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鱼开片机的剖切刀装置的制作方法目前,我国大多数水产品加工企业在给鱼类开肉取片时,依然是运用人工手工作业的原始方法,即是由工人一只手按住鱼身,另一只手持刀具将需要开片加工的鱼从靠近鳃部的地方下刀斜切至中间的脊椎骨(即刀口刚好接触到鱼的脊椎骨),紧接着刀口紧抵着脊椎骨平行运刀至鱼的尾部,一次只能剖切开一边的鱼片,另一边的鱼片还要把整个鱼身翻转过来,然后再按上述方法运刀剖切,才能将鱼片从脊椎骨两侧完全分离出来,按此开片方法极大地限制了开片的速度,效率低,强度高,耗时长,且被加工出来的产品容易受到污染,以致于无法打开销路,严重地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发明内容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不用翻转鱼身也可对鱼大量且快速进行双面剖切处理的鱼开片机的剖切刀装置。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鱼开片机的剖切刀装置,包括上鱼刀组、下鱼刀组、带动上鱼刀组升降的装置和带动下鱼刀组开合的装置,上鱼刀组和下鱼刀组依次由两扇上鱼刀、两扇下鱼刀组成,上鱼刀组通过刀架连接于固定轴上,固定轴通过轴承径向穿设于筒体中,上鱼刀组与下鱼刀组一上一下相对应设置于机台上;所述的上、下鱼刀分别由轮状刀片,刀转轴,伸缩弹簧,筒套及刀架组成,轮状刀片设在刀转轴的一端,刀转轴的另一端连接在刀架上,刀转轴通过轴承套装于筒套内,且连接有传动轮,用于调节轮状刀片的伸缩弹簧设在刀架上。所述带动上鱼刀组升降的装置由滚筒、连动性三角件、L型杆及针顶架组成,所述筒套的一侧设有针顶架,针顶架与L型杆相抵,L型杆的另一端连接于连动性三角件端部, 连动性三角件另一端部设有滚筒,连动性三角件则通过中间轴固设于下箱体上。所述带动下鱼刀组开合的装置由Z型摆件、滚动筒、牵连杆、伸缩弹簧、固定板、固定杆及铰链板组成,其中Z型摆件的中间筒体通过轴承径向穿设一横轴,横轴端部固设于固定座上,Z型摆件的一端设有滚动筒另一端与牵连杆相连接,牵连杆连接于铰链板上,铰链板通过铰链轴穿设于固定板的一侧,固定板固设于下箱体上,并且铰链板还通过固定杆连结于刀架上,筒套直接贯穿于固定板设定的孔道中,牵连杆的端部连接有伸缩弹簧,伸缩弹簧并与下箱体相连接。所述下鱼刀组的前方设置有定位夹,定位夹通过轴承套装于筒套端部,定位夹的反向调节架上设有伸缩弹簧与固定板相连接。所述的轮状刀片的外侧设有盖板与通道槽板相连接,盖板通过连接架固设于固定板上。所述下箱体内设有转轴,转轴上穿设有两个凸轮;带动上鱼刀组升降的装置中的滚筒与带动下鱼刀组开合的装置中的滚动筒分别和与之对应的凸轮相抵。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由于采用上述的结构形式,不用翻转鱼身也可对鱼大量且快速进行双面剖切处理,故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剖切后所形成的还未完全分离开来的鱼体为进一步的腹腔清理及完全开片加工提供了方便。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图1为本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下鱼刀组与推送刀的组合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的上、下鱼刀组升降及开合装置的组合示意图;图4为
图1所示的上鱼刀的结构外观图;图5为图2所示的鱼刀组传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
图1所示的上、下鱼刀组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所示的后视图;图8为图3所示的带动下鱼刀组开合的装置与转轴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
图1所示的下鱼刀的结构外观图;
图10为图9所示的沿A——A线的剖视图。图中1、机台;2、下箱体;3、上箱体;4、轮状刀片;5、刀转轴;6、筒套;7、传动轮; 8、刀架;9、连接板;10、针顶架;11、伸缩弹簧;12、固定筒;13、,固定轴;14、筒体;15轮状刀片;16、刀转轴;17、筒套;18、轴承;19、传动轮;20、刀架;21、伸缩弹簧;22、固定杆;23、铰链板;24、铰链轴;25、固定板;26、定位夹;27、反向调节架;28、伸宿弹簧;29、马达;30、输出轴;31、传动轮;32、传动皮带;33、传动轮;34、传动轴;35、传动皮带;36、调节轮;37、调节架;38、孔隙;39、滚动筒;40、Z型摆件、41、横轴;42、牵连杆;43、伸缩弹簧;44、孔道;45、 转轴;46、凸轮;47、凸轮;48、滚筒;49、连动性三角件;50、中间轴;51、L型杆;52、输送链; 53、输送板;54、推送刀;55、伸缩弹簧;56、盖板;57、连接架。
