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鸽—汇聚行业精英
  • 联系客服
  • 帮助中心
  • 投诉举报
  • 关注微信
400-006-1351
您的问题早鸽都有答案
3000+专业顾问
搜索
咨询

使输液管两侧同时对应接受压力而回位的方法

  • 专利名称
    使输液管两侧同时对应接受压力而回位的方法
  • 发明者
    毛爱民
  • 公开日
    2011年4月27日
  • 申请日期
    2011年1月11日
  • 优先权日
    2011年1月11日
  • 申请人
    毛爱民
  • 文档编号
    A61M5/142GK102028991SQ20111000628
  • 关键字
  • 权利要求
    1.一种使输液管两侧同时对应接受压力而回位的方法,包括顶压在输液管前侧面的弹 簧板,还包括以依次在泵头壳体的滑道中滑动而构成正弦曲线运行方式对输液管的后侧面 实施挤压的12个拨叉片;其特征在于①、在每两个所述拨叉片之间的所述输液管两侧、以对应的方式设置对所述输液管两 侧实施压力的回位压力点,以此构成对所述输液管两侧设置的所述回位压力点共22个、即 所述输液管的左侧与右侧各有11个所述回位压力点,所有所述回位压力点的支点均设置 在所述泵头壳体上;②、所述输液管两侧相对应的每两个所述回位压力点的压力相等,即其压力均为0 0. 7Mpa ;③、每两个所述回位压力点的压力与其相邻的上一个所述拨叉片的压力成反比;④、每两个所述回位压力点的压力同时随其相邻的上一个所述拨叉片的压力变化而变化;⑤、在每个所述拨叉片的压力变化过程中,所述输液管两侧由每个所述回位压力点位 置相应实施的压力、共同构成了对所述输液管两侧面的压力;⑥、所述输液管两侧面的压力相等、方向相反、相互对应;⑦、所述输液管两侧面的压力在动态过程中,构成了对所述输液管两侧面同时接受连 续变化的正弦曲线压力的动态过程中;⑧、以上所述,使得所述输液管在接受所述拨叉片压力的过程中,也使所述输液管两侧 面及时获得了所述正弦曲线压力的动态过程,该所述动态过程可使所述输液管及时回位且 不会疲劳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使输液管两侧同时对应接受压力而回位的方法,其特征在 于所述拨叉片为类似于长方形乒乓球拍的板状结构、该所述类似于长方形乒乓球拍板的 板面上均设置有长圆形的轴孔、该所述轴孔与输液泵电机的正弦曲线轴转动活连接,所述 泵头壳体为医用输液泵的泵头壳体、该所述泵头壳体为长方形的壳体状结构、该所述壳体 的两内侧均设置有使拨叉片上下滑动的滑道、该所述滑道与所述拨叉片上下滑动活连接, 所述弹簧板为医用输液泵上具有弹性且呈板状结构的弹簧板,所述输液管为医用输液泵上 的管状输液管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使输液管两侧同时对应接受压力而回位的方法,其特征在 于所述回位压力点的压力为选择由弹簧提供、由片状的弹片提供、由步进电机的转子提供 中的一种方式提供
  • 背景技术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专利名称:使输液管两侧同时对应接受压力而回位的方法使输液管两侧同时对应接受压力而回位的方法技术领域本发明使输液管两侧同时对应接受压力而回位的方法,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 特别涉及医疗输液用的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使输液管两侧同时对应接受压力而回位的 方法技术领域。鉴于病人具体病情状况的客观需要,在对病人的具体治疗过程中,常采用一种专 门对病人进行静脉输液的医疗器械一蠕动输液泵。对于这种蠕动输液泵而言,其单位时 间内对病人进行静脉输液的数量及速度,有着极严格的要求;否则,可能会影响治疗效果, 甚至会影响病人的生命安危。