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鸽—汇聚行业精英
  • 联系客服
  • 帮助中心
  • 投诉举报
  • 关注微信
400-006-1351
您的问题早鸽都有答案
3000+专业顾问
搜索
咨询

纱线松弛消除装置和具备该装置的纤维机械制作方法

  • 专利名称
    纱线松弛消除装置和具备该装置的纤维机械制作方法
  • 发明者
    冈正毅
  • 公开日
    2010年5月26日
  • 申请日期
    2009年9月16日
  • 优先权日
    2008年10月8日
  • 申请人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 文档编号
    D01H13/00GK101712423SQ20091017622
  • 关键字
  • 权利要求
    一种纱线松弛消除装置,具备用于卷绕纱线的辊子部并被用于纤维机械,其特征在于,所述辊子部的卷绕纱线的卷绕区域的至少一部分具有圆锥卷绕部,所述圆锥卷绕部被形成为直径从开始卷绕纱线的上游侧向下游侧减小的锥状,所述圆锥卷绕部的圆锥角度随着向下游侧阶段性变缓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纱线松弛消除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圆锥巻绕部具有上游侧巻绕区域和下游侧巻绕区域, 所述下游侧巻绕区域的圆锥角度比所述上游侧巻绕区域的圆锥角度小, 所述上游侧巻绕区域的面积比所述下游侧巻绕区域的面积小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纱线松弛消除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游侧巻绕区域的圆锥角度为1. 5度以上且3. 5度以下4. 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纱线松弛消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纱线松弛消除装置具备在所述上游侧巻绕区域附近配置的纱量检测部,用于检测 在所述辊子部上存放的纱线量5. —种纤维机械,其特征在于,具备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松弛消除装置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纱线松弛消除装置,具体涉及纱线松弛消除装置的用于存放纱线的辊子部的形状
  • 背景技术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专利名称:纱线松弛消除装置和具备该装置的纤维机械的制作方法根据现有技术,将纺出的纱线巻绕来形成巻装的气流式纺纱机等高速纺纱机,在 对纺出的细纱和巻装侧的纱线进行接头的机头作业等情况下,进行控制来停止巻装侧的巻 绕作业。但是,在巻绕作业停止时纱线仍会从纺纱装置一侧持续送出,因此需要防止纱线的 松弛和滞留。 为此,在日本特开2006-306588号公报中,线松弛消除装置具备通过电动机旋转 驱动的松弛消除辊以及能够相对于该松弛消除辊相对旋转的导纱部件。在因上述接头作业 而停止巻绕作业的期间,通过使从纺纱装置一侧持续送出的纱线存放在松弛消除辊上,从 而避免纱线的松弛和滞留。该纱线松弛消除装置利用磁性部件向导纱部件施加相对旋转转 矩,对纱线张力波动的响应性优良。这种构造的纱线松弛消除装置,也可以用作抑制纱线张 力波动的一种张力控制装置。 如日本特开2006-306588号公报所述的纱线松弛消除装置具备的松弛消除辊(辊 子部)的巻绕纱线的部分形成锥状。由此,巻绕于松弛消除辊的纱线,被后巻绕的纱线向下 游侧推送移动,纱线以整齐的状态巻绕于松弛消除辊而不会偏向巻绕部分的上游侧。其结 果是,能够顺利地向巻绕装置一侧弓I出纱线。 为了防止在比纱线松弛消除装置靠近下游侧产生的张力波动向上游传播,有效的 方法是增大上述巻绕部分的圆锥角度。即,通过增大圆锥角度,即使在比纱线松弛消除装置 靠近下游侧产生较大的张力波动,也能够通过圆锥角度大的巻绕部件吸收张力波动来防止 张力波动向上游侧传播。但是,如果松弛消除辊的圆锥角度增大,则巻绕于松弛消除辊的纱 线节距增大,无法高效存放纱线而导致松弛消除辊大型化。如果增大圆锥角度,则松弛消除 辊的上游侧和下游侧之间的直径差增大,也会导致巻绕于松弛消除辊下游侧的纱线松弛。 并且,当松弛过大时,会发生脱圈而无法解舒纱线。
