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鸽—汇聚行业精英
  • 联系客服
  • 帮助中心
  • 投诉举报
  • 关注微信
400-006-1351
您的问题早鸽都有答案
3000+专业顾问
搜索
咨询

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制作方法

  • 专利名称
    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制作方法
  • 发明者
    早川浩一, 泷泽谦治
  • 公开日
    2012年11月21日
  • 申请日期
    2011年3月7日
  • 优先权日
    2010年3月9日
  • 申请人
    学校法人圣玛丽安娜医科大学, 泰尔茂株式会社
  • 文档编号
    A61C5/04GK102791209SQ20118001309
  • 关键字
  • 权利要求
    1.ー种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10、10a、10b),其特征在于,具有 中空构造的外针(12、12a),在基端部附近的侧面设置有基端侧孔部(24、24a); 外针毂部(14、14a、14b),其被固定在所述外针(12、12a)的基端部,并具有与所述外针(12、12a)的基端开ロ连通的第一端ロ (32); 内针(16),其前端设置有针尖,并且能够穿插在所述外针(12、12a)及所述第一端ロ(32)中; 内针毂部(18、18a),其被固定在所述内针(16)的基端部,能够相对于所述外针毂部(14、14a、14b)拆装; 内管(17),能够穿插在所述外针(12、12a)及所述第一端ロ(32)中; 内管毂部(19),其被固定在所述内管(17)的基端部,能够相对于所述外针(12、12a)拆装,具有与所述内管(17)的基端开ロ连通的第二端ロ(56), 在所述内管(17)被穿插在所述外针(12、12a)中且所述外针(12、12a)被穿刺入骨中的状态下,连通所述骨内和所述基端侧孔部(24、24a)的流路形成在所述外针(12、12a)和所述内管(17)之间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10、10b),其特征在干, 所述外针(12)的前端部附近的侧面具有前端侧孔部(22), 在所述内管(17)被穿插在所述外针(12)中的状态下,连通所述前端侧孔部(22)和所述基端侧孔部(24)的减压通路(48)形成在所述外针(12)和所述内管(17)之间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10、10b),其特征在干, 在将所述内管毂部(19)安装在所述外针毂部(14、14a、14b)的状态下,所述内管(17)的最前端部位干与所述外针(12)的最前端部相同的位置或从所述外针(12、12a)突出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10a),其特征在干, 在所述内管(17)被穿插在所述外针(12a)中的状态下,在所述外针(12a)的最前端部开ロ的减压通路(75)形成在所述外针(12a)和所述内管(17)之间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10a),其特征在干, 在所述内管(17)被穿插在所述外针(12a)中的状态下,所述内管(17)的前端部从所述外针(12a)的前端部突出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将骨粘固剂注入骨的内部的穿刺针
  • 背景技术
  •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关于本发明的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列举了优选实施方式,并參照附图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骨粘固剂”不仅包括骨胶合剂(bone cement)(塑料制剂等),还包括骨泥膏(bone paste)(磷酸|丐制剂等)[第一实施方式]图I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10(以下称为“穿刺针10”)的整体结构图如图I所示,穿刺针10具有中空构造的外针12;被固定在外针12的基端部的外针戚部14 ;能够芽摘在外针12的中空部中的内针16 ;被固定在内针16的基端部的内针毂部18 ;能够穿插在外针12的中空部中的内管17 ;被固定在内管17的基端部的内管毂部19在图I中,示出了内针16被插入外针12、并从外针12拔去内管17的状态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以内针16及外针12的轴心方向为Z方向,以垂直于Z方向的方向为X方向,以垂直于Z方向及X方向的方向为Y方向在图I中,X方向是垂直于Z方向且平行于纸面的方向,Y方向是垂直于纸面的方向以Z方向中的尤其朝向穿刺针10的前端侧的方向为Zl,以朝向穿刺针10的基端侧的方向为Z2图2是沿图I的II-II线的局部省略剖面图如图2所示,外针12是两端开ロ的中空构造的构件,例如,能够采用中空圆筒管的形态内针16能够插入外针12的中空部20外针12的长度为90 200mm左右外针12的内径d2 (參照图3)例如为I. 5 3. 3mm左右、作为外针12的构成材料,只要具有向骨的穿刺及从骨的抜去时不损坏及变形的程度的适度的强度即可,没有特別限定,但优选金属,可以列举例如不锈钢、铝合金、铜类合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专利名称: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的制作方法经皮椎体形成术是为了除去因椎体压迫骨折而导致的疼痛,将骨粘固剂注入到椎体的损伤部位以对椎体进行加固的治疗方法。经皮椎体形成术是1987年在法国首先进行的比较新的治疗方法,近年来在日本,也在很多的机构中实行。经皮椎体形成术基本上采用椎弓根介入(trans pedicular approach),即,从位于椎体的背侧左右的椎弓根穿刺中空构造的穿刺针,并经由穿刺针内的注入通路将骨粘固剂注入到椎体内。作为用于注入骨粘固剂的穿刺针,一般采用骨活检针(例如參照日本特 开2003-24339号公报)。在椎弓根介入中,有从左右两侧穿刺的两针法,和只从单侧穿刺的ー针法。与两针法相比较,ー针法具有能够实现減少经费,减轻并发症,減少被暴露量,缩短手术实行时间这些优点,因此被认为是更优选的穿刺方法。
但是,在以往的穿刺法中,存在若通过ー针法注入骨粘固剂则骨粘固剂有可能漏出到骨外的问题。即,如果采用以往的穿刺针并通过ー针法注入骨粘固剂的话,则随着骨粘固剂的注入,骨内的内压升高,因此,可能导致骨粘固剂漏出到骨外(例如脊椎管腔内,静脉内)。因此,相比于患者和手术者双方都优选的ー针法的优点,两针法更重视避免内压上升的问题,因此推崇采用可利用一根针对骨内的内压进行减压的两针法来进行手木。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研发的,其目的是提供即使采用一针法也能够在不使骨内的内压升高的情况下将骨粘固剂注入到骨内的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本发明的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的特征是,具有中空构造的外针,其基端侧孔部被设置在基端部附近的侧面;外针毂部,其被固定在所述外针的基端部,并具有与所述外针的基端开ロ连通的第一端ロ;内针,其前端设置有针尖,并且能够穿插在所述外针及所述第一端ロ ;内针毂部,其被固定在所述内针的基端部,能够相对于所述外针毂部拆装;内管,能够穿插在所述外针及所述第一端ロ ;内管毂部,其被固定在所述内管的基端部,能够相对于所述外针拆装,具有与所述内管的基端开ロ连通的第二端ロ,在所述内管被穿插在所述外针中且所述外针被穿刺入骨中的状态下,连通所述骨内和所述基端侧孔部的流路形成在所述外针和所述内管之间。根据上述结构,在将内针插入外针的状态下,将外针及内针的前端部穿刺入目标的骨中之后,从外针拔去内针,然后将内管插入外针时,由外针和内管构成双层管构造。而且,在外针上设置有基端侧孔部,在内管被穿插在外针中且外针被穿刺入骨中的状态下,连通骨内和基端侧孔部的流路形成在外针和内管之间。由此,将骨粘固剂注入骨内时,骨内的气体或液体(例如渗出液或血液等)在外针和内管之间的流路流动,能够从基端侧孔部流出到体外,从而能够防止因骨粘固剂的注入导致骨内的内压上升,其结果,能够防止骨粘固剂漏出到骨外。此处,还可以考虑外针采用由内管和外管构成的双层管构造,内针被穿插在内管的中空部中的结构,但在该结构的情况下,因存在内管,相应地难以使内针的直径增大。而在本发明中,由于采用将内针插入脱出内管的外针中的结构,因没有内管,所以相应地容易使内针的直径増大,能够容易地获得穿刺及抜去所需的强度。所述外针的前端部附近的侧面具有前端侧孔部,在所述内管被穿插在所述外针中的状态下,连通所述前端侧孔部和所述基端侧孔部的减压通路形成在所述外针和所述内管之间即可。根据上述结构,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实现连通骨内和基端侧孔部的构造。