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鸽—汇聚行业精英
  • 联系客服
  • 帮助中心
  • 投诉举报
  • 关注微信
400-006-1351
您的问题早鸽都有答案
3000+专业顾问
搜索
咨询

移栽器的制造方法

  • 专利名称
    移栽器的制造方法
  • 发明者
    刘骐源
  • 公开日
    2015年2月25日
  • 申请日期
    2014年10月17日
  • 优先权日
    2014年10月17日
  • 申请人
    刘骐源
  • 文档编号
    A01C15/02GK204168746SQ201420603725
  • 关键字
  • 权利要求
    1.移栽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进苗筒(100)、施肥筒(200)、把手(110)、竖向连杆组,所述进苗筒(100)和施肥筒(200)之间固定连接,所述把手(110)固定于进苗筒(100)和/或施肥筒(200)上段;所述进苗筒(100)上设置进苗口,进苗筒(100)底端铰接至少两片尖铲形的出苗犁(101),所有出苗犁(101)相互配合并可开合;所述施肥筒(200)上设置下肥口(250),施肥筒(200)底端铰接至少两片尖铲形的出肥犁(201),所有出肥犁(201)相互配合并可开合;所述把手(110)上还设置有握杆(111),竖向连杆组上端与握杆(111)连接,竖向连杆组下端分别与出苗犁(101)、出肥犁(201)连接,出苗犁(101)、出肥犁(201)的开合通过竖向连杆组与握杆(111)的联动实现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栽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苗筒(100)和施肥筒(200)之间至少通过第一连接块(301)和第三连接块(303)连接固定;所述进苗筒(100)底端为方形,施肥筒(200)底端为方形,出苗犁(101)和出肥犁(201)均为两片;所述竖向连杆组包括第一竖连杆(411)、第二竖连杆(412)、第三竖连杆(413)、第四竖连杆(414)、第五竖连杆(421)、第六竖连杆(422),所述第一竖连杆(411)至第四竖连杆(414)顺次首尾连接,其中第一竖连杆(411)两端分别与握杆(111)和第二竖连杆(412)铰接,第二竖连杆(412)穿过第一连接块(301)并通过连接框(440)与第三竖连杆(413)连接,第三竖连杆(413)穿过第三连接块(303)与第四竖连杆(414)连接,所述第四竖连杆(414)为两个,并且第四竖连杆(414) 一端分别与第三竖连杆(413)铰接,第四竖连杆(414)另一端分别与两片出苗犁(101)铰接;第五竖连杆(421)穿过第三连接块(303),第五竖连杆(421) —端与所述连接框(440)连接,另一端与第六竖连杆(422)铰接,所述第六竖连杆(422)为两个,并且第六竖连杆(422) —端分别与第五竖连杆(421)铰接,第六竖连杆(422)另一端分别与两片出肥犁(201)铰接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栽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竖向连杆组中的任一竖连杆与进苗筒(100)或施肥筒(200)之间设置竖连杆回位拉簧(502)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栽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框(440)呈环状,连接框(440)上设置挡位块(441),所述第五竖连杆(421)可上下活动地与挡位块(441)下侧的连接框(440)连接5.