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鸽—汇聚行业精英
  • 联系客服
  • 帮助中心
  • 投诉举报
  • 关注微信
400-006-1351
您的问题早鸽都有答案
3000+专业顾问
搜索
咨询

一种自动化细胞培养装置制造方法

  • 专利名称
    一种自动化细胞培养装置制造方法
  • 发明者
    朱振旗, 王琳, 许民, 陈彦平, 程小雪, 张惠敏, 冯倩, 李青, 崔春莉
  • 公开日
    2015年1月14日
  • 申请日期
    2014年9月23日
  • 优先权日
    2014年9月23日
  • 申请人
    新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文档编号
    C12M1/26GK204097461SQ201420554450
  • 关键字
  • 权利要求
    1.一种自动化细胞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撑组件; 调节组件,所述调节组件设置于所述支撑组件上,所述调节组件包括顶定位支撑和第一驱动装置,所述顶定位支撑包括传送齿轮组和与传送齿轮组配合连接的传送铰链,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可驱动所述传送齿轮组转动,从而带动所述传送铰链转动; 培养组件,所述培养组件包括培养介质和顶悬接件,所述培养介质与顶悬接件连接,所述顶悬接件与所述顶定位支撑的传送铰链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化细胞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组件还包括脚定位支撑,所述脚定位支撑与所述顶定位支撑可相对移动, 所述培养组件还包括脚悬接件,所述培养介质分别与顶悬接件和脚悬接件连接,所述脚悬接件与所述脚定位支撑连接; 还包括定位组件,当所述定位组件处于锁止状态时,所述定位组件可将所述脚定位支撑相对于所述顶定位支撑固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化细胞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送铰链上间隔设有多个凸起,相邻两个所述凸起之间最多设有一个所述顶悬接件,所述脚定位支撑上沿其长度方向设有多个定位孔,所述脚悬接件穿设于所述定位孔内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动化细胞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脚定位支撑包括可拆卸连接的上、下两部分,所述定位孔一部分位于所述脚定位支撑的上部分,另一部分位于所述脚定位支撑的下部分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化细胞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组件包括两组,所述顶悬接件的两端分别与两组调节组件中的两个传送铰链连接,所述脚悬接件的两端分别与两组调节组件中的两个脚定位支撑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自动化细胞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脚定位支撑可相对于所述顶定位支撑平行移动,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支撑柱,所述定位组件包括开设于所述支撑柱上的第一角度调节孔、开设于所述脚定位支撑上的第二角度调节孔以及定位件,当所述脚定位支撑相对于所述顶定位支撑平行移动到预定位置时,所述定位件可依次穿过第一角度调节孔和第二角度调节孔后固定,从而将所述脚定位支撑相对于所述支撑柱固定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动化细胞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角度调节孔包括沿竖直方向设置的一个长孔或多个小孔,所述第二角度调节孔包括沿水平方向设置的多个小孔8.根据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自动化细胞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组件还包括侧连接件,在同一竖直平面内的顶定位支撑和脚定位支撑之间设有至少一个侧连接件,所述侧连接件一端与所述支撑组件铰接,另一端与所述脚定位支撑铰接,所述定位组件包括第一固定件和第一调节件,所述第一固定件相对于所述支撑组件固定,所述第一调节件与侧连接件或脚定位支撑固定连接,当所述脚定位支撑相对于所述顶定位支撑移动到预定位置时,所述第一调节件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固定件,以维持脚定位支撑相对于所述顶定位支撑在预定位置9.