S卩,根据该结构,经由设置在外针上的前端侧孔部,使外针和内管之间的减压通路与骨内连通,从而在外针被穿刺入骨中且内管被插入外针中的状态下,骨粘固剂被注入骨内时,骨内的气体或液体从前端侧孔部流入外针和内管之间的减压通路,在减压通路中流动并从基端侧孔部流出。在将所述内针毂部安装在所述外针毂部的状态下,所述内管的最前端部位干与所 述外针的最前端部相同的位置或从所述外针突出即可。根据上述结构,从内管的前端排出的骨粘固剂不会附着在外针内,因此将内管拔去之后,能够可靠地进行内针向外针的再插入。另外,由于骨粘固剂不会附着在外针内,所以即使将内针再插入外针,骨粘固剂也不会被压入骨内。即,能够防止必要量以上的骨粘固剂被注入骨内,从而能够以正确的注入量将骨粘固剂注入骨内。在所述内管被穿插在所述外针中的状态下,在所述外针的最前端部开ロ的减压通路形成在所述外针和所述内管之间即可。根据上述结构,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实现连通骨内和基端侧孔部的构造。S卩,根据该结构,由于在外针的最前端部开ロ的减压通路形成在外针和内管之间,所以在外针被穿刺入骨中且内管被插入外针的状态下,骨粘固剂被注入骨内时,骨内的气体或液体从外针的最前端开ロ流入外针和内管之间的减压通路,在减压通路中流动并从基端侧孔部流出。在所述内管被穿插在所述外针中的状态下,所述内管的前端部从所述外针的前端部突出即可。根据上述结构,在图像引导下(X射线透视下或CT透视下),内管的前端部和外针的前端部之间的阶梯成为标记。即,该阶梯在图像上容易用肉眼识别,从而能够简单且可靠地进行外针向骨内的穿刺。另外,由于从内管的前端排出的骨粘固剂不会附着在外针内,所以将内管抜去之后,能够可靠地进行内针向外针的再插入。而且,由于骨粘固剂不会附着在外针内,所以即使将内针再插入外针,骨粘固剂也不会被压入骨内。即,能够防止必要量以上的骨粘固剂被注入骨内,从而能够以正确的注入量将骨粘固剂注入骨内。[图I]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的整体结构图。[图2]是沿图I的II-II线的局部省略剖面图。[图3]是表示将内管插入了第一实施方式的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的外针中的状态的局部省略剖面图。[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的外针的前端部及其周边部的局部省略放大图。[图5]图5A是表示将外针及内针穿刺入骨中的状态的图,图5B是表示从外针拔去内针的状态的图,图5C是表示将内管插入外针的状态的图,图是表示将填充了骨粘固剂的注射器连接在内管毂部的状态的图。[图6]图6A是表示将骨粘固剂注入骨内的同时,骨内的气体或液体通过减压通路排出到体外的情况的图,图6B是表示从外针抜去内管的情况的图,图6C是表示将内针再装入外针并从骨抜去的情况的图。[图7]是第二实施方式的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的局部省略剖面图。[图8]是表示将内管插入了第二实施方式的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的外针中的状态的局部省略剖面图。[图9]图9A是表示将外针及内针穿刺入骨中的状态的图,图9B是表示从外针拔去内针的状态的图,图9C是表示将内管插入外针的状态的图,图9D是表示将填充有骨粘固剂的注射器连接到内管毂部的状态的图。[图10]图IOA是表示将骨粘固剂注入骨内的同时,骨内的气体或液体通过减压通路排出到体外的情况的图,图IOB是表示从外针抜去内管的情况的图,图IOC是表示将内针再装入外针并从骨抜去的情况的图。[图11]是表示变形例的外针毂部和其他的结构构件的侧面图。[图12]是第三实施方式的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的局部省略剖面图。
全坐
W. -rf* o在外针12的前端部附近的侧面设置有第一侧孔(前端侧孔部)22。第一侧孔22是贯穿外针12的内外的孔,优选在周向及轴向上设置多个。第一侧孔22的数量优选为4 36个,更优选为10 26个。需要说明的是,关 于第一侧孔22的优选配置及尺寸等后述。在外针12的基端部附近的侧面设置有第二侧孔24 (基端侧孔部)。第二侧孔24是贯通外针12内外的孔。从外针12的最前端位置到第二侧孔24(具体来说,第二侧孔24的最前端侧(Zl方向侧)的部位)的距离LI被设定成使插入有内针16的外针12穿刺入骨中时使第二侧孔24可靠地位于体外的程度。具体来说,距离LI设定成80mm以上,优选设定成120mm以上。第二侧孔24的数量可以是ー个,但也可以在周向或轴向上设置多个。在图2所示的结构例中,第二侧孔24在周向上设置两个。第一侧孔22和第二侧孔24经由外针12的中空部20连通。