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鸽—汇聚行业精英
  • 联系客服
  • 帮助中心
  • 投诉举报
  • 关注微信
400-006-1351
您的问题早鸽都有答案
3000+专业顾问
搜索
咨询

一种含乳糖酶和维生素d的组合物制作方法

  • 专利名称
    一种含乳糖酶和维生素d的组合物制作方法
  • 发明者
  • 公开日
  • 申请日期
  • 优先权日
  • 申请人
  • 文档编号
  • 关键字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含乳糖酶和维生素D的组合物,其主要作用是改善乳糖不耐症并能促进人体转质吸收
  • 背景技术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专利名称::一种含乳糖酶和维生素d的组合物的制作方法:乳糖为牛奶中主要的碳水化合物,约占牛奶的4.4%(人乳中约为7.2%)。乳糖为D-葡萄糖(Glucose)与D-半乳糖(Galactose)以0-1,4键结的双糖。乳糖只存在于哺乳类动物之乳之中,为人类婴儿时期最重要之能源,但不是所有之哺乳类动物之乳汁中皆含有乳糖(例如鲸鱼、海豹等海兽类之乳汁中,即不含乳糖)。乳糖具有以下3种物性特症1、溶解度不佳此为乳制品加工时的主要问题。2、甜度低ci态的乳糖,其甜度仅为蔗糖甜度的1618(以蔗糖为100换算)。3、具有难消化性乳糖之吸收效率仅为葡萄糖之三十二分之一。乳糖具有促进钙质吸收的作用和整肠效果。乳糖是一种大分子,它必须要在乳糖酶的作用下在小肠中分解成较小的葡萄糖及半乳糖才能穿过肠壁进入血管被吸收。当人体缺乏乳糖酶的时候,乳糖不能在小肠中被分解,就会在肠道中细菌的作用下发酵成为小分子的有机酸,如醋酸、丙酸、丁酸等,并产生一些气体,如甲垸、氢气和二氧化碳等,从而引起乳糖不耐症的各种症状。乳糖不耐受症,是由于体内缺乏乳糖酶而使乳糖不能正常分解消化造成的一种现象。牛奶中的乳糖进入小肠后,应该在乳糖酶的作用下分解为单糖并吸收。但由于乳糖酶的缺乏,乳糖不能完全被分解吸收就会产生上述症状。全球超过一半人口可能患有某种不同程度的乳糖不耐症,每次喝牛奶就会腹泻可能是乳糖不耐症的患者。研究显示,有高达80%的亚洲人具有乳糖不耐的问题。不同人种对乳糖的耐受情况有显著的差异。据统计,北欧人如瑞典人和丹麦人对乳糖不耐受的比例最小,大约不到10%;在南欧和中东乳糖不耐受比例达到50%;在非畜牧区的亚洲和非洲乳糖不耐受比例最高,西非达到8095%,中国这一比例达到95100%。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饮奶,很多人在饮奶后半小时至两小时,出现腹部不适、腹胀、腹痛、多屁、恶心、呕吐甚至腹泻等症状,这种现象在医学上称为乳糖不耐受症(简称"乳糖不耐症")。由于乳糖酶缺乏和乳糖不耐症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着牛奶的摄入和对牛奶营养的全面吸收,因而危及儿童钙吸收不良、肠道菌群失调、腹泻、体重低下及生长发育迟缓;先天性和继发性乳糖酶缺乏导致小儿难治愈的慢性腹泻;在老年人表现为易患骨质疏松及老年性白内障。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牛奶的摄入量不断增加,但很多人由于小肠上皮细胞乳糖酶缺乏,饮用牛奶后乳糖不能被分解吸收,乳糖进入结肠后,被肠道细菌分解,产生大量乳酸、甲酸等短链脂肪酸和氢气,造成渗透压升高,使肠腔中的水分增多,引起腹胀、肠鸣、肠绞痛直至腹泻等现象,这无疑限制了人们对牛奶的摄入。