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鸽—汇聚行业精英
  • 联系客服
  • 帮助中心
  • 投诉举报
  • 关注微信
400-006-1351
您的问题早鸽都有答案
3000+专业顾问
搜索
咨询

美容装置制造方法

  • 专利名称
    美容装置制造方法
  • 发明者
    末吉秀一, 筏井和康, 松井绚子, 井上朋之
  • 公开日
    2014年12月24日
  • 申请日期
    2014年5月22日
  • 优先权日
    2013年6月7日
  • 申请人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文档编号
    A61H1/00GK104223735SQ201410219201
  • 关键字
  • 权利要求
    1.一种美容装置,具备主体壳,其构成外廓;轴部,其被设置于上述主体壳的一端侧;以及旋转作用部,其旋转自由地轴支承于上述轴部,该美容装置的特征在于, 上述轴部具备加热部和第一传热部,该第一传热部被设置成与上述加热部接触,传递由该加热部产生的热量, 上述第一传热部具备与上述加热部接触的基部以及从上述基部延长的延长部, 上述延长部具备相对于上述基部弯曲的弯曲部, 上述弯曲部的外周面以及与该外周面相对置的上述旋转作用部的内壁面构成为以能够滑动的方式进行接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美容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弯曲部的外周面以及与上述外周面相对置的上述旋转作用部的内壁面形成为相对于上述旋转作用部的旋转轴方向倾斜, 在上述轴部设置有第一施力部,该第一施力部对上述旋转作用部施力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美容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旋转作用部设置有限制部,该限制部用于限制由上述第一施力部引起的上述旋转作用部的移动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美容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轴部设置有第二施力部,该第二施力部对上述加热部向上述第一传热部的基部侧施力5.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美容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旋转作用部具备第二传热部,该第二传热部在与上述延长部的外周面相对置的上述旋转作用部的内壁面,由导热系数比上述内壁面高的材料形成, 上述第二传热部的内壁面构成为与上述延长部的外周面以能够滑动的方式接触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美容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二传热部的与上述旋转作用部的内壁面接触的部分形成有空间部7.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美容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主体壳具备 把持部侧壳体,其构成主体把持部的外廓;以及 头部侧壳体,其构成可装卸地支承于上述主体把持部的头部的外廓,且该头部侧壳体的一端侧设置有上述轴部和上述旋转作用部
  •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对使用者的肌肤赋予物理刺激和温热刺激的美容装置
  • 专利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美容装置。该美容装置(100)具备主体壳(110),其构成外廓;轴部(40、70),其被设置于主体壳(110)的一端侧;以及旋转作用部(50、80),其旋转自由地轴支承到轴部(40、70)。另外,轴部(40、70)具备第一传热部(47、74、75),该第一传热部(47、74、75)被设置成与加热部(43、73)接触,传递由该加热部(43、73)产生的热量。第一传热部(47、74、74)具备基部(47d、74d)和延长部(47e、74e)。并且,延长部(47e、74e)具备弯曲部(47f、74f),构成为弯曲部(47f、74f)的外周面(47g、74g)与旋转作用部(50、80)的内壁面(54d、82a)以能够滑动的方式接触。
  • 发明内容
  • 专利说明
