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鸽—汇聚行业精英
  • 联系客服
  • 帮助中心
  • 投诉举报
  • 关注微信
400-006-1351
您的问题早鸽都有答案
3000+专业顾问
搜索
咨询

混砂装置制造方法

  • 专利名称
    混砂装置制造方法
  • 发明者
    栗城基, 德田武雄, 东辻正哉
  • 公开日
    2014年10月29日
  • 申请日期
    2012年3月28日
  • 优先权日
    2011年3月29日
  • 申请人
    日本电产新宝株式会社
  • 文档编号
    B28C3/00GK104118049SQ201410275699
  • 关键字
  • 权利要求
    1. 一种混砂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混砂装置包括 搅拌室; 旋转体,该旋转体配置在所述搅拌室内,该旋转体在中心轴线方向的第一端部被支 撑; 驱动部,该驱动部连接于所述旋转体的所述第一端部,并使所述旋转体以所述中心轴 线为中心进行旋转;和 排出部,该排出部覆盖所述旋转体的第二端部的外周,并具有朝向从所述驱动部离开 的方向而缩径的圆锥内周面,在该排出部的末端具有排出口, 所述旋转体包括 轴,该轴沿所述中心轴线配置,并且借助所述驱动部进行旋转; 挤压部件,该挤压部件在所述第二端部配置于所述轴,该挤压部件包括相对于以所述 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周向朝一个方向倾斜的螺旋部;和 搅拌部件,该搅拌部件配置在所述轴的比所述挤压部件靠所述第一端部侧的位置, 所述排出部还包括 第一排出内周面,该第一排出内周面从所述圆锥内周面朝向所述排出口延伸;和 第二排出内周面,该第二排出内周面位于所述第一排出内周面与所述排出口之间, 所述第一排出内周面具有多个凹部或多个凸部,所述多个凹部或多个凸部与所述中心 轴线平行地延伸且沿所述周向排列, 所述第一排出内周面的最内径为所述第二排出内周面的内径以上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砂装置,其中, 所述多个凹部或所述多个凸部从所述圆锥内周面朝向所述排出口延伸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砂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排出内周面具有所述多个凹部,所述多个凹部从所述第一排出内周面与所述 第二排出内周面之间的边界离开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砂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排出内周面具有所述多个凹部,所述多个凹部从所述第一排出内周面与所述 第二排出内周面之间的边界离开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砂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排出内周面的表面粗糙度大于所述第二排出内周面的表面粗糙度
  • 技术领域
    [0002] 本发明涉及搅拌粘土的混砂装置
  • 专利摘要
    混砂装置,其包括搅拌室;旋转体;驱动部,连接于旋转体的第一端部,使旋转体以中心轴线为中心旋转;排出部,覆盖旋转体的第二端部外周,具有朝向从驱动部离开的方向而缩径的圆锥内周面,排出部的末端具有排出口,旋转体包括轴,沿中心轴线配置并借助驱动部旋转;挤压部件,在第二端部配置于轴,包括相对于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周向朝一个方向倾斜的螺旋部;搅拌部件,配置在轴的比挤压部件靠第一端部侧的位置,排出部还包括第一排出内周面,从圆锥内周面朝向排出口延伸;第二排出内周面,位于第一排出内周面与排出口之间,第一排出内周面具有与中心轴线平行地延伸且沿周向排列的多个凹部或多个凸部,第一排出内周面的最内径为第二排出内周面的内径以上。