在外针12的前端部设置有尖端变细的锥形部26。锥形部26相对于外针12的轴线的角度被设定成例如I 30°左右。内针16的前端部附近被锥形部26的内周部支承。在外针12的后端部形成有喇叭形状部28。在图2所示的结构例中,喇叭形状部28趋向基端方向(Z2方向)以圆锥状扩展。喇叭形状部28相对于外针12的轴线的角度被设定成例如15 60°左右。喇叭形状部28的外周面与设置在外针毂部14内的锥形支承部30抵接,由此,喇叭形状部28被锥形支承部30支承。外针毂部14是与外针12的基端部结合的构件,为容易供穿刺针的使用者把持,一体地设置有沿垂直于外针12的轴线方向的方向(图示例中是X方向)延伸的手柄15(參照图I)。在图2所示的结构例中,外针毂部14是通过嵌入成型以覆盖外针12的基端部且被固定在外针12的基端部上的方式形成的。作为外针毂部14的构成材料,没有特别限定,例如能够举出聚氯こ烯、聚こ烯、聚丙烯、环状聚烯烃、聚苯こ烯、聚(4-甲基-I-戊烯)、聚碳酸酷、丙烯酸树脂、丙烯腈-丁ニ烯-苯こ烯共聚物、聚对苯ニ甲酸こニ醇酯、聚萘ニ甲酸こニ醇酯等聚酯、丁ニ烯-苯こ烯共聚物、聚酰胺(例如尼龙6、尼龙6 6、尼龙6 10、尼龙12)等。在外针毂部14的上端部(Z2方向的端部)设置有主连接ロ(第一端ロ)32,所述主连接ロ 32经由外针12的基端开ロ与外针12的中空部20连通。在主连接ロ 32的外周部形成有外螺纹部34,由此,主连接ロ 32能够与内针毂部18螺合地连接,并且能够与内管毂部19螺合地连接。另外,在外针毂部14上形成有从主连接ロ 32的ロ部延伸到与外针12的端部开ロ面对的位置的第一通路36。在外针毂部14的一个侧面(Y方向侧的面)设置有经由第二侧孔24与外针12的中空部20连通的副连接ロ(第三端ロ)38。在副连接ロ 38的外周部形成有外螺纹部40,通过外螺纹部40能够与其他装置或构造螺合地连接。另外,在外针毂部14上形成有包围外针12地与第二侧孔24连通的第二通路42、和从第二通路42延伸到副连接ロ 38的ロ部的第三通路44。需要说明的是,在朝向副连接ロ 38侧的位置设置ー个或多个第二侧孔24的情况下,可以省略第二通路42,取而代之在外针毂部14内形成与使第三通路44延伸到面向第二侧孔24的位置的结构相当的流路。内针16是能够穿插在外针12的中空部20中且前端具有锋利的针尖23的棒状构件。作为内针16的构成材料,只要具有在刺入骨时不损坏不变形程度的适度强度即可,没有特别限定,但可以列举例如不锈钢、铝合金、铜合金等。内针16的长度被设定成在将内针毂部18连接到外针毂部14的状态下,内针16的前端比外针12的前端稍微突出的程度。将内针毂部18连接到外针毂部14的状态下的内针16从外针12的前端突出的长度、即内针16的前端和外针12的前端之间的距离L2优选被设定成2 10mm。优选在将内针毂部18连接到外针毂部14的状态下,针尖23从外针12的前端完全地露出即可。内针16的外径设定成与外针12的最前端部的内径大致相同即可,具体来说,被设定成能够将内针16顺畅地插入外针12的中空部20中且在内针16的外周和外针12的最前端部的内周之间几乎不产生间隙的程度即可。
内针毂部18是与内针16的基端部结合的构件,不需要特别的道具就能够相对于外针毂部14拆装。在内针毂部18上形成有能够与形成在外针毂部14的主连接口 32上的外螺纹部34螺合的内螺纹部37。通过内针毂部18与主连接口 32螺合,能够将内针毂部18固定在外针毂部14上。内针毂部18的外径设定得比内针16的外径大,具体来说,被设定成使用者(医生等医疗从事者)能够容易用手指捏住并推拉、旋转的大小。作为内针毂部18的构成材料没有特别限定,但可以使用与外针毂部14的构成材料相同的构成材料,例如聚碳酸酯等硬质树脂。图3是表示将内管17插入了外针12中的状态的局部省略剖面图。如图3所示,内管17的两端开口,内部具有骨粘固剂通路46。内管17的长度为100 210mm左右,被设定成在将内管毂部19安装在外针毂部14上的状态下,内管17的最前端部与外针12的最前端部相同(即齐平)的位置或从外针12稍微突出即可。在图3所示的结构例中,内管17是中空圆筒管,其内径为例如I. 8 2. Imm左右。内管17的外径dl被设定成比外管的内径d2小,在内管17被插入外针12的状态下,使第一侧孔22和第二侧孔24连通的减压通路48形成在外针12和内管17之间。另外,内管17的外径dl被设定成与外针12的最前端部的内径大致相同即可。在内管17的基端部形成有喇叭形状部50。在图3所示的结构例中,喇叭形状部50朝向基端方向(Z2方向)以圆锥状扩展。喇叭形状部50相对于内针16的轴线的角度被设定成例如15 60°左右。喇叭形状部50的外周面与设置在内管毂部19内的锥形支承部52抵接,由此,喇叭形状部50被锥形支承部52支承。内管毂部19是与内管17的基端部结合的构件,相对于外针毂部14能够拆装。在内管毂部19上形成有能够与形成在外针毂部14的主连接口 32上的外螺纹部34螺合的内螺纹部54。