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鸽—汇聚行业精英
  • 联系客服
  • 帮助中心
  • 投诉举报
  • 关注微信
400-006-1351
您的问题早鸽都有答案
3000+专业顾问
搜索
咨询

一种脑室引流管制作方法

  • 专利名称
    一种脑室引流管制作方法
  • 发明者
    朱玉方, 路明, 冀学斌, 庞琦, 张丽萍
  • 公开日
    2007年3月21日
  • 申请日期
    2005年12月7日
  • 优先权日
    2005年12月7日
  • 申请人
    朱玉方
  • 文档编号
    A61M39/00GK2880139SQ20052012549
  • 关键字
  • 权利要求
    1.一种脑室引流管,包括有引流管和引流管顶部连接的引流袋接头及引流管底端的引流管侧孔,其特征是在引流管内腔有隔壁将引流管内腔分隔成引流管主腔和引流管细腔,所述的引流袋接头和引流管侧孔与引流管主腔相通,在引流袋接头的下方还有一个与引流管主腔相通的主腔外接头;在引流管细腔的引流管侧壁上有与引流管细腔相通的细腔侧孔,在引流袋接头的下方还有与引流管细腔相通的细腔外接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脑室引流管,其特征是所述的引流管细腔的横截面积是引流管主腔横截面积的三分之一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脑室引流管,其特征是所述的细腔侧孔距引流管底部在1.8-2.2厘米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脑室引流管,其特征是在所述的引流管的外壁下部还有含钡标记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脑室引流管,其特征是所述的主腔外接头是采用的是可反复穿刺的接头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脑室引流管,其特征是所述的细腔外接头是采用的是可反复穿刺的接头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一种医院神经外科脑手术临床用设备,尤其是脑室引流管
  • 背景技术
  • 专利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脑室引流管技术方案,该方案包括有引流管和引流管顶部连接的引流袋接头及引流管底端的引流管侧孔,本方案是在引流管内腔有隔壁将引流管内腔分隔成引流管主腔和引流管细腔,所述的引流袋接头和引流管侧孔与引流管主腔相通,在引流袋接头的下方还有一个与引流管主腔相通的主腔外接头;在引流管细腔的引流管侧壁上有与引流管细腔相通的细腔侧孔,在引流袋接头的下方还有与引流管细腔相通的细腔外接头。所述的引流管细腔的横截面积是引流管主腔横截面积的三分之一。所述的细腔侧孔距引流管底部在1.8-2.2厘米之间。在所述的引流管的外壁下部还有含钡标记。所述的主腔外接头和所述的细腔外接头是采用的是可反复穿刺的接头。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专利名称:一种脑室引流管的制作方法脑室穿刺是神经外科临床常作的手术,主要用于脑室出血的穿刺引流和脑室造影等。在现有技术中,穿刺引流所用的脑室引流管,均是单腔的引流管,这种单腔引流管对脑室内注射药物、留取脑脊液等的操作极为麻烦,而且很难做到无菌操作,增加了颅内感染的机会,这是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之处。
本实用新型就是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脑室引流管技术方案,该方案将引流管内腔分成引流管主腔和引流管细腔,所述的引流袋接头、主腔外接头和引流管侧孔均与引流管主腔相通,而细腔外接头和细腔侧孔则与引流管细腔相通。这样可以在对脑室内注射药物、留取脑脊液等的操作时方便易行,减少操作造成的颅内感染。本方案是通过如下技术措施来实现的包括有引流管和引流管顶部连接的引流袋接头及引流管底端的引流管侧孔,本方案的特点是在引流管内腔有隔壁将引流管内腔分隔成引流管主腔和引流管细腔,所述的引流袋接头和引流管侧孔与引流管主腔相通,在引流袋接头的下方还有一个与引流管主腔相通的主腔外接头;在引流管细腔的引流管侧壁上有与引流管细腔相通的细腔侧孔,在引流袋接头的下方还有与引流管细腔相通的细腔外接头。本方案具体的特点还有,所述的引流管细腔的横截面积是引流管主腔横截面积的三分之一。所述的细腔侧孔距引流管底部在1.8-2.2厘米之间。在所述的引流管的外壁下部还有含钡标记。所述的主腔外接头是采用的是可反复穿刺的接头。所述的细腔外接头是采用的是可反复穿刺的接头。本方案的有益效果可根据对上述方案的叙述得知,由于在该方案中将引流管内腔分成引流管主腔和引流管细腔,所述的引流袋接头、主腔外接头和引流管侧孔均与引流管主腔相通,而另有细腔外接头和细腔侧孔与引流管细腔相通。这一结构,由于引流管内腔增加了引流管细腔、细腔外接头和细腔侧孔,就可以直接向脑室内注射药物或冲洗液,把脑室内积血带出,另外,由于增加了主腔外接头,就可方便地留取脑脊液进行化验,这些操作均方便易行,也减少操作造成颅内感染的可能。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其实施的有益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图1为本实用新型
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细腔侧孔,2为引流管细腔,3为细腔外接头,4为引流袋接头,5为主腔外接头,6为引流管,7为含钡标记,8为引流管主腔,9为隔壁,10为引流管侧孔。

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一个
,并结合其附图,对本方案进行阐述。
通过附图可以看出,本方案的脑室引流管,包括有引流管(6)和引流管(6)顶部连接的引流袋接头(4)及引流管(6)底端的引流管侧孔(10),本方案是在引流管(6)内腔有隔壁(9)将引流管(6)内腔分隔成引流管主腔(8)和引流管细腔(2),所述的引流袋接头(4)和引流管侧孔(10)与引流管主腔(8)相通,在引流袋接头(4)的下方还有一个与引流管主腔(8)相通的主腔外接头(5);在引流管细腔(2)的引流管(6)侧壁上有与引流管细腔(2)相通的细腔侧孔(1),在引流袋接头(4)的下方还有与引流管细腔(2)相通的细腔外接头(3)。所述的引流管细腔(2)的横截面积是引流管主腔(8)横截面积的三分之一。所述的细腔侧孔(1)距引流管(6)底部在1.8-2.2厘米之间。在所述的引流管(6)的外壁下部还有含钡标记(7),在手术时能看清引流管(6)插入的深度。所述的主腔外接头(5)和所述的细腔外接头(3)是采用的是可反复穿刺的接头。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