本发明针对上述问题做出,其目的在于提供纱线松弛消除装置,其能够抑制张力 波动对纱线运行方向上游侧的影响,并且顺畅地解舒纱线。 根据本发明之一,用于纤维机械的纱线松弛消除装置,具备用于巻绕纱线的辊子 部。上述辊子部的巻绕纱线的巻绕区域的至少一部分具有圆锥巻绕部,上述圆锥巻绕部被 形成为直径从开始巻绕纱线的上游侧向下游侧减小的锥状。上述圆锥巻绕部的圆锥角度随 着向下游侧阶段性变缓。 由此,能够利用圆锥角度较陡的上游侧巻绕区域,抑制在比纱线松弛消除装置靠 近下游侧发生的张力波动向上游侧传播。由于圆锥角度阶段性变缓,因此即使在上游侧的圆锥角度大的情况下,也能够减小与下游侧的直径差。因此,能够防止由于增大巻绕区域的 上游侧和下游侧的直径差而引起的纱线松弛,从而有效地抑制脱圈的发生。另外,辊子部的 巻绕区域构成为使圆锥角度阶段性变化,因此避免了复杂的生产工序而易于制造。 在上述的纱线松弛消除装置中,上述圆锥巻绕部具有上游侧巻绕区域和下游侧巻 绕区域。上述下游侧巻绕区域的圆锥角度比上述上游侧巻绕区域的圆锥角度小。上述上游 侧巻绕区域的面积比上述下游侧巻绕区域的面积小。由此,能够确保在圆锥角度小的下游 侧巻绕区域纱线的存放量较大,并且防止在比纱线松弛消除装置还靠近下游侧发生的张力 波动向其上游侧传播。 在上述的纱线松弛消除装置中优选,上述上游侧巻绕区域的圆锥角度为1. 5度以 上且3. 5度以下。由此,能够平顺地存放纱线,并可靠切断张力波动向纱线松弛消除装置的 上游侧传播。 在上述的纱线松弛消除装置中优选,具备在上述上游侧巻绕区域附近配置的纱量检测部,用于检测纱线在上述辊子部上存放的纱线量。由此,能够高效地进行在上游侧巻绕区域存放一定量以上的纱线的控制。因此,能够有效利用张力波动吸收效果好的上游侧巻绕区域,防止在比纱线松弛消除装置靠近下游侧产生的张力波动向上游侧传播。 根据本发明之二,纤维机械具备上述的纱线松弛消除装置。由此,即使在比纱线松弛消除装置靠近下游侧发生张力波动,也能够利用纱线松弛消除装置防止张力波动传播而
稳定地进行各种作业。


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纺纱机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纺纱机的侧面剖视图。 图3是表示纱线松弛消除装置和巻绕装置控制状态的示意剖视图。 图4是表示辊子部的巻绕区域的侧视图。 图5是表示圆锥角度三级减小的变形例的辊子部的巻绕区域的侧视图。 图6是表示具备倒锥部的变形例的辊子部的巻绕区域的侧视图。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这里,在本说明书中"上游"和 "下游"是纺纱时的纱线运行方向的上游以及下游。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纺纱机1具备多个纱线单元2、接头台车3、落筒台车 4、吸气装置(blower box)80、原动机箱5、机架6。纺纱单元2并列地配置于机架6。每个 纺纱单元2形成规定长度的巻装45。在机架6上设有沿着纺纱单元2排列的方向配置的轨 道41和行驶路径86。上述接头台车3能够沿着上述轨道41行驶。上述落筒台车4能够沿 着上述行驶路径86行驶。 下面,对纺纱单元2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各纺纱单元2的主要构造按照从上游 到下游的顺序为牵伸装置7、纺纱装置9、纱线输送装置11、纱线松弛消除装置12、巻绕装 置13。