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鸽—汇聚行业精英
  • 联系客服
  • 帮助中心
  • 投诉举报
  • 关注微信
400-006-1351
您的问题早鸽都有答案
3000+专业顾问
搜索
咨询

具有精巧复归机构的多折防风伞制作方法

  • 专利名称
    具有精巧复归机构的多折防风伞制作方法
  • 发明者
    林俊光, 张荣仁
  • 公开日
    2000年5月17日
  • 申请日期
    1999年4月19日
  • 优先权日
    1999年4月19日
  • 申请人
    福太洋伞工厂股份有限公司
  • 文档编号
    A45B25/18GK2377896SQ9920803
  • 关键字
  • 权利要求
    1.一种具有精巧复归机构的多折防风伞,它包括中棒、与中棒枢接的伞骨总成、系於伞骨总成上的下伞布、分别设於伞骨总成上的多数控制阀及系於中棒的上伞布;伞骨总成包括互相枢连的多数伞骨及接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多数控制阀分别设于上伞布与伞骨总面间,以界定介于上伞布与下伞布之间的空气通道;上、下伞布之间形成与空气通道相通的开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精巧复归机构的多折防风伞,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棒与下伞布之间系有网子;上伞布列设于网子及下伞布上方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精巧复归机构的多折防风伞,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伞布上缘直接系於接合器上,形成一介於下伞布及中棒上巢间极大中孔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具有精巧复归机构的多折防风伞,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控制阀包括与接合器枢接的基部、界定於基部与接合器之间的进风口、介於上、下伞布间以排出风的开口、自基部向外突伸的套管部及固接于套管部内的复归弹簧件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具有精巧复归机构的多折防风伞,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各接合器包括枢接于下支骨外端的凸耳部、固连外骨的外部及与连接骨外端枢连的内部,连接骨的内端与顶骨枢连,顶骨两端分别与上巢及下支骨枢连,下支骨与下巢枢接,接合器与控制阀的基部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具有精巧复归机构的多折防风伞,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控制阀与接合器一体成型为一个整体7.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具有精巧复归机构的多折防风伞,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控制阀与接合器枢连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精巧复归机构的多折防风伞,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复归弹簧件为长形弹簧板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精巧复归机构的多折防风伞,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复归弹簧件为弹簧杆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精巧复归机构的多折防风伞,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复归弹簧件为其内端固定于套管部凹座内的弹簧板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具有精巧复归机构的多折防风伞,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弹簧板具有突设可卡扣於套管部切口槽内的突部的内端12.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精巧复归机构的多折防风伞,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套管部制成插接横截面为圆形的复归弹簧杆的圆管状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伞,特别是一种具有精巧复归机构的多折防风伞如
  • 专利摘要
    一种具有精巧复归机构的多折防风伞。为提供一种可自动关闭排风孔及使翻折的伞骨及伞布复位的多折防风伞,提出本实用新型,它包括中棒、与中棒枢接的伞骨总成、系于伞骨总成上的下伞布、分别设于伞骨总成上的多数控制阀及系于中棒的上伞布;多数控制阀分别设于上伞布与伞骨总面间,以界定介于上伞布与下伞布之间的空气通道;上、下伞布之间形成与空气通道相通的开口。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专利名称:具有精巧复归机构的多折防风伞的制作方法图18所示,习知的为美国专利第5,078,166号公开的具排风作用的防风伞10a,其包括折叠式伞骨结构14a,其中各上伞骨30a为三枢接骨50、52及54,内枢接骨50以其内端32a与里盖26(上巢)枢接,以撑起上伞布16。各下支骨34a以其内端36a与下巢28呈放射状枢连,且以其中央部56与内枢接骨50枢接,以其外端38a与外枢接骨54枢连。各伞骨40a以其内端42a与中枢接骨52枢接,且以枢接件58与下支骨34a枢接以撑起下伞布8,便构成介於下伞骨40a与外枢接骨54之间的排风孔12。然而,这种结构的伞具仍有以下缺点1、伞骨结构的各伞骨50、52、34a、40a及54之间包括了两组平行四边形连杆组,增加制造上的复杂性及提高产品成本。2、介於下伞骨40a与外枢接骨54之间的排风孔12过大,以致雨水易溅入伞内,溅湿使用者。并因各枢连构件42a、58及38a的体积过大,而无法将排风孔12减至最小。3、当强风吹经伞内后并无任何自动复归机构以自动关闭排风孔12,故强风一旦翻折上伞骨及上伞布后,需以手动压回(复归)已被翻起的伞骨及伞布,造成使用不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自动关闭排风孔及使翻折的伞骨及伞布复位的具有精巧复归机构的多折防风伞。本实用新型包括中棒、与中棒枢接的伞骨总成、系於伞骨总成上的下伞布、分别设於伞骨总成上的多数控制阀及系於中棒的上伞布;多数控制阀分别设于上伞布与伞骨总面间,以界定介于上伞布与下伞布之间的空气通道;上、下伞布之间形成与空气通道相通的开口。其中中棒与下伞布之间系有网子;上伞布列设于网子及下伞布上方。
下伞布上缘直接系於接合器上,形成一介於下伞布及中棒上巢间极大中孔。
控制阀包括与接合器枢接的基部、界定於基部与接合器之间的进风口、介於上、下伞布间以排出风的开口、自基部向外突伸的套管部及固接于套管部内的复归弹簧件。
各接合器包括枢接于下支骨外端的凸耳部、固连外骨的外部及与连接骨外端枢连的内部,连接骨的内端与顶骨枢连,顶骨两端分别与上巢及下支骨枢连,下支骨与下巢枢接,接合器与控制阀的基部连接。
控制阀与接合器一体成型为一个整体。
控制阀与接合器枢连。
复归弹簧件为长形弹簧板。
复归弹簧件为弹簧杆。
复归弹簧件为其内端固定于套管部凹座内的弹簧板。
弹簧板具有突设可卡扣於套管部切口槽内的突部的内端。
套管部制成插接横截面为圆形的复归弹簧杆的圆管状。
由于本实用新型包括中棒、与中棒枢接的伞骨总成、系於伞骨总成上的下伞布、分别设於伞骨总成上的多数控制阀及系於中棒的上伞布;多数控制阀分别设于上伞布与伞骨总面间,以界定介于上伞布与下伞布之间的空气通道;上、下伞布之间形成与空气通道相通的开口。使用时,藉由结构简单、具有复归弹簧件的控制阀可启闭上、下伞布间的开口及自动复归上伞布及伞骨,以关闭出风口,避免伞布(骨)翻折(雨伞开花),使之既可排释强风,又能防止雨水由上、下伞布)间交叠间隙进入伞布内,以免溅湿使用者,不仅可自动关闭排风孔,而且能使翻折的伞骨及伞布复位,从而达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图1、为本实用新型局部结构示意正视图(开伞状态)。
图2、为
图1中A部局部放大图(控制阀关闭状态)。
图3、为
图1中A部局部放大图(控制阀开启状态)。
图4、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正视图(收伞状态)图5、为
图1中A部局部放大分解结构示意立体图。
图6、为
图1中A部局部放大结构示意立体图。
图7、为
图1中A部局部放大分解结构示意立体图(套管部具有折边部)。
图8、为
图1中A部局部放大结构示意立体图(套管部具有折边部)。
图9、为本实用新型分解结构示意立体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立体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收伞状态结构示意立体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局部结构示意正视图(开伞状态、无网子)。
图13、为
图12中B部局部放大图(控制阀关闭状态)。
图14、为
图12中B部局部放大图(控制阀开启状态)。
图15、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正视图(收伞状态、无网子)。
图16、为
图12中B部局部放大结构示意立体图(控制阀与结合器一体成型)。
图17、为
图12中B部局部放大结构示意立体图(控制阀与结合器一体成型)。
图18、为习知的防风伞结构示意图。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阐述。