    美容装置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美容装置制造方法 [0002]以往,作为美容装置,已知以下一种装置:例如日本特开2009-142509号公报(以下,标记为专利文献I)所公开那样,作为一对旋转作用部的辊被突出设置在外壳的一端侧并且被旋转自由地支承于外壳,通过使上述辊与使用者的肌肤接触并且进行转动,而对使用者的肌肤赋予物理刺激。 [0003]在该专利文献I中,上述一对辊的旋转轴所形成的角被设置成钝角,使该一对辊与使用者的肌肤接触并反复进行推拉,由此能够去除毛孔的脏物。 [0004]另外,已知以下一种装置:例如日本特开2012-120553号公报(以下,标记为专利文献2)所公开那样,将作为旋转作用部的筒状的辊设置于外壳的一端侧,并且将加热部内装、固定到该辊内,由此对使用者的肌肤赋予温热刺激,针对使用者实现通过温热效果来促进血液循环。 [0005]在该专利文献2中,例示了用加热器构成上述加热部的装置、将由凝膠、水等液体状的蓄热材料、保热材料构成的上述加热部密封到密封片而成的装置。 [0006]在由加热器构成上述加热部的装置中,辊与加热器非接触。而且,由加热器产生的热量经由加热器与辊之间的空气层传递到辊的内壁,由此对辊进行加热。 [0007]另一方面,在将由凝膠、水等液体状的蓄热材料、保热材料构成的上述加热部密封到密封片而成的装置中,构成为上述密封片的长度方向的外周面与相对置的辊的内周面进行滑动接触。而且,上述蓄热材料、保热材料的热量经由密封片传递到辊的内周面,由此对辊进行加热。
[0008]另外,将上述专利文献2的技术引入到专利文献1,能够得到对突出设置在外壳的一端侧的一对辊能够通过加热器、密封了蓄热材料或者保热材料的片材来进行加热的美容装置,能够对使用者赋予物理刺激和温热刺激。



[0009]然而,存在以下问题:在由加热器构成加热部的情况下,由加热器产生的热量经由加热器与辊之间的空气层传递到辊的内壁,因此直到辊被加热为止需要时间,从开始使用后难以立即对使用者赋予温热刺激。
[0010]另一方面,在用密封了蓄热材料或者保热材料的片材来构成加热部的情况下,密封片的长度方向的外周面与相对置的辊的内周面之间的接触面积变大,因此辊的旋转阻力增加,辊的旋转性变差,有可能难以对使用者赋予舒适的物理刺激。
[0011]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以往的问题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对使用者更迅速地赋予温热刺激并且能够赋予更舒适的物理刺激的美容装置。
[0012]为了解决上述以往的问题,本发明的美容装置具备:主体壳,其构成外廓;轴部,其被设置于上述主体壳的一端侧;以及旋转作用部,其轴支承于上述轴部并自由旋转,其中,上述轴部具备加热部和第一传热部,该第一传热部被设置成与上述加热部接触,传递由该加热部产生的热量,上述第一传热部具备与上述加热部接触的基部以及从上述基部延长的延长部,上述延长部具备相对于上述基部弯曲的弯曲部,上述弯曲部的外周面以及与该外周面相对置的上述旋转作用部的内壁面构成为以能够滑动的方式进行接触。
[0013]由此,与旋转作用部进行滑动接触的仅是第一传热部的延长部中的弯曲部的外周面,因此能够抑制旋转作用部的旋转性被妨碍这一情况,并能够将由上述加热部产生的热量传递到相对置的旋转作用部的内壁面的较大的范围,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对旋转作用部进行加热。
[0014]通过使用本发明的美容装置,能够对使用者更迅速地赋予温热刺激,并能够赋予更舒适的物理刺激。




[0015]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中的美容装置的立体图。
[0016]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中的美容装置的主体把持部的图,(a)是俯视图,(b)是主视图。
[0017]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中的美容装置的主体把持部的分解立体图。
[0018]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中的美容装置的第一头部的图,(a)是主视图,(b)是仰视图。
[0019]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中的美容装置的第一头部的图,(a)是侧视图,(b)是图5的(a)的A-A剖视图。
[0020]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中的美容装置的第一头部的分解立体图。
[0021]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中的美容装置的第二头部的图,(a)是主视图,(b)是图7的(a)的B-B剖视图。
[0022]图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中的美容装置的第二头部的分解立体图。
[0023]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中的美容装置的充电状态的一例的立体图。
[0024]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中的美容装置的充电状态的一例的俯视图。
[0025]图11是图10的C-C剖视图。
[0026]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中的美容装置的充电底座的立体图。
[0027]图1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中的美容装置的充电底座的分解立体图。