牵伸装置7设置在纺纱机1的机架6的上端附近,将棉条(sliver) 15拉伸为纤维束 8。纺纱装置9对上述牵伸装置7送出的纤维束8加捻并纺织。从纺纱装置9送出的细纱IO,被输送装置11输送,穿过后述的清纱器52,然后经由纱线松弛消除装置12被巻绕装置 13巻绕而形成巻装45。 如图2所示,牵伸装置7具备后辊(back roller) 16、第三辊(thirdroller) 17、 架设龙带(apron belt) 18的中间辊19以及前辊20这四种辊子。牵伸装置7构成为利用 这些驱动辊拉伸棉条15并且向下游侧的纺纱装置9输送。 纺纱装置9采用利用旋转气流由纤维束8生成细纱10的气流式纺纱装置。另外, 纺纱装置不限于气流式,只要能够对纤维束8进行纺织则能够采用任意类型。
纱线输送装置11具备传输辊(delivery roller) 39、压送辊(niproller) 40。传 输辊39被支承于纺纱机1的机架6。压送辊40设置为与传输辊39接触。在将从纺纱装置 9送出的细纱10夹持于传输辊39与压送辊40之间的状态下,利用未图示的电动机对上述 传输辊39进行旋转驱动,从而能够将细纱10向巻绕装置13侧输送。 清纱器52在纺纱机1的机架6的前面侧设置于比上述纺纱输送装置11略靠近下 游侧。由纺纱装置9纺出的细纱IO,在被巻绕装置13巻绕之前穿过上述清纱器52。清纱 器52监控运行的细纱10的粗细。清纱器52在检测出细纱10的纱线瑕疵时,将纱线瑕疵 检测信号发送给控制部73(图2中省略)。控制部73在接收上述瑕疵检测信号后,立即通 过切断器57将细纱10剪断,并且使牵伸装置7和纺纱装置9等停止。控制部73向接头台 车3发送控制信号,使接头台车3行驶到该纺纱单元2前方。然后,控制部73再次驱动纺 纱装置9等,上述接头台车3进行接头后继续纺纱作业和巻绕作业。在清纱器52的更下游 侧设置有纱线松弛消除装置12。穿过清纱器52的细纱10被输送到纱线松弛消除装置12。
纱线松弛消除装置12能够消除穿过清纱器52的细纱10的松弛和滞留并调整巻 绕张力。另外,对于该纱线松弛消除装置12的细节将在后面详述。通过纱线松弛消除装置 12进行了巻绕张力调整的细纱IO,被输送到下游侧的巻绕装置13。 巻绕装置13具备摇架臂(cradle arm) 71、巻绕滚筒(drum) 72和横动装置75。摇 架臂71构成为一端可绕支轴70摇动地支承,另一端上可旋转地支承筒管48,该筒管48用 于巻绕细纱10。巻绕滚筒72能够与上述筒管48或者在筒管48上巻绕细纱10而形成的 巻装45的外周面接触来进行驱动。横动装置75具备能够与细纱10对合的横动导纱器 (traverseguide)76。利用未图示的驱动部使横动导纱器76往复移动,同时利用未图示的 电动机驱动巻绕滚筒72,从而使与巻绕滚筒72接触的巻装45旋转,将细纱10交叉巻绕于 巻装45。 如图l和图2所示,接头台车3具备接头器(接头装置)43、接头用吸管(suction pipe)44、吸嘴46。当纺纱单元2发生断头或剪纱时,接头台车3在上述轨道41上行驶到该 纺纱单元2而停止。上述接头用吸管44以轴为中心沿上下方向转动,同时捕捉吸入从纺纱 装置9送出的纱线端头,并引导至接头器43。吸嘴46以轴为中心沿上下方向转动,同时从 巻装45吸引捕捉纱线端头并引导至接头器43,该巻装45支承于上述巻绕装置13。接头器 43将被接头用吸管44和吸嘴46引导的两个纱线端头联结起来。 落筒台车4具备落筒装置92、摇架操作臂90、落筒用吸管88、包头纱(b皿ch)巻 臂91。当在纺纱单元2中巻装45满巻时,落筒台车4在上述行驶路径86上行驶到该纺纱 单元2而停止。摇架操作臂90能够操作巻绕装置13的摇架臂71。落筒用吸管88构成为 可伸縮,并且能够捕捉吸入从纺纱装置9送出的纱线端头,向安装于巻绕装置13的筒管48引导。包头纱巻臂91通过在筒管48上巻布(棒巻t )纱线而将细纱10固定于筒管48。