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移栽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施肥筒(200)上还设置贮肥盒(210)、肥料控制器(220)和侧向连杆组,贮肥盒底部(211)设置贮肥盒出料口(212),贮肥盒出料口(212)与肥料控制器(220)相连,肥料控制器(220)与所述下肥口(250)连接,所述肥料控制器(220)通过侧向连杆组与竖向连杆组连接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移栽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苗筒(100)和施肥筒(200)之间还设置有第二连接块(302); 所述侧向连杆组包括连架杆(442)、转轴(450)、第一侧连杆(431)、第二侧连杆(432)、第三侧连杆(433)、第四侧连杆(434)、第五侧连杆(435),所述连接框(440)上安装连架杆(442),转轴(450)与肥料控制器(220)固定连接,连架杆(442)和转轴(450)之间通过第一侧连杆(431)至第五侧连杆(435)顺次首尾连接;第一侧连杆(431)可转动地支承在所述进苗筒(100)上并与连架杆(442)铰接,第三侧连杆(433)为直角状,第三侧连杆(433)于直角处可转动地支承在所述第二连接块(302)上,第一侧连杆(431)和第三侧连杆(433)通过第二侧连杆(432)铰接,第一侧连杆(431)和第二侧连杆(432)连接处还设置侧连杆拉簧(503),所述侧连杆拉簧(503)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块(302)连接,第三侧连杆(433)通过第四侧连杆(434)和第五侧连杆(435)与转轴(450)铰接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栽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贮肥盒底部(211)设置扇形的贮肥盒出料口(212);所述肥料控制器(220)包括控制器外壳(221)和控料柱(230),控制器外壳(221)为圆柱状,控制器外壳(221)设置扇形的控制器出料口(223),控制器出料口(223)与所述下肥口(250)连通,所述控料柱(230)位于控制器外壳(221)内,控料柱(230)具有扇形缺口(231),所述转轴(450)固定于控料柱(230)中心,控料柱(230)可绕着转轴(450)在控制器外壳(221)内转动,控料柱(230)的扇形缺口(231)的角度不大于贮肥盒出料口(212)和控制器出料口(223)之间的角度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移栽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料柱(230)的扇形缺口(231)由两块缺口合叶(234)组成,所述合叶背部分别设置合叶固定板(232)和合叶活动板(233),合叶固定板(232)固定于控料柱(230)内,合叶固定板(232)和合叶活动板(233)之间通过外壳螺钉(241)-外壳螺母(242)配合连接,合叶固定板(232)和合叶活动板(233)之间的外壳螺钉(241)上设置挡板弹簧(243);控制器外壳(221)上设置与所述外壳螺钉(241)对应的外壳螺孔(222)9.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6或8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移栽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110)可上下活动地安装于把手固定架(120)内,把手固定架(120)上设置固定螺母(121),把手(110)通过固定螺钉(122)固定于把手固定架(120)上; 所述第二竖连杆(412)上分为上下两段,第二竖连杆上段(412-1)和第二竖连杆下段(412-2)之间通过转动连接件连接; 所述转动连接件包括卡位螺母(601)、套筒(602)和限位圈(603),第二竖连杆上段(412-1)表面设置螺纹,第二竖连杆下段(412-2)为中空结构,限位圈(603)固定于第二竖连杆下段(412-2)顶部,套筒(602)可转动地安装于第二竖连杆下段(412-2)顶端的限位圈(603)外,卡位螺母(601)固定于套筒(602)上,第二竖连杆上段(412-1)安装于所述卡位螺母(601)内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移栽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苗口设置于进苗筒(100)的下段,进苗筒(100)的进苗口处还设置有进苗口盖板(130)