[0028]第一技术方案是一种美容装置,具备:主体壳,其构成外廓;轴部,其被设置于上述主体壳的一端侧;以及旋转作用部,其轴支承于上述轴部并自由旋转,其中,上述轴部具备加热部和第一传热部,该第一传热部被设置成与上述加热部接触,传递由该加热部产生的热量,上述第一传热部具备与上述加热部接触的基部以及从上述基部延长的延长部,上述延长部具备相对于上述基部弯曲的弯曲部,上述弯曲部的外周面以及与该外周面相对置的上述旋转作用部的内壁面构成为以能够滑动的方式进行接触。
[0029]由此,与旋转作用部进行滑动接触的仅是第一传热部的延长部中的弯曲部的外周面,因此能够抑制旋转作用部的旋转性被妨碍这一情况,并能够将由上述加热部产生的热量传递到相对置的旋转作用部的内壁面的较大的范围,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对旋转作用部进行加热。
[0030]因此,能够对使用者更迅速地赋予温热刺激,并且能够赋予更舒适的物理刺激。
[0031]在第二技术方案中,特别是,第一技术方案的上述弯曲部的外周面以及与上述外周面相对置的上述旋转作用部的内壁面形成为相对于上述旋转作用部的旋转轴方向倾斜,在上述轴部设置有第一施力部,该第一施力部对上述旋转作用部施力。
[0032]由此,能够缩小上述弯曲部的外周面与上述旋转作用部的内壁面的用于滑动的间隙,能够更进一步有效地对旋转作用部进行加热。
[0033]在第三技术方案中,特别是,在第二技术方案的上述旋转作用部设置有限制部,该限制部限制由上述第一施力部引起的上述旋转作用部的移动。
[0034]由此,能够抑制上述弯曲部的外周面与上述旋转作用部的内壁面之间的接触压力变得过大,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旋转作用部的旋转性被妨碍的情况发生,并能够有效地进行加热。
[0035]在第四技术方案中,特别是,在第一至第三中的任一项的技术方案的上述轴部设置有第二施力部,该第二施力部将上述加热部向上述第一传热部的基部侧施力。
[0036]由此,加热部与第一传热部之间的接触变得更可靠,能进行更稳定的热传递,因此能够抑制旋转作用部的旋转性被妨碍这一情况,并能够更迅速地对旋转作用部的大范围进行加热。其结果,能够更进一步促进血液循环。
[0037]在第五技术方案中,特别是,第一至第四中的任一项的技术方案的上述旋转作用部具备第二传热部,该第二传热部在与上述延长部的外周面相对置的上述旋转作用部的内壁面由导热系数比上述内壁面高的材料形成,上述第二传热部的内壁面构成为与上述延长部的外周面以能够滑动的方式接触。
[0038]由此,更有效地对旋转作用部进行热传递,并且热量更均匀地传递到旋转作用部的外周面,因此能够更有效地进行加热。
[0039]在第六技术方案中,特别是,在第五技术方案的上述第二传热部的与上述旋转作用部的内壁面接触的部分形成有空间部。
[0040]由此,能够减小第二传热部的体积,并且能够减少热容,因此热量在一处对流的情况得到抑制,能够更迅速地对旋转作用部整体进行热传递。
[0041]在第七技术方案中,特别是,第一至第六中的任一项的技术方案的上述主体壳具备:把持部侧壳体,其构成主体把持部的外廓;以及头部侧壳体,其构成可装卸地支承于上述主体把持部的头部的外廓,一端侧设置有上述轴部和上述旋转作用部。
[0042]由此,不变更主体把持部的结构,就能够更换头部,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可用性。另外,能够安装各种头部,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美容装置的通用性。
[0043]以下,参照
附图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
[0044]另外,以下,将美容装置的形成有装卸按钮一侧作为前方,将主体把持部的能够供第一头部、第二头部装卸的一侧作为上方进行说明。
[0045](实施方式I)
[0046]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中的美容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中的美容装置的主体把持部的图,(a)是俯视图,(b)是主视图,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中的美容装置的主体把持部的分解立体图。
[0047]另外,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中的美容装置的第一头部的图,(a)是主视图,(b)是仰视图,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中的美容装置的第一头部的图,(a)是侧视图,(b)是图5(a)的A-A剖视图,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中的美容装置的第一头部的分解立体图。
[0048]另外,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中的美容装置的第二头部的图,(a)是主视图,(b)是图7的(a)的B-B剖视图,图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中的美容装置的第二头部的分解立体图。