下面,参照图3对纱线松弛消除装置12进行具体说明。纱线松弛消除装置12具 备松弛消除辊21、导纱部件22、存放传感器74、电动机25。电动机25用于对松弛消除辊21 进行旋转驱动,并与松弛消除辊21连接。上述电动机25与控制部73电连接,利用该控制 部73能够对松弛消除辊21的旋转进行适当控制。 在纱线松弛消除装置12附近配置有配置于上游侧的上游侧导向部23和配置于下 游侧的下游侧导向部26。利用上游侧导向部23和下游侧导向部26能够将细纱10引入适 当的丝道。如图3所示,上游侧导向部23与由工作缸24等构成的驱动机构连接。利用该 工作缸24的伸縮,能够使上游侧导向部23在进入位置和退出位置之间移动。通过使上游 侧导向部23移动能够变更细纱10的丝道,在需要时将细纱10与导纱部件22对合。具体 而言,利用工作缸24使上游侧导向部23移动到进入位置,则不会使细纱10与导纱部件22 对合。利用工作缸24使上游侧导向部23移动到退出位置,则能够使细纱10与导纱部件22 对合。 松弛消除辊21具备辊子部42,该辊子部42固定于电动机25的机轴27。在辊子 部42的外周上形成有巻绕区域60。从纺纱装置9一侧送出的细纱10,巻绕(存放)于该巻 绕区域60。导纱部件22配置在松弛消除辊21的纺纱机1正面侧端部。导纱部件22具备 锭翼轴33和锭翼(flyer)38,锭翼轴33可相对旋转地支承于松弛消除辊21,锭翼38固定 于锭翼轴33的顶端。锭翼轴33根据条件相对于该松弛消除辊21—体或独立地旋转。锭 翼轴33或辊子部42中任意一方上安装有永久磁铁,另一方上安装有磁滞件。利用上述磁 性部件构成转矩发生部件,能够产生阻止导纱部件22相对于松弛消除辊21相对旋转的阻 力转矩。 锭翼38能够与上述锭翼轴33 —体旋转。锭翼38构成为朝向上述辊子部42的外 周面(巻绕区域60)适当弯曲的形状。由此,锭翼38能够与细纱10卡合(钩挂细纱IO) 而将该细纱10向辊子部42的巻绕区域60引导。 存放传感器74是非接触型光学传感器,并与控制部73电连接。存放传感器74检 测在辊子部42的巻绕区域60上是否巻绕有一定量以上的纱线,并将该检测信号向控制部 73发送。该存放传感器74配置为投光部及受光部(检测部)与巻绕区域60的上游侧部分 相对。 下面,参照图4对辊子部42的形状进行说明。图4是表示辊子部42的巻绕区域 60的侧视图。这里,在以下说明中"基端侧"是指辊子部42的与电动机25连接的一侧,"顶 端侧"是指辊子部42的配置有锭翼38的装置正面侧。尽管将在后面详述,在纱线松弛消除 装置12中,纱线先在辊子部42的基端侧巻绕,然后逐渐移动到顶端侧而解舒。因此,辊子 部42的基端侧与运行方向的上游侧对应,而顶端侧则与下游侧对应。 辊子部42按照从基端侧(上游侧)到顶端侧(下游侧)的顺序具备基端侧凸缘 部61、巻绕区域60、顶端侧凸缘部64。该基端侧凸缘部61、巻绕区域60和顶端侧凸缘部64 用适当的金属材料一体形成。巻绕区域60具备圆锥巻绕部,该圆锥巻绕部形成巻绕纱线的 部分的直径从上游侧到下游侧减小的锥状。另外,该圆锥巻绕部构成为上游侧的第一锥部 (上游侧巻绕区域)62以及下游侧的第二锥部(下游侧巻绕区域)63的圆锥角度不同。以 下从上游侧起对辊子部42的各部分进行说明。
基端侧凸缘部61构成为以端面侧为大径侧而以与第一锥部62连接的部分一侧为 小径侧的锥状。基端侧凸缘部61与第一锥部62无台阶地连接。基端侧凸缘部61形成直 径向第一锥部62縮小的锥状,从而能够将从上游侧引导过来的细纱10导向基端侧凸缘部 61和第一锥部62之间的连接部分附近的巻绕开始位置。 如图4所示,第一锥部62形成从上游侧向下游侧以角度a縮小的直线锥状,并在 下游侧略弯折而与第二锥部63连接。该角度a优选为1.5度以上3.5度以下,在本实施 方式中构成为1.5度的圆锥角度。上述存放传感器74配置为与该第一锥部62相对,监测 细纱10的巻绕开始的巻绕开始位置附近的纱量。 第二锥部63与第一锥部62连接,并且形成为从上游侧向下游侧以角度P縮小的 直线锥状。第二锥部63的圆锥角度13构成为相对于第一锥部62的圆锥角度a小(a > 13)。这里,在本说明书中"圆锥角度"是指圆锥外周面(纱线巻绕面)相对于辊子部42的 旋转轴线的倾斜角度。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锥部63为l.O度的圆锥角度。