为A’,则每单位宽度的应力值X2为X2 = A’ +CXlO (N/cm)。在选取测定样品时,需要考虑不包括作为对象的弹性部件以外的弹性部件。根据实施方式,中央弹性部件41C在裆下区域120与吸收体重叠且在宽度方向W的大致中央沿着长度方向L延伸地配置。即,利用中央弹性部件41C来提高排泄区域和吸收体的紧密贴合性。因此,即使在排尿速度慢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尿漏到穿用物品I的外部。另外,伸缩应力线中的横过吸收体的部分(例如横过部分24R1)的伸缩应力比中央弹性部件41C的伸缩应力小。即,在横过吸收体的部分(例如中间区域120R)中,形成伸缩应力相对较小的尿积存部320。因此,即使在尿量多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尿漏到穿用物品I的外部。根据实施方式,后腿部弹性部件24R (例如非横过部分24R2)的伸缩应力比中央弹性部件41C的伸缩应力大。因此,即使尿积存在尿积存部320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后腿部弹性部件24R (例如,非横过部分24R2)的上拉效果来抑制由尿的重量所导致的穿用物品I的滑落。根据实施方式,构成中央弹性部件41C的多根线状弹性部件的间隔P比构成后腿部弹性部件24R的多根线状弹性部件的间隔Q小,所以,利用中央弹性部件41C,吸收体相对于排泄区域的紧密贴合性高。另一方面,由于间隔Q比间隔P大,所以,穿用物品I相对于穿用者的腿围部分的肌肤的触感弱,穿用物品I的一部分不推压穿用者的腿围部分的肌肤,所以,能够减轻穿用时的弹性部件所带来的束缚感。变型例I下面,参照附图对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型例I进行说明。下面主要针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进行说明。具体地说,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中央弹性部件41C并未到达中间区域120R。而与之相对地,在变型例I中,中央弹性部件41C到达中间区域120R。(伸缩应力的关系)下面,参照附图对变型例I的伸缩应力的关系进行说明。下面,参照图10 图12对样式5 样式7进行说明。在图10 图12中示出了长度方向L上的穿用物品I的整体。 如图10 图12所示,作为样式5 样式7的共同构成,穿用物品I具有以下构成。具体地说,穿用物品I具有后腰围区域IlOR以及裆下区域120。裆下区域120具有裆下正下方区域120M以及中间区域120R。裆下正下方区域120M是与在穿用者两腿并拢时两腿之间的宽度变得最窄的穿用者的胯裆(例如女性的排泄口附近)接触的区域。中间区域120R是介于裆下正下方区域120M和后腰围区域IlOR之间的区域。上述的中央弹性部件41C在裆下正下方区域120M沿着长度方向L延伸地配置。但是,中央弹性部件41C到达中间区域120R。具体地说,中央弹性部件41C具有裆下正下方部分41C1以及接续部分41C2。裆下正下方部分41C1在长度方向L设置于穿用物品I的大致中央部分。换言之,裆下正下方部分41C1设置于裆下正下方区域120M。接续部分41C2是在长度方向L与裆下正下方部分41C1连续的部分。换言之,接续部分41C2设置于中间区域120R。后腿部弹性部件24R构成伸缩应力线310的一部分。后腿部弹性部件24R在伸缩应力线310上,在横过吸收体的部分不连续。即,在伸缩应力线310上,在横过吸收体的部分并未设置后腿部弹性部件24R。在此,接续部分41C2的伸缩应力在样式5 样式7中相同,都比裆下正下方部分41C1的伸缩应力小。因此,在设置接续部分41C2的部分(中间区域120R),形成伸缩应力相对较小的尿积存部320。(样式5)下面,参照图10对样式5进行说明。如图10所示,中央弹性部件41C具有裆下正下方部分41C1以及接续部分41C2。在样式5中,接续部分41C2被间歇性地切断。例如,利用切刀等在接续部分41C2设置间歇性的孔眼线。由此,接续部分41C2的伸缩应力变得比裆下正下方部分41C1的伸缩应力小。在样式5中,优选,后腿部弹性部件24R的伸缩应力比接续部分41C2的伸缩应力大,比裆下正下方部分41C1的伸缩应力大。(样式6)下面,参照图11对样式6进行说明。如图11所示,中央弹性部件41C具有裆下正下方部分41C1以及接续部分41C2。
在样式6中,中央弹性部件41C由多根线状弹性部件构成。构成接续部分41C2的线状弹性部件的根数比构成裆下正下方部分41C1的线状弹性部件的根数少。由此,接续部分41C2的伸缩应力变得比裆下正下方部分41C1的伸缩应力小。在样式6中,优选,后腿部弹性部件24R的伸缩应力比接续部分41C2的伸缩应力大,比裆下正下方部分41C1的伸缩应力大。(样式7)下面,参照图12对样式7进行说明。如图12所示,中央弹性部件41C具有裆下正下方部分41C1以及接续部分41C2。在样式7中,接续部分41C2的伸缩应力比裆下正下方部分41C1的伸缩应力小。例如,在吸收体背面片35和中央弹性部件覆盖片42C之间配置中央弹性部件41C