[0049]而且,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中的美容装置的充电状态的一例的立体图,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中的美容装置的充电状态的一例的俯视图,图11是图10的C-C剖视图。
[0050]并且,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中的美容装置的充电底座的立体图,图1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中的美容装置的充电底座的分解立体图。
[0051]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I所涉及的美容装置100具备供手把持的主体把持部10以及能够可装卸地支承于主体把持部10的上端的第一头部30和第二头部60。
[0052]对于第一头部30和第二头部60,根据用途能够将任一个头部选择性地安装到主体把持部10的上端。
[0053]在第一头部30的一端侧(图1的上侧)设置有一对第一轴部40、40,第一辊(旋转作用部)50、50分别轴支承于第一轴部40、40且自由旋转。
[0054]另一方面,在第二头部60的一端侧(图1的上侧)设置有第二轴部70,第二辊(旋转作用部)80轴支承于第二轴部70且自由旋转。
[0055]而且,在将第一头部30安装到主体把持部10的上端的状态下,使第一辊(旋转作用部)50、50与使用者的肌肤接触并且转动,由此能够对使用者的肌肤赋予物理刺激。
[0056]具体地说,使一对第一辊(旋转作用部)50、50与使用者的肌肤触碰并反复进行推拉,由此通过一对第一辊(旋转作用部)50、50夹紧并拉长肌肤,从而去除毛孔的脏物等。
[0057]此外,在将第二头部60安装到主体把持部10的上端的状态下,通过使第二辊(旋转作用部)80与使用者的肌肤接触并且转动,也能够对使用者的肌肤赋予物理刺激。
[0058]并且,在本实施方式I中,加热器(加热部)43、43分别设置于第一轴部40、40,加热器(加热部)73设置于第二轴部70。因此,在使用美容装置100时,在操作后述的开关部21而驱动加热器(加热部)43、43、加热器(加热部)73的情况下,能够对使用者的肌肤赋予物理刺激的同时赋予温热刺激。
[0059]如图2和图3所示,主体把持部10具备构成主体把持部10的外廓的把持部侧壳体11,在该把持部侧壳体11上形成有开关部21,该开关部21用于接通、断开对加热器(加热部)43、43、加热器(加热部)73的驱动(供电)。
[0060]而且,在把持部侧壳体11的上部设置有用于取下安装到主体把持部10的第一头部30、第二头部60的装卸按钮27。
[0061]另外,在对美容装置100主视观察(从形成有装卸按钮27 —侧观察到的美容装置100的状态)时,在把持部侧壳体11的两端突出设置有突起11a。在将美容装置100载置到后述的充电底座90时,该突起Ila将美容装置100转动自由地轴支承于充电底座90。
[0062]把持部侧壳体11是将多个分割体接合起来而构成的,呈背面侧弯曲成凸的形状。能够通过使用螺钉29或者使分割体彼此嵌合而将多个分割体接合起来。而且,在把持部侧壳体11的内部形成有空腔,在该空腔内收容有各种电气部件。
[0063]在本实施方式I中,如图2和图3所示,通过将前侧壳体12与后侧壳体13接合起来而形成上下开口的筒状体,用端子罩14覆盖该筒状体上侧的开口,并且用面板15覆盖下侧开口,由此形成有中空的把持部侧壳体11。而且,在把持部侧壳体11的空间内收容了蓄电池16等。
[0064]将蓄电池16以与电池端子17、17抵接的方式安装到基座18,电池端子17、17与充电控制用电路19电连接。在该充电控制用电路19中安装有插口(电源连接部)20,将设置于充电底座90的插头(电源供给用连接部)91嵌入到插口(电源连接部)20,由此对蓄电池16进行供电。
[0065]开关部21具备:开关电路22,其与充电控制用电路19电连接;开关基座23,其在保持开关电路22的状态下由把持部侧壳体11保持;以及开关按钮24,其用于穿过开关基座23来打开和关闭设置于开关电路22的开关。开关按钮24形成为在借助开关罩25和面板15实现防脱离的状态下暴露在外部。
[0066]而且,通过按压暴露在外部的开关按钮24,打开和关闭设置于开关电路22的开关,从而切换对加热器(加热部)43、43、加热器(加热部)73的驱动(供电)的接通和断开。
[0067]此外,通过多个供电端子26对加热器(加热部)43、43、加热器(加热部)73进行供电。供电端子26被嵌入到基座18,与充电控制用电路19相连接,并且以防脱离的状态安装于利用多个螺钉29固定于基座18的端子罩14。
[0068]装卸按钮27形成为在通过装卸弹簧28对前侧壳体12侧施力的状态下暴露在外部。在本实施方式I中,装卸按钮27形成为比前侧壳体12向前方突出。
[0069]在该装卸按钮27中设置有钩部(卡合部)27a,该钩部(卡合部)27a与形成于第一头部30的钩部(卡合部)35b、或形成于第二头部60的钩部(卡合部)65b进行卡合。而且,通过按压装卸按钮27,两者的卡合被解除,能够从主体把持部10取下第一头部30、第二头部60。
[0070]此外,在本实施方式I中,在端子罩14上形成有贯通孔14a,在使形成于第一头部30的突部(嵌合部)35a、或形成于第二头部60的突部(嵌合部)65a与贯通孔14a嵌合的状态下,使钩部之间卡合,由此将第一头部30、或第二头部60安装到主体把持部10。