  • 技术领域
    ,解决了现有的移栽器不能在移栽的同时进行施肥的问题移栽器,包括进苗筒、施肥筒、把手、竖向连杆组进苗筒和施肥筒之间固定连接,进苗筒和施肥筒底端均为方形,进苗筒和施肥筒的底端分别铰接至少两片尖铲形的出苗犁和出肥犁;把手上设置握杆,竖向连杆组一端连接把握杆,另一端分别与苗犁和出肥犁相连,并控制出苗犁和出肥犁的开合,移栽器实现了移栽和施肥同步进行,提高了移栽效率和成活率移栽器还包括贮肥盒、肥料控制器、侧向连杆组,肥料控制器通过侧向连杆组与竖向连杆组相连,可对每次施肥量进行控制移栽器还能用于播种,移栽器减少了人工劳动,提高了农业种植效率
  • 专利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移栽器,属于农业种植器械【专利说明】移栽器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移栽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种植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移栽器。 [0002]幼苗植物的移植,往往需要先用锄头或者铲等为工具,在地上挖坑,放入带营养基的植株后,再施肥培土,这样的移植程序完全依靠农民手工完成,费时费力,效率低下。 [0003]在山区和其他不适宜大型机械化移植的地区,现有的各种小型的手动移栽器可以完成挖坑、移栽、回填等一系列程序,提高了种植的效率。但是现有的移栽器无法在移植的时候同步进行施肥,影响移栽植物的长势;而且现有的各种手动移栽器还有使用费力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移栽器,解决现有的移栽器不能在移栽的同时不能施肥的问题。
[0005]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移栽器,包括进苗筒、施肥筒、把手、竖向连杆组,所述进苗筒和施肥筒之间固定连接,所述把手固定于进苗筒或者施肥筒上段;所述进苗筒上设置进苗口,进苗筒底端铰接至少两片尖铲形的出苗犁,所有出苗犁相互配合并可开合;所述施肥筒上设置下肥口,施肥筒底端铰接至少两片尖铲形的出肥犁,所有出肥犁相互配合并可开合;所述把手上还设置有握杆,竖向连杆组上端与握杆连接,竖向连杆组下端分别与出苗犁、出肥犁连接,出苗犁、出肥犁的开合通过竖向连杆组与握杆的联动实现。
[0006]进一步的是,所述进苗筒和施肥筒之间至少通过第一连接块和第三连接块连接固定;所述进苗筒底端为方形,施肥筒底端为方形,出苗犁和出肥犁均为两片;所述竖向连杆组包括第一竖连杆、第二竖连杆、第三竖连杆、第四竖连杆、第五竖连杆、第六竖连杆,所述第一竖连杆至第四竖连杆顺次首尾连接,其中第一竖连杆两端分别与握杆和第二竖连杆铰接,第二竖连杆穿过第一连接块并通过连接框与第三竖连杆连接,第三竖连杆穿过第三连接块与第四竖连杆连接,所述第四竖连杆为两个,并且第四竖连杆一端分别与第三竖连杆铰接,第四竖连杆另一端分别与两片出苗犁铰接;第五竖连杆穿过第三连接块,第五竖连杆一端与所述连接框连接,另一端与第六竖连杆铰接,所述第六竖连杆为两个,并且第六竖连杆一端分别与第五竖连杆铰接,第六竖连杆另一端分别与两片出肥犁铰接。
[0007]握杆和出苗犁、出肥犁之间通过竖向连杆组连接,只要捏紧握杆,就可同时控制出苗犁、出肥犁的开闭,在移栽幼苗的同时,在移植点附近进行同步施肥,提高了移植效率和移植成活率。