时,可通过改变中央弹性部件41C的伸长程度来改变裆下正下方部分41C1以及接续部分41C2的伸缩应力。另外,裆下正下方部分41C1以及接续部分41C2可以由不同种类的材料构成。在样式7中,优选,后腿部弹性部件24R的伸缩应力比接续部分41C2的伸缩应力大,比裆下正下方部分41C1的伸缩应力大。根据变型例1,中央弹性部件41C的裆下正下方部分41C1在长度方向L设置于穿用物品I的大致中央部分。即,利用中央弹性部件41C的裆下正下方部分41C1来提高排泄区域和吸收体的紧密贴合性。因此,即使在排尿速度慢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尿漏到穿用物品I的外部。另外,中央弹性部件41C中的接续部分41C2的伸缩应力比裆下正下方部分41C1的伸缩应力小。即,在与裆下正下方部分41C1连续的接续部分41C2 (例如中间区域120R)中,形成伸缩应力相对较小的尿积存部320。因此,即使在尿量多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尿漏到穿用物品I的外部。在样式5 7中,优选接续部分41C2重叠于吸收体表面片32的非肌肤面侧。由此,能够利用吸收体表面片32的刚性来抑制接续部分41C2的伸缩应力,从而易于形成尿积存部320。另外,若设置与裆下正下方部分41C1相连的接续部分41C2,则即使尿被与接续部分41C2重叠的吸收体吸收而使得吸收体变重,也能够抑制穿用物品I过分地垂下。制造方法下面,参照附图例示实施方式的穿用物品I的制造方法的一部分。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穿用物品I的制造方法的一部分的流程图。对图13中未记载的方法可以采用现有的方法。如图13所示,在步骤SlOl中,在用于构成外装顶片21的片部件和用于构成前外装底片22F的片部件之间,配置用于构成前腰部弹性部件23F以及前腿部弹性部件24F的弹性部件。另外,在用于构成外装顶片21的片部件和用于构成后外装底片22R的片部件之间,配置用于构成后腰部弹性部件23R以及后腿部弹性部件24R的弹性部件。在步骤S102中,对应于外装顶片21、前外装底片22F以及后外装底片22R的形状,切出在片部件之间配置有弹性部件的中间部件。在步骤S103中,在步骤S102中切出的中间部件的规定位置配置吸收体本体200。在步骤S104中,将在步骤S103中配置了吸收体本体200的中间部件折叠。
在步骤S105中,将在步骤S104中折叠了的中间部件接合。具体地说,将与前腰围区域IIOF的两侧端11IF对应的部分和与后腰围区域IIOR的两侧端11 IR对应的部分接合。在此,参照附图对改变后腿部弹性部件24R的伸缩应力的方法进行说明。S卩,对步骤SlOl的处理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第一,参照图14对第一方法进行说明。如图14所示,用于构成后腿部弹性部件24R的弹性部件401利用各种辊被卡定于设置在伸长率改变装置410的臂411的前端的辊上。然后,弹性部件401在利用横动装置430被调整到规定位置上后,被导向输送辊440。另一方面,用于构成后外装底片22R的片部件402利用各种辊、由涂敷装置420涂敷粘接剂(例如,热熔粘接剂)后被导向输送辊440。另外,用于构成外装顶片21的片部件403也被导向输送辊440。弹性部件401、片部件402以及片部件403被导向以通过输送辊440和推压辊450之间,从而弹性部件401被粘接于片部件402和片部件403之间。
在此,伸长率改变装置410可转动地支承臂411,通过臂411的转动来改变弹性部件401的伸长率。用于构成前腰部弹性部件23F、后腰部弹性部件23R以及前腿部弹性部件24F的弹性部件401也被粘接于片部件402和片部件403之间。第二,参照图15对第二方法进行说明。在图15中,对与图14相同的构成赋予相同的符号。如图15所示,弹性部件401以及片部件402与第一方法同样地,利用各种辊被导向以通过输送辊440和推压辊450之间,弹性部件401粘接于片部件402。在此,在第二方法中,通过控制辊460或者辊470的弹性部件401的搬送速度来改变弹性部件401的伸长率。对于中央弹性部件41C,改变伸缩应力的方法可以采用在上述腿部弹性部件24R说明的装置,除去横动装置地直线配置。为了将中央弹性部件41C配置于吸收体背面片35和中央弹性部件覆盖片42C之间,在利用上述方法对中央弹性部件41C调整了伸缩应力后,通过利用狭缝喷嘴方式的涂敷方式直接涂敷HMA粘接剂,将其粘接于中央弹性部件覆盖片,然后使之与吸收体背面片汇合、被夹入、压接固定,由此中央弹性部件41C粘接于中央弹性部件覆盖片42C和吸收体背面片之间。此时,通过间歇性地涂敷HMA而在规定的长度设置、固定中央弹性部件,当以规定的长度切断吸收体本体时,中央弹性部件41C快速弹回,HMA非涂敷部恢复到上述规定的长度,从而以规定的长度固定于中央弹性部件覆盖片和吸收体背面片之间。其它实施方式利用上述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构成该公开的一部分的论述和附图并不应当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可以从本公开得到各种代替实施方式、实施例以及运用技术是不言而喻的。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基体100主要由外装顶片21、前外装底片22F以及后外装底片22R构成。但是,基体100并不限于此。