[0071]第一头部30具备第一头部侧壳体31,在第一头部侧壳体31的一端侧(图1的上侦D分别设置有一对第一轴部40、40。而且,第一辊(旋转作用部)50、50分别轴支承于第一轴部40、40且旋转自如。
[0072]第一头部侧壳体31是将多个分割体接合起来而构成的,通过使用螺钉39或者使分割体彼此嵌合而能够使这些多个分割体接合起来。
[0073]在本实施方式I中,如图6所示,通过将前侧壳体32与后侧壳体33接合起来形成上下开口的筒状体,用上侧壳体34覆盖该筒状体的上侧的开口,并且用壳盖35覆盖下侧的开口,由此形成为第一头部侧壳体31。
[0074]另外,在第一头部30的主体把持部10侧设置有端子37,该端子37固定在防脱板36与壳盖35之间,通过将端子37与供电端子26相结合,能够对加热器(加热部)43、43进行供电。此外,端子37与加热器(加热部)43、43通过引线38电连接(参照图5(b))。
[0075]而且,在壳盖35中设置有与端子罩14的贯通孔14a嵌合的突部(嵌合部)35a,并且设置有与装卸按钮27的钩部(卡合部)27a卡合的钩部(卡合部)35b。
[0076]一对第一轴部40、40具备穿过形成于上侧壳体34上的孔34a、34a的根基部侧旋转轴41、41以及分别与根基部侧旋转轴41、41连结的顶端侧旋转轴42、42。
[0077]根基部侧旋转轴41、41具备穿过孔34a、34a的筒状部41a、41a以及与孔34a、34a的周缘部抵接而实现防脱离的凸缘部41b、41b,利用上侧壳体34与辊止动部44夹持凸缘部41b,41b,由此将根基部侧旋转轴41、41安装到上侧壳体34。
[0078]辊止动部44大致呈山型,在顶部朝向主体把持部10的延伸方向上方的状态下利用螺钉39安装到上侧壳体34。而且,使顶部两侧的斜面部分与凸缘部41b、41b抵接。
[0079]因而,根基部侧旋转轴41、41的轴方向(第一轴部40、40的轴方向)分别相对于主体把持部10的延伸方向倾斜,并且两个根基部侧旋转轴41、41以各自的轴方向具有规定的角度(大于0°且小于180°的角度)的方式被配置在上侧壳体34。
[0080]而且,内装有弹簧(第一施力部)45、45的弹簧支架46、46借助钩46a、46a以在第一轴部40、40的轴向上移动自如的方式安装于分别与根基部侧旋转轴41、41连结的顶端侧旋转轴42、42。
[0081]另外,在顶端侧旋转轴42、42的顶端安装有加热器(加热部)43、43,并以覆盖该加热器(加热部)43、43的方式设置有由金属形成的传热板(第一传热部)47、47。
[0082]而且,在该传热板(第一传热部)47、47的第一轴部40、40的轴方向顶端侧设置有压板48、48,传热板(第一传热部)47、47由穿过压板48、48的螺钉49、49以螺钉紧固的方式固定在顶端侧旋转轴42、42。
[0083]传热板(第一传热部)47、47形成为由顶壁部47a、47a和周壁部47b、47b构成的、根基部侧开口的中空的容器状。
[0084]另外,加热器(加热部)43、43具备与顶壁部47a、47a的根基部侧的面接触的主体部43a、43a以及用于连接引线38、38的引线部43b、43b。而且,加热器(加热部)43、43的主体部43a、43a通过设置于顶端侧旋转轴42、42内的弹簧(第二施力部)42a、42a向传热板(第一传热部)47、47的顶壁部47a、47a侧施力。
[0085]此外,加热器(加热部)43、43可以是陶瓷加热器,也可以是线加热器。
[0086]第一辊(旋转作用部)50、50具备树脂制的辊壳51、51,辊壳51、51具备根基侧辊壳52、52以及与根基侧辊壳52、52连结的树脂制的顶端侧辊壳53、53。
[0087]根基侧辊壳52、52分别被第一轴部40、40贯通而安装到上侧壳体34,在上述状态下,以覆盖第一轴部40、40的方式将顶端侧辊壳53、53与根基侧辊壳52、52连结,由此将辊壳51、51、即第一辊(旋转作用部)50、50旋转自由地安装到第一轴部40、40。
[0088]另外,在顶端侧辊壳53、53内的顶端侧顶部附近设置有向根基侧突出的辊轴(限制部)53a、53a,通过使该棍轴(限制部)53a、53a与压板48、48抵接,限制棍壳51、51向轴方向根基侧的移动。
[0089]并且,在顶端侧辊壳53、53内以压入的方式固定有圆筒形状的散热板(第二传热部)54、54。因而,在将辊壳51、51与肌肤触碰时,散热板(第二传热部)54、54也追随辊壳51、51而一体地转动。
[0090]期望该散热板(第二传热部)54、54由热传导比棍壳51、51高的材质形成。例如,在用树脂形成辊壳51、51的情况下,期望使用铝等导热系数高的材质来形成散热板(第二传热部)54、54。这样,能够更迅速地将热量从加热器(加热部)43、43传递到辊壳51、51。
[0091]另外,散热板(第二传热部)54、54的外周(棍壳51、51的内壁面51a、51a侧)54c、54c设置有向径向方向突出的肋54a、54a,将肋54a、54a的顶端压接到辊壳51、51的内壁面51a、51a。
[0092]S卩,在散热板(第二传热部)54、54的与辊壳51、51的内壁面(旋转作用部的内壁面)51a、51a接触的部分形成有空间部54b、54b。这样,能够减小散热板(第二传热部)54、54的体积,并且能够减少热容,因此能够更迅速地将热量从加热器(加热部)43、43传递到棍壳51、51。
[0093]在将上述结构的第一头部30安装到主体把持部10的情况下,美容装置100具备构成外廓的主体壳110、设置于主体壳110的上侧(一端侧)的第一轴部(轴部)40、40以及旋转自由地轴支承于第一轴部(轴部)40、4的第一辊(旋转作用部)50、50。