图1-
图1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中棒1、与中棒1枢接的伞骨总成2、系於伞骨总成2上的下伞布3、系於中棒1与下伞布3之间网子3a、分别设於伞骨总成2上的多数控制阀4及系於中棒1及各控制阀4上的上伞布5。网子3a为含有网孔的”网仔布”。
藉由控制阀4控制上、下伞布5、3间因受强风吹驱所造成开口0启闭。
本实用新型可为多折防风伞,亦可为图示两折伞折伞。
伞骨总成2包括多数伞骨互相枢连以撑系伞布。伞骨总成2可如
图1所示结构,亦可为其他结构形式。防风伞可为自动伞,亦可为手动伞。
伞骨总成2包括枢接於中棒1上巢11上的顶骨21、枢接於滑合於中棒1上的下巢12上并与顶骨21外端枢接的下支骨22、固定於与下支骨22外端枢接的接合器24上的外骨23,接合器24藉由连接骨25与顶骨21枢接。
下伞布3包括系於伞骨总成2外骨23上的上缘31及下缘32。上缘31亦可系於该伞骨总成2的接合器24上。
网子3a具有系於中棒1上巢11上的中央部31a及连接下伞布3上缘31上的外缘32a。网子3a包含多数可排释吹入伞布3、5强风的网孔。
上伞布5具有系於上巢11上的中央部51及系於控制阀4上的外缘52,上伞布藉由中棒1顶端的顶盖13固定。
伞骨总成2的各接合器24包括枢接于下支骨22外端的凸耳部241、固连外骨23的外部242及与连接骨25外端枢连的内部243,连接骨25的内端与顶骨21枢连。