根据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自动化细胞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介质为筒状结构,所述顶悬接件和脚悬接件上分别设有传送轮,所述筒状结构的培养介质两端分别套设于顶悬接件和脚悬接件的传送轮上,所述传送轮可带动所述培养介质旋转运动10.根据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自动化细胞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组件包括多个顶悬接件和脚悬接件,所述培养介质一端与最外侧的顶悬接件连接,另一端依次交替绕过各脚悬接件和顶悬接件后,与最外侧的脚悬接件连接; 或所述培养组件包括多个顶悬接件和脚悬接件,所述培养介质一端与最外侧的顶悬接件连接,另一端依次交替绕过各脚悬接件和顶悬接件后,与最外侧的顶悬接件连接; 或所述培养组件包括多个顶悬接件和脚悬接件,所述培养介质一端与最外侧的脚悬接件连接,另一端依次交替绕过各脚悬接件和顶悬接件后,与最外侧的脚悬接件连接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自动化细胞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介质的两端相连形成闭环,各所述顶悬接件和脚悬接件上均设有传送轮,至少一个所述传送轮上连接有第二驱动装置,所述第二驱动装置可带动所述传送轮旋转,从而带动所述培养介质循环转动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化细胞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液体供给组件,所述液体供给组件包括依次连通的集液器、循环装置、输液管和布液器,所述布液器上设有出液孔,所述出液孔与所述输液管连通,所述出液孔可向所述培养介质上喷洒液体,所述集液器位于所述培养介质的下方,所述循环装置可将集液器内的液体通过输液管输送至布液器内; 接种组件,所述接种组件包括接种装置和接种移动装置,所述接种移动装置可带动所述接种装置相对于所述培养介质移动,所述接种装置可通过喷、洒、滴、浸、涂抹和丨或抽滤的方式将细胞附着于培养介质上; 收集组件,所述收集组件包括收集装置和收集移动装置,所述收集移动装置可带动所述收集装置相对于所述培养介质移动,所述收集装置可通过刮、挤、吹、喷和/或冲的方式使细胞剥离培养介质; 输送组件,所述输送组件包括提取装置和输送装置,所述提取装置可将培养组件提起或放下,所述输送装置可带动提取装置相对于所述调节组件移动
  • 技术领域
    ,为解决“接种”或“收集”工序效率低的问题而发明一种自动化细胞培养装置,包括支撑组件;调节组件,所述调节组件设置于所述支撑组件上,所述调节组件包括顶定位支撑和第一驱动装置,所述顶定位支撑包括传送齿轮组和与传送齿轮组配合连接的传送铰链,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可驱动所述传送齿轮组转动,从而带动所述传送铰链转动;培养组件,所述培养组件包括培养介质和顶悬接件,所述培养介质与顶悬接件连接,所述顶悬接件与所述顶定位支撑的传送铰链连接本实用新型一种自动化细胞培养装置用于微藻细胞培养
  • 专利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自动化细胞培养装置,涉及光生物【专利说明】一种自动化细胞培养装置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一种自动化细胞培养装置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光生物【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动化细胞培养装置。 [0002]微藻是指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且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分辨其形态的微小藻类类群,微藻营养丰富、经济效益高,可用于食品、医药、生物能源、环境净化、动物饲料等诸多方面。微藻产业的核心在于规模化生产以获得微藻生物量,而低成本、高效培养方式的开发是规模化生产的关键。 [0003]在利用固态贴壁培养法进行微藻培养时,先将微藻细胞接种至培养介质,使微藻细胞附着于培养介质的表面或内部,在培养结束之后,需将微藻细胞与培养介质剥离,但细胞培养装置中通常没有相应的接种装置和收集装置。在现有技术中,培养介质通常固定设置,在细胞的接种或收集过程中,接种装置或收集装置移动至培养介质进行“接种”或“收集”工序。 [0004]由此,在进行“接种”或“收集”工序时,接种装置或收集装置需频繁挪动位置,导致“接种”或“收集”工序的效率较低,不利于进行规模化的操作。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自动化细胞培养装置,可提高“接种”或“收集”工序的效率。