[0094]即,主体壳110由把持部侧壳体11和第一头部侧壳体31构成。
[0095]另一方面,第二头部60具备第二头部侧壳体61,在第二头部侧壳体61的一端侧(图1的上侧)分别设置有第二轴部70。而且,第二辊(旋转作用部)80分别旋转自由地轴支承于第二轴部70。
[0096]第二头部侧壳体61是将多个分割体接合起来而构成的,这些多个分割体能够通过使用螺钉69或者使分割体彼此嵌合来接合。
[0097]在本实施方式I中,如图8所示,通过将前侧壳体62与后侧壳体63接合起来形成上下开口的筒状体,用第二轴部70覆盖该筒状体的上侧的开口,并且用壳盖65覆盖下侧的开口,由此形成第二头部侧壳体61。
[0098]另外,在第二头部60的主体把持部10侧设置有端子67,该端子67被固定在防脱板66与壳盖65之间,能够通过将端子67与供电端子26结合来对加热器(加热部)73进行供电。此外,端子67与加热器(加热部)73通过未图示的引线电连接。
[0099]而且,在壳盖65设置有与端子罩14的贯通孔14a嵌合的突部(嵌合部)65a,并且设置有与装卸按钮27的钩部(卡合部)27a卡合的钩部(卡合部)65b。
[0100]第二轴部70具备一对框架71、72,该一对框架71、72覆盖通过将前侧壳体62与后侧壳体63接合起来形成的筒状体的上侧的开口。
[0101]而且,圆筒状的传热板74被一对框架71、72夹持。
[0102]另外,在传热板(第一传热部)74的内侧安装有加热器(加热部)73,该加热器(力口热部)73以被由金属形成的板弹簧75、75夹持的方式保持。
[0103]另外,加热器(加热部)73具备借助板弹簧75、75与传热板74内侧的面接触的主体部73a以及连接有引线的引线部73b。此外,加热器(加热部)73可以是陶瓷加热器,也可以是线加热器。
[0104]第二辊(旋转作用部)80具备树脂制的辊壳81,该辊壳81形成为筒状且在周向上呈波状。
[0105]并且,在辊壳81内以压入的方式固定有与辊壳81对应的形状的散热板(第二传热部)82。因而,在将辊壳81与肌肤触碰时,散热板(第二传热部)82也追随辊壳81而一体地转动。
[0106]期望该散热板(第二传热部)82也由热传导比辊壳81高的材质形成。例如,在用树脂形成辊壳81的情况下,期望使用铝等导热系数高的材质来形成散热板(第二传热部)82。这样,能够更迅速地将热量从加热器(加热部)73传递到辊壳81。
[0107]另外,在辊壳81的轴方向一端侧以压入的方式保持有防脱部件83,该防脱部件83用于抑制散热板(第二传热部)82从棍壳81脱落。
[0108]在将上述结构的第二头部60安装到主体把持部10的情况下,美容装置100具备构成外廓的主体壳110、设置在主体壳110的上侧(一端侧)的第二轴部(轴部)70以及旋转自由地轴支承于第二轴部(轴部)70的第二辊(旋转作用部)80。
[0109]S卩,主体壳110由把持部侧壳体11和第二头部侧壳体61构成。
[0110]如上所述,在美容装置100中,将设置于充电底座90的插头(电源供给用连接部)91嵌入到形成于把持部侧壳体11的插口(电源连接部)20,由此对蓄电池16进行供电。
[0111]如图12和图13所示,充电底座90由充电底座罩92、底盖93以及插头盖94构成,用螺钉95固定充电底座罩92与底盖93。
[0112]插头(电源供给用连接部)91将来自家用电源等外部电源的电源提供给蓄电池16,插头(电源供给用连接部)91具有与插口 20相连接的端子部91a以及端子部91a突出的绝缘性主体部91b。
[0113]充电底座罩92的表面载置美容装置100,在充电底座罩92上部的宽度方向两端设置有凹部92a、92a,在该凹部92a、92a中插入并轴支承在把持部侧壳体11的两端突出设置的突起11a、11a。
[0114]而且,在充电底座罩92形成有插入孔92b,该插入孔92b用于插入底盖93的突起部 93a。
[0115]在底盖93的突起部93a的中央部形成有用于插入端子部91a的插入孔93b,在从底盖93的背面侧将端子部91a插入到插入孔93b的状态下,使主体部91b与插入孔93b的周缘部93c抵接。
[0116]另外,将插头盖94能够装卸地安装到底盖93,而形成有用于载置主体部91b的背面91c的载置面94a。而且,在将插头91安装到充电底座90时,在主体部91b被周缘部93c与载置面94a夹持的状态下,固定成端子部91a从充电底座90突出。
[0117]这样,能够抑制插头91自充电底座90错位。此外,该插头91还能够从充电底座90取下。
[0118]能够像以下那样使用充电底座90对蓄电池16进行充电。
[0119]首先,将在把持部侧壳体11的两端突出设置的突起118、11&插入到凹部92&、92&而轴支承。而且,以凹部92a、92a为支点使美容装置100转动,由此插头91的端子部91a与插口 20嵌合。这样,对蓄电池16进行充电。此外,图9等示出的附图标记Ilb为表示充电状况的灯。
[0120]这样,使插头91的端子部91a直接与插口 20嵌合来进行充电,由此例如与便携式电话机的充电器那样将电源供给用连接部与设置于充电底座的电源连接部进行连接、并将美容装置100的插口(电源连接部)20与设置于充电底座的电源连接部进行连接由此进行充电的情况相比,能够进一步提高充电时的连接可靠性,并能够更可靠地进行充电。
[0121]此外,在美容装置100充电完成的情况下等,将插头91从充电底座90取下,还能够将充电底座90用作美容装置100的放置台。另外,将从充电底座90取下的插头91直接嵌入到插口 20,由此能够不将美容装置100安装到充电底座90地进行充电。
