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鸽—汇聚行业精英
  • 联系客服
  • 帮助中心
  • 投诉举报
  • 关注微信
400-006-1351
您的问题早鸽都有答案
3000+专业顾问
搜索
咨询

一种无粘结隔震构造及其施工方法

  • 专利名称
    一种无粘结隔震构造及其施工方法
  • 发明者
    曾德民, 田杰, 杜志超, 高晓明
  • 公开日
    2014年7月23日
  • 申请日期
    2014年5月7日
  • 优先权日
    2014年5月7日
  • 申请人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 文档编号
    E04B1/98GK103938754SQ201410189696
  • 关键字
  • 权利要求
    1.一种无粘结隔震构造,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连接的基础(4)、隔震层和底圈梁(1),其特征在于所述隔震层是由相互平行的橡胶片(2)、钢丝网片(5)和纤维片(3)组成的隔震单元以及隔震单元之间的钢丝网片(5)依次叠合而成,隔震层的叠合顺序自下而上为橡胶片(2)、钢丝网片(5)、纤维片(3)、钢丝网片(5)、橡胶片(2)、钢丝网片(5)、纤维片(3)、钢丝网片(5)、……、橡胶片(2),保证隔震层的上、下两侧均以橡胶片(2)结束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粘结隔震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础(4)为毛石砌体、砖砌体、素混凝土刚性基础或钢筋混凝土柔性基础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粘结隔震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隔震层满铺于基础(4)之上或者是置于底圈梁(1)下侧条状的隔震带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粘结隔震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隔震带的上侧边缘形状与底圈梁(I)的下侧边缘形状相适应,隔震带的下侧外边缘不超出基础(4)的上侧外边缘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粘结隔震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隔震带的横截面形状为矩形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粘结隔震构造,其特征在于上、下两层的纤维片(3)的摆放角度沿纤维材料的纹理呈90°、60°、45°或30°7.根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无粘结隔震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片(3)为碳纤维布、尼龙布或玻璃纤维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粘结隔震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片(3)的厚度不小于2mm ο9.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无粘结隔震构造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依次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按照设计要求,满铺或裁剪隔震层中橡胶片(2)、纤维片(3)和钢丝网片(5)的形状,使得剪裁后的隔震带的上侧边缘形状与待浇筑的底圈梁(1)的下侧边缘形状相适应,隔震带的下侧外边缘不超出待浇筑的基础(4)的上侧外边缘; 步骤二、在场地中开挖基坑,并在基坑中砌筑基础(4 ); 步骤三、在基础表面铺浇不小于50mm厚的水泥砂浆找平层; 步骤四、在找平层上按叠合顺序由下至上铺置橡胶片(2)、钢丝网片(5)和纤维片(3),隔震层叠合顺序自下而上依 次为橡胶片(2)、钢丝网片(5)、纤维片(3)、钢丝网片(5)、橡胶片(2)、钢丝网片(5)、纤维片(3)、钢丝网片(5)、……、橡胶片(2),保证隔震层的上、下两侧均以橡胶片(2)结束; 步骤五、在隔震层上方绑扎底圈梁的钢筋,并浇筑底圈梁(I)的混凝土