由此,能够顺 利地巻绕细纱10并良好地将细纱10向下游侧引出。 在辊子部42的轴向上,第二锥部63的长度大于第一锥部62的长度。因此,第一 锥部62上可巻绕纱线的区域面积小于第二锥部63上可巻绕纱线的区域面积。第二锥部63 在下游侧与顶端侧凸缘部64无台阶地连接。 顶端侧凸缘部64形成以端面侧为大径侧而以与第二锥部63连接的部分一侧为小 径侧的锥状。利用该顶端侧凸缘部64,将细纱10解舒时能够防止巻绕的细纱10突然滑脱 的脱圈现象。 从上游侧送出的细纱10,经由导纱部件22巻绕在以规定的旋转速度旋转的辊子 部42上。在辊子部42上巻绕的细纱10,在基端侧凸缘部61的形成锥状的周面上滑动而 被导向第一锥部62的巻绕开始位置。在第一锥部62上巻绕的细纱IO,被从上游侧顺次巻 绕的细纱10向下游侧(辊子部42的顶端侧)推压。第一锥部62形成为锥状,因此细纱10 以整齐的状态在巻绕区域60上螺旋状巻绕而不会偏向巻绕开始位置(基端侧凸缘部61与 第一锥部62的连接部分)。第一锥部62与第二锥部63的连接部分平滑连接,因此即使当 细纱10越过第一锥部62而在第二锥部63上存放时,也能够良好地向第二锥部63巻绕,而 不会在连接部分上钩挂细纱10。巻绕区域60构成为圆锥角度两级减小,因此能够减小巻 绕开始位置的巻绕区域60的直径与顶端侧凸缘部64附近的巻绕区域60的直径的差。由 此,在直径减小的下游侧的巻绕区域60,能够抑制从周面浮起的细纱10在巻绕多圈的状态 下向辊子部42的顶端侧突然脱出的现象(脱圈)的发生。 导纱部件22能够相对于松弛消除辊21独立旋转。利用磁性部件施加向阻止导纱 部件22旋转的方向的阻力转矩。因此,当与锭翼38卡合的细纱10上的张力超过上述阻力 转矩时,上述导纱部件22相对于松弛消除辊21独立旋转,将细纱10从上述松弛消除辊21 解舒。相反,当与锭翼38卡合的细纱10上的张力低于上述阻力转矩时,导纱部件22与松 弛消除辊21 —体旋转,将细纱10巻绕于上述松弛消除辊21。这样,纱线松弛消除装置12 进行动作,当细纱10的张力降低时(细纱10松弛)巻绕细纱10,当细纱10的张力上升时 则解舒细纱IO,从而能够消除细纱10的松弛,并向细纱IO提供适当的张力。另外,细纱10 从基端侧(基端侧凸缘部61和第一锥部62的连接部分)进行巻绕,另一方面,细纱10的 解舒时则从辊子部42的顶端侧开始。
7
作用于上述细纱10的张力基本上由纱线输送装置11的纱线输送速度以及巻绕装 置13的巻绕速度决定。S卩,巻绕速度大于纱线输送速度,则细纱10上的张力增大。当巻绕 速度小于纱线输送速度时,作用于细纱10的张力减小。通常纱线输送装置11的纱线输送 速度(纱线纺出速度)恒定,因此细纱10上的张力主要根据巻绕装置13的巻绕速度变化。
在通常的巻绕作业时,为了对细纱10施加适当的巻绕张力,将巻绕滚筒72的旋转 速度设定为使巻绕速度比纱线输送装置ll的纱线输送速度略快。因此,巻绕于松弛消除辊 21的细纱10逐渐解舒,细纱10在松弛消除辊21上的存放量减少。另外,在通常的巻绕作 业时,纱线松弛消除装置12仅使用第一锥部62的区域存放细纱10。在辊子部42上细纱 10巻绕到第二锥部63,这基本上是在接头作业和落筒作业时。 下面,对纱线松弛消除装置12上的细纱10的存放量检测和巻绕速度控制进行说 明。如上所述,存放传感器74检测在辊子部42上是否存放有一定量以上的细纱10。在本 实施方式中,从防止细纱10在辊子部42上打滑的观点出发,以在巻绕区域60上巻绕的细 纱10始终为15周以上的方式,存放传感器74监测细纱10的存放量。具体而言,存放传感 器74构成为检出在辊子部42上巻绕的纱线大致处于第15周的位置。如果存放传感器74 检出该检测位置上没有细纱IO,则将表示巻绕区域60上存放的细纱10为规定量以下的信 号发送给控制部73。 控制部73从存放传感器74接收表示细纱10在辊子部42上的存放量为规定量以 下的信号之后,进行控制驱动升降缸(未图示),使摇架臂71向图3的箭头方向(左侧)转 动,使巻装45离开巻绕滚筒72。由此,切断巻绕滚筒72的驱动力向巻装45的传递。失去 驱动力的巻装45会继续惯性旋转,但是其巻绕速度会逐渐降低。 