[0122]此外,在本实施方式I中,作为电源供给用连接部例示了插头,作为电源连接部例示了插口,但是还能够通过连接器、插座插头、USB连接器等进行连接。
[0123]在此,在本实施方式I中,第一头部30的传热板(第一传热部)47、47具备与加热器(加热部)43、43接触的基部47d、47d以及从基部47d、47d延长的延长部47e、47e,延长部47e、47e具备相对于基部47d、47d弯曲的弯曲部47f、47f。
[0124]另外,在与延长部47e、47e的顶端侧相对置的第一辊(旋转作用部)50、50的内壁面(辊壳51、51的内壁面51a、51a)具备由导热系数比内壁面高的材料形成的散热板(第二传热部)54、54。
[0125]而且,构成为散热板(第二传热部)54、54的内壁面54d、54d以能够滑动的方式与弯曲部47f、47f的外周面47g、47g进行接触。
[0126]此时,在散热板(第二传热部)54、54的与辊壳51、51的内壁面(旋转作用部的内壁面)51a、51a进行接触的部分中形成有空间部54b、54b。
[0127]此外,在没有设置散热板(第二传热部)54、54的情况下,弯曲部47f、47f的外周面47g、47g以及与该外周面47g、47g相对置的第一辊(旋转作用部)50、50的内壁面(辊壳51、51的内壁面51a、51a)构成为以能够滑动的方式进行接触即可。
[0128]在本实施方式I中的第一头部30中,基部47d,47d是顶壁部47a、47a的与加热器(加热部)43、43进行接触的部分,延长部47e、47e是顶壁部47a、47a的基部47d、47d以外的部位和周壁部47b、47b。另外,弯曲部47f、47f是周壁部47b、47b。
[0129]另外,弯曲部47f、47f的径向的外周面47g、47g与相对置的散热板(第二传热部)54、54的内壁面54d、54d形成为相对于第一轴部40、40倾斜。具体地说,以随着朝向第一轴部40、40的根基侧成为从中心轴分离的方向的方式倾斜。
[0130]而且,设置有对棍壳51、51向主体壳110侧施力的弹簧(第一施力部)45、45。SP,将弹簧(第一施力部)45、45设置成对辊壳51、51向使内壁面54d、54d与外周面47g、47g进行接触的方向施力。
[0131]因而,在内壁面54d、54d与外周面47g、47g向与本实施方式I相反的方向倾斜的情况下,也可以将弹簧(第一施力部)45、45设置成对辊壳51、51向第一轴部40、40的顶端侧施力。
[0132]另外,在辊壳51、51的顶端侧的内壁设置有辊轴(限制部)53a、53a,该辊轴(限制部)53a、53a用于限制棍壳51、51由于弹簧(第一施力部)45、45引起的向主体壳110侧移动。
[0133]该棍轴(限制部)53a、53a如下设置即可:在内壁面54d、54d和外周面47g、47g向与本实施方式I相反方向倾斜的情况下,限制棍壳51、51向第一轴部40、40的顶端侧移动。
[0134]另外,加热器(加热部)43、43的主体部43a、43a通过设置于顶端侧旋转轴42、42内的弹簧(第二施力部)42a、42a向传热板(第一传热部)47、47的顶壁部47a、47a侧施力。
[0135]另一方面,在第二头部60中,作为第一传热部的传热板74和板弹簧75、75具备与加热器(加热部)73接触的基部74d、74d以及从基部74d、74d延长的延长部74e、74e,延长部74e、74e具备相对于基部74d、74d弯曲的弯曲部74f、74f。
[0136]另外,在与延长部74e、74e的顶端侧相对置的第二辊(旋转作用部)80的内壁面(辊壳81的内壁面81a)具备由导热系数比内壁面高的材料形成的散热板(第二传热部)82。
[0137]而且,构成为散热板(第二传热部)82的内壁面82a以能够滑动的方式与弯曲部74f、74f的外周面74g、74g进行接触。
[0138]此外,在不设置散热板(第二传热部)82的情况下,弯曲部74f、74f的外周面74g、74g以及与该外周面74g、74g相对置的第二辊(旋转作用部)80的内壁面(辊壳81的内壁面81a)构成为以能够滑动的方式进行接触即可。
[0139]在本实施方式I中的第二头部60中,基部74d、74d是板弹簧75、75的与加热器(加热部)73接触的基部75a、75a,延长部74e、74e是板弹簧75、75的自由片75b、75b和传热板74。
[0140]另外,弯曲部74f、74f也是板弹簧75、75的自由片75b、75b和传热板74。这样,在第二头部60中,具有使延长部整体弯曲的弯曲部(延长部兼做弯曲部)。
[0141]下面,根据安装了第一头部30的美容装置100来说明具有上述结构的美容装置的动作、作用。此外,即使是安装了第二头部60的美容装置100,其基本动作、作用也大致相同。
[0142]首先,当在对蓄电池16进行充电的状态下按下开关部21时,经由供电端子26、端子37和引线38对加热器(加热部)43、43进行供电,并开始对加热器(加热部)43、43进行加热。而且,加热后的加热器(加热部)43、43的热量被传递到被弹簧(第二施力部)42a、42a按压的传热板(第一传热部)47、47。
[0143]此时,传热板(第一传热部)47、47向径向延长,以沿着棍壳51、51的内壁的方式弯曲,并与散热板(第二传热部)54、54的内壁面54d、54d进行接触。因此,加热器(加热部)43、43的热量经由弯曲部47f、47f更迅速地传递到散热板(第二传热部)54、54。
[0144]在此,传热板(第一传热部)47、47与加热器(加热部)43、43—起被固定在第一轴部40、40,因此以压入的方式固定到辊壳51、51的散热板(第二传热部)54、54相对于传热板(第一传热部)47、47的弯曲部47f、47f进行滑动并从弯曲部47f、47f传递热量。