图1、图3所示,各该控制阀4包括藉由销子42(或其他连接件)与接合器24枢接的基部41、界定於基部41与接合器24之间的进风口40、介於上、下伞布5、3间以排出风或空气的开口0、自基部41向外突伸的套管部43及复归弹簧件44。套管部43内凹设有凹座431及开设切口槽432;复归弹簧件44具有突设可卡扣於套管部43切口槽432内的突部441a的内端441,如图5、图6所示,藉由复归弹簧件44内端441插接於套管部43的凹座431中,复归弹簧件44具有外端442,外端442穿设缝接上伞布5外缘的52数孔内。
复归弹簧件44可为图示之长形弹簧板;亦可如
图17所示,为一弹簧杆。
如图7、图8所示,控制阀套管部43可为一对牢固地夹住复归弹簧件44内端441折边部430。

图1、图3、图6、图8、
图10所示,当本实用新型遇到强风吹袭时,空气A由进风口40进入,并开启控制阀4,于是开启了上、下伞布间之开口0,同时开套管部43及复归弹簧件44亦向上偏斜,以开启开口0排释强风;如
图1、图2、
图10所示,当强风逸出后,复归弹簧件44会自动复归闭合该上伞布5於下伞布3之上。
本实用新型与习知防风伞(如美国利第5,078,166号)相比有如下几点优点1、控制阀4藉由为长形弹簧板或弹簧杆的复归弹簧件,提供精巧而简洁的自动复归机构,可自动复归上伞布及伞骨,以关闭出风口,避免伞布(骨)翻折(雨伞开花)。
2、开伞时,因设置的网子3a,使伞骨及伞布、网子之间撑张应力可平均分布,以保护伞布及伞骨。
又网子3a上之多数网孔可藉其网线与空气间所产生的磨擦,形成阻尼,以减弱吹袭伞布的风力,避免破坏伞具,以增加伞具的使用寿命。
3、控制阀4仅为伞骨上的简单结构,便可启闭上、下伞布5、3间的开口0。
4、控制阀4及上伞布5十分接近接合器24及下伞布3,进来的风力循进风口40向着介于上、下伞布5、3间的开口0端向外逐渐扩大,既可排释强风,又能防止雨水由上、下伞布5、3间交叠间隙进入伞布内,以免溅湿使用者。
若为更精简起风,本实用新型亦可如
图12所示,省略网子3a。下伞布3上缘31直接系於接合器24上,形成一介於下伞布3及中棒1上巢11间极大中孔30。以可再降低制造成本。
亦可如
图16、
图17所示,控制阀4a藉塑胶成型或其他一体成型的方式与结合器24a一体相连。
控制阀4a具有与接合器24a一体成型的基部41,以界定介於套管部43与接合器24a间的进风口40a,以供强风经此排出者。套管部43可制成插入复归弹簧板44内端的凹座;或者,亦可将套管部43制成插接横截面为圆形的复归弹簧杆44a圆管状的套管部。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