[0008]进一步的是,所述竖向连杆组中的任一竖连杆与进苗筒或施肥筒之间设置竖连杆回位拉簧。具体地,所述进苗筒底端和施肥筒底端之间还设置有第四连接块,第四连接块上方的第三竖连杆上安装竖连杆回位拉簧,竖连杆回位拉簧另一端与第四连接块相连。
[0009]竖连杆回位拉簧使得竖向连杆组能够自动回位,保证出苗犁和出肥犁在握杆松弛状态下保持闭合状态,避免幼苗移植前从出苗犁处漏出,也避免肥料在移植前从出肥犁处漏出。
[0010]进一步的是,所述连接框呈环状,连接框上设置挡位块,所述第五竖连杆可上下活动地与挡位块下侧的连接框连接。
[0011]使用前,松弛状态下,第五竖连杆位于挡位块处;使用时,捏紧握杆,第一竖连杆和第二竖连杆带动连接框向上运动,第五竖连杆与挡位块分离,直到第五竖连杆与连接框底部接触,再带动第五竖连杆向上运动,使得施肥筒的操作相对进苗筒的操作出现迟缓,这样就避免需要使用很大的力气来同时打开出苗犁、出肥犁,使得出苗犁先行打开,之后再打开出肥犁,不用费劲就可完成通过本实用新型实现幼苗的移植。
[0012]进一步的是,所述施肥筒上还设置贮肥盒和肥料控制器和侧向连杆组,贮肥盒底部设置贮肥盒出料口,贮肥盒出料口与肥料控制器相连,肥料控制器与所述下肥口连接,所述肥料控制器通过侧向连杆组与竖向连杆组连接。
[0013]进一步的是,所述进苗筒和施肥筒之间还设置有第二连接块;
[0014]所述侧向连杆组包括连架杆、转轴、第一侧连杆、第二侧连杆、第三侧连杆、第四侧连杆、第五侧连杆,所述连接框上安装连架杆,转轴与肥料控制器固定连接,连架杆和转轴之间通过第一侧连杆至第五侧连杆顺次首尾连接;
[0015]第一侧连杆可转动地支承在所述进苗筒上并与连架杆铰接,第三侧连杆为直角状,第三侧连杆于直角处可转动地支承在所述第二连接块上,第一侧连杆和第三侧连杆通过第二侧连杆铰接,第一侧连杆和第二侧连杆连接处还设置侧连杆拉簧,所述侧连杆拉簧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块连接,第三侧连杆通过第四侧连杆和第五侧连杆与转轴铰接。
[0016]进苗筒底端和施肥筒底端之间设置有第二连接块,有利于增强进苗筒和进苗筒之间的稳固性;侧向连杆组在连接框处竖向连杆组连接起来,使得可以同步带动转轴旋转,从而同步实现对肥料控制器的操作在一次移栽过程中完成植苗和施肥步骤,提高移栽效率;侧连杆拉簧具有辅助侧向连杆组复位的作用,使用更加方便。
[0017]进一步的是,所述贮肥盒底部设置扇形的贮肥盒出料口 ;所述肥料控制器包括控制器外壳和控料柱,控制器外壳为圆柱状,控制器外壳设置扇形的控制器出料口,控制器出料口与所述下肥口连通,所述控料柱位于控制器外壳内,控料柱具有扇形缺口,所述转轴固定于控料柱中心,控料柱可绕着转轴在控制器外壳内转动,控料柱的扇形缺口的角度不大于贮肥盒出料口和控制器出料口之间的角度。
[0018]使用前,松弛状态下,贮肥盒出料口与控料柱的扇形缺口对齐,肥料自然进入扇形缺口内,握紧握杆时,侧向连杆组带动转轴逆时针旋转,转轴带动控料柱逆时针旋转,当旋转至贮肥盒出料口完全关闭后,恰好控料柱的扇形缺口再与控制器出料口逐渐重合,使得仅在控料柱的扇形缺口内的肥料落入下肥口,实现定量自动施肥。
[0019]进一步的是,所述控料柱的扇形缺口由两块缺口合叶组成,所述合叶背部分别设置合叶固定板和合叶活动板,合叶固定板固定于控料柱内,合叶固定板和合叶活动板之间通过外壳螺钉-外壳螺母配合连接,合叶固定板和合叶活动板之间的外壳螺钉上设置挡板弹簧;控制器外壳上设置与所述外壳螺钉对应的外壳螺孔。
[0020]通过在控制器外壳的外壳螺孔处调整外壳螺钉,就可以调整控料柱的扇形缺口的开度,调整单次下肥量,实现了调整肥料的下料量的目的,可满足不同肥料、不同下料量的移栽要求。
[0021]进一步的是,所述把手可上下活动地安装于把手固定架内,把手固定架上设置固定螺母,把手通过固定螺钉固定于把手固定架上;
[0022]所述第二竖连杆上分为上下两段,第二竖连杆上段和第二竖连杆下段之间通过转动连接件连接;
[0023]所述转动连接件包括卡位螺母、套筒和限位圈,第二竖连杆上段表面设置螺纹,第二竖连杆下段为中空结构,限位圈固定于第二竖连杆下段顶部,套筒可转动地安装于第二竖连杆下段顶端的限位圈外,卡位螺母固定于套筒上,第二竖连杆上段安装于所述卡位螺母内。
