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耐用送纱轮的制作方法涉及送纱轮的送纱技术是纺织业界共同关注的技术之一。与本申请 有关的送纱轮安装在圆盘针织机上,用以输送纱线以利后续布料的制程。 现有技术的送纱轮的结构包括上下轮盘及其间设置的比轮盘直径小的轮 颈,上下轮盘与轮颈一般为整体成型的一体结构,上下轮盘及轮颈具有 轴孔上下穿过,还包括在轮颈的外周外套橡胶或塑料的轮套。纱线缠绕 在送纱轮的轮套的外周产生摩擦,正靠这种摩擦力的存在,得以输送纱 线,因此,这种送纱轮可称摩擦送纱轮。1、 橡胶或塑料的轮套易产生擦痕与变形橡胶或塑料的轮套不耐摩擦,容易产生擦痕,特别在开、停机时摩 擦更大,使轮套表面变得不光滑而造成不良送纱现象,影响织品的质量;橡胶或塑料的轮套在送纱中会与纱线中所加入的化学助剂长时间接 触而引起变形;橡胶或塑料的轮套因长期处在温度较高的环境易于在端缘起皱变形。2、 由于送纱轮的颈部及外套的轮套具有一定的上下距离,对纱线的3限位与定位稳定性造成一定困难,因此,纱线容易在轮套上上下滑动,导致走线的稳定性欠佳。
本实用新型旨在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从改进送纱轮的结构入 手,不再设置轮套,提供一种耐用送纱轮,长期耐用,不需更换部件, 走线稳定性好。
本实用新型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
构造本实用新型一种交叉结构的耐用送纱轮,其结构中包括上轮盘、 下轮盘,上、下轮盘的圆心部位具有轴孔,上、下轮盘平行设置,轴孔 上、下对位,在上轮盘、下轮盘之间设置一向上、下轮盘的圆心部位收
縮的颈部;所述颈部呈喇叭形向外张开,所述颈部与上轮盘、下轮盘整 体成型。
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进一步地阐述
所述颈部的向外张开的喇叭形的上缘、下缘分别与上轮盘的外圈、 下轮盘的外圈平齐,所述颈部的向外张开的喇叭形的底的中心与颈部的 中圈重合,所述中圈位于上轮盘、下轮盘之间的中心位置。
所述颈部及上轮盘、下轮盘用高硬度高强度的塑胶材料制作。 本实用新型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突出的优点其一、送纱轮的主要 功能在于以稳定的速度及张力将纱线输送到圆盘针织机的编制机构,才 能生产出高品质的布匹,本实用新型的送纱轮,从根本上革新了摩擦送 纱轮的结构,其特点以喇叭形向外张开的颈部代替了圆筒形的颈部,并 且不用颈套,在纱线输送过程中其纱线缠绕在此新式送纱轮的喇叭形颈部以稳定的速度及张力将纱线输送到圆盘针织机的编制机构,原有轮套
因不耐摩擦、易变形所导致的种种不足得以克服;其二、由于颈部用高 高硬度塑胶材料制作,耐摩性能好,不需经常更换,利于设备长时间稳 定运转,促进高质高效生产;其三,结构简单,易于加工,易于与现有 圆编机配套安装。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成组组合示意图; 图中1、上轮盘,2、下轮盘,3、颈部,4、轴孔。
下面,结合附图,介绍本实用新型的
。 如图所示,构造本实用新型一种耐用送纱轮,其结构中包括上轮盘 1、下轮盘2,上轮盘l、下轮盘2的圆心部位具有轴孔4,上轮盘l、下 轮盘2平行设置,轴孔4上、下对位,在上轮盘l、下轮盘2之间设置 一向上轮盘1、下轮盘2的圆心部位收縮的颈部3;所述颈部3呈喇叭形 向外张开,所述颈部3与上轮盘1、下轮盘2整体成型为一体结构。 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进一步地阐述
所述颈部3的向外张开的喇叭形的上缘、下缘分别与上轮盘1的外 圈、下轮盘2的外圈平齐,所述颈部3的向外张开的喇叭形的底的中心 与颈部3的中圈重合,所述中圈位于上轮盘1、下轮盘2之间的中心位置。
所述颈部3及上轮盘1、下轮盘2用高硬度高强度的塑胶材料制作。本实用新型的耐用送纱轮或者一个送纱轮为一组单独安装,或者两 个为一组上下安装,或者三个为一组上下安装。
耐用送纱轮制作方法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
下载专利文献

下载专利
同类推荐
-
张思坦张思坦张思坦张思坦张思坦
您可能感兴趣的专利
-
张思坦王旭宁王旭宁松本幸英, 岛宗孝之
专利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