[000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支撑组件;调节组件,所述调节组件设置于所述支撑组件上,所述调节组件包括顶定位支撑和第一驱动装置,所述顶定位支撑包括传送齿轮组和与传送齿轮组配合连接的传送铰链,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可驱动所述传送齿轮组转动,从而带动所述传送铰链转动;培养组件,所述培养组件包括培养介质和顶悬接件,所述培养介质与顶悬接件连接,所述顶悬接件与所述顶定位支撑的传送铰链连接。
[000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自动化细胞培养装置,顶定位支撑包括传送齿轮组和传送铰链,培养组件的顶悬接件与传送铰链连接,当需要进行“接种”工序时,在传送铰链的一端放上一个培养组件,将细胞接种至培养组件的培养介质上,然后打开第一驱动装置,第一驱动装置可驱动传送齿轮组转动,从而带动传送铰链转动,使已接种的培养组件向另一侧移动,然后在传送铰链的一端放上下一个培养组件进行接种,如此周而复始,直至“接种”工序完成;当需要进行“收集”工序时,从传送铰链的一端的培养组件开始收集,将细胞剥离培养组件后,传送铰链在传送齿轮组的带动下转动,使已完成收集的培养组件脱离传送铰链,与此同时,下一个培养组件被传送至传送铰链的这一端,如此周而复始,直至“收集”工序完成。由此,在“接种”和“收集”工序中,可实现培养组件的自动化移动,从而提高了“接种”和“收集”工序的效率。




[000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09]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自动化细胞培养装置中顶定位支撑以及第一种定位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0]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自动化细胞培养装置中的培养组件与调节组件的放置关系图;
[0011]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自动化细胞培养装置中脚定位支撑上定位孔为可变间距平行四边形孔的结构示意图;
[0012]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自动化细胞培养装置中脚定位支撑上定位孔为固定间距平行四边形孔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自动化细胞培养装置中脚定位支撑上定位孔为矩形孔的结构不意图;
[0014]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自动化细胞培养装置中脚定位支撑上定位孔为圆形孔的结构不意图;
[0015]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自动化细胞培养装置中第二种定位组件与脚定位支撑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自动化细胞培养装置中第二种定位组件与侧连接件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自动化细胞培养装置中第二固定件为装置固定物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自动化细胞培养装置中第二固定件为外源物体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自动化细胞培养装置中传送轮的旋转轴沿顶/脚悬接件平行方向设置时培养组件以及液体供给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自动化细胞培养装置中传送轮的旋转轴沿顶/脚悬接件垂直方向设置时培养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自动化细胞培养装置中单个培养介质的搭接结构示意图;