  • 发明内容
  • 专利说明
    混砂装置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混砂装置制造方法[0001] 本申请是基于发明名称为"混砂装置",申请日为2012年3月28日,申请号为 201210086362. 8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0003] 以往,采用有将粘土搅拌成适合制造陶器等的状态的混砂装置。对于陶器等的制 造所使用的粘土,若在内部残存有空气,则在素烧阶段会产生裂纹或裂缝。因此,对混砂装 置进行了各种专研。例如,日本特开平7-214537号公报的混砂机利用真空抽吸装置从搅拌 室抽吸空气。此外,根据日本特开平7-214537号公报的图6,为了使粘土高效循环,在比盖 顶靠后方的位置具备抽吸管。 [0004] 在美国专利第5716130号说明书的混砂装置中,真空室与筒状容器连接。轴从真 空室朝向筒状容器配置。轴插入于真空室与筒状容器之间的壁的开口中,在轴与壁之间设 有间隙。在轴上安装有多个叶片,在轴的末端设有螺旋部。多个叶片在轴向相互重叠。运转 时,轴旋转使材料在搅拌室内混合。一定时间之后,从真空室经由壁的开口进行真空抽吸。 之后,通过使轴向反方向旋转,由此利用螺旋部从挤压成型部挤压粘土。 [0005] 但是,在搅拌室内以较大的力对高粘度的粘土进行搅拌,因此粘土附着在搅拌室 内的各处。因此,为了防止粘土附着于进行真空抽吸的开口,如日本特开平7-214537号公 报的装置那样需要在搅拌室的上方形成较大的开口。但是,这样的结构会导致混砂装置的 大型化。此外,在美国专利第5716130号说明书的装置中,需要在轴的周围设置复杂的机 构,还无法容易地去除进入真空室的粘土。 [0006] 另一方面,在利用较大的叶片搅拌粘土的情况下,粘土不能被切得很细,因此无法 从粘土中迅速去除空气。 [0007] 另外,在利用螺旋状的螺旋部排出搅拌后的粘土时,粘土受到螺旋部旋转的影响 而一边旋转一边排出。当在排出口安装有将粘土成型为圆形以外的成型部的情况下,这种 排出以扭曲的状态排出粘土。



[0008] 对于混砂装置,寻求能够容易地从搅拌室排出气体。此外,寻求在搅拌时能够高效 地去除粘土所含的空气。进而,寻求抑制排出时粘土的扭曲。
[0009] 本发明例示的混砂装置包括搅拌室、旋转体、驱动部、具有圆锥内周面的排出部、 减压部和排气流路。搅拌室具有中心轴线朝向水平方向的大致圆筒状的圆筒内周面。旋转 体配置在搅拌室内且中心轴线方向的第一端部被支撑。驱动部连接于旋转体的所述第一端 部,并使旋转体以中心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排出部覆盖所述旋转体的第二端部的外周,并 且在末端具有排出口。圆锥内周面朝向从驱动部离开的方向而缩径。排气流路连通所述减 压部与向搅拌室内敞开的排气开口。
[0010] 旋转体包括轴、挤压部件和搅拌部件。轴沿中心轴线配置,并借助驱动部进行旋 转。挤压部包括螺旋部,该螺旋部相对于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周向朝一个方向倾斜。搅拌 部件配置在轴的比挤压部件靠所述第一端部侧的位置。
[0011] 搅拌部件包括臂和多个叶片。臂从轴朝向圆筒朝内周面延伸。多个叶片配置在多 个臂的末端,并相对于周向朝一个方向倾斜。
[0012] 排气开口与搅拌部件的靠挤压部件侧的部位及/或挤压部件的靠搅拌部件侧的 部位,在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径向对直。