蠕动输液泵的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是电机带动正弦曲线轴 上的正弦曲线凸轮转动(即安装在同一轴上的12个凸轮从第一个到第12个凸轮外表面 的“轴线向”共同构成与轴心线相对应的正弦曲线),正弦曲线凸轮带动安装在正弦曲线凸 轮上的12个“拨叉片”进行伸出与缩回的运动,使得12个“拨叉片”从整体上构成“正弦曲 线”的运动,由于正弦曲线凸轮上安装每个凸轮的凸点位置不同,所以在同一正弦曲线凸轮 轴带动下的每个“拨叉片”所伸出与缩回的运动时间也不同;正因为每个“拨叉片”伸出与 缩回的运动时间不同,才产生了从第一个“拨叉片”依次到最后一个“拨叉片”形成的连续而 延展的整体状态的伸出与缩回;这种连续而延展的伸出与缩回运动的贯通,从第一个“拨叉 片”到第12个“拨叉片”的前端面上以横向的凸条面来看,形成了以S曲线(即正弦曲线) 为轨迹的蠕动(即与轴心线相对应的正弦曲线蠕动);当蠕动到S曲线(即正弦曲线)的凸 出点时,便会对输液管以及输液管中的药液产生挤压并使药液向下运行,从而完成对输液 数量及速度的控制。以上所述的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可以说明每个“拨叉片”均以上千万 次的诸多次自始至终的都是对输液管实施“前后一个方向的重复挤压”,这势必会造成“输 液管的疲劳”,从而使得原本为圆形的输液管被“重复挤压”后就变成了 “扁圆形”的或“扁 形”的形状,这无疑就造成了对“输液数量及速度”无法弥补的“误差”,这种无法弥补的“误 差”,不仅仅是影响蠕动输液泵使用寿命的问题,而是正如以上所述的“输液效果”的严重问 题,这种无法弥补“输液效果”的严重问题一是不堪设想的。对于这种“不堪设想的”弊端, 目前无论是国产的还是进口的蠕动输液泵均未能解决,正是困扰本行业多年的技术疑难。 基于发明人的专业知识与从事本行业工作的丰富经验及对事业的不懈追求,在认真而充分 的调查、了解、分析、总结已有公知技术基础上,考虑到既然输液管自始至终所受到的压力 都是“前后一个方向的重复挤压力”,从而造成“输液管疲劳”的主要原因,即从为了使输液 管能够及时回位的角度出发,当输液管受到“前后方向挤压力”之后,马上及时对输液管的 左侧与右侧同时施加一定的压力,以使输液管恢复到应有形状的状态,特采取“对输液管两 侧面同时实施压力而使输液管及时回位”的关键技术,研制成功了本发明。发明内容本发明采取“对输液管两侧面同时实施压力而使输液管及时回位”的关键技术,提供“使输液管两侧同时对应接受压力而回位的方法”;该方法包括顶压在输液管前侧面的弹 簧板及在泵头壳体滑道中滑动构成正弦曲线对输液管后侧面实施挤压的12个拨叉片;每 两个拨叉片间的输液管两侧共有22个设在泵头壳体上对输液管两侧实施相等压力且与拨 叉片压力成反比、随其相邻上一个拨叉片压力变化而变化的回位压力点;在每个拨叉片压 力变化中,回位压力点对输液管两侧面实施方向相反且相互对应的相等压力;构成对输液 管两侧面同时接受连续变化的正弦曲线压力的动态过程;使输液管在接受拨叉片压力过程 中,也使其两侧面及时获得正弦曲线压力的动态过程,可使输液管及时回位且不会疲劳。通过本发明达到的目的是①、采取“对输液管两侧面同时实施压力而使输液管及 时回位”的关键技术,对所述关键技术的这一新思路付诸实施,提供“使输液管两侧同时对 应接受压力而回位的方法”;②、解决已有公知技术存在的弊端;③、使输液管能够及时回位 且始终保持应有形状的良好状态,彻底解决蠕动输液泵中输液管疲劳的技术疑难;为行业 的技术进步作出应有贡献;④、始终真正有效地保证“输液数量及输液速度”的精确程度,并 以此保证输液的绝对安全;⑤、使本发明的构思科学合理、设计简单巧妙、操作快捷方便、效 果稳定可靠;⑥、使本发明方便实施而有利于广泛推广应用。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使输液管两侧同时对应接受压力而回位的方法,包括顶压在输液管前侧面的 弹簧板,还包括以依次在泵头壳体的滑道中滑动而构成正弦曲线运行方式对输液管的后侧 面实施挤压的12个拨叉片;①、在每两个所述拨叉片之间的所述输液管两侧、以对应的方式设置对所述输液 管两侧实施压力的回位压力点,以此构成对所述输液管两侧设置的所述回位压力点共22 个、即所述输液管的左侧与右侧各有11个所述回位压力点,所有所述回位压力点的支点均 设置在所述泵头壳体上;②、所述输液管两侧相对应的每两个所述回位压力点的压力相等,即其压力均为 0 0. 7Mpa ;
③、每两个所述回位压力点的压力与其相邻的上一个所述拨叉片的压力成反比;
④、每两个所述回位压力点的压力同时随其相邻的上一个所述拨叉片的压力变化 而变化;
⑤、在每个所述拨叉片的压力变化过程中,所述输液管两侧由每个所述回位压力 点位置相应实施的压力、共同构成了对所述输液管两侧面的压力;
⑥、所述输液管两侧面的压力相等、方向相反、相互对应;
⑦、所述输液管两侧面的压力在动态过程中,构成了对所述输液管两侧面同时接 受连续变化的正弦曲线压力的动态过程中;