[0024]本项改进将把手可活动地固定于把手固定架内,可以通过固定螺母调整把手的高度,适宜不同高度的人使用。为了配合调整把手高度时第二竖连杆的长度,在第二竖连杆上安装了上述转动连接件,即可通过转动所述套筒,即可调整第二竖连杆上段和第二竖连杆下段的总体长度,达到调整第二竖连杆长度的目的。
[0025]进一步的是,所述进苗口设置于进苗筒的下段,所述进苗口设置于进苗筒的下段,进苗筒的进苗口处还设置有进苗口盖板。
[0026]在苗筒的下段的侧壁上设置进苗口,便于直接从侧面放置幼苗,避免带有营养机的幼苗从进苗筒的放入时,幼苗根部的营养基散碎脱落,避免影响移栽的成活率和生长,提高本实用新型移栽器的实用性。
[002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进苗筒、施肥筒相互配合进行幼苗移栽,植苗和施肥顺次同时进行,提高了移栽的效率;对施肥筒的控制稍晚于对进苗筒的控制,操作更加省力方便;竖连杆回位拉簧和侧连杆拉簧均有辅助侧向连杆组和竖向连杆组自动复位的作用,进行幼苗移栽时候,只要松开把手上的握杆即可;每次移植的施肥量可以调整,可以满足不同施肥量的需求;把手的高度可以调整,满足不同高度的人士方便地使用;在进苗筒的下段的开设进苗口,便于直接从进苗筒的侧面放置幼苗,避免幼苗根部的营养团散落。本实用新型单人手动操作,高效省力,尤其适用于山区和其他不适宜使用大型机械的地区,提高了幼苗的移栽效率和质量;本实用新型减少了人工劳动,也有利于扩大农民的栽种面积,提高农民的农业种植积极性,减少田地荒芜。
[0028]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除了用于幼苗的移栽,还能用于播种。




[0029]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0030]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0031]图3为出苗控制装置竖向连杆组结构原理图;
[0032]图4为出肥控制装置竖向连杆组结构原理图;
[0033]图5为侧向连杆组结构原理图;
[0034]图6为出肥控制器剖视结构示意图;
[0035]图7为出肥控制器内部结构示意图;
[0036]图8为出肥控制器出料调整装置结构示意图;
[0037]图9为连杆旋转连接件结构示意图;
[0038]图10为进苗筒的进苗口盖板结构示意图。
[0039]图中零部件、部位及编号:
[0040]进苗筒100、出苗犁101、把手110、握杆111、把手固定架120、固定螺母121、固定螺钉122、进苗口盖板130 ;
[0041]施肥筒200、出肥犁201、贮肥盒210、贮肥盒底部211、贮肥盒出料口 212、肥料控制器220、控制器外壳221、外壳螺孔222、控制器出料口 223、控料柱230、扇形缺口 231、合叶固定板232、合叶活动板233、缺口合叶234、外壳螺钉241、外壳螺母242、挡板弹簧243、下肥口 250 ;
[0042]第一连接块301、第二连接块302、第三连接块303、第四连接块304 ;
[0043]第一竖连杆411、第二竖连杆412、第二竖连杆上段412-1、第二竖连杆下段412-2、第三竖连杆413、第四竖连杆414、第五竖连杆421、第六竖连杆422 ;第一侧连杆431、第二侧连杆432、第三侧连杆433、第四侧连杆434、第五侧连杆435 ;连接框440、挡位块441、连架杆442、转轴450 ;
[0044]握杆弹簧501、竖连杆回位拉簧502、侧连杆拉簧503 ;
[0045]卡位螺母601、套筒602、限位圈603 ;


[004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47]如图1和图2所示,移栽器包括进苗筒100、施肥筒200、把手110、竖向连杆组、侧向连杆组,进苗筒100和施肥筒200之间从上至下分别通过第一连接块301、第二连接块302、第三连接块303、第四连接块304连接固定。
[0048]把手110固定于把手固定架120内,把手固定架120固定于进苗筒100和第一连接块301连接处的进苗筒100上;所述把手110上还设置有握杆111,握杆111连接所述竖向连杆组,握杆111与竖向连杆组相连的连杆上还设置有握杆弹簧501。