[0013] 本发明例示的混砂装置能够容易地对搅拌室内进行减压。
[0014] 本发明的另一例示的混砂装置包括搅拌室、旋转体、驱动部、减压部和排气流路。 搅拌室包括中心轴线朝向水平方向的大致圆筒状的圆筒内周面。旋转体配置在搅拌室内且 该旋转体的中心轴线方向的第一端部被支撑。驱动部连接于旋转体的第一端部,并使旋转 体以中心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排气流路连通搅拌室与减压部。
[0015] 旋转体包括轴和搅拌部件。轴沿中心轴线配置,借助驱动部进行旋转。搅拌部件 配置于轴。
[0016] 搅拌部件包括臂和多个叶片。臂从轴朝向圆筒内周面延伸。多个叶片配置在多个 臂的末端,并相对于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周向朝一个方向倾斜。
[0017] 多个叶片的至少一部分包括在搅拌时供粘土穿过的多个贯通孔或多个狭缝。
[0018] 本发明的另一例示的混砂装置能够在搅拌时高效地去除粘土所含的空气。
[0019] 本发明的又一例示的混砂装置包括搅拌室、旋转体、驱动部和具有圆锥内周面的 排出部。旋转体配置在搅拌室内并且该旋转体在中心轴线方向的第一端部被支撑。驱动部 连接于旋转体的第一端部,并使旋转体以中心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排出部覆盖旋转体的 第二端部的外周,并且在末端具有排出口。圆锥内周面朝向从驱动部离开的方向而缩径。
[0020] 旋转体包括轴、挤压部件和具有螺旋部的搅拌部件。轴沿中心轴线配置,借助驱动 部进行旋转。挤压部在第二端部配置于轴。螺旋部相对于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周向朝一个 方向倾斜。搅拌部件配置在轴的比挤压部件靠第一端部侧的位置。
[0021] 排出部包括第一排出内周面和第二排出内周面。第一排出内周面从圆锥内周面朝 向排出口延伸。第二排出内周面位于第一排出内周面与排出口之间。
[0022] 第一排出内周面包括多个凹部或多个凸部。多个凹部或多个凸部与中心轴线平行 地延伸且沿周向排列。第一排出内周面的最内径为第二排出内周面的内径以上。
[0023] 本发明的又一例示的混砂装置能够抑制所排出的粘土扭曲。




[0024] 图1是混砂装置的主视图。
[0025] 图2是混砂装置的俯视图。
[0026] 图3是混砂装置的右侧视图。
[0027] 图4是混砂装置的立体图。
[0028] 图5是打开主体盖部的状态的混砂装置的立体图。
[0029] 图6是混砂装置的剖视图。
[0030] 图7是旋转体的主视图。
[0031] 图8是旋转体的右侧视图。
[0032] 图9是旋转体的立体图。
[0033] 图10是示出旋转体的旋转轨迹的概略图。
[0034] 图11是中间室附近的剖视图。
[0035] 图12是排出末端部的剖视图。
[0036] 图13是示出叶片的其他例子的图。
[0037] 图14是示出旋转体的旋转轨迹的其他例子的概略图。


[0038] 图1是本发明例示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混砂装置1的主视图,图2是俯视图,图3是 右侧视图,图4是立体图,图5是打开主体盖部的状态的立体图。
[0039] 混砂装置1具有基台11、操作部12、搅拌室13和排出部14。基台11是箱形,在内 部包括驱动混砂装置1所必需的机构和电路。在基台11的下部设有车轮111。由此,能够 容易地移动混砂装置1。在操作部12设有电源开关、旋转方向开关、转速刻度盘等。如后所 述,在搅拌室13和排出部14内设有以朝向水平方向的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的旋转体。下 面将旋转体的旋转的中心轴线简称为"中心轴线"。中心轴线朝向图1的左右方向,在图1 和图4中,对中心轴线的延长线上的位置标注符号J1。通过在操作部12进行操作,来操作 旋转体的旋转方向和转速。