⑧、以上所述,使得所述输液管在接受所述拨叉片压力的过程中,也使所述输液管 两侧面及时获得了所述正弦曲线压力的动态过程,该所述动态过程可使所述输液管及时回 位且不会疲劳。
所述的使输液管两侧同时对应接受压力而回位的方法,所述拨叉片为类似于长方 形乒乓球拍的板状结构、该所述类似于长方形乒乓球拍板的板面上均设置有长圆形的轴 孔、该所述轴孔与输液泵电机的正弦曲线轴转动活连接,所述泵头壳体为医用输液泵的泵 头壳体、该所述泵头壳体为长方形的壳体状结构、该所述壳体的两内侧均设置有使拨叉片上下滑动的滑道、该所述滑道与所述拨叉片上下滑动活连接,所述弹簧板为医用输液泵上 具有弹性且呈板状结构的弹簧板,所述输液管为医用输液泵上的管状输液管。
所述的使输液管两侧同时对应接受压力而回位的方法,所述回位压力点的压力为 选择由弹簧提供、由片状的弹片提供、由步进电机的转子提供中的一种方式提供。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是本发明中输液管的前侧面始终受到弹簧板的顶 压、后侧面受到12个拨叉片所构成的正弦曲线运行方式的挤压。关键技术是①、每两个拨 叉片间的输液管两侧共有22个设在泵头壳体上对输液管两侧实施0 0. 7Mpa相等压力且 与拨叉片压力成反比、随其相邻上一个拨叉片压力变化而变化的回位压力点;②、在每个拨 叉片压力变化中,回位压力点对输液管两侧面实施方向相反且相互对应的相等压力;③、构 成对输液管两侧面同时接受连续变化的正弦曲线压力的动态过程;④、使输液管在接受拨 叉片压力过程中,也使其两侧面及时获得正弦曲线压力的动态过程。这就是说,正如说明书 附图所示,输液管两侧面的压力随其前后面(前侧面为所述弹簧板的顶压、后侧面为12个 拨叉片所构成的正弦曲线运行方式的挤压)的压力变化而变化,其变化的状态是成反比; 即某一个拨叉片(每个拨叉片都一样)对输液管实施相应挤压后,与该拨叉片相邻的、输 液管两侧的回位压力点、紧接着马上就会对输液管的两侧、给出相应的压力(这个回位压 力点的压力与所述该拨叉片的压力成反比),更通俗的说就是让输液管回位的压力(拨叉 片实施完挤压的压力后、回位的压力马上使输液管回位),使得输液管始终处于接受拨叉片 挤压的压力而使药液行进和接受回位压力点的压力而使输液管即时回位、接受拨叉片挤压的压力而使药液行进和接受回位压力点的压力而使输液管即时回位......这一动态过程中;这一使输液管及时回位的措施,使得输液管不会疲劳。从而使输液管的四面始终处于有 效的控制之下,保持应有形状的良好状态,保证了“输液数量及输液速度”的精确度,保证了 输液的绝对安全,彻底解决了蠕动输液泵中输液管疲劳的技术疑难,为行业的技术进步作 出了突出贡献。
由于采用了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由于本发明采取了“对输液管两侧面同时实 施压力而使输液管及时回位”的关键技术;由于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所述;由于本 发明包括顶压在输液管前侧面的弹簧板及在泵头壳体滑道中滑动构成正弦曲线对输液管 后侧面实施挤压的12个拨叉片,每两个拨叉片间的输液管两侧共有22个设在泵头壳体上 对输液管两侧实施0 0. 7Mpa相等压力且与拨叉片压力成反比、随其相邻上一个拨叉片压 力变化而变化的回位压力点,在每个拨叉片压力变化中,回位压力点对输液管两侧面实施 方向相反且相互对应的相等压力,构成对输液管两侧面同时接受连续变化的正弦曲线压力 的动态过程,使输液管在接受拨叉片压力过程中,也使其两侧面及时获得正弦曲线压力的 动态过程,可使输液管及时回位且不会疲劳。使得本发明与已有公知技术相比,获得的有益 效果是①、提供了使输液管两侧同时对应接受压力而回位的方法;②、解决了已有公知技 术存在的弊端;③、使输液管能够及时回位且始终保持应有形状的良好状态,彻底解决了蠕 动输液泵中输液管疲劳的技术疑难;为行业的技术进步作出了应有贡献;④、始终真正有 效地保证了“输液数量及输液速度”的精确度,并以此保证了输液的绝对安全;⑤、本发明 的构思科学合理、设计简单巧妙、操作快捷方便、效果稳定可靠;⑥、本发明便于实施而成本 地、方便使用而有利于广泛推广应用。