[0049]进苗筒100为中空结构,进苗筒100的底端铰接至少两片出苗犁101,所有的出苗犁101相互配合并可开合;如图示,进苗筒100上段为圆筒,进苗筒100底端为方形,进苗筒100底端分别铰接两片尖铲形的出苗犁101,两片出苗犁101相互配合并可开合;所述进苗筒100上设置进苗口,进苗筒100上端开口,可以形成进苗口 ;或者,在进苗筒100下段的一侧设置进苗口,并且在进苗口外设置进苗口盖板130,所述进苗口盖板130的一侧铰接于进苗筒100上,如图10所示。
[0050]施肥筒200的结构与进苗筒100的结构相似,施肥筒200为中空结构,施肥筒200的底端至少铰接两片尖铲形的出肥犁201,所有出肥犁201相互配合并可开合;如图示,施肥筒200底端为方形,施肥筒200底端分别铰接两片尖铲形的出肥犁201,两片出肥犁201相互配合并可开合;施肥筒200上还设置下肥口 250,下肥口 250上方为贮肥盒210和肥料控制器220,贮肥盒210的底部设置扇形的贮肥盒出料口 212,贮肥盒210内的肥料通过肥料控制器220进入下肥口 250,再进入施肥筒200,最终通过出肥犁201进行施肥。
[0051]竖向连杆组上端与握杆111连接,竖向连杆组下端分别与出苗犁101、出肥犁201连接,出苗犁101、出肥犁201的开合通过竖向连杆组与握杆111保持联动。竖向连杆组包括第一竖连杆411、第二竖连杆412、第三竖连杆413、第四竖连杆414、第五竖连杆421、第六竖连杆422,所述第一竖连杆411至第四竖连杆414顺次首尾连接,其中第一竖连杆411两端分别与握杆111和第二竖连杆412铰接,第二竖连杆412穿过第一连接块301并通过连接框440与第三竖连杆413连接,第三竖连杆413穿过第三连接块303与第四竖连杆414连接,所述第四竖连杆414为两个,并且第四竖连杆414 一端分别与第三竖连杆413铰接,第四竖连杆414另一端分别与两片出苗犁101铰接;第四连接块304上方的第三竖连杆413上安装竖连杆回位拉簧502,竖连杆回位拉簧502另一端与第四连接块304相连,保证竖向连杆组的自动复位。出苗控制装置竖向连杆组结构原理如图3所示。
[0052]竖向连杆组的连接框440呈环状,连接框440上设置挡位块441,所述第五竖连杆421上段为直角形状并位于所述挡位块441下方,第五竖连杆421穿过第三连接块303和第四连接块304,第五竖连杆421 —端与所述连接框440连接,另一端与第六竖连杆422铰接,所述第六竖连杆422为两个,并且第六竖连杆422 —端分别与第五竖连杆421铰接,第六竖连杆422另一端分别与两片出肥犁201铰接。如图1和图4所示。
[0053]使用本实用新型时,紧握握杆111,第一竖连杆411两端的A、B两点均向上运动,通过竖向连杆组拉动出苗犁101的G点绕着F点旋转,带动出苗犁101绕着铰接点H转动,实现出苗犁101的张开;松弛后,在竖连杆回位拉簧502的作用下,出苗犁101自动闭合;出肥犁201的运动方式与出苗犁101的运动方式一致;由于连接框440上设置挡位块441,第五竖连杆421位于所述挡位块441下方,所以对出肥犁201操作晚于对出苗犁101的控制,达到省力的效果。
[0054]侧向连杆组将肥料控制器220和竖向连杆组连接起来,肥料控制器220上方连接贮肥盒210,贮肥盒底部211设置贮肥盒出料口 212,贮肥盒出料口 212与肥料控制器220相连,肥料控制器220与所述下肥口 250连接,如图6所示。
[0055]如图5所示,所述侧向连杆组包括连架杆442、转轴450、第一侧连杆431、第二侧连杆432、第三侧连杆433、第四侧连杆434、第五侧连杆435,所述连接框440上安装连架杆442,转轴450与肥料控制器220固定连接,连架杆442和转轴450之间通过第一侧连杆431至第五侧连杆435顺次首尾连接;第一侧连杆431可转动地支承在所述进苗筒100上并与连架杆442铰接,第一侧连杆431支撑点为J点,第三侧连杆433为直角状,第三侧连杆433于直角处可转动地支承在所述第二连接块302上,第三侧连杆433支撑点为K点,第一侧连杆431和第三侧连杆433通过第二侧连杆432铰接,第一侧连杆431和第二侧连杆432连接处还设置侧连杆拉簧503,所述侧连杆拉簧503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块302连接,第三侧连杆433通过第四侧连杆434和第五侧连杆435与转轴450铰接。