[0022]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自动化细胞培养装置中液体供给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自动化细胞培养装置中含有输送组件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0024]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自动化细胞培养装置中不含输送组件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0025]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自动化细胞培养装置中第一种布液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1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自动化细胞培养装置中第二种布液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1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自动化细胞培养装置中第三种布液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8]其中:1-支撑组件,2-调节组件,3-培养组件,4-定位组件,5-底连接件,6_液体供给组件,7-接种组件,8-收集组件,9-输送组件,11-支撑柱,21-顶定位支撑,22-脚定位支撑,23-侧连接件,31-培养介质,32-顶悬接件,33-脚悬接件,34-传送轮,41-第一角度调节孔,42-第二角度调节孔,43-定位件,44-第一固定件,45-第一调节件,46-第二固定件,47-第二调节件,61-集液器,62-循环装置,63-输液管,64-布液器,71-接种装置,72-接种移动装置,81-收集装置,82-收集移动装置,91-提取装置,92-输送装置,211-传送齿轮组,212-传送铰链,213-凸起,221-定位孔,441-第一固定件的长槽,461-第二固定件的长槽。


[002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自动化细胞培养装置进行详细描述。
[003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31]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自动化细胞培养装置的一个具体实施例,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自动化细胞培养装置,一种自动化细胞培养装置,包括:支撑组件I ;调节组件2,调节组件2设置于支撑组件I上,调节组件2包括顶定位支撑21和第一驱动装置(图中未示出),顶定位支撑21包括传送齿轮组211和与传送齿轮组211配合连接的传送铰链212,第一驱动装置可驱动传送齿轮组211转动,从而使传送齿轮组211带动传送铰链212转动;培养组件3,培养组件3包括培养介质31和顶悬接件32,培养介质31与顶悬接件32连接,顶悬接件32与顶定位支撑21的传送铰链212连接。
[003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自动化细胞培养装置,顶定位支撑21包括传送齿轮组211和传送铰链212,培养组件3的顶悬接件32与传送铰链212连接,当需要进行“接种”工序时,在传送铰链212的一端放上一个培养组件3,将细胞接种至培养组件3的培养介质31上,然后打开第一驱动装置,第一驱动装置可驱动传送齿轮组211转动,具体地,第一驱动装置可采用驱动电机。从而带动传送铰链212转动,使已接种的培养组件3向另一侧移动,然后在传送铰链212的一端放上下一个培养组件3进行接种,如此周而复始,直至“接种”工序完成;当需要进行“收集”工序时,从传送铰链212的一端的培养组件3开始收集,将细胞剥离培养组件3后,传送铰链212在传送齿轮组211的带动下转动,使已完成收集的培养组件脱离传送铰链212,与此同时,下一个培养组件3被传送至传送铰链212的这一端,如此周而复始,直至“收集”工序完成。由此,在“接种”和“收集”工序中,可实现培养组件的自动化移动,从而提高了 “接种”和“收集”工序的效率。
[0033]其中,参考图1和图2,调节组件2还包括脚定位支撑22,脚定位支撑22与顶定位支撑21可相对移动,培养组件3还包括脚悬接件33,培养介质31分别与顶悬接件32和脚悬接件33连接,脚悬接件33与脚定位支撑22相连接,此外,自动化细胞培养装置还包括定位组件4,在进行细胞培养时,可以根据太阳高度角及方位角的变化调整脚定位支撑22与顶定位支撑21的相对位置,从而带动脚悬接件33与顶悬接件32相对移动,进而使培养介质31与水平面呈一定夹角,此时,定位组件4可将脚定位支撑22相对于顶定位支撑21固定,从而实现了培养介质31表面与水平面的夹角的调整。由此,可根据太阳空间位置(高度角、方位角等)的变化来调整培养介质31表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从而改善了光能的浪费现象,提高了光的有效利用率,进而提高了微藻的产量。
[0034]为避免培养组件3在传送铰链212上窜动,传送铰链212上间隔设有多个凸起213,顶悬接件32设置于相邻两个凸起213之间,优选相邻两个凸起213之间最多设有一个顶悬接件32,脚定位支撑22上沿其长度方向设有多个定位孔221,脚悬接件33穿设于定位孔221内,当培养组件3可设为多组时,凸起213可将多组培养组件3彼此分开,防止其相互接触,影响细胞生长。