乳糖酶缺乏和乳糖不耐症是一种广泛存在的世界性问题,影响着世界不同地区、不同种族的人们对乳制品的摄入,发生率30%100%。维生素D的主要功能是调节体内钙、磷代谢,维持血钙和血磷的水平,从而维持牙齿和骨骼的正常生长就发育。维生素D与甲状旁腺激素共同作用,维持血钙水平的稳定。如果维生素D缺乏,可导致幼儿手足抽搐或惊厥、佝偻病。维生素D缺乏症主要是佝偻病和骨质软化症。儿童缺乏维生素D会导致软骨病,成人则发生骨软化病。中国小儿佝偻病发病率较高,病因为日照不足、维生素D摄入不足及肝、肾疾患与先天、后天因素所致维生素D吸收或代谢障碍。维生素D既来源于膳食又可以皮肤合成,因而难以估计膳食维生素D的摄入量。在钙和磷充足的条件下,儿童青少年孕妇乳母及老人的RNI(推荐摄入量)为10pg/d,16岁以上的成人为5pg/天,维生素D的UL(可耐受最高摄入量)为20pg/天。目前,解决乳糖不耐症的主要途径大的方面分为两类,一种是直接生产低乳糖奶制品,供消费者使用;另一种是开发乳糖酶制剂,配合奶品一同使用。鉴于低乳糖奶对牛奶味觉和储存期的影响,甚至可能影响到正常人群的奶品消费习惯,我们认为,乳糖酶制剂的应用更为方便合理,便于消费者使用,而且更能迅速解决乳糖不耐症的问题。同时牛奶中富含有矿物质钙,为促进钙质吸收可补充维生素D。人们在服用乳糖酶时,另外再服用维生素D,方法较烦琐,给服用者带来很多不便。因此为方便人们服用乳糖酶时同时能方便补充维素D,提高服用的顺应性,有必要为人们开发一种同时含有乳糖酶和维生素D的组合物。我们为此经过研究,完成了本组合物的发明。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使用效果好、毒性低的解决乳糖不耐症并能促进人体钙质吸收的组合物。该组合物由乳糖酶与维生素D组成,维生素D可以是维生素D2或维生素D3,其中优选维生素Da。该组合物加适宜辅料可制成不同剂型的口服产品,例如:普通片、泡腾片、口含片、奶片、口腔崩解片、颗粒、泡腾颗粒、散剂、胶囊、软胶囊等口服制剂。本发明的组合物每单剂含乳糖酶的量为10-300mg,每单剂含维生素D的量为2-5吗。本发明的组合物,按制剂形式的不同采用相应剂型的常规制备技术制得不同剂型的产口叩o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应理解本发明的范围非仅限于这些实施例的范围。实施例1复方乳糖酶维生素D散剂由以下配方制备(含乳糖酶60mg/袋,维生素D5ug/袋)规格0.5g:乳糖酶60mg与维生素D5吗组份量(g):120g3.6g(相当于10mg维生素D)柳g乳糖酶维生素D3粉淀粉微粉硅胶6.4g制成1000g制备方法l.取原料乳糖酶、维生素D3粉稀释剂、助流剂分别粉碎成细粉过120目筛备用;2.取上述粉碎好的原料乳糖酶、维生素Da粉、稀释剂、助流剂混合,并过筛充分混合均匀;3.经检验合格,包装成袋(每袋0.5g),即得。实施例2复方乳糖酶维生素D片由以下配方制备(含乳糖酶60mg/片,维生素D5吗/片)规格0.3g:乳糖酶60mg与维生素D5吗组份量(g):60g1.8g(相当于5mg维生素D)90g126g9g10.2g0.6g2.4g乳糖酶维生素D3粉微晶纤维素甘露醇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羟丙甲纤维素微粉硅胶硬脂酸镁制成1000片制备方法1.活性成分乳糖酶、维生素D3粉与所有辅料过100目筛备用,称取配方量的微晶纤维素、甘露醇和崩解剂,混合均匀;2.称取以上配方量的乳糖酶、维生素D3粉,将其以等量递加稀释法加入混合辅料中混合均匀;3.以5%聚维酮75%乙醇溶液制备软材,20目筛制粒;4.