[0056]使用本实用新型时,紧握握杆111,竖向连杆组向上运动,带动连架杆442向上运动,并且绕着I点转动,使得第一侧连杆431绕着J点转动,通过第二侧连杆432,第三侧连杆433绕着K点转动,再通过第四侧连杆434和第五侧连杆435实现转动方向,最终实现控制转轴450的转动。侧向连杆组结构原理如图5所示。
[0057]如图6所示,贮肥盒底部211设置扇形的贮肥盒出料口 212 ;所述肥料控制器220包括控制器外壳221和控料柱230,控制器外壳221为圆柱状,控制器外壳221设置扇形的控制器出料口 223,控制器出料口 223与所述下肥口 250连通,所述控料柱230位于控制器外壳221内,控料柱230具有扇形缺口 231,所述转轴450固定于控料柱230中心,控料柱230可绕着转轴450在控制器外壳221内转动,控料柱230的扇形缺口 231的角度等于贮肥盒出料口 212和控制器出料口 223之间的角度,也就是控料柱230的扇形缺口 231、贮肥盒出料口 212、控制器出料口 223在水平方向上边界重合。
[0058]为了实现通过肥料控制器220控制每次施肥量,控料柱230的扇形缺口 231的大小可以调整,所述控料柱230的扇形缺口 231由两块缺口合叶234组成,所述合叶背部分别设置合叶固定板232和合叶活动板233,合叶固定板232固定于控料柱230内,合叶固定板232和合叶活动板233之间通过外壳螺钉241-外壳螺母242配合连接,合叶固定板232和合叶活动板233之间的外壳螺钉241上设置挡板弹簧243 ;控制器外壳221上设置与所述外壳螺钉241对应的外壳螺孔222,外壳螺孔222位于控制器外壳221的中部。
[0059]上述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下面介绍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
[0060]第二实施例为在上述第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把手的高度可以调整。所述把手110可上下活动地安装于把手固定架120内,把手固定架120上设置固定螺母121,把手110通过固定螺钉122固定于把手固定架120上。
[0061]为了相应地调整竖向连杆组的长度,所述第二竖连杆412上分为上下两段,第二竖连杆上段412-1和第二竖连杆下段412-2之间通过转动连接件连接;所述转动连接件包括卡位螺母601、套筒602和限位圈603,第二竖连杆上段412-1表面设置螺纹,第二竖连杆下段412-2为中空结构,限位圈603固定于第二竖连杆下段412-2顶部,套筒602可转动地安装于第二竖连杆下段412-2顶端的限位圈603外,卡位螺母601固定于套筒602上,第二竖连杆上段412-1安装于所述卡位螺母601内,转动连接件的结构如图9所示。
[0062]第二竖连杆412的上下两段之间除了通过上述转动连接件相连,海通能过其他的连接方式连接,例如在第二竖连杆上段412-1竖直方向设置一列插入孔,第二竖连杆下段412-2设置匹配的凸起挂件,通过插入孔-凸起挂件的上下错位配合实现第二竖连杆412总长度调整的目的。
[0063]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移栽器”还能用于播种,使用本实用新型进行植物播种时,将本实用新型插入地中,从进苗筒100放如种子,或者先在进苗筒100内放入种子,再插入地中也可;插入地中后,捏紧握杆111,出苗犁101张开,种子落入地里面,再拔出移栽器即可;需要的的话,还可以同步进行施肥。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

下载专利文献

下载专利

您可能感兴趣的专利

专利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