例如,基体100也可以是所有部分由一对片构成的类型(一体型(all in type))。或者,基体100也可以是在吸收体的非肌肤面侧并未设置外装体的类型。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设置于吸收体本体200的吸收体由第一吸收体层33以及第二吸收体层34构成。但是,实施方式并不限于此。例如,吸收体也可以由一个吸收体层构成。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为了明确说明,分别对样式I 样式4和样式5 样式7进行了说明。但是,实施方式并不限于样式I 样式7。例如,也可以组合样式2 样式4的任一个和样式5 样式7的任一个。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构成伸缩应力线310的至少一部分的第二弹性部件,例示了后腿部弹性部件24R。但是,实施方式不限于此。例如,第二弹性部件也可以是后腰部弹性部件23R。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第二弹性部件,例示了设置于后腰围区域IlOR的后腿部弹性部件24R。但是,实施方式不限于此。例如,第二弹性部件也可以是设置于前腰围区域IlOF的前腿部弹性部件24F。或者,第二弹性部件也可以是设置于前腰围区域IlOF的前腰部弹性部件23F。 例如,在第二弹性部件设置于前腰围区域IlOF的情况下,在穿用者俯卧的情况下,尿积存部320形成在下侧。另外,在穿用者为男性的情况下,在排泄区域附近形成尿积存部320。换言之,在此情况下,将尿积存部320形成于适当的位置。如上述的实施方式所记载的那样,在第二弹性部件设置于后腰围区域IlOR的情况下,在穿用者仰卧的情况下,尿积存部320形成在下侧。换言之,尿积存部320形成于适当的位置。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在宽度方向W上的大致中央、沿着长度方向L延伸的第一弹性部件,例示了中央弹性部件41C。但是,实施方式并不限于此。第一弹性部件也可以是在宽度方向W上、在整个吸收体沿着长度方向L延伸的带状弹性部件。对于各弹性部件,采用斯潘德克斯弹性纤维,前后腰部弹性部件的伸长倍率通常为I. 4倍 4倍,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产品长度方向端部,前后腰部弹性部件配置成940DTEXX3. 5倍X6根,其它腰围弹性部件除了裆下区域,配置成780DTEXX3. O倍。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倍率在各部分有所不同,腿部弹性部件配置成780DTEXX3根,在未横过吸收体的部分配置成平均3. O倍。弹性部件的间隔,在胯裆区域直线配置的部分中为大约4mm。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中央弹性部件以大约3mm的间隔配置,配置成620DTEXX I. 8倍X 7根,中央弹性部件的长度为120mm。日本专利申请第2010 — 096538号(2010年4月19日申请)的全部内容作为参考并入本申请说明书中。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穿用物品,在排尿速度慢以及尿量多这两种情况下都能够抑制尿漏到穿用物品的外部。附图标记的说明I…穿用物品、21···外装顶片、22F…前外装底片、22R…后外装底片、23F…前腰部弹性部件、23R…后腰部弹性部件、24F…前腿部弹性部件、24R…后腿部弹性部件、24R1···横过部分、24R2…非横过部分、31···表面片、32…吸收体表面片、33…第一吸收体层、33A…狭缝、34···第二吸收体层、34A···开口、35···吸收体背面片、41A···防漏弹性部件、41B···防漏弹性部件、41C…中央弹性部件、41C1···裆下正下方部分、41C2···接续部分、42A…防漏弹性部件片、42B…防漏弹性部件片、42C…中央弹性部件覆盖片、100…基体、110…腰围区域、IlOF…前腰围区域、110R...后腰围区域、IllF…侧端、IllR…侧端、120…裆下区域、120M...裆下正下方区域 、120R···中间区域、200…吸收体本体、310…伸缩应力线、320…尿积存部、401…弹性部件、402…片部件、403…片部件、410…伸长率改变装置、411…臂、420…涂敷装置、430…横动装置、440…输送棍、450…推压棍、460…棍、470…棍


穿用物品(1)具有基体(100)以及吸收体本体(200)。穿用物品(1)具有中央弹性部件(41C),在裆下区域(120)与吸收体的非肌肤面重叠,且在宽度方向(W)的大致中央沿长度方向(L)延伸地配置;后腿部弹性部件(24R),从后腰围区域(110R)的侧端(111R)向裆下区域(120)内弯曲,构成沿着宽度方向(W)横过吸收体的伸缩应力线(310)的至少一部分。伸缩应力线(310)中的横过吸收体的部分的伸缩应力比中央弹性部件(41C)的伸缩应力小。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

下载专利文献

下载专利

您可能感兴趣的专利

专利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