[0145]而且,传递到散热板(第二传热部)54、54的热量从散热板(第二传热部)54、54被传递到棍壳51、51。
[0146]这样,通过使用美容装置100能够对使用者的肌肤赋予物理刺激和温热刺激。
[0147]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I中,美容装置100具备构成外廓的主体壳110、设置于主体壳110的一端侧的轴部(第一轴部40、第二轴部70)以及旋转自由地轴支承于轴部的旋转作用部(第一辊50、第二辊80)。
[0148]另外,轴部具备加热部(加热器43、加热器73)以及第一传热部(传热板47、传热板74和板弹簧75),该第一传热部(传热板47、传热板74和板弹簧75)被设置成与加热部接触而传递由该加热部产生的热量。
[0149]该第一传热部具备与加热部接触的基部(基部47d、基部74d)以及从基部延长的延长部(延长部47e、延长部74e),延长部具备相对于基部弯曲的弯曲部(弯曲部47f、弯曲部 74f)。
[0150]并且,在本实施方式I中,旋转作用部在与延长部(延长部47e、延长部74e)的外周面相对置的旋转作用部的内壁面(内壁面51a、内壁面81a)具备由导热系数比内壁面高的材料形成的第二传热部(散热板54、散热板82)。
[0151]而且,弯曲部(弯曲部47f、弯曲部74f)的外周面(外周面47g、外周面74g)以及与该外周面相对置的第二传热部的内壁面(内壁面54d、内壁面82a)构成为以能够滑动的方式进行接触。
[0152]由此,与旋转作用部滑动接触的仅是第一传热部的延长部中的弯曲部的外周面,因此能够抑制旋转作用部的旋转性被妨碍这一情况,并能够将由加热部产生的热量传递到相对置的旋转作用部的内壁面的较大范围,从而能够更高效率地对旋转作用部进行加热。
[0153]因此,能够迅速地对使用者赋予温热刺激,并且能够赋予更舒适的物理刺激。
[0154]并且,旋转作用部具备由导热系数较高的材料形成的第二传热部(散热板54、散热板82),因此高效率地进行对旋转作用部传递热量,并且热量更均匀地在旋转作用部的外周面传递,从而能够更有效地进行加热。
[0155]另外,在本实施方式I中,在第二传热部(散热板54)的与旋转作用部(第一辊50)的内壁面(辊壳51的内壁面51a)接触的部分形成有空间部54b。
[0156]由此,能够减小第二传热部的体积,并且能够减少热容,因此抑制热量在一处对流的情况,能够更迅速地对旋转作用部整体传递热量。
[0157]另外,在本实施方式I中,弯曲部47f的外周面47g以及与外周面47g相对置的旋转作用部(第一辊50)的内壁面(散热板54的内壁面54d)形成为相对于旋转作用部的旋转轴方向倾斜,在轴部(第一轴部40)设置有对旋转作用部(第一辊50)进行施力的第一施力部(弹簧45)。
[0158]由此,能够缩小弯曲部的外周面与旋转作用部的内壁面的用于滑动的间隙,能够更进一步有效地对旋转作用部进行加热。
[0159]另外,在本实施方式I中,在旋转作用部(第一辊50)设置有限制部(辊轴53a),该限制部(辊轴53a)用于限制由第一施力部(弹簧45)引起的旋转作用部(第一辊50)的移动。
[0160]由此,弯曲部的外周面与旋转作用部的内壁面的接触压变得过大这一情况得到抑制,因此能更可靠地抑制旋转作用部的旋转性被妨碍这一情况,并能够有效地进行加热。
[0161]另外,在本实施方式I中,在轴部(第一轴部40)设置有第二施力部(弹簧42a),该第二施力部(弹簧42a)用于使加热部(加热器43)向第一传热部的基部(基部47d)侧施力。
[0162]由此,加热部与第一传热部的接触变得更可靠,从而更稳定地传递热量,因此能够抑制旋转作用部的旋转性被妨碍这一情况,并能够更迅速地对旋转作用部的大范围进行加热。其结果,能够更进一步促进血液循环。
[0163]另外,在本实施方式I中,主体壳110具备:把持部侧壳体11,其构成主体把持部10的外廓;头部侧壳体(第一头部侧壳体31、第二头部侧壳体61),其构成可装卸地支承于主体把持部10的头部(第一头部30、第二头部60)的外廓,在一端侧设置有轴部(轴部40、轴部70)和旋转作用部(旋转作用部50、旋转作用部80)。
[0164]由此,不变更主体把持部的结构,就能够更换头部,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可用性。另外,能够安装各种头部,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美容装置100的通用性。
[0165]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形。
[0166]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根据用途从多种(两种)头部中将一个头部选择性地安装到主体把持部的美容装置,但是还能够设为不可装卸的美容装置(头部与主体把持部一体地设置的美容装置)。
[0167]另外,还能够适当地变更主体把持部、头部、其他细微部分的配置(形状、大小、布局等)。
[0168]产业h的可利用件
[0169]如上所述,本发明所涉及的美容装置不妨碍旋转性而从配置在辊内部的加热器能够更迅速地传递热量,因此例如还能够应用于椅式的按摩装置等用途。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