由于巻绕速度降低,单位时间内从巻绕区域60向巻绕装置13 —侧引出的细纱10 的量减少,最终降至单位时间内从上游侧新巻绕到巻绕区域60上的细纱10的量以下。其 结果是,恢复纱线10的存放量。在辊子部42的巻绕区域60上是否巻绕有一定量以上的细 纱IO,这可以根据利用摇架臂71使巻装45从巻绕滚筒72离开的时间来判断。并且,使巻 装45从巻绕滚筒72离开的时间,可以根据巻装45的巻绕直径或者其它条件等来适当设 定。例如,当巻装45的直径较大时,由于惯性较大而使巻绕速度的降低过程平缓,因此进行 将离开巻绕滚筒72的时间设定为较长等控制。 当使巻装45从巻绕滚筒72离开而经过规定时间,并且细纱10在辊子部42的巻 绕区域60上巻绕了一定量以上时,控制部73使摇架臂71向图3的右侧转动,使巻装45与 巻绕滚筒72接触。这时,由于此前惯性旋转的巻装45与巻绕滚筒72接触,会产生剧烈的 张力波动。由于与巻绕滚筒72接触而产生的张力波动,经由纱线松弛消除装置12向上游 侧传播。但是本发明的纱线松弛消除装置12具备的辊子部42,作为防止下游侧的张力波动 向上游侧传播的传播防止区域,形成有圆锥角度为1. 5度的第一锥部62。因此,即使在发生 由于巻绕滚筒72与巻装45接触而产生剧烈的张力波动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第一锥部62 防止张力波动向纱线松弛消除装置12的上游侧传播。 如上所述,纱线松弛消除装置12利用存放传感器74监测第一锥部62上存放的细 纱IO,并通过对摇架臂71进行反馈控制来调节巻绕速度,从而对在辊子部42的巻绕区域 60上存放的细纱10的量进行调节。由此,能够始终保持细纱10在松弛消除辊21上存放一 定量以上的状态,并且稳定巻绕张力。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置为存放传感器74能够监测细纱10在第一锥部62上的存放量。由此,即使在巻绕装置13 —侧发生张力波动,也能 够通过第一锥部62可靠地吸收要向纱线松弛消除装置12的上游侧传播的张力波动。
本实施方式的纺纱机1,在利用接头台车3进行接头作业时和利用落筒台车4进行 落筒作业时,由于巻绕装置13的巻绕作业停止,因此通过在纱线松弛消除装置12上存放细 纱IO,能够防止细纱10的滞留。例如,在接头作业时停止巻绕作业,利用接头台车3的接头 器43进行接头作业。此时,在纱线松弛消除装置12中,将从纺纱装置9一侧供应来的细纱 10存放于巻绕区域60。由此,能够防止细纱10的滞留,能够恢复平顺的巻绕作业。在落筒 作业时停止巻绕作业,利用包头纱巻臂91进行包头纱巻绕,并且进行将纱线端头固定于空 的筒管48的落筒作业。在纱线松弛消除装置12中,与接头作业同样地在落筒作业中也将 来自的纺纱装置9一侧的细纱10存放于巻绕区域60,从而能够防止细纱10的滞留并顺利 地转入巻绕作业。在这样的接头作业和落筒作业中,与通常的巻绕作业时相比在巻绕区域 60上存放大量的细纱IO,形成为细纱10越过第一锥部62而也在第二锥部63上存放的状 态。 第二锥部63构成为圆锥角度比第一锥部62平缓,因此能够减小巻绕于第二锥部 63的细纱10的节距,能够高效地巻绕细纱10。另外,如上所述,第二锥部63构成为比第一 锥部62宽,因此能够在第二锥部63上巻绕大量的细纱10。由此,在没有形成在巻绕于巻 绕区域60的细纱IO上再次巻绕细纱10的状态(重绕)的范围内,能够增大可存放的纱线 10的量的上限。因此,即使在如上述接头作业或上述落筒作业那样,能够在巻绕区域60存 放大量的细纱10的情况下,本发明的纱线松弛消除装置12也能够在巻绕区域60上确保用 于良好地巻绕细纱10的足够的巻绕量。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纱线松弛消除装置12中,辊子部42的巻绕细纱10的 巻绕区域60具有形成为直径从开始巻绕细纱10的上游侧向下游侧减小的锥状的圆锥巻绕 部。上述圆锥巻绕部(巻绕区域60)的圆锥角度向下游侧阶段性变缓。