[0040] 搅拌室13包括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圆筒状的内周面。在搅拌室13的上部设 有可开闭自如的主体盖部131。下面,将搅拌室13的主体盖部131以外的部位称为"搅拌 室主体132"。如图5所示,主体盖部131经由铰链与搅拌室主体132连接,并以铰链为中心 进行旋转而打开。
[0041] 排出部14具有圆锥部141、排出末端部142、切断部143和粘土载置部144。圆锥 部141优选为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锥状,并且直径朝向图1的右侧而缩小。排出 末端部142优选为大致圆筒状,从圆锥部141进一步向右突出。排出末端部142的末端包 括排出口 21。成型后的粘土从排出口 21排出。切断部143设在排出口 21的附近。
[0042] 如图4所示,切断部143包括大致圆弧状的框架22、和金属丝(wire) 23。金属丝 23像弦那样张紧设置在框架22上。框架22能够以大致平行于中心轴线J1的轴线为中心 进行旋转。金属丝23与框架22 -起旋转并横切排出口 21,由此切断图1中以双点划线示 出的粘土 9。粘土载置部144从圆锥部141起在排出末端部142的下方沿排出方向延伸。 如图4所示,粘土载置部144包括在排出方向上排列的多个辊子25。各辊子25能够以朝向 水平且与中心轴线J1大致垂直的方向的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通过多个辊子25,顺畅地 引导被排出的粘土 9并从下方支撑被排出的粘土 9。粘土载置部144能够以与圆锥部141 连接的连接位置为中心进行旋转。在混砂装置1未使用时,粘土载置部144成为从圆锥部 141向下方延伸的状态。由此,能够减小混砂装置1的保管空间。
[0043] 在操作部12上配置有真空计26。如图2和图4所示,真空计26的连接部261与 设于主体盖部131的连接部262通过具有挠性的管263连接。连接部262例如是空气过滤 器。真空计26与设于基台11内的作为减压部的真空泵27连接。驱动真空泵27,从而搅拌 室13和排出部14内的空间的压力被减至以大气压为基准的真空度为0. 09MPa以上(即, 将大气压设为〇Pa时则为-0. 09MPa以下)。
[0044] 图6是以包含中心轴线J1的面切断混砂装置1的纵剖视图。在基台11和操作部 12内设有带齿轮的电动机31 (下面简称为"电动机")。旋转体32配置在搅拌室13内。旋 转体32的第一端部361在搅拌室13内与电动机31的旋转轴311连接并被支撑。下面,将 端部361称为"支撑端"。第二端部362不被支撑。下面,将端部362称为"自由端"。使旋 转体32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进行旋转的驱动部不限定于电动机31,还可以是热机等其他 机构。
[0045] 图7是旋转体32的主视图,图8是右侧视图,图9是立体图。旋转体32包括轴 321、多个臂322、多个叶片(blade) 323、螺旋部324和叶轮部325。轴321沿中心轴线J1进 行配置。轴321借助电动机31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进行旋转。臂322从轴321朝向图6 所示的搅拌室13的圆筒状内周面33(下面称为"圆筒内周面")延伸。中心轴线J1也是圆 筒内周面33的中心轴线。叶片323从臂322的末端向与臂322的延伸方向大致垂直的方 向延伸。本实施方式中,臂322和叶片323的组合数量是3个。