通过内管毂部19与主连接口 32螺合,能够将内管毂部19固定在外针毂部14上。另外,在内管毂部19的上端部(Z2方向的端部)设置有注入端口(第二端口)56,所述注入端口(第二端口)56经由内管17的基端开口与骨粘固剂通路46连通,用于将骨粘固剂供给(移送)至内管17。在注入端口 56的外周部形成有外螺纹部58,通过外螺纹部58能够与作为注入装置的注射器66(参照图5D)螺合地连接。而且,在内管毂部19上形成有中空部60,所述中空部60从注入端口 56的口部延伸到与内管17的基端开口面对的位置。内管毂部19的外径设定得比内管17的外径大,具体来说,设定成使用者能够容易地用手指捏住并推拉、旋转的大小,也可以设定成与内针毂部18的外径大致相同。作为内管毂部19的构成材料没有特别限定,但能够采用与外针毂部14的构成材料相同的构成材料,例如聚碳酸酯等硬质树脂。图4是表不设置在外针12上的第一侧孔22及其周边的局部省略放大图。从外针12的最前端位置到位于最基端侧的第一侧孔22 (具体来说,该第一侧孔22的最基端侧的部位)的距离L3被设定成在将外针12穿刺入骨中的状态下、最基端侧的第一侧孔22不位于骨外即全部的第一侧孔22位于骨内的程度。具体来说,距离L3设定成20mm以内,优选设定成15mm以内。 如图4所示,在设置多个第一侧孔22的情况下,沿周向以锯齿状(交错状)设置即可。即,考虑将沿外针12的轴向并列的多个第一侧孔22作成一列(侧孔列),在相邻的侧孔列,以第一侧孔22的位置沿轴向错位的方式配置各第一侧孔22即可。这样构成时,第一侧孔22在外针12上平衡性良好地被配置,由此能够适当地抑制配置有多个第一侧孔22的区域的外针12的强度降低。第一侧孔22的大小不需要全部相同,也可以大小不同。例如,也可以使侧孔越靠前端侧,孔径越大,以使将清洗装置连接到副连接口 38对骨内进行清洗时,从接近副连接口 38的第一侧孔22的基部侧喷射的清洗液的量不比前端侧多。另外,第一侧孔22的形状不必须是图4所示的圆形,也可以是例如楕圆形或多边形,另外,也可以混用不同的形状。第一侧孔22的大小被设定成骨内的气体或液体(例如,渗出液或血液等)能够顺畅地流入外针12的程度即可。第一侧孔22为圆形的情况下,其直径优选被设定成O. 3
O.7_。第一侧孔22为圆形以外的形状的情况下,其最窄部分的尺寸被设定成O. 3 O. 7mm即可。第一侧孔22过小时,来自骨内的液体容易堵塞第一侧孔22,但通过如上所述地设定第一侧孔22的大小的下限,来自骨内的液体难以堵塞第一侧孔22。第一侧孔22过大时,刺通阻力变大,成为使手术的顺畅性降低的原因,但如上所述地设定第一侧孔22的大小的上限,能够抑制刺通阻力的增大。第一实施方式的穿刺针10基本上如上所述地构成,以下对其作用及效果进行说明。图5A 图5D、图6A 图6C是说明使用穿刺针10将骨粘固剂注入骨内的方法的图。对于使用穿刺针10将骨粘固剂注入骨内,首先,在图像引导下(X射线透视下或CT透视下)决定穿刺位置及穿刺目标之后,利用锤子打击将外针12及外针毂部14安装到内针16及内针毂部18上而成的组装体,从而穿刺入穿刺目标的骨64中(参照图5A)。此时,进行穿刺直到所有的第一侧孔22位于骨64内。在将外针12及内针16穿刺入骨中的状态下,第二侧孔22位于体外。穿刺目标的骨64例如是椎骨。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在将外针12向骨穿刺之前,将清洗液供给用的管连接到副连接口 38,并经由第二侧孔24将清洗液供给到外针12内,从而清洗外针12内。
若将穿刺针10向骨64穿刺,在将外针12穿刺入骨64中的状态下,从外针12拔去内针16 (参照图5B)。然后,将内管17穿插在外针12中,并且将内管毂部19连接在外针毂部14的主连接口 32(参照图5C)。由此,在外针12和内管17之间形成减压通路48,在将外针12穿刺入骨64中的状态下,第一侧孔22和第二侧孔24成为连通状态。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在将内管17 插入外针12之前,将清洗液供给用的管连接在主连接口 32,经由第二通路42将清洗液供给到内管17的骨粘固剂通路46,从而清洗骨粘固剂通路46。另外,也可以在将内管17插入外针12之后,将清洗液供给用的管或填充有清洗液的注射器等连接在副连接口 38,经由第二通路42将清洗液供给到外针12和内管17之间的减压通路48,从而清洗减压通路48。然后,将内部填充有骨粘固剂74的作为注入装置的注射器66连接在注入端口56 (参照图5D)。注射器66具有前端部能够与注入端口 56螺合地连接的针筒68、和前端设置有在针筒68内滑动的垫圈70的针柄72,并在针筒68内填充有骨粘固剂74。然后,将注射器66内的骨粘固剂74经由内管毂部19的中空部60及骨粘固剂通路46注入骨64内(参照图6A)。