  •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建筑隔震构造及其施工方法,特别是一种适用于村镇中低层房屋的隔震构造及其施工方法
  • 专利摘要
    一种无粘结隔震构造及其施工方法,其构造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连接的基础、隔震层和底圈梁,隔震层是由相互平行的橡胶片、纤维片和钢丝网片交替叠合而成,并保证隔震层的上、下两侧均以橡胶片结束。其施工方法依次包括剪裁隔震层,开挖基坑砌筑基础,铺浇找平层,叠合隔震层,绑扎底圈梁钢筋并浇筑混凝土等步骤。本发明与传统成品隔震橡胶支座相比,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并可根据实际需要调整隔震层的纤维片内纤维的编制方式及厚度,进而调整隔震构造的抗震能力,是一种非常适于村镇低矮房屋的隔震构造。
  • 发明内容
  • 专利说明
    一种无粘结隔震构造及其施工方法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一种无粘结隔震构造及其施工方法[0002]在建筑结构设计中,设置隔震支座能有效减轻地震灾害。按照国家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的要求,通常采用橡胶隔震支座作为隔震装置。现有的橡胶隔震支座是由一层钢板一层橡胶相互叠合而成的成品隔震橡胶支座,具有良好隔震能力。但成品橡胶支座制作工艺较复杂,且支座的应用成本较高,在施工过程中通常需要大型的吊装设备和多名人员进行配合施工,不能适应村镇低矮房屋的隔震施工,不利于隔震技术的推广实施。
[0003]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无粘结隔震构造及其施工方法,要解决现有的成品叠层橡胶隔震支座成本较高,制作工艺复杂,应用于村镇低矮房屋隔震时对现场安装的要求复杂,费用较高,不利于推广和使用的技术问题。[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无粘结隔震构造,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连接的基础、隔震层和底圈梁,所述隔震层是由相互平行的橡胶片、 钢丝网片和纤维片组成的隔震单元以及隔震单元之间的钢丝网片依次叠合而成,隔震层的叠合顺序自下而上为橡胶片、钢丝网片、纤维片、钢丝网片、橡胶片、钢丝网片、纤维片、钢丝网片、……、橡胶片,保证隔震层的上、下两侧均以橡胶片结束。[0005]所述基础为毛石砌体、砖砌体、素混凝土刚性基础或钢筋混凝土柔性基础。[0006]所述隔震层满铺于基础之上或者是置于底圈梁下侧条状的隔震带。
[0007]所述隔震带的上侧边缘形状与底圈梁的下侧边缘形状相适应,隔震带的下侧外边缘不超出基础的上侧外边缘。
[0008]所述隔震带的横截面形状为矩形。
[0009]上、下两层的纤维片的摆放角度沿纤维材料的纹理呈90°、60°、45°或30°。
[0010]所述纤维片为碳纤维布、尼龙布或玻璃纤维。
[0011]所述纤维片的厚度不小于2_。
[0012]一种无粘结隔震构造的施工方法,依次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按照设计要求,满铺或裁剪隔震层中橡胶片、纤维片和钢丝网片的形状,使得剪裁后的隔震带的上侧边缘形状与待浇筑的底圈梁的下侧边缘形状相适应,隔震带的下侧外边缘不超出待浇筑的基础的上侧外边缘;
步骤二、在场地中开挖基坑,并在基坑中砌筑基础;
步骤三、在基础表面铺浇不小于50mm厚的水泥砂浆找平层;
步骤四、在找平层上按叠合顺序由下至上铺置橡胶片、钢丝网片和纤维片,隔震层叠合顺序自下而上依次为橡胶片、钢丝网片、纤维片、钢丝网片、橡胶片、钢丝网片、纤维片、钢丝网片、……、橡胶片,保证隔震层的上、下两侧均以橡胶片结束;
步骤五、在隔震层上方绑扎底圈梁的钢筋,并浇筑底圈梁的混凝土。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特点和有益效果:
本发明与传统成品隔震橡胶支座相比,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并可根据实际需要调整隔震层的纤维片内纤维的编制方式及厚度,以及调整隔震构造的抗震能力,是一种非常适于村镇低矮房屋的隔震构造。
[0014]本发明构造中隔震层的纤维片在竖向压力作用下可约束橡胶片的横向变形,有效地提高了橡胶片的承载能力;而纤维片与橡胶片之间的钢丝网片则进一步起到约束橡胶片变形的作用及增大纤维片和橡胶片之间的滑动摩擦力的作用;地震时,受剪切外力的作用,橡胶片产生弹性变形后与纤维片之间会发生摩擦滑移,大大减轻地震力对上部结构的作用,进一步提高隔震构造的抗震能力。
[0015]本发明构造中的构造片与片之间采用直接叠放的形式,无需粘结就可形成隔震层,在保证隔震效果 的前提下,达到与传统技术相同且易于现场施工的隔震构造,无需到专门的隔震支座生产厂家购买,现场施工简单,省时省力。



[001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17]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是图1中A-A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0019]附图标记:1 一底圈梁、2 —橡胶片、3 —纤维片、4 一基础、5 —钢丝网片、6 —砖墙、
7 一垫层。

[0020]实施例如图1~2所示,一种无粘结隔震构造,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连接的基础4、隔震层和底圈梁1,所述隔震层是由相互平行的橡胶片2、钢丝网片5和纤维片3组成的隔震单元以及隔震单元之间的钢丝网片5依次叠合而成,隔震层的叠合顺序自下而上为橡胶片
2、钢丝网片5、纤维片3、钢丝网片5、橡胶片2、钢丝网片5、纤维片3、钢丝网片5、……、橡胶片2,保证隔震层的上、下两侧均以橡胶片2结束。
[0021]所述基础4为毛石砌体、砖砌体、素混凝土刚性基础或钢筋混凝土柔性基础。
[0022]所述隔震层满铺于基础4之上或者是置于底圈梁I下侧条状的隔震带。
[0023]所述隔震带的上侧边缘形状与底圈梁I的下侧边缘形状相适应,隔震带的下侧外边缘不超出基础4的上侧外边缘。
[0024]所述隔震带的横截面形状为矩形。
[0025]上、下两层的纤维片3的摆放角度沿纤维材料的纹理呈90°、60°、45°或30°。
[0026]所述纤维片3为碳纤维布、尼龙布或玻璃纤维。
[0027]所述纤维片3的厚度不小于2mm。
[0028]这种无粘结隔震构造的施工方法,依次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按照设计要求,满铺或裁剪隔震层中橡胶片2、纤维片3和钢丝网片5的形状,使得剪裁后的隔震带的上侧边缘形状与待浇筑的底圈梁I的下侧边缘形状相适应,隔震带的下侧外边缘不超出待浇筑的基础4的上侧外边缘。
[0029]步骤二、在场地中开挖基坑,并在基坑的垫层7上砌筑基础4。
[0030]步骤三、在基础表面铺浇不小于50mm厚的水泥砂浆找平层。
[0031]步骤四、在找平层上按叠合顺序由下至上铺置橡胶片2、钢丝网片5和纤维片3,隔震层叠合顺序自下而上依次为橡胶片2、钢丝网片5、纤维片3、钢丝网片5、橡胶片2、钢丝网片5、纤维片3、钢丝网片5、……、橡胶片2,保证隔震层的上、下两侧均以橡胶片2结束。
[0032]步骤五、在隔震层上方绑扎底圈梁的钢筋,并浇筑底圈梁I的混凝土以及砌筑砖墙6。
[0033]所述基础4为毛石砌体、砖砌体、素混凝土刚性基础或钢筋混凝土柔性基础。 [0034]所述隔震层满铺于基础4之上或者是置于底圈梁I下侧的条状的隔震带。实际应用时,为了节省成本,可以对隔震层的形状进行剪裁,而本实施例中为条状的隔震带。
[0035]隔震带的上侧边缘形状与底圈梁I的下侧边缘形状相适应,隔震带的下侧外边缘不超出基础4的上侧外边缘,本实施例中因横截面为矩形,隔震带上侧与下侧的边缘平齐均与底圈梁I的下侧边缘相适应。
[0036]所述隔震带的横 截面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为梯形,以增大抗震能力。
[0037]本实施例中的纤维片3为碳纤维布,单层纤维布厚度2mm,橡胶片2厚度为5mm,钢丝网片5采用规格为14X14目数的镀锌钢丝网片,钢丝网片5厚度0.5mm。本实施例中橡胶片与纤维布共叠合3层,总高度为29mm。
[0038]当然,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