[0046] 在叶片323设有多个贯通孔41。如图8所示,在将叶片323向与中心轴线J1大致 平行的方向投影的情况下,叶片323的末端为圆弧状。叶片323的靠轴321侧的边缘为直 线状。这样,叶片323从轴321离开。叶片323的末端接近圆筒内周面33。具体而言,叶片 323位于距圆筒内周面33约1mm?5mm的位置,本实施方式中约为3mm。从臂323的末端 侧观察,各叶片323从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周向(下面简称为"周向")向逆时针方向倾 斜。此外,在中心轴线J1方向(下面简称为"轴向")上,叶片323的末端的存在范围是连 续的。S卩,叶片323的轴向的存在范围在轴向上彼此稍微重叠。
[0047] 螺旋部324是在轴向连续的螺旋状。螺旋部324的外径朝向轴321的自由端、即 朝向从驱动部离开的方向而逐渐减小。螺旋部324的外缘从轴321的自由端、即旋转体32 的自由端362向电动机1侧的支撑端361沿着顺时针方向。换言之,螺旋部324相对于周 向朝与叶片323相同的方向倾斜。图6所示的排出部14的内周面34的直径随着朝向排出 口 21、即朝向从驱动部离开的方向而逐渐减小。排出部14覆盖配置于旋转体32的自由端 362的螺旋部324的外周。下面,将排出部14的内周面34称为"圆锥内周面"。螺旋部324 的外缘接近圆锥内周面34。
[0048] 如图8和图9所示,在螺旋部324的最靠叶片323侧的部位设有切口部42。在切 口部42所在的部位,螺旋部324的外径减小。螺旋部324中的切口部42所在的部位位于 搅拌室13内。
[0049] 如后所述,螺旋部324具有从排出口 21挤压出粘土的功能。另一方面,臂322和叶 片323具有在搅拌室13内搅拌粘土的功能。为了挤压出粘土还可以增加螺旋部324以外 的结构,下面将具有这种功能的部位整体称为"挤压部件372"。同样,为了搅拌粘土,还可以 增加臂322和叶片323以外的结构,下面将具有这种功能的部位整体称为"搅拌部件371"。 挤压部件372配置在轴321的自由端。搅拌部件371配置在轴321的比挤压部件372靠支 撑端361侧的位置。
[0050] 轴向上的螺旋部324的存在范围与最靠近螺旋部324的叶片323的存在范围连 续。即,最靠近螺旋部324的叶片323的靠排出口 21侧的端部位于比螺旋部324的最靠近 电动机31侧的端部靠排出口 21侧的位置。由此,使旋转体32旋转时的轨迹的外周面在轴 向上连续。图10是示出圆筒内周面33、圆锥内周面34以及搅拌部件371和挤压部件372 的旋转轨迹的概略图。如图10所示,旋转轨迹的外周面430除了切口部42所在的部位431 之外都接近圆筒内周面33和圆锥内周面34。
[0051] 如图6所示,旋转体32的支撑端361位于搅拌室13内。电动机31的旋转轴311 经由衬垫等突出至搅拌室13内。支撑端361利用螺栓等固定于该突出部。旋转体32的自 由端362未被支撑并与排出口 21对置。通过这种结构,当保养混砂装置1时,在搅拌室13 内能够容易地使旋转体32从电动机31分离,并且,防止在卸下旋转体32时损伤电动机31 与搅拌室13之间的衬垫等密封结构。另外,在混砂装置1中,排出部14可从搅拌室13分 离,不用卸下搅拌室13自身就能容易进行内部的清扫。
[0052] 下面,对混砂装置1的动作进行说明。首先,打开封闭图5所示的投入口 133的主 体盖部131,从投入口 133向搅拌室13内供给粘土、或粘土的材料和水。粘土的材料不限定 于粉末状原料,还可以是制造陶器时产生的切屑、泥巴、放干燥的粘土等。还可以是首先将 干燥的粘土供给到搅拌室13内,将供给来的粘土在搅拌室13内粉碎,然后供给水。这样, 混砂装置还可以作为粘土再生器来加以利用。
[0053] 粘土供给完成之后,关闭本体盖部131,操作操作部12,从而使旋转体32旋转。从 排出口 21观察,旋转体32沿逆时针旋转。粘土受到叶片323的力而朝向搅拌室13内的靠 电动机31侧的壁。其结果是,如图10中箭头91所示,粘土沿圆筒内周面33朝向电动机31 侧的壁35,顺着壁35朝向中心轴线J1然后从轴321与叶片323之间朝向轴321的自由端 移动。但是,箭头91只不过是概要地示出粘土的整体动作,实际上,粘土在搅拌室13内复 杂地混合。旋转体32的支撑端361的叶轮部325抑制粘土附着于壁35,从而进行顺畅的搅 拌。