此时,骨64内的气体或液体以注入骨粘固剂74的量从第一侧孔22流入减压通路48内,在减压通路48流动,并经由第二侧孔24、第二通路42及第三通路44流出到外部。由此,能够防止因骨粘固剂74的注入导致骨64内的内压上升,其结果,能够防止骨粘固剂74漏出到骨64外。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将吸引装置(例如注射器等)连接在副连接口 38,与骨粘固剂74向骨64内的注入同时地通过吸引装置辅助骨64内的气体或液体的排出。或者,也可以在将内管17插入已穿刺入骨64中的外针12的状态下,将吸引装置连接在副连接口 38,在将骨粘固剂74注入骨内之前,通过利用吸引装置吸引骨64内的气体或液体,预先使骨64内为负压,然后将骨粘固剂74注入骨64内。由此,能够防止因骨粘固剂74的注入导致骨64内的内压上升。若将规定量的骨粘固剂74注入骨64内,在将外针12穿刺入骨64中的状态下,从外针12拔去内管17。此时,拔去内管17的同时,骨粘固剂74从外针12的内部被除去,因此不会附着在外针12内。然后,将内针16再插入外针12,并且将内针毂部18连接在外针毂部14。此时,如上所述,在外针12内没有残留骨粘固剂74。因此,能够可靠地进行内针16向外针12的再插入。另外,在内针16的再插入时,骨粘固剂74不被压入骨64内,能够防止必要量以上的骨粘固剂74被注入骨64内,从而能够以正确的注入量将骨粘固剂74注入骨64内。若将内针16再插入外针12,则从骨64中拔去外针12及内针16 (参照图6C)。如上所述,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穿刺针10,在将内针16插入外针12的状态下,将外针12及内针16的前端部穿刺入目标骨中之后,从外针12拔去内针16,然后将内管17插入外针12时,由外针12和内管17构成双层管构造。而且,在外针12上设置有第一侧孔22和第二侧孔24,在内管17被穿插到外针12且外针12被穿刺入骨中的状态下,经由第一侧孔22、减压通路48、第二侧孔24,骨64内和体外的空间连通。由此,将骨粘固剂注入骨64内时,骨64内的气体或液体(例如渗出液或血液等)在减压通路48中流动,能够排出到体夕卜,从而能够防止因骨粘固剂的注入导致骨64内的内压上升。因此,能够防止骨粘固剂漏出到骨64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侧孔22设置了多个,从而即使来自骨内的液体堵塞一部分的第一侧孔22,液体也能够从其他第一侧孔22流入外针12内。由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骨内的内压上升。另外,将外针12穿刺入骨中时,为使所有的第一侧孔22位于骨内,距离L3被设定在20_以内,优选被设定在15_以内,由此,防止从骨内流入外针12内的气体或液体从处于基端侧的第一侧孔22漏出到体内。然而,外针12还可以考虑采用由内管和外管构成的不能分离的双层管构造,作成内针穿插在内管的中空部中的结构,该结构的情况下,因存在内管,而难以使内针的直径增大。而在本发明中,由于采用将内针16插入没有内管17的外针12中的结构,所以容易使内针16直径增大,能够容易地获得穿刺及拔去所需的强度。另外,喇叭形状部28由设置在外针毂部14上的锥形支承部30支承,从而从骨64 拔去穿刺针10时,能够防止外针12从外针毂部14脱离。而且,由于在外针毂部14上设置有副连接口 38,所以通过将清洗液注入用器具连接在副连接口 38,能够容易且迅速地实施穿刺针10的清洗,或者,通过连接吸引装置,能够辅助穿刺针10的减压通路48内的气体或液体的排出。[第二实施方式]图7是第二实施方式的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10a(以下称为“穿刺针10a”)的局部省略剖面图。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穿刺针IOa中,对起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穿刺针10相同或同样的功能及效果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详细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穿刺针IOa是将第一实施方式的穿刺针10的外针12置换成与其结构不同的外针12a。外针12a具有与外针12的喇叭形状部28及第二侧孔24结构相同的喇叭形状部28a及侧孔(基端侧孔部)24a,但形成得比外针12短,没有设置与外针12的第一侧孔22相当的孔。外针12a的前端由锋利的刃尖构成,使其容易穿刺入骨中。作为外针12a的构成材料,可以列举与作为外针12的构成材料例示的材料相同的材料。