[0035]如图3-6所示,脚定位支撑22的定位孔221可以为矩形孔、平行四边形孔或圆形孔,参照图3,定位孔221可以为平行四边形拉杆上形成的平行四边形孔,此时,脚悬接件33放入平行四边形孔中,当拉动或压缩平行四边形拉杆时,平行四边形孔的间距可调,即脚悬接件33的间距可调。进一步地,参照图4,还可以在平行四边形拉杆的两侧沿其长度方向固定连接两个固定杆,两固定杆平行设置,此时,脚悬接件33放进平行四边形孔内,拔出换到其它位置即可实现对脚悬接件33位置的调节。此外,如图5和图6所示,脚定位支撑22优选包括可拆卸连接的上、下两部分,定位孔221 —部分位于脚定位支撑22的上部分,另一部分位于脚定位支撑22的下部分,此时,脚定位支撑22的上、下两部分的两端可如图5所示分别以螺栓(图中未示出)等形式固定,放入或拆卸脚悬接件33时,打开螺栓,将上部分取下,脚悬接件33安装完毕后,再将上部分和下部分用螺栓等固定;脚定位支撑22的上部分与下部分还可以如图6所示,设置为一端铰接,另一端以螺栓(图中未示出)等形式固定,当放入或拆卸脚悬接件33时,打开螺栓,使上部分绕其与下部分的铰接连接点向远离下部分的方向转动,脚悬接件33安装完毕后,将上部分绕其与下部分的铰接连接点向接近下部分的方向转动,直至上部分与下部分闭合,然后用螺栓固定。
[0036]如图1所示,调节组件2优选包括两组,顶悬接件32的两端分别与两组调节组件2中的两个传送铰链212连接,脚悬接件33的两端分别与两组调节组件2中的两个脚定位支撑22连接,此时,通过分别调整两个顶定位支撑21和两个脚定位支撑22,可以使得培养介质31表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发生改变,也可以使得培养介质31表面绕竖直旋转轴旋转或扭转一定角度。例如,当两个脚定位支撑22分别相对于两个顶定位支撑21产生相同的位移时,培养介质31表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发生改变;当一个脚定位支撑22相对于另一个脚定位支撑22产生位移时,培养介质31表面可以绕竖直设置的旋转轴旋转或扭转一定角度。
[0037]在调节组件2中,脚定位支撑22可相对于顶定位支撑21平行移动,如图1所示,支撑组件I包括支撑柱11,支撑柱11对调节组件2起到支撑作用,使顶定位支撑21更好的承受培养组件3的重量,提高装置的稳定性。在通过改变脚定位支撑22的位置进行培养介质31的角度调节时,脚定位支撑22在水平和竖直方向上均发生位移变化,因此,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定位组件4可以包括开设于支撑柱11上的第一角度调节孔41、开设于脚定位支撑22上的第二角度调节孔42及定位件43,当脚定位支撑22相对于顶定位支撑21移动到预定位置时,定位件43可依次穿过第一角度调节孔41和第二角度调节孔42后固定,从而将脚定位支撑22相对于支撑组件I固定。第一角度调节孔41用于满足脚定位支撑22竖直位移变化需求,第二角度调节孔42用于满足其水平位移变化需求,当两脚定位支撑22相对于与其相邻的支撑柱11所产生的位移相同时,可实现培养介质31表面与水平面的夹角的调节,当两脚定位支撑22相对于与其相邻的支撑柱11所产生的位移不同时,培养介质31表面可以绕竖直设置的旋转轴旋转或扭转一定角度。培养组件3调整到一定位置后,使定位组件4处于锁止状态,即定位件43依次穿过第一角度调节孔41和第二角度调节孔42设置并固定,从而将脚定位支撑22相对于支撑柱11固定,进而保证培养组件3固定于新的位置。
[0038]此外,在通过改变脚定位支撑22的位置进行培养介质31的角度调节时,脚定位支撑22也可只在竖直方向上发生位移变化(此时,脚定位件优选表面平直),因此参照图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应用开设于支撑柱11上的第一角度调节孔41,和当培养介质31与水平面成90度时的那个脚定位支撑22上的第二角度调节孔42,可实现脚定位支撑22在竖直方向的移动,即调整了顶定位支撑21和脚定位支撑22间的距离,此时顶悬接件32位置不动,脚悬接件33在竖直和水平方向上均产生位移。当两脚定位支撑22在竖直方向上移动相同的位移时,可实现培养介质表面与水平面的夹角的调节,当两脚定位支撑22在竖直方向上移动不同的位移时,培养介质表面可以绕竖直设置的旋转轴旋转或扭转一定角度,培养组件3调整到一定位置后,使定位组件4处于锁止状态,即定位件43依次穿过第一角度调节孔41和当培养介质31与水平面成90度时的那个第二角度调节孔42设置并固定,从而将脚定位支撑22相对于支撑柱11固定,进而保证培养组件3固定于新的位置。
[0039]第一角度调节孔41和第二角度调节孔42可以均设为多个小孔或单个长孔,当均为多个小孔时,定位件43穿过小孔固定培养组件3时较稳定;当均为单个长孔时,定位件43在固定培养组件3时可选的位置为连续的,方便调节,但定位件43固定后容易沿长孔的长度方向松动,不够稳定;因而,优选将第一角度调节孔41设置为沿竖直方向设置的一个长孔,将第二角度调节孔42设置为沿水平方向的多个小孔。第一角度调节孔41设置为一个长孔时,可以使得脚定位支撑22在竖直方向上位置的变化连续,第二角度调节孔42设置为多个小孔时,可以使得脚定位支撑22的固定稳定。由此,定位件43进行固定时,既可以使脚定位支撑22在竖直方向的可选位置连续,方便调节,又保证了定位件43固定后的稳定性,从而保证装置的稳定性。