[0054] 从开始搅拌起经过预定时间时,真空泵27工作,搅拌室13和排出部14内的压力 被降低。此时,排出口 21由另外准备的盖子封闭。如上所述,在叶片323设有多个贯通孔 41,搅拌过程中,粘土穿过贯通孔41,被切分得很细来进行搅拌。由此,粘土所含有的空气被 高效地去除。
[0055] 另外,在压力降低之前使旋转体32暂时停止旋转并打开主体盖部131,确认粘土 穿过叶片323的情况,由此能够容易确认粘土的状态。具体而言,在粘土的搅拌不充分的情 况下,粘土不穿过贯通孔41,而搅拌充分进行时,呈现出穿过贯通孔41的细绳状的粘土。由 此,能够把握粘土的细软度。
[0056] 在压力降低的状态下搅拌进行预定时间后,使旋转体32的旋转方向反过来。完成 除气的粘土被叶片323向螺旋部324引导,通过螺旋部324和排出末端部142 -边成型一 边从排出口 21排出。盖子被所排出的粘土推压而从排出口 21脱离。旋转体32的旋转方 向在搅拌时和排出时是相反的,因此在搅拌时能够抑制粘土停留在排出部14内。此外,如 上所述,叶片323和螺旋部324在轴向上的存在范围重叠,因此旋转体32的旋转轨迹的外 周面430在轴向连续。由此,能够减少排出后搅拌室13内残留的粘土的量。
[0057] 接着,对与混砂装置1的减压相关的结构进行说明。如上所述,真空泵27间接连 接于主体盖部131,如图2和图6所示,在该连接位置设有中间室45。图11是放大中间室 45附近来示出的剖视图。中间室45具有底部451、周壁部452和盖部453。底部451是在 主体盖部131中构成圆筒内周面33的部位的一部分。周壁部452在俯视观察时成为大致 矩形形状,从底部451向上方延伸。盖部453优选透明的丙烯制成的板部件。在盖部453 的中央设有贯通孔51。贯通孔51中连接有连接部262。
[0058] 在周壁部452的靠排出部14侧的部位52设有排气孔521。下面,将部位52称为 "前方壁部"。搅拌室主体132包括与前方壁部52对置的壁部53。在主体盖部131的整周 设有凸缘54,凸缘54的一部分从前方壁部52的上端朝向排出部14延伸。在凸缘部54与 搅拌室主体132之间配置有衬垫55。前方壁部52与壁部53之间的间隙522向圆筒内周 面33开口。下面,将圆筒内周面33中的间隙522的开口 523称为"排气开口"。换言之,间 隙522从排气开口 523向上方延伸。间隙522的上端由凸缘54封闭。由构成间隙522的 部位、构成排气孔521的部位、中间室45、连接部262、管263、真空计26等构成了连通排气 开口 523和真空泵27的排气流路260。
[0059] 如图5所示,在前方壁部52设有多个排气孔521。多个排气孔521的流路面积总 和比间隙522的流路面积小。这里的"流路面积"是指与空气流动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流路 的截面面积。中间室45的流路面积比排气孔521的流路面积总和大。因此,在混砂装置1 工作期间,即使粘土进入到间隙522中进而进入到排气孔521中,也会停留在中间室45内, 防止流入连接部262。借助螺钉56能够将盖部453从主体盖部131分离、即能够开闭盖部 453,能够容易地去除进入中间室45的粘土。由于盖部453是透明的,因此能够容易地确认 粘土是否进入到了中间室45。
[0060] 另外,排气孔521的数量是多个,因此抑制了排气流路260在排气孔521的位置堵 塞。间隙522设在主体盖部131和搅拌室主体132之间,因此,如图5所示,通过打开主体 盖部131,能够容易地去除进入间隙522的粘土。此外,排气孔521设在前方壁部52,因此, 通过打开主体盖部131,使得排气孔521露出,从而也能够容易地去除堵塞在排气孔521中 的粘土。