说明书附图为本发明使输液管两侧同时对应接受压力而回位的方法的示意图。即 在没有体现弹簧板(实际有弹簧板)状态下的示意图;具体的说,就是本发明的原理示意 图。该图就是输液管受力状况过程中的一个状态;图中的正弦曲线表示输液管在所述受力 状况过程中的一个状态;图中的点画线表示输液管的本来状态;图中的虚线表示输液管经 过12个拨叉片挤压过程中变形的限度;图中的1、2、3、4、5、6、7、8、9、10、11、12表示12个 拨叉片;图中的虚线箭头表示输液管在所述受力状况过程中输液管所处一个状态下、这12 个拨叉片对输液管的后侧面实施挤压的状态;图中的13、14、15、16、17、18、19、20、21、22、 23共11个均为相互对称的、两个所述相互对称而同时对应的、对输液管两侧实施回位压力 的、在运行中构成正弦曲线压力的回位压力点;图中的实线箭头分别表示对输液管两侧所 述各回位压力点实施压力的程度。该图的每两个拨叉片之间均设置有一个对称的对输液管 实施回位的回位压力点。通过该图可对本发明进行全面的理解。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使输液管两侧同时对应接受压力而回位的方法 “作详细描述。正如说明书附图所示
一种使输液管两侧同时对应接受压力而回位的方法,包括顶压在输液管前侧面的 弹簧板,还包括以依次在泵头壳体的滑道中滑动而构成正弦曲线运行方式对输液管的后侧 面实施挤压的12个拨叉片;
①、在每两个所述拨叉片之间的所述输液管两侧、以对应的方式设置对所述输液 管两侧实施压力的回位压力点,以此构成对所述输液管两侧设置的所述回位压力点共22 个、即所述输液管的左侧与右侧各有11个所述回位压力点,所有所述回位压力点的支点均 设置在所述泵头壳体上;
②、所述输液管两侧相对应的每两个所述回位压力点的压力相等,即其压力均为 0 0. 7Mpa ;
③、每两个所述回位压力点的压力与其相邻的上一个所述拨叉片的压力成反比;
④、每两个所述回位压力点的压力同时随其相邻的上一个所述拨叉片的压力变化 而变化;
⑤、在每个所述拨叉片的压力变化过程中,所述输液管两侧由每个所述回位压力 点位置相应实施的压力、共同构成了对所述输液管两侧面的压力;
⑥、所述输液管两侧面的压力相等、方向相反、相互对应;
⑦、所述输液管两侧面的压力在动态过程中,构成了对所述输液管两侧面同时接 受连续变化的正弦曲线压力的动态过程中;
⑧、以上所述,使得所述输液管在接受所述拨叉片压力的过程中,也使所述输液管 两侧面及时获得了所述正弦曲线压力的动态过程,该所述动态过程可使所述输液管及时回 位且不会疲劳。
所述的使输液管两侧同时对应接受压力而回位的方法,所述拨叉片为类似于长方 形乒乓球拍的板状结构、该所述类似于长方形乒乓球拍板的板面上均设置有长圆形的轴 孔、该所述轴孔与输液泵电机的正弦曲线轴转动活连接,所述泵头壳体为医用输液泵的泵6头壳体、该所述泵头壳体为长方形的壳体状结构、该所述壳体的两内侧均设置有使拨叉片 上下滑动的滑道、该所述滑道与所述拨叉片上下滑动活连接,所述弹簧板为医用输液泵上 具有弹性且呈板状结构的弹簧板,所述输液管为医用输液泵上的管状输液管。
所述的使输液管两侧同时对应接受压力而回位的方法,所述回位压力点的压力为 选择由弹簧提供、由片状的弹片提供、由步进电机的转子提供中的一种方式提供。
在上述的实施过程中所述输液管两侧相对应的每两个回位压力点的压力为分别 以自大至小、再以自小至大的连续循环过程,即自0. 7 OMpa、再自0 0. 7Mpa的连续循环 过程;对所述回位压力点的压力分别以由弹簧提供、由片状的弹片提供、由步进电机的转子 提供进行了实施;获得了预期的良好效果。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本行业普 通技术人员均可顺畅地实施;但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而作出演变的等同变化,均为本 发明的等效实施例,均仍属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使输液管两侧同时对应接受压力而回位的方法为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包括顶压在输液管前侧面的弹簧板及在泵头壳体滑道中滑动构成正弦曲线对输液管后侧面实施挤压的12个拨叉片;每两个拨叉片间的输液管两侧共有22个设在泵头壳体上对输液管两侧实施0~0.7MPa相等压力且与拨叉片压力成反比、随其相邻上一个拨叉片压力变化而变化的回位压力点;在每个拨叉片压力变化中,回位压力点对输液管两侧面实施方向相反且相互对应的相等压力;构成对输液管两侧面同时接受连续变化的正弦曲线压力的动态过程;使输液管在接受拨叉片压力过程中,也使其两侧面及时获得正弦曲线压力的动态过程,可使输液管及时回位且不会疲劳。输液用。输液管可回位。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