如图4、6、7、8、9和10所示,鱼开片机的剖切刀装置,该装置设在鱼开片机的机台1 的入口端,它包括上、下鱼刀组及带动上鱼刀组升降的装置、带动下鱼刀组开合的装置和传动机构等部分,如图6、7所示,所述的上、下鱼刀组是分别由两扇上、下鱼刀组成,上鱼刀组通过刀架8连接于固定轴13上,固定轴13通过轴承径向穿设于筒体14中,筒体14与筒套 6通过连接板9相连接,上鱼刀组与下鱼刀组一上一下相对应设置于机台1上,并且上、下鱼刀组中的轮状刀片4、15呈相向旋转;所述上鱼刀组的一侧设有带动上鱼刀组升降的装置, 所述下鱼刀组的两侧分别设有带动下鱼刀组开合的装置。如图4、9和10所示,所述的上、下鱼刀分别由轮状刀片4、15,刀转轴5、16,伸缩弹簧11、21,筒套6、17及刀架8、20组成,其中刀转轴5、16的端部分别固设有轮状刀片4、15, 另一端部分别连接于刀架8、20上,所述刀转轴5、16通过轴承分别套装于筒套6、17内,且分别连接有传动轮7、19,所述刀架8、20上分别设有伸缩弹簧11、21,伸缩弹簧11、21可分别通过刀转轴5、16对轮状刀片4、15进行调节。[0026]如
图1、5、6和7所示,鱼刀组的传动机构是由马达四、传动轮31、33、7、19、调节轮 36及传动皮带32、35组成,安装于箱体2的马达四通过输出轴30上的传动轮31与传动皮带32相连接,传动皮带32与传动轴34上的传动轮相连接,传动轴34两端上的传动轮33分别与传动皮带35相连接,传动皮带35分别依次绕设于两侧刀转轴5、16的传动轮7、19及调节轮36上带动轮状刀片4、15转动。如图3、图5所示,所述带动上鱼刀组升降的装置由滚筒48、连动性三角件49、L型杆51及针顶架10组成,所述筒套6的一侧设有针顶架10,针顶架10与L型杆51相抵,L 型杆51的另一端连接于连动性三角件49端部,连动性三角件49通过中间轴50固设于下箱体2内,另一端部设有滚筒48,转轴45通过轴承固设于下箱体2内,并且转轴45还通过径向穿设的凸轮47与滚筒48相抵,由转轴45上的凸轮47传动滚筒48,使连动性三角件49 带动L型杆51,L型杆51再通过针顶架10并以固定轴13为定点带动鱼刀4随筒套6在孔隙38内上下运动,运动时传动皮带35可通过调节架37上的调节轮36及伸缩弹簧55进行自动调节。如图3、6、7和8所示,所述带动下鱼刀组开合的装置由Z型摆件40、滚动筒39、牵连杆42、伸缩弹簧43、固定板25、固定杆22及铰链板23组成,其中Z型摆件40的中间筒体通过轴承径向穿设横轴41,横轴41的端部固设于固定座上,Z型摆件40的一端设有滚动筒 39另一端连接于牵连杆42上,牵连杆42则连接于铰链板23上,铰链板23通过铰链轴M 穿设于固定板25的一侧,固定板25固设于下箱体2上,并且铰链板23还通过固定杆22连结于刀架20上,筒套17直接贯穿于固定板25设定的自由开合孔道44中,牵连杆42的端部连接有伸缩弹簧43,伸缩弹簧43与下箱体2相连接能使鱼刀开合的能量,转轴45上穿设的凸轮46与滚动筒39相抵,由传动机构(图中未示出)带动转轴45,并由转轴45上的凸轮46传动滚动筒39使Z型摆件40摆动,Z型摆件40再通过牵连杆42拉动铰链板23,铰链板23通过铰链轴M为定点拉动轮状刀片15活动。如图8和图9所示,所述下鱼刀组的前方设置有定位夹沈,定位夹沈通过轴承套装于筒套17端部,定位夹沈的反向调节架27上设有伸缩弹簧28与固定板25相连接并能把从原料输送带上输送入的鱼体进行准确定位剖切;所述的轮状刀片15的外侧设有盖板 56与通道槽板相连接,盖板56通过连接架57固设于固定板25上。如图2所示,机台1上设有输送链52,在输送链52等距安装若干的输送板53上分别设有推送刀M。工作原理本实用新型在作业时,通过电动机(图中未示出)带动输送链52及电动机四带动剖切刀装置中的各系统运行,输送链52上的推送刀M就会源源不断地把事先去净头后的鱼身(即人工在安放的过程中必须令脊背向上腹腔朝下尾部先入的方法)推送入上下鱼刀组的轮状刀片4、15间进行剖切,由于轮状刀片4、15是分别固设在各自相向旋转的刀转轴5、16上,并且轮状刀片4、15之间的距离是随着上鱼刀组的升降及带动下鱼刀组开合的装置而有规则性地变化运作的,因此也就形成了两扇轮状刀片4由上而下,另两扇轮状刀片15由下而上以最恰当的间距从鱼脊椎骨两边同时进行预先剖切的加工,此时,还未彻底分离开来的鱼片就会被与通道槽板相连接的盖板穿伸入切口中,并与夹持在槽通道中的鱼脊椎骨一起向后输送,已经过预先剖切的鱼体依次被清理刀清理干净腹腔后再进行完全的开片。
鱼开片机的剖切刀装置制作方法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
下载专利文献

下载专利
同类推荐
-
吉田雅也徐红萍, 邓建清K-J·胡贝尔-哈格, I·比罗-弗朗斯K-J·胡贝尔-哈格, I·比罗-弗朗斯K-J·胡贝尔-哈格, I·比罗-弗朗斯
您可能感兴趣的专利
-
杉田守男陶武刚, 陈健杉田守男杉田守男杉田守男杉田守男
专利相关信息
-
徐东泌徐东泌姜凯姜凯