[0061] 另一方面,参照图10进行说明,在旋转体32的旋转轨迹的外周面430设有从圆筒 内周面33离开的部位431。螺旋部324的切口部42在轴向上的存在范围、即部位431的 存在范围包括排气开口 523的轴向存在范围。换言之,螺旋部324的靠搅拌部件371侧的 端部位于排气开口 523的下方,并且借助切口部42使得螺旋部324的外周部从圆筒内周面 33离开。由此,抑制旋转体32将粘土向排气开口 523压入。其结果是,能够容易地降低搅 拌室13和排出部14内的压力。外周面430除了中心轴线J1方向上的排气开口 523的位 置都接近圆筒内周面33和圆锥内周面34。因此,切口部42对搅拌和排出的影响被抑制到 最小限度。
[0062] 下面,对排出末端部142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2是放大排出末端部142进行表示 的剖视图。排出末端部142包括第一排出内周面61和第二排出内周面62。第一排出内周 面61从圆锥内周面34朝向排出口 21延伸,是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筒状。第二 排出内周面62从第一排出内周面61进一步朝向排出口 21延伸,第二排出内周面62的端 部成为排出口 21。S卩,第二排出内周面62位于第一排出内周面61和排出口 21之间。第二 排出内周面62为圆筒状。
[0063] 第一排出内周面61包括多个凹部611。多个凹部沿周向排列。各凹部611大致平 行于中心轴线J1地延伸。凹部611从圆锥内周面34延伸至第一排出内周面61与第二排 出内周面62之间的边界63附近,但从边界63离开。
[0064] 对于混砂装置1,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体32为1个,粘土沿中心轴线J1排出,因 此,在排出时对粘土作用有使其旋转的力而使粘土容易扭曲。但是,凹部611对粘土的旋转 施加阻力,抑制了粘土的扭曲。通过凹部611与圆锥内周面34相连,能够更加有效地得到 该效果。此外,为了进一步抑制粘土的扭曲,使第一排出内周面61的表面粗糙度大于第二 排出内周面62的表面粗糙度。即,特意将第一排出内周面61加工得粗糙。
[0065] 第一排出内周面61的最内径比第二排出内周面62的内径大。由此,能够避免第 一排出内周面61的凹凸残留在被排出的粘土中。
[0066] 而且,还可以设置凸部来代替凹部611。在该情况下凸部优选从圆锥内周面34朝 向排出口 21延伸。第一排出内周面61在周向有凹凸,由此抑制了被排出的粘土的扭曲。但 是,在设置凸部的情况下,从中心轴线J1到凸部的距离优选为第二排出内周面62的内径以 上。由此,能够避免第一排出内周面61的凹凸痕迹呈现在被排出的粘土中。一般表现为, 第一排出内周面61的最内径优选为第二排出内周面62的内径以上,更优选为比第二排出 内周面62的内径大。
[0067] 第一排出内周面61和第二排出内周面62的内径不必为一定的,例如直径可以朝 向排出口 21而稍微减小。在该情况下,与第一排出内周面61的最内径相比较的第二排出 内周面62的内径是指第一排出内周面61与第二排出内周面之间的边界63处的内径。 [0068]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有各种 变形。
[0069] 圆筒内周面33不必是完整的圆筒面,只要是圆筒就可实现混砂装置1的小型化。 此外,圆筒内周面33是大致圆筒形,从而能够顺畅地搅拌。例如,圆筒内周面33的截面还 可以是大致U字状,在搅拌部件371的上方,还可以在搅拌部件371和圆筒内周面33之间 设置空间。圆锥内周面34也为大致圆锥面即可,例如也可以是垂直于中心轴线J1的水平 方向的宽度比上下方向的宽度大的扁平的圆锥面。
[0070] 多个叶片323还可以是相连的。即,搅拌部件371只要实质上存在可被看作为多 个叶片的部位即可。还可以在叶片323如图13所示设置多个狭缝41a来代替贯通孔41。 叶片323不必在臂322的两侧延伸,还可以仅在一侧延伸。