外针12a的外径d3可以与外针12的外径d2相同。从外针12a的最前端部到侧孔24a的最前端侧的部位之间的距离L4被设定成在将外针12a穿刺入骨中时,侧孔24a可靠地位于体外的程度。具体来说,距离L4被设定成IOOmm以上,优选被设定成IlOmm以上。在将内针毂部18连接在外针毂部14的状态下,内针16从外针12a的前端突出的长度,即,内针16的前端和外针12a的前端的距离L5被设定成2 15_即可。内针16的外径被设定成与外针12a的内径d3大致相同即可,具体来说,被设定成能够将内针16顺畅地插入外针12a的中空部20中且在内针16的外周和外针12a的内周之间几乎没有间隙的程度即可。图8是表示将内管17插入外针12a的状态的局部省略剖面图。如图8所示,在将内管17穿插在外针12a中的状态下,在外针12的最前端部开口的减压通路75形成在外针12a和内管17之间。该减压通路75连通外针12a的前端开口和侧孔24a。在将内针毂部18安装在外针毂部14的状态下,内管17优选从外针12a的前端部突出,内管17从外针12a的前端突出的长度,即,外针12a的前端和内管17的前端的距离L6被设定成I 15mm即可。图9A 图9D、图IOA 图IOC是用于说明使用穿刺针IOa将骨粘固剂74注入骨64内的方法的图。对于使用穿刺针IOa将骨粘固剂74注入骨64内,首先,在图像引导下,决定穿刺位置及穿刺目标,然后利用锤子打击将外针12a及外针毂部14安装在内针16及内针毂部18上而成的组装体,从而将外针12a及内针16穿刺入穿刺目标的骨中(参照图9A)。此时,进行穿刺直到外针12a的前端开口位于骨64内。另外,在将外针12a及内针16穿刺入骨64中的状态下,侧孔24a位于体外。如上所述,在内管17穿插在外针12a的状态下,由于内管17的前端部从外针12a的前端部突出,所以在图像引导下将外针12a及内针16向骨中穿刺时,内管17的前端部和外针12a的前端部之间的阶梯成为标记。即,该阶梯在图像上容易肉眼 识别,因此能够简单且可靠地进行外针12a向骨内的穿刺。另外,通过X射线确认阶梯(标记),能够判断减压通路75的前端已刺入骨内的情况。若将外针12a及内针16向骨64中穿刺,则在将外针12a穿刺入骨中的状态下,从外针12a拔去内针16(参照图9B)。然后,将内管17穿插在外针12a中,并且将内管毂部19连接在外针毂部14的主连接口 32上(参照图9C)。由此,在外针12a和内管17之间形成减压通路75,在将外针12a穿刺入骨64中的状态下,骨64内和侧孔24a成为连通状态。然后,将内部填充有骨粘固剂74的作为注入装置的注射器66连接在注入端口56(参照图9D)。然后,将注射器66内的骨粘固剂74经由内管毂部19的中空部60及骨粘固剂通路46注入骨64内(参照图10A)。此时,骨64内的气体或液体以注入骨粘固剂74的量从外针12a的前端开口流入减压通路75内,在减压通路75流动并经由侧孔24a流出到外部。由此,能够防止因骨粘固剂74的注入导致骨64内的内压上升,其结果,能够防止骨粘固剂74流出到骨64外。需要说明的是,在将骨粘固剂74注入骨64内时,也可以将吸引装置(例如注射器等)连接在副连接口 38,辅助骨64内的气体或液体的排出。或者,也可以在将内管17插入已穿刺入骨64中的外针12a的状态下,将吸引装置连接在副连接口 38,在将骨粘固剂74注入骨64内之前,通过吸引装置吸引骨64内的气体或液体,使骨64内预先成为负压,然后,将骨粘固剂74注入骨64内。由此,能够防止因骨粘固剂74的注入导致骨64内的内压上升。若向骨64内注入规定量的骨粘固剂74,则在将外针12a穿刺入骨64中的状态下,从外针12a拔去内管17 (参照图10B)。此时,拔去内管17的同时,骨粘固剂74从外针12a的内部被除去,因此不会附着在外针12a内。然后,将内针16再插入外针12a,并且将内针毂部18连接在外针毂部14。此时,如上所述,在外针12a内没有骨粘固剂74残留。因此,能够可靠地进行内针16向外针12a的再插入。另外,内针16的再插入时,骨粘固剂74没有被压入骨64内,能够防止必要量以上的骨粘固剂74被注入骨64内,从而能够以正确的注入量将骨粘固剂74注入骨64内。若将内针16再插入外针12a,则从骨64拔去外针12a及内针16 (参照图10C)。如上所述,根据穿刺针10a,在将内针16插入外针12a的状态下,将外针12a及内针16的前端部穿刺入目标的骨64中之后,从外针12a拔去内针16,然后,将内管17插入外针12a中时,由外针12a和内管17构成双层管构造。而且,在外针12a上设置有侧孔,在内管17被穿插在外针12a中且外针12a被穿刺入骨64中的状态下,经由减压通路75及侧孔24a,使骨64内和体外的空间连通。由此,将骨粘固剂74注入骨64内时,骨64内的气体或液体(例如渗出液或血液等)在减压通路75流动,能够排出到体外,从而能够防止因骨粘固剂74的注入导致骨64内的内压上升。