由此,利用圆锥角度较陡的上游侧的巻绕区域60,能够抑制在比纱线松弛消除装 置12靠近下游侧产生的细纱10的张力波动向纱线松弛消除装置12的上游侧传播。另外, 由于巻绕区域60的圆锥角度是阶段性变缓的构造,因此即使在巻绕区域60的上游侧的圆 锥角度较大的情况下,也能够减小巻绕区域60的上游侧与下游侧的直径之差。由此,能够 防止由于巻绕区域60的上游侧与下游侧的直径之差较大而发生的细纱10的松弛,平顺地 进行向巻绕装置13 —侧的解舒作业。如上所述能够防止细纱10松弛,因此能够有效地抑 制脱圈。另外,辊子部42的巻绕区域60构造为使圆锥角度阶段性变化的构造,因此无需复 杂的生产工序而易于制造。 在本实施方式的纱线松弛消除装置12中,辊子42的上述圆锥巻绕部(巻绕区 域60)具有第一锥部(上游侧巻绕区域)62和圆锥角度较小的第二锥部(下游侧巻绕区 域)63。第二锥部63的圆锥角度比第一锥部62的圆锥角度小。第一锥部62的面积比第二 锥部63的面积小。 如上所述,使圆锥角度两级变化,能够确保细纱10在圆锥角度较小的第二锥部63 上的存放量较大,并且能够防止在比纱线松弛消除装置12靠近下游侧产生的细纱10的张 力波动向纱线松弛消除装置12的上游侧传播。 在本实施方式的纱线松弛消除装置12中,第一锥部62的圆锥角度在1.5度以上3.5度以下的范围内构成为1.5度。由此,能够平顺地存放细纱IO并且可靠地切断张力波 动向纱线松弛消除装置12的上游侧传播。 本实施方式的纱线松弛消除装置12,为了在辊子部42上存放的检测细纱10的量, 具备在第一圆锥部62附近配置的存放传感器74。由此,能够高效地进行控制来确保细纱 10在第一锥部62上存放一定量以上。因此,能够有效地利用张力波动吸收效果好的第一 锥部62,防止在比纱线松弛消除装置12靠近下游侧产生的细纱10的张力波动向上游侧传 播。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辊子部42上是否存放有足够量的细纱10,这是根据使巻装45离开 巻绕滚筒72的时间来判断。因此,用于确保辊子部42上的细纱10为一定量以上的控制所 需的存放传感器74仅需一个即可,从而能够简化纱线松弛消除装置12的构造。
另外,纺纱机1具备上述的纱线松弛消除装置12。由此,即使在比纱线松弛消除装 置12靠近下游侧发生细纱10的张力波动,也能够利用纱线松弛消除装置12防止张力波动 传播,能够使纱线松弛消除装置12上游侧的纱线速度稳定。另外,清纱器52配置于纱线松 弛消除装置12的上游侧。利用纱线松弛消除装置12防止纱线松弛消除装置12下游侧的 张力波动向上游侧传播,从而能够使通过清纱器52的纱线速度稳定,能够提高纱线瑕疵的 检测精度。如上所述,纺纱机1具备本发明的纱线松弛消除装置12,因此能够有效地提高纺 纱品质。 虽然上述实施方式的辊子部42为圆锥角度两级变化的构造,但是也可以变更为 辊子部的圆锥角度进行三级以上的多级变化的构造。另外,圆锥角度也可以根据需要适当 变更。 下面,参照图5对辊子部的圆锥角度三级变化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说 明的变形例中,除辊子部142的圆锥角度三级变化以外,其它构造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因 此在图中标记相同符号并省略说明。 变形例的辊子部142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按照从基端侧(上游侧)向顶端侧(下 游侧)的顺序具备基端侧凸缘部61、巻绕区域160、顶端侧凸缘部64。巻绕区域160具有 形成为巻绕纱线的部分的直径从上游侧向下游侧减小的锥状的圆锥巻绕部。该圆锥巻绕部 构成为最上游侧的第一锥部162、位于巻绕区域160中间部的第二锥部163以及最下游侧的 第三锥部164的圆锥角度彼此不同。下面从上游侧开始按顺序对巻绕区域160的锥部进行 说明。 第一锥部162形成为从上游侧到下游侧以角度a 2收縮的直线锥状。第一锥部 162的下游侧略微弯折而与第二锥部163连接。该角度a 2在变形例中构成为1. 5度的圆 锥角度。 