[0040]参照图7和图8,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例中,定位组件4还可以通过以下的结构实现:定位组件4包括第一固定件44和第一调节件45,第一固定件44相对于支撑组件I固定,第一固定件44可以为本装置以外的物体,也可以为装置本身的固定物(如支撑柱11、集液器61等),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第一调节件45的一端可以与图7所示的脚定位支撑22固定连接,也可以与图8所示的侧连接件23连接,侧连接件23设在同一竖直平面内的顶定位支撑21和脚定位支撑22之间,侧连接件23的一端与支撑柱铰接,另一端与脚定位支撑22铰接,当脚定位支撑22相对于顶定位支撑21移动到预定位置时,第一调节件45的另一端固定于第一固定件44,以使脚定位支撑22相对于顶定位支撑21维持在预定位置,优选第一固定件44上沿竖直方向开设有第一固定件的长槽441,第一调节件45固定在第一固定件44上的一端优选设有螺纹。定位组件4可以为一组,此时,只需拉动第一调节件45至一定位置并使定位组件4处于锁止状态,即设有螺纹的一端穿过第一固定件的长槽441设置,并通过螺母配合连接固定,便可以实现培养介质31表面与水平面的夹角的调节,而且可以使培养介质31表面绕竖直设置的旋转轴旋转或扭转一定角度,但不能单独调节培养介质31表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因此,定位组件4优选为两组,此时,拉动其中一组定位组件4的第一调节件45,或同时拉动两组定位组件4的第一调节件45但拉动位移不同,并使定位组件4处于锁止状态,即设有螺纹的一端穿过第一固定件的长槽441设置,并通过螺母配合连接固定,便可以实现培养介质31表面与水平面的夹角的调节,并使培养介质31表面绕竖直设置的旋转轴旋转或扭转一定角度;而同时拉动两组定位组件4的第一调节件45并使拉动位移相同,拉动至一定位置后,使定位组件4处于锁止状态,即设有螺纹的一端穿过第一固定件的长槽441设置,并通过螺母配合连接固定,便可以实现单独调节培养介质31表面与水平面的夹角。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调节件45也可采用其他结构,例如绳索结构,只要其能够固定在第一固定件44上即可。
[0041]另外,上述两种定位组件4的结构还可以同时具有,即第一固定件44、第一调节件45、第一角度调节孔41、第二角度调节孔42以及定位件43可以同时设置,此时,当调节好培养介质的角度后,可通过两组不同的定位组件同时对脚定位支撑22进行定位,由此可使得定位更加稳固,不易产生晃动。
[0042]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例中,参考图9和图10,定位组件4设为一组且与底连接件5连接,底连接件5的两端分别与两个脚定位支撑22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定位组件4包括第二固定件46和第二调节件47,第二固定件46相对于支撑组件I固定,第二固定件46可以为本装置以外的物体,也可以为装置本身的固定物(如集液器61、支撑柱11等),第二调节件47的一端与底连接件5固定连接,当脚定位支撑22相对于顶定位支撑21移动到预定位置时,第二调节件47的另一端固定于第二固定件46,以使脚定位支撑22相对于顶定位支撑21维持在预定位置,优选第二固定件46上沿竖直方向开设有第二固定件的长槽461,第二调节件47固定在第二固定件46上的一端优选设有螺纹,这种方式下,只需拉动第二调节件47至一定位置并使定位组件4处于锁止状态,即设有螺纹的一端穿过第二固定件的长槽461设置,并通过螺母固定,便可实现培养介质31表面与水平面的夹角的调节。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调节件47也可采用其他结构,例如绳索结构,只要其能够固定在第二固定件46上即可。
[0043]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固定件的长槽441以及第二固定件的长槽461也可以用沿竖直方向开设于第一固定件44或第二固定件46上的多个孔洞或其他结构来代替,只要能够使第一调节件45或第二调节件47在竖直方向上可固定到多个位置即可。