因此,能够防止骨粘固剂74漏出到骨64外。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关于与第一实施方式通用的各构成部分,当然能够获得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该通用的各构成部分所带来的作用及效果相同或同样的作用及效果。在上述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中,对于在外针毂部14的侧面(朝向Y方向的面)设置副连接口 38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如图11所示的变形例的外针毂部14a那样,采用在左右方向的一个端部(X方向的端部)设置副连接口 39的结构。副连接口 39具有与副连接口 38同样的功能,能够与吸引装置等其他装置或构造连接。在经皮椎体形成术中,使用多个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的情况下,有时相互的外 针毂部沿着成为平行的朝向,将多个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穿刺入患者的身体。如图11所示的外针毂部14a那样,在长度方向端部设置副连接口 39时,在相邻的穿刺针彼此之间,副连接口 39不会成为阻碍,能够顺利地进行手术。[第三实施方式]图12是第三实施方式的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IOb (以下称为“穿刺针10b”)的局部省略剖面图。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三实施方式的穿刺针IOb中,对于起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穿刺针10相同或同样的功能及效果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说明。如上所述,在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中,供穿刺针10、10a的使用者把持的手柄15被设置在外针毂部14上(参照图I)。而在第三实施方式中,沿垂直于内针16的轴线方向的方向延伸的手柄76被设置在内针毂部18a上,在外针毂部14b上没有设置与外针毂部14的手柄15相当的构件。外针毂部14b除了没有设置手柄这点以外,与外针毂部14为同样的结构,具有第一通路36、第二通路42及副连接口 38。内针毂部18a除了设置有手柄76这点以外,与内针毂部18为同样的结构。在穿刺针IOb中,也可以将外针12置换成第二实施方式的穿刺针IOa的外针12a。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穿刺针10b,与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的穿刺针10、10a同样地,经由内管17内的骨粘固剂通路46将骨粘固剂注入骨内,然后,从外针12拔去内管17,由此在外针12内没有骨粘固剂附着。利用这样的优点,在第三实施方式的穿刺针IOb中,不在外针毂部14b上而在内针毂部18a上设置手柄76。S卩,通过在外针12内没有骨粘固剂附着,能够可靠地将内管17再插入外针12中,从而在固定有内针16的内针毂部18a上设置手柄76。由此,在骨粘固剂的注入时,手柄76从外针毂部14被拆下,从而即使在相互接近的多个位置进行穿刺的情况下,在骨粘固剂的注入时,手柄76也不会成为阻碍,能够顺利地进行手术。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关于与第一实施方式通用的各构成部分,当然能够获得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该通用的各构成部分所带来的作用及效果相同或同样的作用及效果。 以上,列举优选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当然可以进行各种改变。


本发明的骨粘固剂注入用穿刺针(10)的外针(12)的前端部附近具有第一侧孔(22),基端部附近具有第二侧孔(24)。从外针(12)拔去内针,取而代之将内管(17)插入外针(12)时,在外针(12)和内管(17)之间形成减压通路(48)。由此,将骨粘固剂注入骨内时,骨内的气体或液体通过减压通路(48)被排出到体外,从而能够防止骨内的压力上升,其结果,能够防止骨粘固剂漏出到骨外。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