第二锥部163的上游侧与第一锥部162连接。第二锥部163的下游侧与第三锥部 164连接。第二锥部163形成为从上游侧到下游侧以角度P2收縮的直线锥状。该角度13 2 在变形例中构成为1. 0度的圆锥角度。 第三锥部164的上游侧与第二锥部163连接。第三锥部164的下游侧与顶端侧凸 缘部64连接。第三锥部164形成为从上游侧到下游侧以角度y收縮的直线锥状。该角度 y在变形例中构成为0. 3度的圆锥角度。 变形例的辊子部142的圆锥角度从上游侧到下游侧三级减小(a 2 > 13 2 > y )。 采用该构造,从上游侧送出的细纱10经由导纱部件22巻绕到以规定的旋转速度旋转的辊
10子部142上。 这样,通过使圆锥角度三级减小,能够起到利用第一锥部162有效地防止细纱10 的张力波动向上游侧传播的功能,并且能够进一步减小巻绕区域160的巻绕开始位置的直 径与巻绕区域160的顶端侧凸缘部64附近的下游侧的直径之差。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脱 圈的发生。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整个巻绕区域60形成为直径从上游侧向下游侧减小的锥状,
但是不限于这种构造。例如,巻绕区域上游侧的一部分形成为直径从上游侧向下游侧减小
的锥状,而巻绕区域下游侧的一部分形成为直径从上游侧向下游侧增大的锥状。 下面,参照图6对巻绕区域260下游侧的一部分构成为倒锥状的变形例的辊子部
242进行说明。并且在该变形例中也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对于相同的构成在图中标记相
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 如图6所示,巻绕区域260的上游侧具有形成为直径从上游侧向下游侧减小的锥 状的圆锥巻绕部。该圆锥巻绕部构成为具备以角度a收縮的第一锥部262和以角度13收 縮的第二锥部263(a > e),从而圆锥角度两级减小。在第二锥部263的下游侧形成有直 径从上游侧向下游侧增大的倒锥部264。即使在巻绕区域260上巻绕的细纱10成为在第二 锥部263从周面浮起的状态下,也能够通过到达直径向下游侧增大的倒锥部264,减小巻绕 区域260和细纱10的间隙,从而有效地防止脱圈的发生。 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上述构造例如也可以进行如下 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用于监测细纱10在巻绕区域60上的存放量的存放传感器74 仅设置一个,但是不限于这种构成。例如也可以构成为通过在巻绕区域上游侧配置的上游 侧存放传感器,在巻绕区域下游侧配置的下游侧存放传感器进行控制,从而进行控制在巻 绕区域存放一定量以上的细纱10。 用于产生阻止导纱部件22与松弛消除辊21之间的相对旋转的阻力转矩的部件, 例如也可以取代磁性部件变更为利用电磁铁的电磁部件、利用摩擦力的机械部件等。
上述实施方式的纺纱机1的主要构造包括牵伸装置7、纺纱装置9、纱线输送装置 11、纱线松弛消除装置12、巻绕装置13,但是上述实施方式可以适当变更。例如,可以省略 上述实施方式中的一部分或者添加其它部件。并且不限于纺纱机,对于自动络纱机等其它 纤维机械也可以适用本发明。


本发明提供一种纱线松弛消除装置,其具备辊子部(42),在该辊子部(42)上,卷绕纱线的卷绕区域(60)形成为直径从开始纱线卷绕的上游侧向下游侧缩小的锥状。该卷绕区域(60)由第一锥部(62)和第二锥部(63)构成,圆锥角度随着向下游侧平缓地形成第一锥部(62)和第二锥部(63)的两级。圆锥角度大的第一锥部(62)的面积比圆锥角度小的第二锥部(63)的面积小。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

下载专利文献

下载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