[0044]如图11和图12所示,培养介质31还可以为筒状结构,顶悬接件32和脚悬接件33上分别设有传送轮34,筒状结构的培养介质31套设于顶悬接件32和脚悬接件33的传送轮34上,至少一个传送轮34上连接有驱动件,如驱动电机(图中未示出),在细胞培养过程中,驱动电机可带动传送轮34旋转,传送轮34可带动培养介质31绕传送轮34旋转运动,参照图11,当传送轮34的旋转轴沿顶/脚悬接件32/33平行方向设置时,可以实现培养介质31沿垂直于顶/脚悬接件32/33方向且绕过顶/脚悬接件32/33的传送轮34旋转运动,使受光过强的顶部和迎光面分别与受光不足的底部和背光面相互交换;参考图12,当传送轮34的旋转轴沿顶/脚悬接件32/33垂直方向设置时,可以实现培养介质31沿平行于顶/脚悬接件32/33方向的旋转运动,使受光过强的迎光面与受光不足的背光面相互交换,从而避免培养介质31表面局部受光过强或不足,因此,上述两种形式均可以解决细胞培养过程中培养介质31受光不均匀的问题。为避免培养介质31在传送轮34的带动下进行旋转的过程中出现偏离传送轮34的情况,优选培养介质31上沿筒状结构的一周设有间隔排列的孔隙(图中未示出),传送轮34的一周设有凸起(图中未示出),凸起配合设置于孔隙内。
[0045]此外,如图13所示,培养组件3中的顶悬接件32和脚悬接件33均为多个,培养介质31还可以为交替在多个顶悬接件32和脚悬接件33间搭接的形式,如培养介质31可以一端与最外侧的顶悬接件32连接,另一端依次交替绕过各脚悬接件33和顶悬接件32后,与最外侧的脚悬接件33连接;培养介质31也可以一端与最外侧的顶悬接件32连接,另一端依次交替绕过各脚悬接件33和顶悬接件32后,与最外侧的顶悬接件32连接;培养介质31还可以一端与最外侧的脚悬接件33连接,另一端依次交替绕过各脚悬接件33和顶悬接件32后,与最外侧的脚悬接件33连接。采用这些连接方式时,培养介质31间不存在间隙,不会出现阳光照在间隙中的情况,避免了光能浪费。此外,培养介质31的两端可相接形成闭环,顶悬接件32和/或底悬接件上可装有第二驱动装置,第二驱动装置可以为驱动电机(图中未示出),此时,可在各顶悬接件32和脚悬接件33上均设有传送轮,至少一个所述传送轮上连接有驱动电机,驱动电机可带动所述传送轮旋转,从而带动培养介质31循环转动。这样的培养介质31形式使受光过强的顶部和迎光面分别与受光不足的底部和背光面相互交换,避免培养介质31表面局部受光过强或不足,可有效解决培养过程中培养介质31受光不均匀的问题。有利于提高藻细胞对光的利用效率。
[0046]另外,培养组件3还可以为以下结构:培养组件3还可以包括交替设置的多个顶悬接件32和多个脚悬接件33,每个顶悬接件32与其相邻的两个脚悬接件33之间均连接有培养介质31。由此,无论太阳高度角及太阳方位角如何变化,都不会出现阳光未照到培养介质31上而直接照在各培养介质间的空隙中的情况,可避免光能的大量浪费。
[0047]参照图13-16,自动化细胞培养装置还包括液体供给组件6,液体供给组件6可向附着生长于培养介质31上的细胞供给水分、营养物或灭菌剂,液体供给组件6优选包括依次连通的集液器61、循环装置62、输液管63、和布液器64,循环装置62用以实现液体的输送和势能的提升,如各类型水泵等,循环装置62串接于集液器61和输液管63之间,循环装置62可将集液器61内的液体通过输液管63输送至布液器64内,布液器64上设有出液孔(图中未示出),出液孔与输液管63连通,出液孔可向所述培养介质喷洒液体。进一步优选出液孔位于培养介质31的上方,并且可位于培养介质的正面或背面或正中间,进行细胞培养时,从输液管63进入布液器64的水分、营养物或灭菌剂从出液孔流出,进而使液体分布于培养介质31 ;集液器61位于培养介质31的下方,可以汇集来自布液器64但未被细胞利用的液体,且由各培养介质31流出的未被细胞利用的液体可汇集于同一个集液器61中;也可每个培养介质31分别设有独立的集液器61 (图中未不出),各集液器61与循环装置62直接或间接相连,即各集液器61中的液体直接流入循环装置62或汇集后再流入循环装置64 ;若布液器64向培养介质31所提供的液体量较小或刚好满足细胞需求,即无未被细胞利用的液体流出培养介质31时,则可省略集液器61,循环装置62的入口与外源液体供给装置相通。优选的液体供给组件6还包括过滤装置(如微孔液体过滤器,图中未示出),过滤装置设置于集液器61和循环装置62之间,用以去除将进入循环装置62内的液体中的病菌及虫害。此外,凡是能实现通过喷、洒、滴、浸等方式使培养介质31上细胞获得水分、营养物或灭菌剂的组件也可作为液体供给组件。
[0048]其中,如图17所示,布液器64可以与位于培养介质31顶端的顶悬接件32合二为一,即为开设于顶悬接件32内的空腔以及开设于顶悬接件32侧壁上的出液孔,出液孔与空腔连通,此时,不仅节省了空间,而且顶悬接件32可同时实现布液和悬挂培养介质31的功倉泛。
[0049]参照图18和图19,布液器64还可以为设有小孔的细管,小孔与细管的内腔连通,小孔为出液孔,此时,布液器64可以如图18所示位于顶悬接件32下方、培养介质31顶端,沿位于培养介质31顶端的顶悬接件32排布;也可以如图19所示排布于培养介质31顶端,而顶悬接件32为柱形的变形,置于培养介质31的两侧。细管内的水分、营养物或灭菌剂可经小孔缓慢流至培养介质31表面,对细胞提供均匀细致的营养,更利于细胞的成长。