[0071] 也可以在螺旋部324设有切口部42以外的形状。例如,螺旋部324的外径在靠搅 拌部件371侧的端部还可以是大致一定的。由此,如图14所示,旋转体32的旋转轨迹的外 周面430的外径随着从旋转体32的自由端362朝向支撑端361逐渐增大之后在部位432处 变得一定的,并且直径在搅拌部件371与挤压部件372的边界处再次扩大。在图14中,排 气开口 523设置在排出部14的搅拌室13附近。借助于螺旋部324的外径为一定的部位, 使外周面430在排气开口 523的位置处离开排气开口 523。
[0072] 而且,外周面430即使是在离开排气开口 523的位置处也可以局部地从圆筒内周 面33或圆锥内周面34离开。一般表现为,旋转体32的旋转轨迹的外周面430在排气开口 523的位置比排气开口 523的轴向两侧、即旋转体32的支撑端361侧和自由端362侧从圆 筒内周面33及/或圆锥内周面34离开。由此,抑制了粘土堵在排气开口 523。
[0073] 此外,还可以不在螺旋部324设置切口部42,而在叶片323设置切口部。一般表现 为,排气开口 523与搅拌部件371的靠挤压部件372侧的部位及/或挤压部件372的靠搅 拌部件371侧的部位在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径向对置。优选为排气开口 523与搅拌部 件371的靠挤压部件372侧的端部及/或挤压部件372的靠搅拌部件371侧的端部在以中 心轴线J1为中心的径向对置。但是,为了降低旋转体32的制造成本,优选使叶片都形成为 大致相同的形状,优选通过使螺旋部324变形,使旋转轨迹的外周面430从排气开口 523离 开。
[0074] 轴向上的搅拌部件371和挤压部件372的存在范围也可以在轴向不连续。在该情 况下,排气开口 523位于该不连续的位置。
[0075] 进而,在投入的粘土的量少的情况下,也可以使旋转体32的旋转轨迹的外周面 430整体接近圆筒内周面33和圆锥内周面34。即,还可以从螺旋部324省去切口部42。即 使在该情况下,排气开口 523位于搅拌室13与吐出部14之间的边界附近,因此能够抑制粘 土进入排气开口 523,能够容易地对搅拌室13内减压。排气开口 523不必设于搅拌室13或 吐出部14的上部,还可以设于侧部或下部。
[0076] 中间室45还可以设于主体盖部131以外的位置。例如,还可以在排气孔521连接 有管,在该管设置与主体盖部131相独立的中间室。中间室45的盖部453还可以是不透明 的。在该情况下,在混砂装置1运转前确认是否粘土堵住了内部。排气孔521也可以直接 开口于圆筒内周面33或圆锥内周面34。在该情况下,排气孔521自身成为排气开口 523。 间隙522还可以设在前方壁部52和吐出部14之间。即,在前方壁部52和吐出部14之间 也可以不存在搅拌室主体132的一部分。
[0077] 抑制被排出的粘土扭曲的技术能够利用在搅拌部件为其他各种形状的土炼装置 1。例如,还可以应用于不具有反转功能的装置、不具有减压功能的装置、搅拌部件和挤压部 件为一个螺旋部的装置。
[0078] 第一排出内周面61和第二排出内周面62的最内径也可以相等。在该情况下,可 以适当确定第一排出内周面61与第二排出内周面62之间的边界63。设于第一排出内周面 61的多个凹部或凸部无需完全与中心轴线平行。
[0079] 上述实施方式的各变形例中的结构只要是不互相矛盾就可以适当组合。
[0080] 本发明的混砂装置能够利用于各种粘土还有粘土与能捕捉它们的材料的搅拌 (和成型)。此外,还能够利用于使用粘土时产生的无用粘土的再生。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

下载专利文献

下载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