将以上所得湿颗粒于6(TC条件烘干后,用18目筛整粒;5.称取以上配方量的微粉硅胶及硬脂酸镁与干颗粒充分混匀;6.检验合格,压片,分装。实施例3复方乳糖酶维生素D胶囊由以下配方制备(含乳糖酶90mg/粒,维生素D5吗/片)规格0.3g:乳糖酶90mg与维生素D5^ig组份量(g):乳糖酶90g维生素03粉1.8g(相当于5mg维生素D)淀粉75g微,纤维素120g羧甲基淀粉钠14.2g5y。PVP70。/。乙醇溶液适量硬脂酸镁1.5g制成1000粒制备方法1.将原辅料分别粉碎成细粉过IOO目筛备用;2.称取配方量的淀粉、微晶纤维素和崩解剂,混合均匀;3.称取以上配方量的乳糖酶、维生素D3粉,加入混合辅料中混合均匀;4.以5%聚乙烯吡咯烷酮75%乙醇溶液制备软材,20目筛制粒;5.将以上所得湿颗粒于4(TC条件干燥,烘干后,用18目筛整粒;6.称取以上配方量的微粉硅胶及硬脂酸镁与干颗粒充分混匀;7.检査合格后,装胶囊,包装。实施例4复方乳糖酶维生素D颗粒由以下配方制备(含乳糖酶60mg/袋,维生素D2吗/片)规格lg:乳糖酶60mg与维生素D2吗-乳糖酶60g维生素D3粉0.73g(相当于2mg维生素D)淀粉600g糊精320g羧甲基淀粉钠19g制成1000g1.取原料乳糖酶、维生素D3粉,辅料淀粉、糊精、羧甲基淀粉钠分别粉碎成细粉过100目筛备用;2.取上述原辅料混合均匀;3.用30%60%的乙醇制软材;4.用18目筛网制粒后于4(TC干燥处理;5.用12目筛网整粒;6.经检验合格,包装(每袋lg),即得。实施例5复方乳糖酶维生素D软胶囊由以下配方制备(含乳糖酶60mg/袋,维生素D2吗/片)规格lg:乳糖酶60mg与维生素D^g内容物处方<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7</column></row><table>l.取原料乳糖酶、维生素D3粉分别粉碎成细粉过100目筛备用;2.按处方称取蜂蜡及上述准备好的原料置植物油中用胶体磨搅匀,得内容物;3.另取明胶,甘油和水加入化胶罐中,加热,搅拌,使溶解,过滤,混匀,加热至65。C保温20分钟,得胶皮溶液;4.将内容物压制成软胶囊,成型干燥;5.经检验合格,包装,即得。权利要求1.一种含乳糖酶和维生素D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包括乳糖酶和维生素D。2.如权利要求l所述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维生素D可以是维生素D2或维生素D3。3.如权利要求l所述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每单剂含乳糖酶的量为10-300mg。4.如权利要求l所述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每单剂含维生素D的量为2-5pg。全文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含乳糖酶和维生素D的组合物。本发明的组合物主要作用是改善乳糖不耐症与促进钙质吸收,主要含维生素D、乳糖酶。加适宜的辅料可制成普通片、泡腾片、口含片、奶片、口腔崩解片、颗粒、泡腾颗粒、散剂、胶囊、软胶囊多种口服产品。文档编号A61K31/592GK101284129SQ20081011158公开日2008年10月15日申请日期2008年6月10日优先权日2008年6月10日发明者郭炳华申请人:郭炳华;庄文德;孙诚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