[0050]在图11所示的实施例中,当培养组件4中的培养介质41为筒状结构时,其对应的液体供给组件6可以为图11所示的结构,即液体供给组件6为集液槽形式,集液槽内设有水分、营养物或灭菌剂,可将集液槽设置于脚悬接件下方,并且将培养介质与脚悬接件连接的一端伸入集液槽内。由此,随着传送轮34带动筒状培养介质31的转动,培养介质31可循环进入集液槽内吸收水分、营养物或灭菌剂。此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且制作成本低。
[0051]如图15和图16所示,自动化细胞培养装置还包括接种组件7,接种组件7优选包括接种装置71和接种移动装置72,接种移动装置72 (如电动机、电葫芦等,但不限于此)可带动接种装置71相对于培养介质31移动,在进行“接种”工序时,在传送铰链212靠近接种组件7的一侧装一个培养组件3,接种装置71可通过喷、洒、滴、浸、涂抹和/或抽滤等方式使存储区或供给口供给的细胞附着于培养介质31的表面或内部,接着传送铰链212在传送齿轮组211的带动下转动,带动已接种的培养组件3向传送铰链212远离接种装置的一侧移动,然后在传送铰链212靠近接种组件7的一侧放入下一个培养组件3,如此周而复始,直至“接种”工序完成,由此,“接种”工序的操作更加方便,提高了 “接种”工序的效率。具体来说,接种装置71具有细胞存储区和细胞供给口,可与培养介质31接触或不接触,细胞存储区内的细胞经由细胞供给口附着于培养介质31的表面或内部,可通过但不限于如下形式实现:如细胞供给口呈滚轮状,滚轮表面与培养介质31的表面和细胞存储区交替接触,从而使存储区内的细胞附着在培养培养介质31的表面或内部;再如细胞供给口呈刷状,存储区与供给口相通,存储区内的细胞可流入刷状供给口,供给口与培养介质31接触使存储区内的细胞附着在培养介质31的表面或表面和内部;再如细胞供给口为喷口,存储区内的细胞可流入喷口,喷口向培养介质31喷布细胞(即喷口无需与培养介质31接触),使存储区内的细胞附着在培养介质31的表面或内部。此外,接种组件7可只含接种装置71,此时可通过培养介质31的移动来实现细胞对培养介质31的附着。
[0052]参考图15和16,自动化细胞培养装置还包括收集组件8,收集组件8包括收集装置81和收集移动装置82,收集移动装置82可带动收集装置81相对于培养介质31移动,在进行“收集”工序时,从传送铰链212靠近收集装置的一侧的培养组件开始收集,收集装置81可通过刮、挤、吹、喷和/或冲等方式将细胞剥离培养介质31,然后传送铰链212在传送齿轮组211的带动下转动,使已完成收集的培养组件3脱离传送铰链212,与此同时,下一个培养组件3被传送至传送铰链212靠近收集装置的一侧,如此周而复始,直至“收集”工序完成,由此,“收集”工序操作比较方便,提高了“收集”工序的效率。收集装组件8可以如图15所示放置在接种组件7的相对侧,此时,在“收集”工序中,传送齿轮组211的转动方向与“接种”工序中传送齿轮组211的转动方向相同;收集组件8也可以如图16所示放置在接种组件7的同侧,此时,在“收集”工序中,传送齿轮组211的转动方向与“接种”工序中传送齿轮组211的转动方向相反。在“收集”工序中,收集装置81可通过但不限于如下形式实现使附着于培养介质31上的全部或部分细胞与培养介质31剥离:如收集装置81可为薄片状硬质材料,与培养介质31表面接触并发生相对移动,使细胞与培养介质31剥离;如收集装置81可为细丝状柔性材料,与培养介质31表面接触并发生相对移动,使细胞与培养介质31剥离;再如收集装置81可为可吹出强风/和少量液滴的喷口、优选的喷口呈狭缝状,喷口无需与培养介质31接触即可将细胞从培养介质31上吹落。此外,收集组件8可只含收集装置81,此时可通过培养介质31的移动来实现细胞的剥离。优选的收集组件8中还含有盛接器(图中未示出),以用盛放与培养介质31剥离的细胞。
[0053]上述接种组件7和收集组件8可以根据需要采用多种布置形式,例如,当培养介质较薄,仅需要给培养介质一侧表面进行接种时,接种组件7和收集组件8可以分别选用一组,并且可将接种组件7和收集组件8分别设置于支撑组件I的左右两侧(如图15所示)或者设置于支撑组件I的同一侧;当培养介质较厚,需要给培养介质的两侧表面均进行接种时,接种组件7和收集组件8可以分别选用两组,并且两组接种组件7分别设置于支撑组件的左右两侧,两组收集组件8分别设置于支撑组件I的左右两侧,此时,可通过支撑组件I左右两侧的接种组件7对培养介质的两个表面进行接种,并且可通过支撑组件I左右两侧的收集组件8对培养介质的两个表面的细胞进行收集。
[0054]参考图15,自动化细胞培养装置还包括输送组件9,输送组件9包括提取装置91和输送装置92,提取装置91可将培养组件3提起或放下,输送装置92可带动提取装置91相对于调节组件2移动,提取装置91可通过但不限于如下形式实现:如提取装置91可为链状物,链的一端呈钳、钩、爪状,另一端可收缩(如通过电葫芦、滑轮等实现,但不限于此),从而“提起”或“放下”培养组件3,并通过与移动装置相连以实现在定位件43的各定位点、接种组件7和收集组件8间的移动,以完成培养介质31间距调整工序。此外,输送组件9可只含提取装置91,此时可通过培养介质31的移动来实现培养介质31间距的调整。
[0055]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005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